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李仪 中国纺织出版社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李仪 中国纺织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日常生活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自我认知
  • 生活技巧
  • 李仪
  • 中国纺织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策马扬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 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8359
商品编码:29047370594
丛书名: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作 者:  李仪 
定价:  39.80
ISBN号:  9787518048359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4-1
印刷日期:  2018-4-1
编辑推荐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掌握了它,就等于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为我们打开全新的天地 
掌握了它,就像找到人生的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奋力前行 
写给每个希望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人
内容介绍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是一块神秘的学术地带,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对其有所了解,但却觉得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心理学并没有那么复杂,也并非那么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心理学实验的效应,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选取了当今公证的多个实验,其令人惊讶的结果和过程,往往会引发人生顿悟和遐想。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规律往往和人生的规律惊人的相似。人生的真谛不在于悟了多久,而在于有没有悟到点子上。人的一生不停地在街头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并随时检验着实验的效果,有时还要反复实验。如果将人生比作以一生的时间跨度为实验周期,以人生布景为实场景的大实验也不为过。这是人一生下来就开始进行的、富有哲理与人文内涵的实验。 
本书精心寻觅了许多实验,让读者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实现对自我认识的感悟与提升。
作者介绍
李仪 
心灵疗愈系畅销书作家,长期致力于自我提升、心灵成长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当一个人把问题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的时候,就是成长与蜕变的开始;用心理学的眼光检视自己和周围,就找到了“我为什么是我”“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
目录
章 你的心理,是否被人暗示了 
经典实验:谁是“杀人”凶手// 002 
相关实验 A. 关于墨菲效应// 003 
B. 谁烧伤了我的手//003 
测测你自己:暗示——巴布尔效应//005 
小贴士:与快乐相关的心理暗示// 006 
小结// 008 
第二章 探秘潜能 
经典实验:挑战高难度的乐谱//012 
相关实验 A. 爱,有着不可思议的潜能//013 
B. 逼迫,也许真能让人飞翔//014 
测测你自己:探索你的未知潜能//015 
小贴士:九大潜能必为你所用//016 
小结// 018 
第三章 自信,让人更加高贵 
经典实验:自信能够提高成绩//022 
相关实验 A. 小狗因何而死//023 
B. 美丽的秘诀//024 
测测你自己:信心小测试//025 
小贴士:增强信心有秘诀//027 
小结//028 
第四章 “心理黑子” 
经典实验:“心理衍射论”//030 
相关实验 A. 蜜蜂与苍蝇 // 031 
B. 一张“偏方”//032 
测测你自己:偏执小测验// 033 
小贴士:心理“黑子”//033 
小结//035 
第五章 认识自己,照顾自身的灵魂 
经典实验:巴纳姆规律//038 
相关实验 A. 我们喜欢处处抬高自己//039 
B. 这罐子是满的吗?// 041 
测测你自己:走迷宫,找自己// 042 
小贴士:马斯洛需求理论//044 
小结//045 
第六章 你的记忆,是否受到了操控 
经典实验:被篡改的记忆// 048 
相关实验 A. 为记忆“编码” // 049 
B. 如何将记忆遗忘//050 
测测你自己:荒岛寻宝 //051 
小贴士:“似曾相识”的感觉// 052 
小结//053 
第七章 傻瓜不是天生的,蠢材都是后天制造的 
经典实验:智商决定了成绩?//056 
相关实验 A. “让人聪敏”的奥秘//057 
B. 谁决定孩子的智商//058 
测测你自己:爱因斯坦之谜// 059 
小贴士:爱因斯坦的智商// 060 
小结//061 
第八章 性格,是先天遗传OR后天影响 
经典实验:双胞胎性格的对照// 064 
相关实验 A. 遗传和环境共同塑造性格//067 
B. 某些习惯可能是受遗传的影响//068 
测测你自己:判断性格测试//069 
小贴士: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性格?//070 
小结//072 
第九章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高度 
经典实验:罗森塔尔实验//074 
相关实验 A. 小白鼠的死亡// 075 
B. 告诉自己你能行//076 
测测你自己:我一定要//076 
小贴士:皮格马利翁和他的幸福生活// 077 
小结// 078 
第十章 拆掉思维那堵墙 
经典实验:一盒火柴的作用// 080 
相关实验 A. 单刃改双刃//081 
B. 药方的多种效果//081 
测测你自己:一枚曲别针//082 
小贴士:心理受功能所固//083 
小结// 084 
第十一章 完美,将束缚你的世界 
经典实验:瑕疵也是一种美//086 
相关实验 A. 真实比完美更可爱// 087 
B. 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压力 // 088 
测测你自己:你是完美主义者吗? //088 
小贴士:完美的是“断臂维纳斯”// 089 
小结 //090 
第十二章 你要控制你自己 
经典实验:谁能多等20分钟 //092 
相关实验 A. 暴怒的野马 // 093 
B. 征服了自己才能征服其他// 093 
测测你自己:你的自控力是多少// 094 
小贴士:如何提高自制力// 095 
小结//096 
第十三章 毛毛虫效应 
经典实验:“苦命”的毛毛虫 //100 
相关实验 A. 好感也有盲从性 //100 
B. 所罗门实验 // 101 
测测你自己:自主性小测试//103 
小贴士:苏格拉底的“苹果” //104 
小结 // 105 
第十四章 刻板印象的束缚 
经典实验:人不能机械地归类 //108 
相关实验 A. 跳蚤的高度 //109 
B. 性别的印象 //110 
测测你自己:你有大男子主义/小女人主义吗?//110 
小贴士:博客火了// 112 
小结 //113 
第十五章 你寻找的幸福,就在自己身边 
经典实验:中国城市幸福指数//116 
相关实验 A. 主观的幸福 //117 
B. “冰激淋”实验 //119 
测测你自己:你离幸福有多远 //120 
小贴士:幸福的诀窍 // 121 
小结 // 121 
第十六章 增减效应 
经典实验:阿伦森的实验 //124 
相关实验 A. 递减的奖励 //125 
B. 朝三暮四 //126 
测测你自己:哪种人会轻易迷惑你 // 127 
小贴士:生活中的增减效应 //128 
小结 // 129 
第十七章 团队的威力 
经典实验:积雪的解决方法 // 132 
相关实验 A. 网络的集体语言//133 
B. 挑战者号的灾难//134 
测测你自己:你在团队中的角色//135 
小贴士:团体迷思 //139 
小结 //142 
第十八章 爱情的迷宫 //143 
经典实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44 
相关实验 A. “爱情毒药” //145 
B. 相约在危桥 //145 
测测你自己:假如你化身为彩蝶 //146 
小贴士:爱情三角理论 //147 
小结 //148 
第十九章 情感,妙不可言 
经典实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150 
相关实验 A. 感性的呼吁 //151 
B. 温度的安全感 // 152 
测测你自己:你给的关怀足够吗? // 153 
小贴士:“饥渴的皮肤” // 153 
小结 //154 
第二十章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子 
经典实验:交叉的圆圈 // 158 
相关实验 A. 婚姻方程式 //159 
B. “门当户对”的婚姻 // 160 
测测你自己:你心中婚姻的样子 // 161 
小贴士:不相称的婚姻 // 163 
小结 // 163 
第二十一章 合作,才生双赢 
经典实验:囚徒困境 // 166 
相关实验 A.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 167 
B. 私欲,置人于死地 // 168 
测测你自己:合作能力测试 // 169 
小贴士:鲶鱼效应 //170 
小结 // 172 
第二十二章 道德两难法 
经典实验:偷药的海因斯 // 174 
相关实验 A. 诚信,是宝贵的品质 // 176 
B. 雨夜的选择 // 177 
测测你自己:你的道德取向 //178 
小贴士:道德负心理 / 180 
小结 // 182 
第二十三章 初次见面,让人难以忘怀 
经典实验:美的标准 //184 
相关实验 A. “多看”效应 // 185 
B. 晕轮效应 // 186 
测测你自己:你的魅力源自哪里? // 186 
小贴士:相似互补 // 189 
小结 //189 
第二十四章 “人来疯”的行为 
经典实验:社会促进效应 // 192 
相关实验 A. 异性效应 // 193 
B. 越是渴望越失望 //194 
测测你自己:你是容易受人影响的人吗?// 195 
小贴士:群体变化// 196 
小结// 197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六章 你的记忆,是否受到了操控 

※※经典实验:被篡改的记忆 

在生活中,假如我们缺少了记忆的话,一切智慧活动和心理发展都无从谈起。就算人发生了暂时性失忆,也会对人的心理活动造成重大的影响。但是,记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反映出我们过去的经验呢?换而言之,记忆的度有多大? 

劳夫塔斯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1975年她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这个结论让我们不禁怀疑,我们的记忆能力还靠谱吗? 

劳夫塔斯找来150个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劳夫塔斯为他们播放一段车祸事故的片段,其中事故只持续了4秒钟。片段播放结束后,劳夫塔斯将这群受试者分为A、B两组,每人必须回答10个问题。在A组中个问题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肇事车辆冲过停车标志牌的时候有多快?而B组的个问题是:影片中肇事车辆右转弯的时速是多少?,两组受试者都被问道:该片中,你有没有看到标志牌?结果A组中有约占53%的人回答他们在影片中看到了标志牌,而B组中仅有约占35%的人说他们看到了。其实,发生撞车事故是由于肇事车辆的司机冲过了停车标志牌后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而引起的,实验表明——我们的回忆会在适当的提示中被更多地唤起。 

接下来,A组的受试者被问道:那辆白色跑车在乡间公路上的时速有多快?B组的学生则需要回答:那辆白色跑车经过乡间公路的农仓时时速是多少?,劳夫塔斯问这两组受试者:你们有没有在影片中看到农仓?结果B组受试者有17.3%说看见过,而A组学生只有2.7%说看见过。但实际上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农仓。由此可见,我们的记忆在一个不经意的错 

误提示中被篡改了。 

美国警察认为这个结论对刑事调查有着直接的意义。劳夫塔斯指出,证人通常会在整个刑事案件调查过程中被多次讯问,比如警察对犯罪现场的讯问、检察官对案件的讯问、法官的讯问等。不管是在哪些讯问中,一些错误的信息很可能会误导证人的记忆,甚至改变证人的真实记忆。 

所以劳夫塔斯认为,事件的完全再现并不能完全依靠证人的记忆,因为在讯问过程中很有可能改变了证人的真实记忆,这说明了:人的记忆并不是单纯地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再现,而往往是对过去经验的再造。 

※※相关实验 

A. 为记忆“编码” 

实验原理:自创记忆编码+联想。 

实验主持人:锦州记忆研究所李维。 

实验对象:李维。 

实验过程及结果: 

放置一块黑板于舞台中央,在上面写一些阿拉伯数字,让观众随便说一些什么,说出的内容依次按照阿拉伯数字记下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李维并没有看黑板,但他能把这些全记下来。不管是要求他讲出数字相关内容,还是讲出相关内容的数字号码,他都能马上说出来,而且还表现出倒背如流的水平。 

实验原理: 

这种表演看似显得不可思议,其实只是运用记忆术而已,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运用这种方法并不困难,你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举例来说,(1)帽子,(2)眼镜,(3)围巾,(4)衣服,(5)腰带,(6)裤子……牢牢掌握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联结。假如你要记住以下几个词汇:(1)大象,(2)打气,(3)洗澡,(4)电风扇,(5)自行车,(6)水……这样你就可以进行联想了,比如记到大象头上戴了一顶帽子。记住“水”时,将它和裤子产生联想——用水来洗裤子。通过这样的联想,记什么都不再显得那么困难了。 

实验联想: 

这种记忆方法的固定编码有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部位编号,也可以按照友的名字进行编码。我们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就可以避免学习枯燥和记不住等难题,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了。 

B. 如何将记忆遗忘 

实验原理:记忆的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实验主持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实验对象:艾宾浩斯。 

实验过程及结果: 

随着时光的迁移,我们的一些记忆会渐渐变得淡薄,更有甚者会消失不见,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是什么原因让记忆消失了呢?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的一项相关实验后,发布了实验结论的图表,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曲线”。他以“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有意义的词是不允许的,因为有意义的词会引起不同联想,对记忆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并将“无意义”的音节分为八组,每组八个,首先测出自己要记住这些音节总共需要多长时间,结果大约用了1000秒的时间。过了20分钟后,当他将相同的内容重复记忆后,结果显示整整缩短了近600秒的时间,用百分比来表示省时率的话,即省时60%,与此相反,遗忘率是40%…… 

通过这个图表表明,遗忘的时间是长短不一的,不是说固定丢掉多少记忆,第二天也是如此。事物在记忆的初阶段容易被遗忘,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如记忆某事物相当长时间,该事物几乎不可能被遗忘,“先快后慢”就是记忆遗忘的规律。 

实验联想: 

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不光是艾宾浩斯,在他之后也有很多人做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虽较前者而言有些偏差,但曲线的运动规则“八九不离十”。根据艾宾浩斯的结果,美国某公司就开发出了一款记忆核系统(Memoy Nucleon System),该系统能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每个人不同的记忆遗忘点(亦是记忆点),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在大家的学习 

时间接近遗忘点时,重复所学内容,以此来达到加深其记忆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该规律,在记忆力到临界点时,不断重复信息,以此达到牢牢掌握该内容的目的。 

※※测测你自己:荒岛寻宝 

将自己想象成一位探险家,在某荒岛上四处寻宝,经过一番周折后,发现四扇门,凭自己的感觉猜猜哪扇门背后藏着惊天宝藏? 

A.雕花双扇金属门 

B.陈旧的双扇木门 

C.沉重单扇石门 

D.模糊的单扇毛玻璃门 

测试结果 

A.说明你是个记得快,忘得更快的人。举例来说,昨天你在“昆百”影城看的电影,你就能记成“百昆”剧院。没错,你的忘性就是 

如此之大。 

B.选择该项的人说明你根本没什么记忆,对于小时候的记忆用拼凑来说一点也不为过,你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像……好像……”,天哪! 

C.你的记忆力中规中矩,可以用“一目十行,过目即忘”来形容!让你难忘的事却偏偏是那些让你出糗的片段!另外,你有一项强大的记忆功能,对人的相貌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D.该选项代表了的记忆力,你不是路盲,在认路方面你堪称是“老马识途”!你对孩童时期的记忆也超乎了别人的想象,连哪天做过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地点你都记得,你真厉害! 

※※小贴士:“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幕似曾相识,甚至是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你都可以预见,就像你经历过这些事情一样,但你又不能准确说出该记忆源自何处。 

当今科学也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据美国某心理学会的调查显示,“似曾相识”的经历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身上发生过。想象力越是丰富就越有可能发生该现象;喜欢旅行的人比不喜欢的人经历“似曾相识”的概率更高;较其他人而言,高学历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发现,青年时期是发生“似曾相识”概率高的阶段,然后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当人们开始枯燥单一的生活后,发生这样现象的概率低了很多。 

当弗洛伊德理论在一个世纪以前还是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似曾相识”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看成是亚健康人群潜意识的矛盾体现。但现在的心理学家认为“似曾相识”这一现象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健康的大脑也会产生这一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常常出现在压力和疲惫感大的人群中。与此同时,“jamais vu”(法语)也会随之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该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的信息过多但对信息的来源并未注意。似曾相识感渠道广泛,有的是虚幻的,有的是真实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某电视剧或是小说的情节时,很有可能会把它当成是之前的经历。或者,当身处电视剧中的真实场景时,表面看上去是忘记了,但潜意识还会勾起某些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有时,人们是不需要真实的记忆的,熟悉的感觉有时候是大脑在作祟。 

※※小结 

俄国教育家鲁宾斯坦曾这样说过:“假如没有记忆,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会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由此不难发现其对记忆推崇之至。失去了记忆,人就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一样,更加失去了生命传承下去的意义。 

如果我们丧失了记忆,我们将丧失从事一切活动的能力。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你将忘记一切,更加不会懂得情、爱情、友情……这一切,都将消失。 

如果没有记忆,这个世界将会少言寡语,人们不懂得喜怒哀乐,幸福更是无从找寻。 

如果我们丧失了记忆,就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激情的青年……曾经的经历,都会变得陌生,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苦苦寻找着自己的根源,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找到。 

世上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人类将记忆丧失。当你遭遇挫折灰心丧气的时候,你已经想不起应该找谁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当你功成名就的时候,你也想不出该找谁来一起庆祝,世间的一切好像变得了无生趣…… 

我们找不出人类记忆的根源来自何处,就像“我是谁”这样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样,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人们也无法找出满意的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记忆加以利用,令其发挥出大功效。

..................


《洞察生活:微观心理的宏大叙事》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无数细微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如同微小的齿轮,驱动着我们行为的运转,塑造着我们认知的模样,并最终汇聚成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图景。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这些“幕后推手”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正如天文学家仰望星空,探究宇宙的奥秘;生物学家深入细胞,剖析生命的基石;本书旨在将目光投向我们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心理现象。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堆砌理论的教科书。相反,它是一次与您一同踏上的探索之旅,一场关于“人”——这个最熟悉却也最陌生的存在——的深度对话。我们将以一种平实而生动的笔触,拨开日常生活中的层层迷雾,揭示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我们不求引经据典,只为求真务实;我们不慕高谈阔论,只为贴近生活。 何谓“微观心理”? “微观心理”并非指代那些极其复杂的精神疾病或罕见心理现象,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经验中最普遍、最直接的心理过程。它涵盖了我们在与人互动中的微妙情绪变化,在做决策时的认知偏差,在学习新事物时的动机驱动,在面对挫折时的应对策略,甚至是我们对色彩、声音、气味等外界刺激产生的直观反应。这些微小的心理活动,构成了我们个体经验的基石,也是理解更宏大心理学理论的切入点。 试想一下,当你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不自觉地收敛自己的肢体语言时,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社会比较和群体规范的心理机制。当你被一则广告深深吸引,并冲动地购买了商品时,这可能与潜意识的联想、情绪唤醒以及奖励预期等因素有关。当你对某个人产生好感,不自觉地放大对方的优点时,这或许是认知失调和投射效应在起作用。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心理活动,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感受。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生活化”的切入方式。我们坚信,心理学并非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弥散在我们生活点滴中的智慧。因此,本书将抛弃晦涩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活情境和普遍现象,来阐释深层的心理原理。 从“为什么”到“怎么做”的转化: 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更致力于引导读者思考“我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例如,当我们在社交场合感到焦虑时,理解“社会认知”的偏差,或许能帮助我们调整不合理的预期,从而缓解不适。当我们在工作中面临挑战时,了解“内在动机”的重要性,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持续的动力。 打破“心理学”的神秘感: 很多人对心理学存在误解,认为它深不可测,离普通人很远。本书的目的就是打破这种隔阂,让读者认识到,心理学是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优化生活的有力工具。每一位读者,无论其专业背景如何,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获得启发。 提升生活的“觉察力”: 许多心理学原理,一旦被我们理解和识别,便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觉察力。这种觉察力,是做出更明智选择、建立更和谐关系、实现更充实人生的前提。例如,了解“确认偏误”,能帮助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客观地审视观点,避免陷入思维定势。 构建“自我理解”的桥梁: 通过对日常心理现象的细致剖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习惯。这种自我理解,是自我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基石。当我们理解了自己为何会感到压力,为何会做出某个决定时,我们就更有能力去调整和优化。 本书将带你探索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心理学主题,每一个主题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站:感知的迷宫——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我们将探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信息如何被大脑加工,以及这些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幻觉”与“错觉”。我们会讨论“选择性注意”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中过滤出我们关注的内容,以及“晕轮效应”如何让我们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受到单一特质的影响。从“眼见不一定为实”到“先入为主的认知”,我们将学会审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构建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第二站:情绪的潮汐——喜怒哀乐的由来与管理 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种基本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我们将探讨“情绪传染”是如何在群体中发生的,以及“情绪调节”的有效策略。从“为什么我总是容易生气”到“如何才能保持积极心态”,我们将学习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更好地应对他人的情绪表达。 第三站:思维的捷径与陷阱——我们如何思考? 我们将揭示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例如“锚定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损失规避”如何让我们在决策中倾向于保守,以及“从众效应”如何让我们随波逐流。了解这些思维的“捷径”,并非是为了避免,而是为了识别它们,从而做出更理性、更独立的决策。 第四站:动机的引擎——是什么驱动我们前进? 我们将探讨“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会讨论“目标设定”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延迟满足”的重要性。从“我为什么对这件事没有兴趣”到“如何才能找到持续的动力”,我们将学习如何激发和维持自己的驱动力。 第五站:人际的罗盘——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我们将深入探讨“归因理论”,理解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的偏差。我们会讨论“社会认同”和“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群体的看法,以及“同理心”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从“为什么他总是误解我”到“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我们将学习更有效地进行人际互动。 第六站:习惯的枷锁与自由——我们如何改变? 本书将解析“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打破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将探讨“行为改变”的科学方法,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应对挑战中的重要性。从“我总是改不掉这个坏习惯”到“如何才能实现个人成长”,我们将获得改变的勇气和策略。 本书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语言力求简洁明快,避免空洞的理论阐述,而是注重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场景,将心理学原理“具象化”。每一章都将以一个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或问题开篇,然后逐步展开心理学的解释,最后给出启发性的思考或行动建议。 我们相信,阅读本书的过程,将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旅程。当您在书中读到某个现象,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那一刻,便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您将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理解身边的人,去审视自己的内心。 结语 “了解自己,是所有智慧的开端。”——苏格拉底。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本等待被翻阅的书,而本书,则希望成为您手中那把开启内心奥秘的钥匙。它将帮助您更深刻地认识“人”这一复杂的生命体,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更智慧地把握人生的方向。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的探索之旅,在微观的心理现象中,发现宏大的生命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安排真的非常巧妙。我一直觉得,学习心理学最怕的就是碎片化或者跳跃式的信息。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却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感觉,它不会一下子抛出太多的概念,而是层层递进,将一个一个心理学现象背后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慢慢揭示出来。我喜欢这种“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式。比如,可能第一章讲了情绪的产生,然后后面会慢慢延伸到情绪管理,再到人际关系中的情绪互动。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让我觉得每读懂一点,就离理解更深层的心理学原理更近一步。而且,作者在探讨每个主题时,都会给出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指导,而是具体到“你可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尝试这样做”。这种落地性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帮助我实际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信息量,又不会让人感到 overwhelm。我曾经读过一些心理学入门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吸引人,但读起来却发现内容过于肤浅,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探讨。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在解释一个心理现象时,会追溯到它产生的根源,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同时,它也不会把问题搞得太复杂,不会陷入无休止的理论争辩,而是以一种清晰、逻辑性强的思路,引导读者去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一个问题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有时候会引用一些研究数据,有时候会分享一些实际的案例,让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在我踏入心理学这片广阔的天地时,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心理学有一些刻板印象,总觉得那是属于专家或者有心理问题的人才会去研究的东西。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心理学其实无处不在,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选择。这本书没有用那些高深的术语吓唬人,而是用最朴实、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那些我们可能从未留意过的心理现象。比如,讲到群体心理时,我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会被周围人的情绪影响,或者为什么在人群中会做出一些自己平时不会做的事情。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的非常棒。而且,作者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也非常客观,不会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背后的原因。这种“不带偏见”的视角,让我觉得更加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很吸引人,一点也不枯燥。我之前读过一些心理学普及读物,虽然内容不错,但总感觉文字有些干巴巴的,读着读着就容易走神。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不一样,它就像在和一位非常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作者在讲解心理学原理的时候,会穿插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有的是历史上的经典案例,有的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比如,讲到认知偏差时,作者可能会引用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但绝不是照搬,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方式去描述,让你仿佛置身现场,亲眼目睹了那些令人惊讶的结论。而且,作者在举例的时候,总能恰到好处地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挂钩,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是这样!”。这种“会讲故事”的能力,让原本可能有些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记住。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心一笑,因为我能立刻想到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包装很严实,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亲切感,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么冰冷。我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个很有趣的领域,但又担心市面上充斥着一些过于理论化、晦涩难懂的书籍,读起来像在啃字典。所以,当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名字时,心里就燃起了希望。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很接地气,仿佛身边随时可以抓住的道理,一点点地渗透到我的生活里。我特别喜欢它时不时抛出的那些小问题,让人忍不住思考“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样做是不是也受了某种心理机制的影响?”。比如说,书中可能讲到习惯的形成,我就会立刻联想到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后会习惯性地刷手机,这个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环境暗示,还是奖励机制在起作用?这种将理论与自身经历相结合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更容易理解那些原本可能觉得遥远的心理学概念。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看看作者李仪是如何将这些深奥的学问,变得如此易懂且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