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生活 龚鹏程 东方出版社

儒学与生活 龚鹏程 东方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生活智慧
  • 龚鹏程
  • 东方出版社
  • 文化
  • 哲学
  • 伦理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策马扬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4870
商品编码:29052201209
丛书名: 儒学与生活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儒学与生活
作 者:  龚鹏程  
定价:  52.00
ISBN号:  9787506094870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3-1
印刷日期:  2018-3-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挖掘与分析,展现了儒学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儒学为人们在生活中找到美和价值的导向,而生活又让儒学在日常之中充满生命力与活力。只有扎根在生活之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才能生机勃勃地传承与发展下去,人们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充实与丰富多彩。
作者介绍
龚鹏程,1956年生,传统文化研究者。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是富有实效的知名教育家,有“龚鹏程国学院”等学术组织及活动,遍及各地。著有文史哲等学术著作近百种。
目录

新版自序

版自序

 

当代思想文化变迁之路

在现代社会重开礼乐文明

生活儒学的面向

人文美学的研究

人文美的道路

风俗美的探讨

生活美的追求

饮食男女之道

饮馔的政治学

生活的艺术化

另类生活美:隐逸

日常生活的审美思维

 

附录

游戏的人

游戏化社会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三、通人我之情

当然,饮食不只表现在典礼或宴席上,日常生活中即有饮食,所以中国人是以吃什么来界定一年的时间表的。《豳风?七月》说“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瓠,九月拾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就是个显明的例子。

由此例亦可见饮食是每人日常都要做的事,所以它是生活世界主要的内容,所以古人才会以吃什么来界定时序之变化。但正如前面引录了许多友朋戚君臣等相互饮会欢聚的诗那样,饮食其实还有超乎个人的意义。中国人普遍认为: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是不同的生命,但这些不同的生命,有其共同的需求,都要饮食,故饮食乃人之共同点。人与人相处,以此为沟通之基点必然顺畅、基本。是以饮食实有超乎个人的功能与意义,可以“通人我”。

《郑风》有一首《狡童》,说“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狡,可能是美丽的意思,犹如“佼人僚兮”的佼人;也可能是指狡黠的人。这个人不跟我好了,不同我说话,不和我共食,害我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这首害相思病的诗,短短两句之中,连说了两次吃饭的事。可见吃饭在人我沟通中的地位。共食,代表两人同心,相互可以沟通。不共食,则与“不共言”一样,表示言语道断,不相存问,以致自己独自吃也吃不下。

《小雅?正月》说“彼有旨酒,又有嘉殽,洽比其鄰,婚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也是同样的意思。

这样的诗,从反面印证了饮食的通人我性质,正面写这种性质与功能的作品,自然更多。比如《唐风?有杕之杜》说“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逝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这就刚好与《狡童》相反,是说有个君子,他肯来跟我在一块儿呀(逝、噬均为发语词),他肯来游、肯来就我,我多么喜欢,何不请他饮食?饮食的作用,多么明显!

正因为如此,所以人都喜欢请他愿意近的人吃饭。如果请了而人家不来与我共食,便抱憾自怨,或怨被邀者。《小雅?伐木》即是如此。诗云:“伐木许许,酾酒有。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愿。于粢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准备了八盘菜,又有羔羊、又有肥猪,还有美酒,若邀请诸父诸舅都刚好不能来,岂不表示我有过失吗?

同样讲到“簋”的,还有一首《秦风?权舆》,也是类似的心情:“呜呼我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吁嗟呼,不承权舆。”“于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吁嗟呼不承权舆。”权舆,指刚开始的时候。刚开始时,每餐都准备了四个盛食器的饭菜给我,现在却让我吃不饱,想起来真是呜呼呀、吁嗟呀、郁闷呀。

饮食,代表人对人的善意,表示愿与沟通、情意相洽。不共饮食,或饮食之礼渐衰,自然就代表了相反的意思。所以共饮食成为人们的期望,如《伐木》所云:“有酒湑我,无酒沽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渭矣。”有酒就要让我喝,没有也得为我去买酒,这才让我觉得彼此是朋友。这首诗是指交朋友的事,一开头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可是结尾却强调喝酒的事,似乎发声求友,尚不及借着喝酒表示友谊呢!又《小雅?桑扈》云“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讲天子宴诸侯。只要多请诸侯吃饭喝酒,一样可以万福来聚。可见白天子诸侯以至庶人百姓,这个道理都是相同的。

这种体认想必十分重要,所以《豳风?七月》总结生活之经验,其结论也是:“四之日其早,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大家在一起,喝喝酒、宰宰羊,彼此祝福一番。

此饮食之可以通人我之怀也。然而,饮食之道大矣哉,岂仅通人我之怀而已耶?扩彼通人我之意,斯乃更可以通乎鬼神。

凡祭祀,皆须献牲敬酒。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相信饮食的沟通功能。我们有饮食祭献鬼神,代表我们对他示好;鬼神吃了我们的东西,表示它愿意“福我”(莫忘了吃喝跟福报的关系)。而且,因我们都爱吃,故想象神也是爱吃的。王充《论衡?讥日篇》:“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见生人有饮食.死为鬼当能复饮食。”注意,这也是中国人特殊的观念,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文化中,并不特别强调对死者的饮食供养。祭物越丰盛,如供养人要四簋八簋那样,对神的祭物也是越多越能表示诚意,若减少了,人会嗟咨,神也会发怒报复的。这个道理《小雅?楚茨》讲得详细了: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济济跄跄,洁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烹,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我孔谨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赍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勅。永锡尔极。时万时亿。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收成好了,便制酒食以祭祀,剥牛烹羊,或陈列或进献,让神及祖先来品尝,以使子孙获得福报。“神嗜饮食,使君寿考。”说得多么明白呀!凡祭祀,都服膺这个道理,如《周颂?执竞》云“既醉既饱,福禄来返”;《丰年》云“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信南山》云“祭以清酒,从以牡,离心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是烝是尝,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凫鹥》云“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大雅?旱麓》云“清酒既载,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行苇》云“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考”,与《楚茨》都是完全相同的。此处仅以《诗经》为例来做说明,若推其理,可通六经。我另有《周易饮食事类义证》一文,介绍《周易》中谈论饮食的文句与观念,可以互参。

相反地,假如祭礼太简慢了,神吃得不痛快,神可是要发怒的,《墨子?明鬼》记载:祐观辜替宋文君祷祀,因牲礼不合度,鬼怒,依附在祝史身上,用拐杖把他活活打死在祭坛上。故《尚同中》云:“圣王……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牺牲不敢不腯肥。”

 

《儒学与生活》 作者:龚鹏程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一、 导论:为何重谈儒学与生活? 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价值体系的重塑与精神家园的追寻显得尤为迫切。龚鹏程先生的《儒学与生活》一书,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思潮,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洞见,为我们重新打开了理解儒学与日常实践之间深刻联系的通道。本书并非艰涩的学术论著,而是试图弥合古老智慧与当代现实之间的鸿沟,探寻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儒家思想如何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导与精神支撑。 本书的出版,并非要将儒学简单地视为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一种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智慧体系。龚鹏程先生认为,儒学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斋和庙堂之上,它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习俗、伦理观念乃至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固然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便利,却也面临着精神失落、价值模糊的困境。此时,重新审视并活化儒家的思想资源,使其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指导我们如何立身处世、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如何安顿心灵的重要力量,已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儒学与生活》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儒学理论与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处理家庭伦理、社会交往、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等诸多方面的普适性与生命力。它鼓励读者超越对儒学的刻板印象,去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并将其融入个人成长与社会实践之中。 二、 儒家视域下的个体生命:修身与立人 人生而为人,首要面对的是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龚鹏程先生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儒家关于“修身”的理念,将其视为实现“立人”的关键。 “修身”并非是脱离现实的苦行,而是涵盖了从个人品德的培养到心性涵养的全面过程。书中着重阐释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道德范畴,并非冷冰冰的抽象概念,而是指引个体行为的实践准则。例如,“仁”的观念,被理解为对他人的关怀、爱护,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家庭内部的温情,还是职场上的合作,都离不开“仁”的润泽。 “义”则强调遵循道义,正直无私,敢于担当。在信息爆炸、利益多元的时代,坚守“义”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符合道德良知的选择,避免被功利所裹挟。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更是内在的秩序感与对他人的尊重。通过遵循“礼”,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从基本的待人接物,到参与社会活动,对“礼”的理解与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展现个人的良好修养。 “智”与“信”同样不可或缺。“智”是指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时,能够运用理性与经验,做出明智的判断。“信”则是诚实守信,这是建立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信任的基石。 龚鹏程先生在书中,通过生动的例证和精辟的分析,将这些儒家德目还原到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例如,如何在家庭中做到孝敬父母,如何在朋友之间做到信守承诺,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做到忠于职守,如何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廉。他强调,修身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终身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时刻反省自身,不断提升道德自觉。 三、 儒家视域下的社会生活:家庭、人伦与社群 儒家思想的核心关怀之一便是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系。书中详细探讨了儒家在家庭、人伦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群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孝”与“悌”是家庭伦理的基石。“孝”是对父母的尊敬与奉献,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义务,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与责任的担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给予父母应有的关怀和陪伴,如何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照顾他们,是“孝”的具体体现。“悌”则是对兄长的尊敬和对弟妹的爱护,它构成了家庭内部和谐互助的基础。 书中还深入阐释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这些关系并非僵化的等级制度,而是强调了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责任与义务。例如,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与扶持;朋友之间应肝胆相照、互助互励。这些传统的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构建稳定、健康的社会关系网络。 除了家庭和人伦,儒家也高度重视社群的力量。书中探讨了“仁爱”、“忠恕”等观念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发挥作用。例如,“泛爱众”的思想,强调将爱心延伸到社会大众,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同时,儒家也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约束个人不当的行为,来促进社会的和谐。 龚鹏程先生在书中,将这些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置于现代社会的情境中进行审视,指出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处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例如,如何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保持包容与尊重,如何在面对社会不公时发出正义的声音。 四、 儒家视域下的精神生活:人生境界与文化传承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凸显。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境界的独特理解,以及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思考。 儒家并非只关注世俗的成功,它更强调个体精神的超越与升华。书中探讨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并非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指在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后,能够发自内心地遵循,达到一种“合乎规矩而又自然”的状态。这是一种高度的道德自觉与精神自由。 “知命”是儒家人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宿命论,而是指对人生客观规律的认识,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以及自身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取,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此外,儒家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承的智慧。书中强调了“学”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升自我、传承文化的不二法门。从经典的学习,到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是贯穿一生的过程。“继往开来”,不仅是继承先人的智慧,更是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龚鹏程先生在书中,鼓励读者通过阅读经典、体验传统文化、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并为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他强调,儒学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才能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 结语:儒学,现代生活的一面镜子与一盏明灯 《儒学与生活》并非一本教条式的著作,它更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反观自身,审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与选择;它更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迷茫与困惑。龚鹏程先生以其深邃的学识和恳切的态度,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发现其中蕴含的解决当代人生问题的智慧。 阅读本书,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儒家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鼓励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如何在家庭中坚守“孝悌”,如何在社会交往中秉持“诚信”,如何在个人修养中追求“知命”。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与压力,但《儒学与生活》所传递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以更加积极、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那些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安顿心灵的根本问题,依然是人生永恒的课题。 龚鹏程先生的《儒学与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构建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现代人生。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实践中不断体悟的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身处快节奏都市的普通人,我原以为这类探讨思想史的著作会是晦涩难懂的“天书”,但这本《儒学与生活》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可贵的一点是其强大的“可操作性”。作者没有满足于对概念的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儒家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职业操守乃至于家庭责任等具体场景时的指导原则。比如,书中关于“君子”标准的探讨,不是一套虚无缥缈的道德口号,而是落实在每日言行中的一种自我要求和约束。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立刻找到对照点,审视自身在社会角色扮演中的不足与可以提升的空间。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可以说,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基于深厚文化积淀的“生活操作系统”,指导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定力和清晰的价值坐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精妙,犹如一位经验老到的园丁,知道何时该修剪枝叶,何时该施肥浇灌,引领读者在儒学的广阔园地中按部就班地探索。它不像某些导读那样堆砌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策略,从最基础的伦理构建入手,逐步深入到治国理政的方略,最终落脚于个体精神世界的涵养。其中,对于“中庸之道”的现代诠释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它摆脱了过去那种和稀泥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寻求动态平衡的智慧与勇气。阅读的体验是舒展且富有层次感的,读完一章,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紧接着又对下一章的内容充满期待。文字本身也颇具韵味,作者似乎深谙文字的张力与节奏,使得原本略显严肃的论述,读起来也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沉浸其中,不忍释卷。

评分

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久违的、沉静的力量感。在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短期主义思潮的今天,它像一块稳固的基石,提醒着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培养。作者对儒家“学”与“思”关系的阐发,尤其触动了我——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实现人格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书中那种对“成人之学”的执着追求,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自我提升的渴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没有花哨的辞藻堆砌,却自有其穿透人心的力量。读罢,心中充满的不是知识的盈满,而是一种向内寻求安定的渴望,一种对更高道德准则的向往。这种精神上的洗礼,是任何娱乐性的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而深邃,仿佛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儒家思想最核心的脉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将那些平日里被视为陈腐或遥远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漫游,从对“仁义礼智信”的抽象理解,到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启发性。它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而是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关怀。特别欣赏作者在阐释经典时,那种抽丝剥茧却又不失温度的叙事方式,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在慨叹古人高远志向的同时,也能反思自我当下的困境与出路。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无缝对接的能力,是这部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古今对话的桥梁,让传统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可以用来指导和滋养现代心灵的活水源头。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性强到令人称奇,仿佛作者早已在胸中构建了一个无比严谨的知识体系,然后用最清晰的语言将这体系的骨架和血肉展现给我们。它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学术勇气,敢于直面传统思想在当代遭遇的挑战,并且提供出令人信服的回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和分析史料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既不盲目崇拜古人,也不轻易否定传统价值的根基。这种辩证的眼光,让整部作品的论调显得尤为持重和可靠。阅读此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他不仅能告诉你“是什么”,更能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并且巧妙地引申出“我们现在该如何对待它”。那种严谨而不僵化的学风,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