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录片《纽带》团队 著
图书标签:
  • 东学
  • 西鉴
  • 文化交流
  • 思想史
  • 中西比较
  • 历史
  • 学术
  • 中国思想
  • 文化研究
  • 文明碰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8216
商品编码:2819050372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

定价:58.00元

作者:纪录片《纽带》团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86582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汉学或中国学,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的宝贵意义在于还原了四百年“世界如何看中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这是一场跨越东西的对话,是一段推进人类历史的文化传奇,四百年的东学西鉴历史,以学者的视角,他者的眼睛,还原了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四百年前的利玛窦是如何用科学叩响中国大门,为什么说康熙大帝被西方称为“哲人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就可以打倒希腊七贤?汉学界的诺贝尔是谁?《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都能给你答案。

内容提要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以梳理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生命历程为主,通过对四百年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以及对他们的命运的生动刻画,描摹出汉学(中国学)的产生、发展和变异的宏大历史图景。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共分为八章,脱胎于文化纪录片《纽带》,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专家学者的思想精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汉学(中国学)这门“高冷”学问的前世今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目录


Ⅰ/序一 /严绍璗

.Ⅲ/序二 /张西平

.Ⅷ/序三 /杨煦生

1/章 诞生,当西方遇见东方

沙勿略的上川岛之盼/ 4

罗明坚:会编字典的仙花寺主人 / 5

利玛窦:用科学叩响中国大门的使者 /10

金尼阁的遗憾,更是中国的遗憾/17

卫匡国:17世纪撰写中国史的佳撰稿人/ 18

23/第二章 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南怀仁:来自西洋的二品大员 / 26

孔夫子的“乌托邦”/28

去中国,寻找上帝的足迹/ 30

康熙大帝:“哲人王”的现世楷模/ 32

用理性照亮世界/34

一部《论语》,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37

伏尔泰:欧洲的良心/ 40

47/第三章 抽刀断水水更流

雷慕沙:汉学世界的“鲁滨逊”/ 50

马礼逊:用性命编纂《华英字典》/ 55

小斯当东:被乾隆接见过的汉学家 /57

儒莲:汉学界的诺贝尔/ 63

谁来解剖中国?/ 67

73/第四章 抢回来的学问

沙漠中的竞赛/76

敦煌,作为一门学问/ 85

万马齐喑究可哀/90

戴密微:“我们的光芒”/ 94

99/第五章 双头鹰,凝视着东方和西方

康熙与彼得,两大帝王的布局/102

俄罗斯汉学的崛起 / 107

“阿翰林”:中国年画的个推手/ 112

近水楼台先得月 / 115

123/第六章 尽天命,以成人事

“西学鸿儒”井上哲次郎 / 126

再造中国,大日本帝国的“天命”/ 130

把中国当作中国 /136

吉川幸次郎:“我是中国人”/ 144

149/第七章 中国学,别开生面

从“汉学”到“中国学”/ 152

辉煌的“费正清帝国” / 158

史华慈:一个孤寂的犹太人 / 168

173/第八章 文化的基因库

标本意义上的中国经典 / 176

永恒的“中国心灵”/ 182

高罗佩:文学意义上的“狄仁杰之父” / 192

走向未来的纽带/ 196

201/附录 导演手记

有一些地方很少有人知道/ 202

欧罗巴印象 / 204

记史华慈先生/ 206

邂逅伯希和/ 209

为什么出发/ 212

给汉学家画像/ 214

小心翼翼/ 216

拖延 / 219

朋友圈/ 222

我认识的“理雅各”/ 225

228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本书深入探索自四百年前起,中国(东学)与西方(西鉴)在思想、艺术、科学、哲学等多个维度上进行的持续而深刻的对话。它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揭示一种“纽带”——一种连接两种文明、塑造彼此认知、激发创新火花的内在联系。 历史溯源与早期交汇: 故事始于明末清初,伴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科学、哲学和宗教思想开始零星地传入中国。书籍记录了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学者如何尝试理解中国文化,并将西方知识以中国人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同时,中国也通过有限的渠道向世界展示了其古老的智慧,例如科技成就、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这一时期,虽然交流尚显初步,但已埋下深远影响的种子,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初步的“握手”。 理性之光与启蒙的回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启蒙运动的思潮席卷欧洲,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被一些启蒙思想家视为理性、秩序和良好治理的典范,对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本书详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自身学说,进而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变革。同时,国内也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间接启发,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 艺术的交融与审美的碰撞: 艺术是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本书将细致剖析中国艺术,如瓷器、丝绸、绘画、园林等,是如何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催生了“中国风”(Chinoiserie)的艺术潮流。从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到巴洛克式的舞台设计,都能看到中国元素的影子。反之,西方绘画技巧、透视法、油画颜料等也悄然影响着中国本土艺术的演变,尤其是在宗教画和部分宫廷画中。书中通过对具体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分析,生动展现了这种审美上的相互吸引与融合。 科学的引入与技术的借鉴: 中西方在科学技术上的交流,是本书另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从西方传入的天文、数学、医药知识,到中国对西方技术,如钟表制造、军事装备的早期接受,都展现了科技互鉴的可能性。尽管这种交流并非总是对称,但每一次引入和借鉴,都为各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会呈现具体的例子,如早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绘制地图、测量天文的贡献,以及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科技优势如何引起西方学者的兴趣。 哲学与宗教的深层对话: 哲学和宗教是文明的灵魂。《纽带》将深入探讨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儒家伦理、道家智慧如何在西方哲学语境下被解读,又如何启发了西方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思考?同时,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传入,在中国社会激发的论战和适应,以及最终如何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也将是重点。本书将追溯这些思想交流的轨迹,揭示其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如何挑战和重塑了各自的文化根基。 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进入近现代,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本书将不回避这一时期的挑战与冲突,例如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民族认同危机,以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自觉地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同时又努力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书中会探讨如梁启超、鲁迅等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间的彷徨与探索,以及中国画、中国文学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创新与突破。 “纽带”的当代意义: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关注当下。在当今世界,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层联系,学会从中汲取养分,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旨在通过回顾四百年的交流史,为读者提供一个看待全球化时代文化互动的独特视角,揭示“纽带”的力量——一种超越时空、连接你我的普世价值,以及它在构建更美好、更和谐的未来世界中的重要意义。 本书的叙述风格力求严谨又不失生动,通过丰富的史料、精彩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沉浸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跨文化对话之中,感受东方与西方如何相互塑造,共同谱写人类文明的华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谨慎的期待。毕竟,“四百年”这个时间跨度本身就足够宏大,更何况是“东学西鉴”这样充满哲学和文化碰撞的议题。我最开始的担心是,这本书会不会流于泛泛而谈,用一些华丽的辞藻来包裹空洞的理论,或者过于学术化,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概念,而是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切入,比如某个西方传教士如何被中国的哲学思想所震撼,或者某个东方学者如何通过接触西方的科学技术而获得启发。这些故事就像一条条细密的线,将看似遥远的文化连接起来,让我看到了“纽带”这个书名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文化交流时的那种细腻笔触,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妙的误解、 the charming misunderstandings,以及最终促成理解的契机。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觉得,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是在无数个细微的个体互动中悄然展开的。这本书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灵魂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对“东学西鉴”这个概念有些抵触的,总觉得它带着点“东方优越论”的色彩,或者是一种单向的审视。但《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在书中并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非常平等地看待东方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过程。他详细地描绘了西方文明是如何从东方汲取养分,比如在天文学、医学、甚至一些哲学思想上的影响,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东方文明在接触西方科技和思想时所经历的阵痛、迷茫和最终的吸收与创新。这种双向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某个中国科学家如何将西方物理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思想相结合,从而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理论体系的论述。这种跨越学科、跨越文明的融合,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鉴”,是智慧的火花迸发。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他让我们看到,文明的交流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一个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的过程。

评分

这本《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有各种各样精彩的菜肴,但又不会让你觉得眼花缭乱。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他并没有试图一次性讲完所有的事情,而是非常有选择性地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代表性人物,然后围绕着这些点展开深入的阐释。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不同文化交流影响时的那种严谨态度。他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更重要的是,他会去探究这些事实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交流对双方社会、文化、甚至思想观念产生的长远影响。比如,书中对于西方启蒙思想如何在中国传播,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西方思想改变了中国”,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被本土文化所吸收、改造,并最终促成新的思想萌芽的。这种深度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看到那些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联系。

评分

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读完《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的,当时的感觉就是,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看到了无数个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之间那些隐秘而又坚韧的联系。《纽带》这个名字真的起得太好了,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征服”或“融合”,而是一种更加温和、更加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又带着一种诗人般的浪漫。他并没有使用那种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读者的方式,讲述那些发生在遥远时空的思想碰撞。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解读,比如当西方学者第一次接触到“道”的概念时,他们那种既困惑又着迷的神情,以及他们如何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和阐释。这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具魅力的“纽带”。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今天的世界,其实是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埋下了无数的伏笔,而那些看似微小的交流,却在悄然塑造着我们今天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评分

读完《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历史是可以如此鲜活和富有生命力的。作者并没有把历史写成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人类共同探索和学习的史诗。他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四百年来,东方和西方文明之间是如何在思想、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互动。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文化交流的细节描绘,比如某个西方画家如何被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所打动,并试图将这种写意手法融入到自己的西方油画创作中。这种跨越时空的模仿和借鉴,让我觉得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真的是一个非常奇妙而又充满惊喜的过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交流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心理动因,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交流,以及这些交流又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这本书让我对“世界”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原来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又是如此相互关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