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进程与空间布局
定价:98.00元
作者:黄凯锋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86128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编写者对标国际大都市建设,围绕标志性文化设施、区域性文化设施、社区性文化设施的阶段性推进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梳理总结相对集聚、多圈发展、均衡布局的市区两级和社会共同推进的总体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演绎上海文化的空间表达,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书稿条理较清晰,既有实践的案例,又有理论的思考,且图文并茂。
内容提要
编写者对标国际大都市建设,围绕标志性文化设施、区域性文化设施、社区性文化设施的阶段性推进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梳理总结相对集聚、多圈发展、均衡布局的市区两级和社会共同推进的总体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演绎上海文化的空间表达,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
目录
部分 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概要评述
一、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概况
二、“八五”至“十二五”期间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三、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做法、经验和尚待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 上海重要文化设施概览
一、启动阶段
1.上海影城
2.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3.上海图书馆
4.上海博物馆
5.上海大剧院
6.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7.上海书城
8.上海马戏城(上海杂技团)
9.上海影视乐园
二、完善阶段
1.上海科技馆
2.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3.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4.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5.中华艺术宫
6.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7.上海文化广场
8.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9.上海自然博物馆
10.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
11.钱学森图书馆
……
第三部分 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前瞻性思考
作者介绍
黄凯锋,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个人主要学术著作有《价值论视野中的美学》(2001)、《审美价值论》(2004)、《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2005)、《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2007)、《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2012)、《人文情思录》(2013)、《安妥今生——信仰生活的价值观研究》(2016)。主编《当代价值观研究新取向》(2006)、《价值观研究:国际视野与地方探索》(2014)等。
承担、组织和参与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哲学动态》《求是》《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关注文化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关注上海思想文化创新研究,主持、参与多项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的研究项目和创新工程攻关项目。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上海市第八届邓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网络理论宣传成果奖 。
文摘
序言
读完《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进程与空间布局》,我感觉自己仿佛穿梭于上海的百年时光隧道,亲历了那些曾经辉煌或默默无闻的文化地标的诞生与变迁。黄凯锋教授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设施个案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理念如何影响文化设施布局的解读。比如,在某些时期,文化设施的建设可能更多地服务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推广,其选址和设计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在另一些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设施则更注重功能性和可达性,开始融入商业综合体,或是向郊区延伸,以满足更广泛的人群需求。作者对“空间布局”的分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那些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原来,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建筑,更是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资源配置的直观体现。比如,某些区域对文化设施的集中投入,可能反映了该区域作为文化中心或教育枢纽的战略定位;而一些分散式的、社区化的文化设施,则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满足居民就近文化需求的考量。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软实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未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这本《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进程与空间布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文化脉络的公共空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对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的认知。从开埠时期的初步萌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蓬勃发展,再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多元化探索,作者黄凯锋教授条分缕析,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我尤其着迷于他对不同历史时期下,文化设施类型、功能以及选址逻辑的细致梳理。例如,民国时期那些充满欧陆风情的“洋场”俱乐部和早期剧院,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演变,又如何为后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奠定基础;建国后,那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如何在满足大众娱乐和教育需求的同时,塑造了特定年代的城市生活景观;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现代公共文化设施,如何从数量上的激增走向品质的提升,如何回应城市化进程和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设施背后所蕴含的政策导向、社会思潮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他对“空间布局”的关注更是切中要害,让我开始思考,为何某些区域的文化设施格外集中,而另一些地方则相对稀疏?这些布局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城市规划的深层逻辑和历史演变的痕迹?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建筑和空间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演进的生动写照。
评分黄凯锋的《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进程与空间布局》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力作,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我一直认为,城市的文化设施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承载城市记忆、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这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些设施“历史进程”的梳理,以及对其“空间布局”的深入剖析,为我揭示了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公共文化建设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如今的面貌。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设施类型、功能、规模以及分布特点的细致描绘,让我对上海的城市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从开埠时期西学东渐带来的新式文化机构,到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的各类工人俱乐部、文化馆,再到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各类现代化、国际化的文化场馆,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烙印。而“空间布局”的分析更是精彩绝伦,作者通过对文化设施在城市不同区域的分布进行研究,揭示了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因素对文化空间的影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上海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史实依据,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动力。
评分《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进程与空间布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黄凯锋教授凭借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上海公共文化设施演进的壮丽画卷。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历史进程”与“空间布局”这两个维度,而作者正是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进行深入而精辟的阐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设施的“类型”和“功能”的演变所吸引。例如,早期的书馆、报刊亭,是如何在城市生活中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后来的礼堂、俱乐部,又是如何在特定年代成为集体文化生活的中心;再到如今的各类现代化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它们的功能是如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满足基础需求走向提升生活品质。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空间布局”的分析,揭示了这些文化设施在城市中的分布规律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因素。他不仅仅是描述了“在哪里”,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何在那里”,以及这些布局如何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变迁、政策导向等因素相互作用。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上海公共文化设施“是什么”的好奇,更深入地解答了“为何如此”以及“如何发展”的疑问。黄凯锋教授在《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进程与空间布局》一书中,展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他通过梳理上海近现代以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设施的形态和分布。我特别欣赏他对“历史进程”的把握,他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阶段的主题和特征,例如,从早期的精英化、西式化,到建国后的集体化、大众化,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市场化,每一个转变都伴随着社会变迁的缩影。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对“空间布局”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城市地图背后的文化逻辑。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设施的位置,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布局的成因,例如,是否受到交通线路的影响?是否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是否体现了某种城市发展战略?这些分析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空间肌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上海公共文化发展和空间演变的宝贵视角,对于理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和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