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谈国学
定价:32.0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75436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国学
国学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价值何在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引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特别是国学的价值逐渐为人所认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早倡导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弘扬国学,保护自然环境的大师。本书对国学的范畴及价值做了发掘,是季羡林先生百年学问人生的精华与积淀,是不可多得的国学读本,很值得一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山东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上有极高的造诣,是该领域的。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著作有《牛棚杂忆》、《留德十年》、《季羡林谈人生》等,有深远的影响。
文摘
序言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季羡林老先生的学问之深厚,那不是一朝一夕能窥其堂奥的,我怕这“谈国学”三个字,会让我面对的是一篇篇佶屈聱牙的学术论文,消化起来异常费力。然而,翻开第一页,我悬着的心就放下了大半。行文流畅自然,仿佛老先生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没有丝毫架子。他谈论的那些看似宏大的国学议题,比如“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如何看待儒释道的相互影响”,都是从最朴素的常识和最鲜活的生活体验中引申出来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学问与人生”关系的阐述。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结合自己早年的求学经历,讲述了那种身处异域,却对故土文化念念不忘的复杂情感。那种对文化传承的敬畏和责任感,透过字里行间,真切地感染了我。这本书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导师的私房笔记,它引导我思考的,是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保有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清醒认识和温情。它不是教你如何“做学问”,而是教你如何“做人”和“爱国学”。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故作高深的国学解读敬而远之,总觉得有些大师的论述,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虽然看得见轮廓,却摸不着温度。但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维漫步。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从一个极小的切口,比如某一个古籍中的词条,或者某一个历史典故的细微之处,一下子切入到整个文化体系的宏大结构之中。比如,他解析“中庸”思想时,并非简单地停留在“不偏不倚”的字面意思,而是结合了古代礼乐制度的运作方式,描绘出一种动态的、适应性极强的生存智慧。这种由点及面的能力,实在是高妙。更难得的是,老先生在论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他对不同学派的见解,即便是相左的,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同情的理解。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大学问,必然是兼容并包的,是能够容纳矛盾与对立,并从中寻找更高层次统一的胸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更像是一张有机的网络,每个节点都相互关联,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国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过去我对“国学”这个概念常常感到迷茫,觉得它太大了,太沉重了,似乎只有皓首穷经的学者才有资格谈论。然而,季先生的笔触是如此的轻盈而坚定。他没有一味地强调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反而坦诚地指出了我们在继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误区,比如对古籍的过度神化,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文化失语现象。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比空洞的赞美更加令人信服。他谈到学习经典,强调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是将其中的智慧提炼出来,用来解决当代人面临的困惑,比如人际关系的紧张、精神世界的贫瘠等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读书的乐趣”的描述,那种在字里行间与古人神交的喜悦,被他写得充满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放下手机,重新拾起一本旧书,试图重温那种被文字浸润的宁静时刻。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鼓励我们重新拥抱传统的邀请函,而非一份高高在上的学术宣判。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其实也透露出一种朴素而典雅的气质,与内容相得益彰。纸张的触感温润,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其中对“文化自觉”的探讨。在当前全球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定义“我们是谁”,这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季先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文化自觉,源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下现实的清醒认知。他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讲述了作为留学归来的学者,如何平衡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东方传统思想的坚守。这种“在场感”极强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场域。我意识到,爱国学,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和吸收的胸怀,去构建一个既植根于本土,又能与世界对话的现代文化体系。全书的论证逻辑层层递进,从个体生命体验到民族文化精神,视野开阔,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是一本读来令人感到“踏实”的书。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国学的普及读物,但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过于浅薄,流于猎奇;要么过于晦涩,让人望而却步。而此书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大家深厚的学养作为根基,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又采用了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其中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剖析,尤其令人拍案叫绝。他没有将士大夫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楷模,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和文化担当。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化刻画,避免了脸谱化,使得传统中的“人”的形象变得鲜活可感。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些国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被注入了一种积极面对人生挑战的文化力量,这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