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及仿真实验 |
| 作者 | 樊凯 等 |
| 定价 | 29.00元 |
| 出版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629445 |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 商品重量 | 0.422Kg |
| 内容简介 | |
TD-SCDMA是一种第三代无线通信的技术标准,是由中国首先提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目前该标推已被广泛使用。学习与研究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对推动我国3G人才的培养及发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TD.SCDMA概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甚至可以说有些过时了,那种厚重的理工科教材的质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想起大学时代那些堆满了公式和图表的夜晚。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是冲着它标题里那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名头去的,毕竟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对底层技术的好奇心总是驱使着我们去探究那些看不见的信号是如何穿梭于我们生活之中的。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立足点似乎非常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现在看来已经不太主流的技术标准——TD-SCDMA。这立刻让我的阅读体验产生了一种时间错位感,仿佛穿越回了十多年前,那个3G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各国技术路线激烈竞争的年代。我原本期待的是对5G甚至更前沿技术,比如毫米波传播或者大规模MIMO这些时髦概念的探讨,这本书的内容却紧紧围绕着那个特定的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的结合体,详细阐述了其帧结构、信道编码和多址接入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于一个纯粹对现代移动通信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聚焦在特定历史技术上的处理方式,无疑会让人感到有些“用力过猛”和“时代滞后”。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技术档案式的记录,而非一本面向未来趋势的导览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坦白讲,相当严谨,但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种难以逾越的学术壁垒。作者似乎完全将读者设定为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背景的专业人士,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像是直接跳过了入门和基础回顾的环节,直接进入了细节推导和系统设计的层面。例如,在讲解同步和信道估计的部分,公式之密集,推导过程之繁复,让我这个自认为对通信原理有基本了解的人,也需要反复对照着附录中的数学工具才能勉强跟上思路。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恰恰在于这种近乎苛刻的深度,它没有丝毫取悦非专业读者的意图,而是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可以用于工程实践或深入研究的技术蓝图。我甚至想象,如果有人需要逆向分析或维护现有的TD-SCDMA基础设施,这本书或许会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圣经”。但对于渴望建立宏观认知框架的初学者来说,这种从底层逻辑直接搭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其陡峭的学习曲线,无疑会让人望而却步,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没有阶梯的陡峭山峰,需要极强的毅力和扎实的数学功底才能一窥顶峰的景色。
评分我对其中关于“仿真实验”的章节抱持着一种复杂的心态。标题里明确提到了仿真,这本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桥梁,然而实际呈现的内容,更多的是基于某种特定仿真软件(书中反复提及的那些专有工具)的配置流程和结果展示,而非对仿真方法论本身的深入剖析。换言之,它教你如何使用某个特定的“瑞士军刀”来切割木头,但很少探讨“为什么要用这种刀”或者“其他种类的刀如何工作”。这种对特定工具的高度依赖性,使得本书的实用价值似乎被锁定在了那个工具的版本和可访问性上。如果仿真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读者倾向于使用更通用、更流行的仿真平台(比如MATLAB/Simulink的更新模块),书中的具体步骤可能就会变得晦涩难懂,甚至完全无法复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不同仿真模型(如蒙特卡洛、确定性模型)的选择标准、误差分析以及性能评估方法的探讨,而不仅仅是对一系列预设脚本执行结果的罗列。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保证了内容的即时可操作性,却牺牲了更深层次的、跨平台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评分全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坦率地说,是我阅读体验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减分项。很多流程图和波形示意图,看起来像是直接从早期版本的技术规范文档中提取出来的,分辨率不高,线条模糊,且缺乏现代出版物应有的清晰度和美感。在讲解复杂的时频资源分配和功率控制算法时,原本清晰的逻辑关系,仅仅因为图表的质量不佳,就使得读者需要花费额外的心神去辨认那些重叠的标签和拥挤的箭头。在信息传递效率如此重要的技术书籍中,视觉辅助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理解的效率。我注意到,某些关键的频谱图和时隙结构图,如果能配上更现代的色彩区分和更简洁的标注,将会大大降低读者的认知负荷。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问题,更是技术沟通上的障碍。这本书显然更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完备性”,而忽略了“易读性”和“现代感”,使得在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下,它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网络架构和协议栈的部分,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专注于物理层和链路层的倾向。对于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对TD-SCDMA技术核心机制最彻底的解析,详细剖析了从基带信号处理到空中接口协议的每一个细微环节。然而,随着移动通信系统向更复杂的、全业务融合的方向发展,仅仅关注底层技术已远远不够。我未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足够深入的章节来探讨TD-SCDMA网络如何与上层应用(如IMS/VoIP的早期集成尝试)、计费系统或网络管理(运维复杂度)进行交互。系统仿真实验通常需要考虑端到端的性能指标,而这本书似乎将“系统”的概念局限在了无线传输的物理范畴内。这种对高层协议和业务支撑体系的“缺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块精密但孤立的机械部件,虽然内部结构完美,但它在整个宏大机器中的作用和与其他部件的协作方式,却显得语焉不详。对于希望从整体架构角度理解该技术生命周期的读者而言,这构成了一个明显的知识断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