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套装14册】东方学术概观+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日记+我生有涯愿无尽书,图书

梁漱溟【套装14册】东方学术概观+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日记+我生有涯愿无尽书,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中国文化
  • 哲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东方学
  • 学术著作
  • 日记
  • 思想
  • 传记
  • 文化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98466
商品编码:29346529133

具体描述



     主编

  1988年梁漱溟卧病时接受《远见》的尹萍女士采访:

  尹女士:梁老愿不愿对青年说几句话?

  梁老: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

  尹女士:梁老对中国的未来有何期望?

  梁老:要顺应时代潮流。

  1、梁漱溟先生尘封七十年遗稿呈现,理解中国的珍贵读本!

  2、梁漱溟先生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整理编辑,并作序,三分之二为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精装新版隆重推出。

  3、《中国文化的命运》全书分为“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3辑共47篇文章,精短凝炼,层层解剖国民性、文化病症、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关键问题,一针见血。

  4、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精彩解析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今人庸论。

  5、中国文化的命运,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梁漱溟先生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思考发人深省:未来,中国文化究竟要走向何方?


      内容简介
  《东方学术概观》是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后一本著作,可谓“后的儒家”的后定论。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长,思虑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大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有关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一次呈现给读者。本书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展开,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今人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尤为有价值的读本。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是*完整的梁漱溟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问题中人”,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毕生所求惟在人生与社会(中国)两大问题的解答。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建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纤毫毕现。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历时27年,前后增删5次,编纂而成,是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可靠资料。 《梁漱溟往来书信集》辑录了梁漱溟先生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时间跨度从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先生去世,历七十余年。涉及人物众多,既有政坛名流,又有布衣白丁,即有饱学鸿儒,又有莘莘学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梁启超、张申府、冯友兰、胡适、熊十力、马一浮、胡兰成……这是迄今至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其中许多书信是初次公开发表。 
  通过一封封书信,梁先生指证师友得失、点拨奖掖后学、用心子孙教育,读者可从中还原一个血肉丰满、可亲可爱的梁漱溟。这些书信不仅是梁漱溟个人不同时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记录,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辛亥到改革开放,七十余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对读者了解梁漱溟,了解中国历史实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材料。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精彩文摘
  应当说:一般动物依从本能生活,心为形役,而人类却有形为心役的可能性。亦即是说:人心是超乎其身的,主宰乎其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全在于此。此是可能的,而非必然,所以可贵。
  东方之学不是求客观规律之学,而是主观方面向内自求了解之学,不是改造的学问,而是改造自己生命的学问。——这里既指外在的大自然界,亦复指社会人事。这里所云改造自己生命大抵在提主观能动性,从被动中超脱出来。因此不能以研究客观现象的态度来研究东方古人之学。这有如不能站在远处坐在屋内从书本上研究游泳一样。要学游泳只有跳下水里试着去活动一番。儒家之学必首(在)立志,佛家之学必先发心者以此。
  学术原是吾人赖以解决问题的,就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术,而不同的学术则走着不同的途径,各有其不同的治学方法。人类文化转入第二期,问题既从人对物者转移在人对人,首先得要认识人类自己——在自家生活上体认生命——则一向两眼向外冷静地观测一事一物的科学方法固不适用,广泛地设想宇宙之大的那些哲学思维亦岂适合?苟不切己反省,时时改过自新,从自己再体察人情来解决社会问题,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此就儒家修身之学而说,其它两家亦可借以推见其概。总之,此三家者,其切切实实解决问题同于科学家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而不同于哲学家之空想一番。
  当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从人类历史上消除去,事实上总是讲力多于讲理。讲力就是以对物的态度来解决对人的问题。试看上不是依然到处都看见以对物的态度对人的事情吗?譬如两军作战彼此杀,其与斩伐草木岂有两样?坐下来讲和谈判,似乎要照顾到对方的感情意志了,而威胁利诱无不至,其与调驯犬马亦岂相远?在对人还如同对物的这上,依然是物的学问当先。必在如何解决对人的问题划然有别于对物了,而且“人的问题”又切要过“物的问题”那时候,人们大家才会都来讲求“人”的学问——“人”的学问方始当先。

东方智慧的追寻者:梁漱溟思想精粹 梁漱溟,这位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一生致力于探寻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尤其关注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未来走向。他以其独特的“乡村建设”实践和对东西方文明的深刻洞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套图书精选了梁漱溟先生的重要著作,旨在系统展现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和核心观点,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智慧与情怀。 一、 东方学术概观:回望文明的根源与脉络 《东方学术概观》是梁漱溟先生早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石。在这部著作中,梁漱溟以宏大的视野,梳理了东方(主要指印度和中国)哲学、宗教、思想的发生与发展脉络。他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试图从中挖掘出东方文明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 梁漱溟在书中对印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其宗教与哲学的深邃之处。他关注印度人对生命、宇宙、以及“无”的独特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轮回、解脱等观念。他认为,印度文化代表了一种“意欲的”人生态度,强调向内探求,追求精神的超越。 接着,他将目光投向中国。他认为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在根本精神上有所不同,中国文化更强调“人生日用”,注重现实人生的和谐与伦理的实践。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都被梁漱溟置于这个宏观的文化视野下进行考察。他尤其强调中国文化中“情”与“理”、“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庸”、“仁爱”等核心价值。 《东方学术概观》的关键之处在于,梁漱溟试图通过比较东西方文明,揭示各自的优点与局限,并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寻找定位。他敏锐地捕捉到西方文明的“进取”与“问题解决”的特质,同时也看到了其可能带来的弊端。他认为,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及在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安顿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这本书不仅是对东方学术史的一次梳理,更是梁漱溟对人类文明整体性思考的开端。他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文化视角,用更广阔的胸怀去理解不同文明的智慧。 二、 中国文化要义:解剖民族精神的肌理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在深入实践和长期思考之后,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阐述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他不再仅仅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文化,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最根本的精神特质,以及这些特质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的。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质在于其“倾向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本身”。换言之,中国文化是一种“事在人做”的文化,强调人的能动性,注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实现和谐。他将这种特质概括为“中国文化的路向”。 他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中的“人”的观念。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独立和权利,中国文化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人置于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强调责任、义务和和谐。“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概念,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它们不仅仅是道德说教,更是构建社会秩序、维系人伦关系的重要法则。 同时,梁漱溟也探讨了中国文化中“情感”的角色。他认为,中国文化非常重视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这使得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从情感出发,寻求人情世故的圆融。这种“讲人情”的特质,既是中国文化温情的一面,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保守性。 《中国文化要义》还触及了中国文化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他认为,中国文化更倾向于一种“循环”的时间观,与西方线性发展的“进步”观有所不同。在空间上,中国文化也更注重人与环境的融合,而非征服和改造。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梁漱溟帮助我们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活”的精神,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演化和生长的生命力。他鼓励我们从中汲取智慧,认识到中国文化并非落后,而是在其自身的路向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发展潜力。 三、 中国文化的命运:面对挑战与寻求出路 《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先生在经历了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思考。这本书标志着他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 梁漱溟在书中,以一种忧思深沉的笔触,审视了中国文化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所面临的挑战。他承认西方文明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但他也深刻地看到了其可能带来的精神危机、社会失序以及人与自然的疏离。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路向”——那种以解决人生问题、实现人际和谐为核心的精神特质——正受到现代化的严峻考验。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都在被冲击和解构。在这样的背景下,简单地模仿西方,或者全盘否定传统,都无法解决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提出一套僵化的“复古”方案,而是强调在接受现代化的同时,如何“为我所用”,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精神主体性。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的精神”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生命线。 他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这既是他对中国文化“路向”的一种具体回应,也是他试图在现实生活中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一种努力。他希望通过乡村的改造,恢复中国文化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互助互爱的精神,找到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展现了梁漱溟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和负责任的态度。他鼓励我们在变革的时代,既要勇敢地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也要坚定地守护和发扬自身文化的精华,在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 四、 梁漱溟日记:思想的源头与生命的温度 《梁漱溟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梁漱溟思想形成过程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视角。日记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记录,它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和包装,却能展现出思想家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 通过日记,我们可以看到梁漱溟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困境、学术难题、以及社会变迁时的内心挣扎、思考和感悟。日记中记录的日常点滴,与他宏大的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立体和可触。 读者可以看到,梁漱溟的哲学思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源于他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日记中,他可能记录了与家人朋友的交往,对时局的观察,对自然景物的感触,以及在这些经历中引发的哲学思考。 日记也展现了梁漱溟作为一个“人”的温度。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坚持与困惑。这种真实性,使得他的思想更具感染力,也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一生的艰辛与执着。 阅读《梁漱溟日记》,如同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他思想的源头活水,以及他为探寻真理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五、 我生有涯愿无尽书:生命的态度与人生之问 《我生有涯愿无尽书》可能是梁漱溟晚年思想的结晶,它更加侧重于对人生本体、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一种豁达而又充满力量的生命态度。 书名“我生有涯愿无尽”,本身就概括了梁漱溟一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他深知生命的有限,但内心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寻却是无限的。这种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这本书中,梁漱溟可能进一步深化了他对“人生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人生问题”需要解决。而西方文明倾向于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中国文化则更侧重解决“人生问题”,即如何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安顿和意义。 他可能分享了他对“命运”的看法,以及如何在顺境与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生活的智慧。它鼓励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问”,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 《我生有涯愿无尽书》所传递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功利的生命境界,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认,以及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它将引导读者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并启迪我们如何以一种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方式度过有限的一生。 结语 这套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不仅是思想的宝库,更是精神的指南。从对东方文明的宏观审视,到对中国文化特质的深度剖析,再到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忧思与探索,以及日记中展现的生命温度和晚年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无不体现了梁漱溟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一位实践者,其一生的思考与担当。 阅读本套图书,我们将有机会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理解他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探索着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如何在变动的时代中,为我们指引着精神的方向。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对我们如何面对当下,如何安顿生命,如何寻求生命价值的宝贵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2. 翻阅梁漱溟先生的日记,我像是窥见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生活化的一面。那些细碎的记录,关于日常的起居,关于与友人的交往,关于对时事的感慨,甚至是对自己思想的反复推敲,都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精神肖像。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处处流露出他对生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我尤其被他那些记录着内心挣扎和困惑的篇章所打动。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普通人。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叙述中,我看到了他如何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如何用一种身体力行的态度去践行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这本日记,为理解梁漱溟先生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宏大的文化论述,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源自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源自于他对生活最真切的体悟。读他的日记,让我觉得,原来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心灵世界,同样有着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喜怒哀乐。

评分

1. 初次翻开这套书,我立刻被梁漱溟先生那深邃的洞察力所吸引。他对于“东方学术概观”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透过纷繁的学派与思想,直抵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他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而晦涩的概念,如“体用”、“性命”、“心性”等,用一种极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读到“中国文化要义”时,我更是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梁先生如同导览员,带着我一一品味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那内敛的、含蓄的、注重整体和谐的精神。与西方文化那种强调个体、追求征服自然的张力相比,中国文化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内向性”和“生命性”,这使得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找到一种更平和、更具韧性的力量。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命运”的论述,更是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未来充满了思考。他没有回避文化的危机与困境,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本身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对文化深层根基的深刻理解之上。整套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哲理,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度回溯。

评分

3. “我生有涯愿无尽书”,这个书名本身就饱含深意,读完后,我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梁漱溟先生以一种极为坦诚的态度,回顾了他漫长而充满探索的一生。他分享了自己从青年时代的叛逆与迷茫,到中年时期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比较与反思,再到晚年对生命意义的最终追寻。他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的挫折、误解,以及那些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艰难跋涉。这种坦诚,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亲切感和共鸣感。他不仅是在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更是在与我们分享一种关于人生如何过的智慧。他强调“尽性”,也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并以此来对抗生命有限性带来的虚无感。这种“尽性”并非放纵,而是在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中,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旅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与选择。梁先生的生命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人生、度过人生,乃至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

评分

5. 接触梁漱溟先生的书,总是伴随着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审视。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提出的“情有可原”的中国人论,让我对我们民族性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过”与“不及”,都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并非一味地赞美或批评,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更为深刻的眼光,去剖析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他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社会结构的分析,都非常到位。我尤其被他关于“中国人的情感”的论述所吸引,他认为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中的“情”,而非西方那种强调“理”的模式。这种“情”的文化,既是优点,也可能带来一些局限。梁先生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了许多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也让我对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评分

4. 梁漱溟先生在“东方学术概观”中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解读,让我对“道”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生命发展的规律,一种人与万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体现。他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归结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西方哲学侧重于“改变生活”,而中国哲学则更侧重于“理解生活”和“适应生活”。这种视角极为独特,也发人深省。我尤其欣赏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他看到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互补,而非简单的并列。他认为,儒家提供了处理社会伦理关系的原则,道家提供了个体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而佛教则补充了关于生命终极关怀的智慧。这种整合性的解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更加完整和深刻的面貌。读他的书,仿佛是在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文化深层的基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