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金瑞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1546562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中,存在着课题重复、不够全面详细等一系列问题。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俗易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领域填补空白,提供新思路,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重点围绕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内容包括其分类、乐系、文化属性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等;其次,对我国不同区域,如北方草原、东北平原、沙漠绿洲、西北高原、西南云岭、雪域高原、中南丘陵、东南山地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情况进行了解析;后,重点对佤族、撒拉族、湘西土家族以及藏族、壮族、傣族、畲族、纳西族等民族的传统音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目录
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述
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分类与乐系 002
第二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 006
第三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014
第二章我国不同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基本解析
节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022
第二节东北平原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029
第三节沙漠绿洲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035
第四节西北高原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045
第五节西南云岭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050
第六节雪域高原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064
第七节中南丘陵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069
第八节东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075
第三章我国佤族传统音乐研究
节佤族传统民歌与乐器 081
第二节佤族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 092
第三节佤族传统音乐的现代变迁 095
第四节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098
第四章我国撒拉族传统音乐研究
节撒拉族传统音乐概述 101
第二节撒拉族传统音乐的形态分析 110
第三节其他民族对撒拉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130
第四节撒拉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多重文化重构 133
第五章我国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研究
节我国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的类型与特征 141
第二节审美文化学视域下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研究 151
第三节语言音乐学视域下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研究 159
第四节文化生态视域下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的保护 169
第六章我国其他常见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
节藏族传统音乐 177
第二节壮族传统音乐 184
第三节傣族传统音乐 189
第四节畲族传统音乐 195
第五节纳西族传统音乐 201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金瑞峰,青年指挥家,音乐与舞蹈学硕士,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阜阳钢琴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合唱指挥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合唱艺术研究会(CICARA)副会长,先后师从阜阳师范学院侯方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程炳杰教授、指挥家陈敬堂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周正松教授学习。2007年创办阜阳幼专春江女子合唱团,2014年任阜阳广电少年合唱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合唱指挥。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多部规划教材及曲集,主持多项省级重点教研、科研项目,合唱曲《对花》收入团结出版社《中国合唱作品精粹》,合唱曲《匆匆那年》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经典合唱作品精选》。获得超过50余项各级各类奖。
文摘
第二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少数民族的音乐当中,就形成了传统音乐所特有的文化属性。具体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主要包括民族性、审美性、地域性、民俗性、集体性以及相应的功能性等几个属性。
一、民族性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能够称之为“民族音乐”的前提就是这种音乐具有民族性。
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会具有一些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与习惯生活之后将会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也就是所谓的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现在特定类别中的民族文化中,并且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即为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生产和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文化的积累,以及传播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在一个民族有的,并且与其他民族的音乐具有区别的特征,即为民族传统音乐的民族性。
我国各个民族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传统音乐,并且显著地体现了音乐的民族性,比如藏族的藏戏、苗族的歌曲等等。
民族性存在于民族音乐的各个层面,并作为一种精神、规约、民俗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以此作为教育本民族成员的依据,从而使他们做出和本民族体育价值观,以及心理相符的文化选择。无论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物质或是精神层面,都应该将民族传统音乐的民族性反映出来。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民族性,不仅来源于少数民族长时间的积淀和文化沉淀,更来源于少数民族随着时代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
(2)音乐的旋律。
(3)音乐的词汇。
(4)音乐的调式。
(5)音乐的节奏以及节拍。
(6)音乐的配乐和配器。
除此之外,很多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大多为长篇叙事歌曲,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少数民族的道德取向乃至道德标准等等,而这也是民族性的主要来源。
二、审美性
少数民族音乐,归根结底就是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少数民族音乐必然具有审美性。
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音乐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审美性。
(2)音乐本身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具有审美性。
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性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音乐本身的旋律美。
(2)音乐本身的词汇美。
(3)音乐的调式美。
(4)音乐表演时候的服装美和舞台美。
三、地域性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区域之间的差异,即为民族传统音乐的地域性。
中国各民族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比如,生存方式、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此,与这些息息相关的民族音乐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由于各民族地区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各民族间的音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俗话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民族传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也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尚。
根据田野调查证明,即便是同一类音乐,由于其产生的地域、民族的不同,导致其表现出来的方式、方法,以及所包含的内涵也是不同的,为民族传统音乐地域性的另一种表现。
四、民俗性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少数民族音乐的民俗性本身就具有的必然性。
目前来说,根据田野调查,少数民族音乐的民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本身就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重要载体。
(2)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都是通过相应的民俗活动来完成和实现的。
(3)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都需要音乐的辅助和支持,例如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歌会等等。
五、集体性
任何一种音乐都具有集体性。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少数民族音乐一般是集体创作的,是大众生活的结晶。
(2)少数民族音乐是生发于民族整体的,是少数民族集体的文化的长期的沉淀。
……
序言
初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那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叙事笔调,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但行文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美的发现。作者在探讨某些古老歌舞的衰落时,流露出的那种痛惜之情,让我这个局外人都能感同身受。比如,书中对西北某游牧民族“长调”的分析,它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五线谱标记,而是创造了一套更具象化的符号系统来捕捉其广阔的音域和自由的节奏,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记录音乐”的理解边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音乐“社会功能”的深入挖掘,书中提到,很多传统曲目并非是为了“艺术欣赏”而存在,而是与生产劳动、婚丧嫁娶紧密交织,音乐本身就是生活本身。当我读到关于乐器“演奏法”的细节时,感觉就像是自己正坐在火塘边,听着老艺人手把手地教导,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音符和鲜活的生命故事,让原本遥远的文化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民族罗列,而是构建了一套跨越地域和语种的比较研究框架。我注意到,作者在对比不同民族在“调式”上的偏好时,引用了大量的西方音乐理论术语,但同时又非常审慎地指出这些理论工具的局限性,展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口传心授”模式下,音乐“变异”的规律与合理性,这对于理解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它挑战了我们对“原版”或“标准”音乐的执念,强调了每一次演绎都是对传统的再创造。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查阅了书中附带的图表,那些关于音高、节奏复杂度的统计分析,数据翔实,逻辑清晰,证明了作者的论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虽然个别地方涉及的音乐学词汇较为专业,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但总体而言,作者对复杂概念的阐释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其学术深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记录,更是对传统音乐生命力的深度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行文的流畅度却出人意料地好,读起来像是听一位资深学者在娓娓道来他的毕生所学。我非常欣赏作者对“音乐与生态环境”关系这一主题的关注,这在以往的音乐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书中详细阐述了森林、河流、气候如何影响了当地音乐的主导音色和情感表达,比如,生活在多雨潮湿地区的民族,他们的音乐似乎总带着一种低沉和反思的基调,而生活在开阔地带的,则更偏爱高亢激昂的旋律。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了当代,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包括商业化、旅游开发以及年轻一代的审美变迁,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使得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历史回顾”,更是一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文化保护蓝图。它不仅让我‘听’到了那些古老的歌声,更让我‘思考’到了如何让这些声音在未来继续流淌下去的责任。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曲谱汇编,但翻开后发现,作者的文笔如同探险日记般引人入胜。书中记录了作者团队在深入高寒地区进行考察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比如高原反应、语言不通,但正是这些“非音乐”的经历,为我们理解那些音乐的产生环境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背景。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性别角色”与音乐创作权力的讨论所吸引。比如,在某些族群中,特定的仪式歌曲只能由女性演唱,而另一些则完全由男性掌握,作者对这种文化壁垒进行了细腻的社会学剖析,揭示了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微妙作用。此外,这本书对少数民族乐器的“声学特性”的探讨也颇为深入,它不仅描述了乐器的外形,还结合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学,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乐器能发出如此空灵或厚重的声音,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让这本书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田野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品味,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又不失典雅的感觉,非常符合它主题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序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田野调查的细致描述,那种深入到偏远山村,与当地老乡同吃同住,记录下那些流传了几代人的歌谣和曲调的过程,读来令人动容。特别是关于西南几个少数民族的口头传承习俗,作者不仅记录了旋律和歌词,还详细描绘了乐器制作的工艺,比如那些用竹子和牛皮手工打造的弦乐器,光是文字描述就能想象出其独特的音色和制作的艰辛。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祭祀音乐的章节,它不仅仅是音乐分析,更像是一部人类学的观察报告,揭示了音乐在特定文化仪式中如何扮演连接人与神、维系社群凝聚力的核心角色。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参考文献列表长得惊人,显示出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多少苦功夫。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不同地区风格差异时的那种平衡感,既能看到共性,又能精准捕捉到每个民族音乐的“灵魂”所在。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常好,纸张很有质感,阅读体验极佳,让人愿意花时间慢慢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