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存义武学辑注——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
定价:96.00元
作者: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04845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集天津中华武士会教范之精华
内容提要
建立于民国初年的中华武士会,在确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格局的同时,把国粹武术普及到学校、军队,继之上升为“国术”,其肇始之功当首归李存义。然而,这位在北方武林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其著作却在今天少有出版。本辑注收录了李存义先生传世的多部著述,原版影印对照简体字版,并邀请中华武士会首批教员、李存义弟子阎道生之孙阎伯群,定兴“李氏三杰”之一李星阶曾孙李洪钟合力校注,参阅多种版本,加以详明阐释,确保内容正宗且。
目录
岳氏意拳原序上编
作者介绍
李存义(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李存义的形意拳特点鲜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传承特征,融合了八卦掌、太极拳的一些技法风格,部分动作还保留了外家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义先生的武学著述,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黄金时代的到来。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业余拳击爱好者,主要关注发力和传导问题。接触意拳纯属偶然,但读了这本书后,彻底颠覆了我对“力量”的认知。这本书没有过多的强调花哨的步法或者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它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整体性”上。书中对“形”的解析,比如如何通过调整脊柱和骨盆的位置,让全身的力量能够连成一线,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局部发力的练习者来说,简直是震撼性的启发。我发现意拳的“十二形”并非是十二个独立的动作,而是十二种不同的受力模式,用以应对不同的对抗局面。书中的讲解非常注重“体感”,让你知道在做什么,而不是仅仅模仿外形。比如,关于“摩擦步”的描述,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脚底与地面的微小接触变化,来控制身体的重心和前冲力,这比我以往学的任何发力技巧都要精妙。这本书对我的训练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我现在更注重如何让我的身体成为一个完美的“传力筒”,而不是依赖单纯的肌肉爆发力。这是一本真正能教会你“如何用身体”的书籍,实用性极高。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我对李存义老先生的武学思想一直非常敬佩。这次看到这本《辑注》,我主要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审视的。首先,校注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他们对李存义先生不同时期的口述和文字记录进行了交叉比对和考证,力求还原一个最接近原貌的意拳心法。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在武术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书中的文字风格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古朴和凝练,读起来韵味十足。特别是关于“气”的运用,书中没有用太多虚无缥缈的词汇,而是将其落实在具体的呼吸和身体协调上,体现了李存义先生“尚实”的武学主张。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实战的片段描述,虽然简短,但字字珠玑,展现了意拳“遇敌即发,不拘一格”的实战精神。这本书不仅是武术家的指南,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武术哲学和技击理论的学者来说,也是一份宝贵的田野资料。它成功地架起了历史与现代练习者之间的桥梁。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辑注”类的书籍是抱持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原著的精神可能会在转述和注解中失真。然而,翻开《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后,我的疑虑立刻烟消云散。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考究,图文并茂,而且插图并非那种粗糙的线条勾勒,而是力求还原练习者的身体姿态和劲路走向。更让我惊喜的是,校注者在很多关键的论述旁,都附上了他们自己多年习武的体悟,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接地气”,不像有些武学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比如,书中描述收紧前臂和手腕时,那种“抓抱”的感觉,我过去一直领会不到位,但书中的一段描述,直接点明了关键在于“沉肩坠肘后的向内蓄力”,瞬间就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授招式,更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意拳修行体系。它告诉我们如何从基础的桩功开始,一步步建立起坚实的内在结构,最终达到“一动无有不妙”的境界。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实在的一本武学专著,强烈推荐给所有寻求实战内涵的同道中人。
评分这本《正版新书--李存义武学辑注——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绝对是武术爱好者心中的瑰宝。光是作者李存义这个名字,就足以让圈内人肃然起敬。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简直就是一种仪式感。我一直是传统武术的忠实拥趸,总觉得现代武术的“花架子”太多,而李存义老先生的意拳,讲究的却是内劲和实战。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部武学内功心法的“密码本”。校注者的功力也毋庸置疑,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和梳理,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口诀和心法,变得清晰了很多。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研读开篇的几章,每翻一页都像是在跟一位武学大师对话。特别是关于“站桩”和“试力”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站桩枯燥乏味,但书中对“内找”和“外不动”的精妙解析,让我重新认识了这项基础功的真正价值。这本书不适合浮躁的人,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那股气血的流动。对于真正想在武学之路上深耕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我是一名常年练习太极拳的老拳师,这次特意购入此书,是想探究意拳与太极在“力”的运用上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完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简单的招式罗列,而是着重于武术家对自身形体的掌控和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李存义老先生的理念,核心在于“用意不用力”,这一点与太极拳的高深境界是相通的。但这本书更侧重于如何通过特定的形体结构,将这种“意”转化为具有穿透力的“劲”。书中对“十二形”的描述,尤其是对“浑圆”和“矛盾”状态的把握,细致到让人拍案叫绝。校注者在注解中引入的一些现代解剖学或物理学的概念,虽然是后人的解读,但也极大地帮助我们这些受过传统训练的人,用更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看似玄妙的武术原理。我已经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劲力运用方法融入我的日常练习中,效果立竿见影,感觉身体的连接性增强了许多。这本书对所有习武者都是一份极好的参考资料,它拓展了我们对“武术”二字的理解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