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党的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成就(2002-2012) 蔡武

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党的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成就(2002-2012) 蔡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武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发展
  • 文化创新
  • 党的文化建设
  • 科学发展观
  • 文化体制改革
  • 文化产业
  • 文化政策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新中国成立以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2985
商品编码:293454831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党的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成就(2002-2012)

定价:38.00元

作者:蔡武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010112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本书稿由文化部撰写,主编为文化部部长蔡武。
  书稿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建设、文化经费投入问题、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交流状况等方面的内容。书稿结构严谨,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以来文化部的工作成绩。

内容提要


目录


总论: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积极推动
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十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历程
二、文化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
三、文化改革发展的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创作生产异彩纷呈
一、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艺术创作繁荣的主要经验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一、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二、以来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 保障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果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经验启示
 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 努力建设文化遗产强国
一、党的以来文物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思想的潮涌与时代的脉动:一个思想解放与文化繁荣的十年回响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十年,是一个思想的沃土、创新的熔炉。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闭幕,中国大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变革的洪流中,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更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渴望。这十年,我们见证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创新的浪潮中勇往直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思想的破冰与引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烙印 要理解这十年的文化发展,绕不开那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打破了过去一些束缚文化的僵化观念,更加注重文化的内在规律,更加强调文化的社会功能,更加珍视文化的创造性活力。 “以人为本”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体现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更加关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供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 inland,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文化带来的福祉。基层文化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广场舞、秧歌、戏曲社团遍布城乡,激活了民众参与文化的热情,让文化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深刻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物质文明,也要重视精神文明;既要发展主流文化,也要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全面性,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上,从传统的出版、影视、演艺,到新兴的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动漫游戏,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这种协调性,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了文化的均衡发展,消除了地域间的文化鸿沟。这种可持续性,则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既要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释放文化创新活力 文化改革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十年,中国文化领域的改革力度空前,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们破除了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弊端。国有文化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完善。一批国有文艺院团、出版单位、影视机构通过股份制改造、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内生动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事实证明,将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并非意味着放弃公益属性,而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其运营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内容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样至关重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我们更加注重激发创作活力,鼓励优秀作品的涌现。对审查制度进行了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干预,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对出版、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准入和监管方式进行了调整,更加侧重于事中事后监管,营造了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这种改革,并非鼓励无序,而是追求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确保文化产品健康发展,同时避免扼杀创新。 文化产业的改革更是这十年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我们将文化产业视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土地保障等。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加速,催生了新的业态和增长点。数字出版、在线教育、数字音乐、移动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传统文化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例如,一批老牌电影制片厂通过市场化改革,重新焕发生机;传统出版业积极拥抱数字化,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中华文化绽放新光彩 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创新。这十年,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 在文艺创作方面,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家们以更加敏锐的视角,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创作了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小说、诗歌、散文。电视剧、电影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贴近生活、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它们或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或展现普通人的奋斗历程,或探讨社会热点问题,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也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古典题材与当代情感的碰撞,都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 文化科技融合是这十年文化创新的重要标志。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和生产模式。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在线教育平台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新媒体艺术、数字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例如,中国在数字动漫、游戏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作品。 对外文化交流的创新同样值得称道。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文化交流的大潮中,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推动“中国文化年”、“中国艺术节”等品牌活动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出版、影视、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我们也更加注重与不同文明的对话,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例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回响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这十年也更加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空前。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得到了有效的抢救和传承。对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得到了加强,让这些珍贵的物质遗产得以留存。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加注重。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鼓励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审美、现代技术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传统戏曲剧种在创新表演形式、音乐元素上取得了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一批以传统文化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将中国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教育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加强,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文化自信的铸就与提升 这十年,是中国文化自信不断铸就和提升的十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日益增强。 主流媒体的改革与创新,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通过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的改革,提升了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 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让更多人能够接触、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文化出口的增长,以及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并且赢得了尊重。 总而言之,2002年至2012年,是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文化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变革和成就的十年,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更美好的文化图景描绘了清晰的蓝图。这个时代的文化浪潮,既是对过往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面貌,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独特的中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党的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成就(2002-2012)》,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都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正确的思想引领。书中对于“科学发展观”如何指导文化建设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的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平衡,追求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不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或“故步自封”,而是更加开放包容,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体系。我看到,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艺术形式,如戏曲、曲艺等,在改革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技艺,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模式,是中国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也为我们未来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梳理成就的报告,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自信如何逐步建立与强化的生动教材。书中详细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如何重塑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又积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精华。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章节,它不再仅仅是“面子工程”,而是真正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催生了大量的文化企业和新兴业态。从电影、电视剧到出版、动漫,再到数字媒体和创意产业,这些领域在十年间经历了怎样的飞跃?它们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又如何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艰辛与喜悦,以及中国文化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提升的影响力。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体现在精神上的富足和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这是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评分

初读《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党的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成就(2002-2012)》,被其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宏大的叙事格局所吸引。书名本身就点明了核心主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文化如何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与创新。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之中。从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书中详尽地梳理了这一时期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演进,从宏观层面勾勒出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到微观层面展现了各项具体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那些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文化单位如何逐渐走向市场化、专业化,那些被束之高阁的艺术作品如何重新焕发活力,走向大众。这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革新,更是思想观念的解放,是文化生命力的觉醒。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文化在改革浪潮中经历的阵痛与辉煌,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发展潜力。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虽然是以宏大的叙事角度切入,但书中描绘的文化发展成就,最终都落实到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变化上。我记得那段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扩建,越来越多人有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电视荧屏上,不仅有主流的宣传报道,更有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涌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书中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如何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如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乡村和城镇居民的精神世界。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普及与提升,是国家发展成果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化发展逻辑的独特视角。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政策制定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讨论很感兴趣。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除了经济和军事,更在于其文化的影响力。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增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知识分子的创作,到艺术家的创新,再到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每一个环节都构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文化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