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传送网 OTN 技术、设备及工程应用
定价:79.00元
作者:王健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54045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多名专家和技术骨干联合编写,内容翔实,既注重OTN技术原理和发展趋势的介绍,又面向工程实际应用,对于从事光通信行业的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传输网的概念及传输网的技术发展历程和演进趋势,然后简单介绍了SDH和WDM的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入了OTN技术。全书在简要介绍了OTN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详细讨论了OTN系统及设备。主要内容包括:OTN的概念与应用、OTN的体系架构、OTN的网络保护与应用、OTN的网络管理、ROADM的原理及应用、OTN的技术演进、OTN网络规划与设计、OTN网络传输性能、OTN设备安装与测试技术,并在书末尾介绍了华为公司主流的OTN设备――OSN8800,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OTN光传输设备的结构、配置和组网方法,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和实际工程和应用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适合于从事WDM/OTN系统和设备的研究开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维护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通信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目录
章 概述 9
1.1传输网概念及作用 9
1.1.1 传输系统概念 9
1.1.1.1 模拟传输系统 9
1.1.1.2 数字传输系统 9
1.1.1.3 有线传输系统 10
1.1.1.4 无线传输系统 10
1.1.1.5 传输网分层结构 11
1.1.2 传输网在电信网中所处的地位 13
1.1.3 业务网对传输网的需求 14
1.1.3.1 电话交换网,基础数据网,GSM移动通信网对传输网的需求 14
1.1.3.2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对传输网的需求 14
1.1.3.3 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对传输网的需求 16
1.1.3.4 互联网对传输链路的需求 16
1.1.3.5 互联网数据中心对传输网的需求 17
1.1.3.6 大客户专线对传输网的需求 17
1.2 传输网技术演进及展望 18
1.2.1 传输网技术发展历程 18
1.2.2 传输网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24
第二章 光传输网技术现状 30
2.1 光同步数字体系(SDH) 30
2.1.1 SDH概念及特点 30
2.1.2 SDH速率与帧结构 32
2.1.3 SDH复用与映射 36
2.1.3.1 复用结构与单元 36
2.1.3.2 映射 38
2.1.3.3 定位 41
2.1.3.4 复用 43
2.1.4 SDH组网 45
2.1.4.1 SDH设备 45
2.1.4.2 SDH网络拓扑结构 48
2.1.4.3 SDH网络规划原则 50
2.1.4.4 我国SDH网络结构 52
2.1.5 SDH保护与恢复 53
2.1.6 SDH性能分析 61
2.1.6.1 SDH线路性能分析 61
2.1.6.2 SDH网络性能指标 62
2.1.6.3 SDH网络误码性能 63
2.1.6.4 SDH网络抖动性能 66
2.1.7 SDH技术应用与发展 69
2.1.7.1 SDH的关键技术应用 69
2.1.7.2 SDH技术的发展 70
2.2 光波分复用系统(WDM) 70
2.2.1 WDM技术原理 70
2.2.2 WDM系统功能结构及描述 73
2.2.3 WDM主要性能 79
2.2.4 WDM组网技术 82
2.2.5 WDM网络保护 86
第三章 光传送网OTN 89
3.1 OTN的概念及应用 89
3.1.1 OTN的概念 89
3.1.2 OTN技术优势 91
3.1.3 OTN标准进展 92
3.1.3.1 国际OTN标准化现状 93
3.1.3.2 OTN标准化现状 99
3.1.3.3 OTN发展趋势分析 100
3.1.4 OTN的应用场景分析 104
3.1.4.1 省际干线传送网OTN组网模型 104
3.1.4.2 省内干线传送网OTN组网模型 105
3.1.4.3 城域传送网OTN组网模型 108
3.2 OTN体系架构 110
3.2.1 OTN网络分层及接口 112
3.2.1.1 OTN网络层次结构 112
3.2.1.2 光通路层网络 115
3.2.1.2.1 功能结构 115
3.2.1.2.2 子层划分 115
3.2.1.2.3 光通路子层网络 117
3.2.1.2.4 光通路传送单元子层网络 117
3.2.1.2.5 光通路数据单元子层网络 117
3.2.1.3 光复用段层网络 118
3.2.1.4 光传输段层网络 119
3.2.1.5 OTN网络接口 119
3.2.2 OTN网络的分割 124
3.2.2.1 OTN网络的分域 124
3.2.2.2 不同管理域的互联互通 125
3.2.2.3 OTN网络域内分割 125
3.2.3 OTN帧结构与开销 126
3.2.3.1 OTN帧结构 126
3.2.3.2 OTN开销 128
3.2.3.2.1 OTUk、ODUk和OPUk开销 128
3.2.3.2.2 OTS、OMS和Och的开销 129
3.2.3.2.3 开销描述 129
3.2.4 OTN复用与映射结构 131
3.2.5 OTN光传送模块 133
3.2.5.1 简化功能的OTM(OTM 0.m,OTM-0.mvn) 133
3.2.5.2 全功能OTM(OTM n.m) 136
3.2.6 OTN设备形态 139
3.2.6.1 OTN终端复用设备 139
3.2.6.2 OTN交叉连接设备 139
3.2.6.2.1 OTN电交叉设备 139
3.2.6.2.2 OTN光交叉设备 140
3.2.6.2.3 OTN光电混合交叉设备 141
3.3 OTN网络保护与应用 141
3.3.1 光线路保护(OLP) 142
3.3.2 线性保护 144
3.3.2.1 OCh保护 144
3.3.2.1.1 OCh 1 1保护 144
3.3.2.1.2 OCh 1:N保护 144
3.3.2.2 ODUk SNC保护 144
3.3.2.2.1 ODUk SNC保护的定义和分类 144
3.3.2.2.2 ODUk 1 1保护 145
3.3.2.2.3 ODUk M:N保护 146
3.3.3 环网保护 147
3.3.3.1 OCh SPRing 保护 147
3.3.3.2 ODUk SPRing保护 148
3.4 OTN网络管理 149
3.4.1 OTN网络管理需求 149
3.4.2 OTN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51
3.4.3 控制平面技术 152
3.5 可重构的光分插复用器ROADM 154
3.5.1 ROADM应用驱动力 154
3.5.2 ROADM的技术实现 156
3.5.2.1 基于波长阻断器(WB)的ROADM设备 156
3.5.2.2 基于平面波导电路(PLC)的ROADM设备 157
3.5.2.3 基于波长选择开关(WSS)的ROADM设备 158
3.5.2.4 上下路端口灵活性的实现方式 159
3.5.3 ROADM组网应用 162
第四章 光传送网OTN技术演进 166
4.1 概述 166
4.2 100G OTN技术 170
4.2.1 100G标准化现状 170
4.2.2 100G产业链发展状况 171
4.2.3 100G OTN关键技术 172
4.2.4 100G OTN组网应用 175
4.3 超100G技术 177
4.3.1 超100G标准化进展 178
4.3.2 超100G关键技术 182
4.3.3 超100G产业化进程 186
4.4 分组增强型OTN-POTN 188
4.4.1 POTN概念 188
4.4.2 POTN设备功能模型 191
4.4.3 POTN关键技术 194
4.4.4 POTN应用场景分析 195
第五章 光传送网OTN网络规划设计 197
5.1 OTN网络概述 197
5.2 OTN网络规划基本要素 199
5.2.1 光纤衰减 200
5.2.2 光信噪比 201
5.2.3 色散 203
5.2.4 非线性效应 207
5.3 OTN网络设计 209
5.3.1 系统制式 209
5.3.2 传送平面网络规划 213
5.3.3 传输系统设计 213
5.3.4 网络保护 216
5.3.5 辅助系统设计 217
5.3.6 控制平面设计 217
5.3.7 光传输距离计算 218
5.4 光纤光缆测试 221
5.4.1 光纤测试需求 221
5.4.2 光纤测试内容 222
5.4.3 光纤测试方法 222
5.5 Nx100Gbit/s WDM/OTN干线传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224
5.5.1 OTN干线传输网的规划 224
5.5.2 Nx100Gbit/s WDM/OTN干线传输系统工程设计 226
5.5.2.1系统设计方法 226
5.5.2.2中国电信100G试验网设计方案及特点 227
第六章 OTN网络传输性能 230
6.1 OTN假设参考光通道 230
6.2 误码性能 230
6.2.1 误码性能评估参数 230
6.2.2 端到端误码性能目标 231
6.2.3 端到端性能目标分配 232
6.2.4 误码维护性能可用性目标 232
6.3 以太网性能 233
6.4 光信噪比要求 233
6.5 抖动性能 235
6.5.1 抖动对于数字通信的影响 235
6.5.2 OTN网络接口输出抖动和漂移 236
6.5.3 OTN网络接口抖动和漂移容限 237
6.6 ODUk时钟要求 239
6.6.1 ODUk时钟分类 239
6.6.2 ODUk时钟固有抖动产生 240
6.6.3 ODUk时钟抖动容限 241
6.6.4 ODUk时钟抖动转移特性 241
第七章 OTN设备安装与测试技术 243
7.1 OTN设备安装 243
7.1.1 机房环境 243
7.1.2 铁架安装 243
7.1.3 电源及告警功能检查 245
7.2 OTN单机设备测试 246
7.2.1 OTN设备基本形态 246
7.2.2 开销及维护信号测试 248
7.2.2.1 帧定位开销 249
7.2.2.2 OTUk开销及维护信号测试 250
7.2.2.3 ODUk开销及维护信号测试 252
7.2.2.4 OPUk开销测试 257
7.2.2.5 恒定比特速率客户维护信号 258
7.2.2.6 光层开销和维护信号测试 258
7.2.3 光接口测试 259
7.2.3.1 S/R点光接口测试 259
7.2.3.2 Sn/Rn点光接口测试 264
7.2.4 抖动测试 271
7.2.4.1 输入抖动容限 271
7.2.4.2 抖动产生 272
7.2.4.3 抖动传递函数 273
7.2.5 OTN设备功能测试 274
7.2.5.1 客户信号映射 274
7.2.5.2 ODUk复用功能 280
7.2.6 交叉连接功能测试 281
7.2.6.1 ODUk交叉连接功能测试 281
7.2.6.2 OCh交叉连接功能测试 285
7.3 OTN组网性能测试 287
7.3.1 网络性能测试 287
7.3.1.1 误码率/分组丢失率 287
7.3.1.2 以太网性能 287
7.3.1.3 系统抖动 288
7.3.2 保护倒换测试 289
7.3.2.1 线性保护 289
7.3.2.2 环网保护 299
7.4 OTN网络智能功能测试 302
7.4.1 控制平面连接管理功能 302
7.4.2 路由功能 304
7.4.2.1 路由计算能力 304
7.4.2.2 路由信息自动更新 305
7.4.3 自动发现和链路管理功能验证 306
7.4.3.1 控制平面的自动发现功能 306
7.4.3.2 控制平面的手工配置功能 307
7.4.4 基于控制平面的保护恢复测试 308
7.4.4.1 基于光层的保护恢复测试 308
7.4.4.2 基于电层的保护恢复测试 310
7.4.4.3 基于光电混合的保护恢复测试 311
附录一 华为公司OTN设备(OSN8800)介绍 314
节 简介 314
1.1 产品亮点和规格 314
1.1.1 产品亮点 314
1.1.2 产品规格 315
1.2 典型组网 316
1.2.1 典型OTN组网 317
1.2.2 典型MS-OTN组网 317
1.3 产品特性 318
1.3.1 线路速率 318
1.3.2 OTN特性 318
1.3.3 ROADM特性 319
1.3.4 OTN ROADM特性 319
1.3.5 PID特性 320
1.3.6 备份和保护 321
1.3.6.1 网络级保护(OTN) 321
1.3.6.2 设备级保护 322
1.3.6.3 自动光功率管理 323
1.3.7 同步 324
1.3.8 ASON特性 324
1.4 业务类型 325
第二节 产品架构 330
2.1 硬件架构 330
2.1.1 机柜介绍 330
2.1.2 OptiX OSN 8800 T64子架 330
2.1.2.1 结构 331
2.1.2.2 槽位说明 332
2.1.3 OptiX OSN 8800 T32子架 333
2.1.3.1 结构 333
2.1.3.2 槽位说明 335
2.1.4 OptiX OSN 8800 T16子架 336
2.1.4.1 结构 336
2.1.4.2 槽位说明 337
第三节 操作与维护 338
第四节 网络管理 340
第五节 节能与环境保护 341
5.1 节能 341
5.1.1 静态节能 341
5.1.2 动态节能 341
5.1.3 节能控制和监视 342
5.2 环境保护 342
参考文献 343
作者介绍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近几年曾在我社出版了《面向全业务运营的网络演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规划与设计》《TD-LTE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等书,市场表现和读者口碑均不错。
文摘
序言
这本《光传送网 OTN 技术、设备及工程应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对于一个刚接触光通信领域,或者说对OTN技术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我记得我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叙述非常清晰,把复杂的概念拆解得非常细致。比如,在讲解OTN的帧结构和复用原理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那些让人头晕的缩写和参数,而是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数据流的封装过程描述得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操作一样,让人能立刻抓住核心逻辑。尤其是关于波长和光纤链路的容量规划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融入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考量,比如如何平衡光功率预算、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光纤损耗,这些细节对于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而且,作者在讲解新特性,比如SDH到OTN的平滑过渡策略时,也展现了深厚的行业洞察力,不仅仅是告诉你“可以这样做”,更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更合理”,这种深度的剖析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充实,而不是浮于表面。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以为自己会陷入一堆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的海洋,毕竟OTN这块内容向来被认为是电信领域里最硬核的部分之一。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的组织结构,却出乎我的意料地友好。它的章节推进逻辑非常顺畅,从基础的光通信原理娓娓道来,逐步深入到OTN的五大关键层级,每一步都有明确的上下文关联。我特别欣赏它对“设备应用”这一块的处理,它没有停留在设备厂商的手册层面,而是结合了实际组网的拓扑结构,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OTN设备(如线卡、交叉连接矩阵等)在不同业务承载场景下的性能特点和选型依据。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纯粹的技术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光传送网络。对于那些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撰写网络设计方案或者进行故障排查的工程师来说,书里那些关于告警处理和性能监控的章节,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方针,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指导。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网络技术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把“工程应用”这四个字做好,并融入到技术讲解中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拘泥于标准的协议定义,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实际部署中会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上。比如,在讨论扁担式、环形等不同网络结构在实际承载业务时的差异时,作者会详细对比每种结构的恢复时间、保护倒换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对不同业务(如以太网业务、SDH业务)的适配性。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光层保护和电层保护的对比分析,作者不仅给出了切换时间的量化数据,还从运维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哪种保护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更易于维护。这种注重实效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显得非常“接地气”,它不是写给标准制定者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写给网络建设者和维护者的,充满了工程实践的智慧,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可靠。
评分我是一名偏向于数据中心网络方向的技术人员,以往对传统电信级OTN的了解比较碎片化,总觉得它过于庞大和复杂,离我的日常工作场景有些遥远。但阅读这本书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作者在阐述OTN的演进路线时,非常巧妙地引入了OTN与IP/以太网融合的趋势,这一点对我启发特别大。书中详细介绍了OTN如何通过ODUflex、FlexE等技术,更好地适配现代云服务和数据中心互联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充当传统TDM业务的“搬运工”。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OTN在未来承载大带宽、低时延业务中的潜力。而且,对于那些关于QoS保障、业务隔离和带宽动态调整的描述,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数据网络架构中引入OTN的一些优秀特性,来提升整体网络的弹性。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OTN的“是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了“为什么现在需要OTN”以及“未来它将如何发展”,这种思考的引导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的感觉是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问题的分析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举例来说,当作者探讨网络安全和可靠性时,他没有简单地使用一些安全术语来搪塞过去,而是深入到了OTN网络层面的冗余设计、加密机制以及如何应对特定类型的物理或逻辑攻击。比如,他对不同保护组(P-Group)在复杂拓扑下的交互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建模分析,这种深入到细节的严谨性,让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我甚至发现书中涉及到了一些比较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利用OTN基础设施进行时间同步和定位服务的潜在应用,这表明作者的知识体系是非常与时俱进的。对于希望成为领域内专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操作手册,更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知识框架,能够帮助读者从一个技术操作员提升到网络架构师的思维层面,去构建和优化下一代的光传送网络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