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5G 2020后的移动通信
定价:59.00元
作者:朱晨鸣 王强 李新 何浩 陈旭奇 房树森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154156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首批系统介绍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图书之一。作者是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从事移动通信网络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跟踪研究LTE系统架构、规范与组网方案,跟踪LTE-A标准和技术进展,长期关注IMT-2020、CCSA、ITU-R、3GPP、NGMN、METIS、WWRF、5GPP、5GNOW、北美IEEE、韩国5G论坛、日本ARIB等组织和机构的5G技术及标准进展。本书在编写中融入了作者在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中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5G系统架构及网络规划等内容。
内容提要
本书先从5G需求与愿景、5G研究项目与标准化进展等方面入手介绍了5G的引入背景和现状,接着说明为达到5G的需求使用的无线传输新技术和满足业务应用的弹性需求而设计的新的网络架构,并分析了5G可能的频谱资源,zui后展望了5G的未来应用发展。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科研院所、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提供商、电信咨询业从业人员,以及关注通信行业/技术发展的相关人士。
目录
章 概述1
1.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2
1.2 后4络演进(LTE-A) 5
1.3 5G路线图 9
第2章 5G需求与愿景 17
2.1 5G愿景 18
2.2 5G需求与驱动力 18
2.2.1 技术驱动 18
2.2.2 市场驱动 19
2.2.3 业务和用户需求 20
2.3 技术目标 21
2.4 5G的应用 24
2.4.1 应用场景 24
2.4.2 虚拟现实 24
2.4.3 智慧城市 25
2.4.4 物联网与无所不在的通信 25
2.4.5 车联网与自动驾驶 26
2.5 5G的挑战 26
2.5.1 性能挑战 26
2.5.2 技术储备 27
2.5.3 频谱资源 27
2.6 5G发展路径 27
2.7 小结 28
第3章 5G研究项目与标准化进展 29
3.1 标准化组织与研究机构 30
3.2 5G标准化进展 32
3.2.1 ITU-R 32
3.2.2 3GPP 33
3.2.3 NGMN 36
3.3 欧洲 37
3.3.1 METIS 378
3.3.2 5G PPP 38
3.3.3 5GNOW 39
3.4 亚太 39
3.4.1 北美IEEE 3940
3.4.2 韩国5G论坛 41
3.4.3 日本ARIB 41
3.5 中国 42
3.5.1 IMT-2020 423
3.5.2 CCSA 43
3.6 小结 43
第4章 通信业界看5G 45
4.1 电信设备制造商看5G 46
4.1.1 爱立信 46
4.1.2 华为 49
4.1.3 诺基亚 50
4.1.4 中兴 51
4.1.5 大唐 52
4.2 电信运营商看5G 58
4.2.1 中国移动 58
4.2.2 NTT DoCoMo 69
4.2.3 SK Tele 72
4.3 小结 74
第5章 5G无线传输技术 75
5.1 LTE-A技术发展 76
5.2 MIMO增强技术 77
5.2.1 Massive MIMO 779
5.2.2 网络MIMO 88
5.3 新型多址技术 93
5.3.1 多址技术发展 946
5.3.2 PDMA 94
作者介绍
朱晨鸣: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中国通信服务股份公司级市场化人才,中国电信科学技术委员会无线组委员。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系统演进、无线网络规划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大中型通信项目规划、可研与设计工作。主编专著6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youxiu设计、youxiu咨询成果奖多项。
文摘
序言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比书中对“网络拥塞控制”和“资源调度”部分的阐述,这是我目前工作中最头疼的环节。书中对经典算法的描述是详尽的,从原理到数学模型都一一呈现,这一点值得肯定。然而,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理论性能的分析,而对于现代大规模网络中,如何利用AI和机器学习来动态优化这些算法的实际效果,介绍得相对滞后了。例如,如何用强化学习来指导基站的功率分配和波束赋形,以应对突发的大流量事件,书中的论述就显得比较保守,停留在了传统优化方法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虽然以“2020后”为名,但在某些体现最新技术融合度的方面,可能还是稍微慢了一步,仿佛它主要聚焦在“5G成熟期”的理论沉淀,而对“迈向6G前夜”的技术变革捕捉得不够敏锐。对于渴望了解前沿技术实战的读者,可能需要再结合最新的学术论文来填补这部分内容。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组织方式,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学习者来说,有时候显得有点过于“平铺直叙”了。它在介绍一些基础概念时,确实做到了滴水不漏,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给得非常准确,引用的公式推导过程也相当严谨。但是,在阐述一些前沿技术,比如网络切片的应用场景具体如何落地,或者MEC(多接入边缘计算)在工业互联网中的优化策略时,我总觉得少了一点“激情”和“批判性思维”。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把“是什么”讲得很清楚,但对于“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其他潜在的技术路径又有什么优劣势”这些更深层次的讨论,着墨不多。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些新标准的介绍,似乎只是忠实地复述了标准文档的内容,缺乏作者团队基于实践经验提出的独到见解或者对未来潜在风险的警示。如果能在某些关键技术点上,加入一些更具思辨性的分析或者实际案例中的“踩坑”记录,这本书的价值会瞬间提升一个档次,不至于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感觉知识点是成型的,但应用思维却未被充分激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倒是无可挑剔,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水准,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在旁边做笔记的我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无线信道建模的那几个章节,图表的绘制非常精美,即使是比较复杂的信号传播模型,也能通过直观的图形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极大地减轻了纯文字阅读带来的理解负担。不过,我注意到一个比较小的细节问题,在某些涉及到特定运营商或者特定国家/地区标准化的内容描述中,似乎引用了一些偏向性较强的数据来源,这让我在评估其通用性时略有保留。毕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全球协作的结果,一套面向大众读者的专业书籍,最好能在不同地域的技术实践和标准差异性上保持更中立和平衡的视角。期待后续再版时,能看到更多国际化视野下的案例对比,这样对于理解全球5G/6G的演进路线图会更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从物理层、接入层到核心网,层层递进,像搭积木一样,让人能够系统地建立起对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框架。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们在每一章的末尾都设置了“思考题”或“延伸阅读”的引导,这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它有效地鼓励了读者进行知识的自我消化和拓展。我尝试解答了其中几道关于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容量提升的分析题,发现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记忆,更要求对不同技术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有深刻理解。这种教学上的用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信息传递的载体,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唯一的遗憾是,由于篇幅所限,对于一些非常垂直且热门的细分领域,比如量子通信在移动网络中的初步集成设想,只能是点到为止,没有展开深入的探讨,但考虑到其作为一本概论性教材的定位,这一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取舍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那种带着科技感的蓝色和银色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和“移动通信”这个主题的关联。我拿到手的时候,特意翻了翻目录,感觉内容覆盖面挺广的,从理论基础到最新的技术演进,似乎都做了比较详尽的梳理。虽然我个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光是看到那些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图表布局,就让人对内容的专业性有了初步的信心。特别是看到“5G 2020后”这个时间点,感觉它不仅仅是在回顾已经成熟的技术,更是在展望未来几年内可能会成为主流的趋势和挑战。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一下毫米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瓶颈,以及低轨卫星通信如何与地面蜂窝网络进行有效的协同,毕竟这才是决定未来通信体验的关键。总的来说,从外在包装和初步的目录印象来看,这是一本意图全面覆盖且紧跟时代步伐的专业书籍,希望能为我的学习提供一个坚实的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