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 | |
1988年梁漱溟卧病时接受《远见》的尹萍女士采访: 尹女士:梁老愿不愿对青年说几句话? 梁老: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 尹女士:梁老对中国的未来有何期望? 梁老:要顺应时代潮流。 1、梁漱溟先生尘封七十年遗稿呈现,理解中国的珍贵读本! 2、梁漱溟先生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整理编辑,并作序,三分之二为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精装新版隆重推出。 3、《中国文化的命运》全书分为“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3辑共47篇文章,精短凝炼,层层解剖国民性、文化病症、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关键问题,一针见血。 4、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精彩解析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今人庸论。 5、中国文化的命运,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梁漱溟先生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思考发人深省:未来,中国文化究竟要走向何方? |
| 内容简介 | |
| 《东方学术概观》是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后一本著作,可谓“后的儒家”的后定论。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长,思虑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大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有关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一次呈现给读者。本书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展开,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今人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尤为有价值的读本。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是*完整的梁漱溟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问题中人”,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毕生所求惟在人生与社会(中国)两大问题的解答。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建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纤毫毕现。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历时27年,前后增删5次,编纂而成,是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可靠资料。 《梁漱溟往来书信集》辑录了梁漱溟先生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时间跨度从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先生去世,历七十余年。涉及人物众多,既有政坛名流,又有布衣白丁,即有饱学鸿儒,又有莘莘学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梁启超、张申府、冯友兰、胡适、熊十力、马一浮、胡兰成……这是迄今至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其中许多书信是初次公开发表。 通过一封封书信,梁先生指证师友得失、点拨奖掖后学、用心子孙教育,读者可从中还原一个血肉丰满、可亲可爱的梁漱溟。这些书信不仅是梁漱溟个人不同时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记录,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辛亥到改革开放,七十余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对读者了解梁漱溟,了解中国历史实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材料。 |
| 作者简介 | |
|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
| 精彩文摘 | |
| 应当说:一般动物依从本能生活,心为形役,而人类却有形为心役的可能性。亦即是说:人心是超乎其身的,主宰乎其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全在于此。此是可能的,而非必然,所以可贵。 东方之学不是求客观规律之学,而是主观方面向内自求了解之学,不是改造的学问,而是改造自己生命的学问。——这里既指外在的大自然界,亦复指社会人事。这里所云改造自己生命大抵在提主观能动性,从被动中超脱出来。因此不能以研究客观现象的态度来研究东方古人之学。这有如不能站在远处坐在屋内从书本上研究游泳一样。要学游泳只有跳下水里试着去活动一番。儒家之学必首(在)立志,佛家之学必先发心者以此。 学术原是吾人赖以解决问题的,就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术,而不同的学术则走着不同的途径,各有其不同的治学方法。人类文化转入第二期,问题既从人对物者转移在人对人,首先得要认识人类自己——在自家生活上体认生命——则一向两眼向外冷静地观测一事一物的科学方法固不适用,广泛地设想宇宙之大的那些哲学思维亦岂适合?苟不切己反省,时时改过自新,从自己再体察人情来解决社会问题,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此就儒家修身之学而说,其它两家亦可借以推见其概。总之,此三家者,其切切实实解决问题同于科学家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而不同于哲学家之空想一番。 当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从人类历史上消除去,事实上总是讲力多于讲理。讲力就是以对物的态度来解决对人的问题。试看上不是依然到处都看见以对物的态度对人的事情吗?譬如两军作战彼此杀,其与斩伐草木岂有两样?坐下来讲和谈判,似乎要照顾到对方的感情意志了,而威胁利诱无不至,其与调驯犬马亦岂相远?在对人还如同对物的这上,依然是物的学问当先。必在如何解决对人的问题划然有别于对物了,而且“人的问题”又切要过“物的问题”那时候,人们大家才会都来讲求“人”的学问——“人”的学问方始当先。 |
2. 翻阅梁漱溟先生的日记,我像是窥见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生活化的一面。那些细碎的记录,关于日常的起居,关于与友人的交往,关于对时事的感慨,甚至是对自己思想的反复推敲,都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精神肖像。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处处流露出他对生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我尤其被他那些记录着内心挣扎和困惑的篇章所打动。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普通人。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叙述中,我看到了他如何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如何用一种身体力行的态度去践行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这本日记,为理解梁漱溟先生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宏大的文化论述,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源自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源自于他对生活最真切的体悟。读他的日记,让我觉得,原来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心灵世界,同样有着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喜怒哀乐。
评分1. 初次翻开这套书,我立刻被梁漱溟先生那深邃的洞察力所吸引。他对于“东方学术概观”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透过纷繁的学派与思想,直抵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他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而晦涩的概念,如“体用”、“性命”、“心性”等,用一种极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读到“中国文化要义”时,我更是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梁先生如同导览员,带着我一一品味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那内敛的、含蓄的、注重整体和谐的精神。与西方文化那种强调个体、追求征服自然的张力相比,中国文化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内向性”和“生命性”,这使得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找到一种更平和、更具韧性的力量。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命运”的论述,更是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未来充满了思考。他没有回避文化的危机与困境,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本身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对文化深层根基的深刻理解之上。整套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哲理,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度回溯。
评分3. “我生有涯愿无尽书”,这个书名本身就饱含深意,读完后,我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梁漱溟先生以一种极为坦诚的态度,回顾了他漫长而充满探索的一生。他分享了自己从青年时代的叛逆与迷茫,到中年时期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比较与反思,再到晚年对生命意义的最终追寻。他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的挫折、误解,以及那些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艰难跋涉。这种坦诚,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亲切感和共鸣感。他不仅是在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更是在与我们分享一种关于人生如何过的智慧。他强调“尽性”,也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并以此来对抗生命有限性带来的虚无感。这种“尽性”并非放纵,而是在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中,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旅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与选择。梁先生的生命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人生、度过人生,乃至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
评分5. 接触梁漱溟先生的书,总是伴随着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审视。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提出的“情有可原”的中国人论,让我对我们民族性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过”与“不及”,都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并非一味地赞美或批评,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更为深刻的眼光,去剖析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他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社会结构的分析,都非常到位。我尤其被他关于“中国人的情感”的论述所吸引,他认为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中的“情”,而非西方那种强调“理”的模式。这种“情”的文化,既是优点,也可能带来一些局限。梁先生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了许多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也让我对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评分4. 梁漱溟先生在“东方学术概观”中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解读,让我对“道”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生命发展的规律,一种人与万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体现。他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归结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西方哲学侧重于“改变生活”,而中国哲学则更侧重于“理解生活”和“适应生活”。这种视角极为独特,也发人深省。我尤其欣赏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他看到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互补,而非简单的并列。他认为,儒家提供了处理社会伦理关系的原则,道家提供了个体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而佛教则补充了关于生命终极关怀的智慧。这种整合性的解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更加完整和深刻的面貌。读他的书,仿佛是在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文化深层的基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