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
定价:98.00元
售价:73.5元,便宜24.5元,折扣75
作者:陈骐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28529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系第七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及首届全国体育仪器器材科技创新设计展设计作品集。
内容提要
体育工程学是体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体育仪器器材研究开始,经过30年发展,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并不断有新的技术融入到这门学科中。《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以体育工程学为学科支撑的体育装备器材研发、健身物联网、运动可穿戴设备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在提供专业体育工程知识的同时,引发全民对公众健康的关注。
目录
上篇 论文
章 体育装备和器材、软件和算法的研发
基于人体工效学理论的个性化自行车平台系统设计
刘 宇 傅维杰 王东海 梁雷超 王 勇(3 )
运动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研制 肖书明 陈 骐 宣 华 王建明 王学峰(8 )
“橄榄球撞抗训练设备”的加工制造与应用 郑 刚羽毛球专项步法敏捷训练系统的研发 柏长财 魏振钢 胡志明 刘焕斌(21 )
近时期篮球器材中几种不同类型标准篮球架的探析 何传胜 杨 明 何卫东(26 )
灵敏素质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胡 璞 张 剑 刘斌魁 郑伟涛(34 )
基于双目视觉的跳跃滑水测距系统设计与开发 彭 川 郑伟涛 彭李明(44 )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软件 4.0 》的开发及应用郭 松 王 智 黄希发 肖书明(49 )
基于 UWB 技术的体育运动数据采集方法设计与实现 王磊磊(65 )
基于人体树形结构的个性化人体建模方法 熊新炎 付 斌 韩 梅(68 )
基于 Opensim 仿真与验证咏春拳圈手中生物力学特征
刘坚斌 李树伟 陈美薇 刘慕玲 李 涛(74 )
运动坚持计算技术初步研究 刘 洋 甄庆凯 刘泳庆 李祥臣(76 )
健身器材阻力源的分类研究 刘易梦琪 郑伟涛 蒙延荣 蒋成涛(82 )
中国功夫测力摆锤系统的研制 李恒飞 朱 东(87 )
灵敏素质训练与测试系统的应用研究 韦俏丽 郑伟涛 蒙延荣(92 )
三维乒乓球运动仿真动画的设计与实现 冯 卿(98 )
基于 Vicon 的水阻划船器运动学特征研究 蒋成涛 郑伟涛 蒙延荣 李 铎 刘易梦琪(103 )
Saflight 学校体育课辅助教学器材的创新研究范延松 张晓迎 吴秀伟 徐相明 于 琛(109 )
第二章 大众健身与公共体育服务
马拉松爱好者运动习惯、家族病史与心电信号特征的关系研究
郭伯凯 夏 灵 温 煦 龚莹岚 刘佳琦(115 )
不同高度鞋跟行走对女性步态、下肢关节与肌肉表面肌电疲劳的影响 于亚光 于岱峰(120 )
……
作者介绍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 华东理工大学 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和内容组织逻辑清晰得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结构图,过渡自然流畅,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硬生生堆砌内容的痕迹。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服务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目标,彼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印证。对于非全职研究人员,或者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汲取新知的人来说,这种结构简直是福音。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碎片,挑选任何一个感兴趣的子主题深入挖掘,而不用担心会错过关键的背景信息,因为必要的铺垫在前文都已经严谨地完成了。这种高度的结构化,体现了作者极强的知识管理能力,也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个非常高效的专业知识检索工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本需要从头读到尾的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连接基础理论与前沿实践的桥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可持续性”和“智能化”这两个热点议题时的处理方式,没有流于表面的概念炒作,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理念如何在体育工程的实际设计流程中落地生根。比如,它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BIM技术集成环境模拟数据,从而在设计初期就实现能源效率的最优化,而不是等到后期再进行弥补性的调整。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像是一份对未来十年体育工程发展趋势的预判报告。对于任何希望站在行业制高点,规划未来项目的人来说,书中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技术路线图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初翻开来,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没有廉价的摩擦声,这对于一本注重细节的专业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对于版式的排布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密集的公式和图表,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特别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示意图和剖面图,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很多复杂的结构原理仅仅通过图示就能获得直观的理解,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由此可见,出版社在整体的工艺制作上是相当用心,充分考虑了专业读者群体的阅读体验,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实体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它绝非那种可以轻松浏览的入门读物,里面的逻辑推导和理论框架构建得极其缜密,作者显然是从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再层层递进到具体的工程实现细节。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新材料应用与结构优化那一章节,作者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比如结合了仿生学原理来设计新型运动场地的缓冲系统,这种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更难得的是,书中大量采用了案例分析来支撑理论,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既有国内标志性的体育设施,也有国际上最新的发展趋势,使得抽象的理论立刻落地生根,变得鲜活起来。读完某一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勾勒出知识脉络图,才能真正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内化吸收,这无疑对提升个人的研究深度非常有裨益。
评分从一个侧重于设计美学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提供了很多启发性的见解。它并没有将体育工程仅仅视为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而是深入探讨了空间形态如何影响运动员的表现和观众的情感体验。书中对光照设计、声学环境控制以及人流疏导效率的研究,展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特别是对特定运动项目场地微气候控制的讨论,细致入微,仿佛作者亲自参与了每一个场馆的细节打磨。这种对“感受”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跳脱出了传统工程学的技术范畴,进入到了更具人文关怀的领域。我从中学习到,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共鸣,这对于我未来在设计方案中融入更多“温度”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