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民俗
  • 农耕
  • 季节
  • 中国文化
  • 生活方式
  • 自然
  • 节气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1603
商品编码:2819278993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

1余世存: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余世存推荐。

2从气候变化到农事活动,从传统习俗到饮食养生,一本书全面了解二十四节气。

3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风趣,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读者轻松阅读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作者简介

邱丙军,男,北京理工大学汉语老师,曾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任教,长期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及中国文化,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热衷博大精深又独具风味的传统民俗,立志通过风趣、通俗的语言传播中华文明之精华,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好之者”“乐之者”。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体现。

——冯骥才

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

节气不仅跟农民农业有关,不仅跟养生有关,也跟我们每个人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

——余世存


目录

立 春025
雨 水035
惊 蛰043
春 分051
清 明059
谷 雨065
立 夏081
小 满089
芒 种097
夏 至105
小 暑113
大 暑121
立 秋137
处 暑145
白 露153 
秋 分161
寒 露169
霜 降177
立 冬193
小 雪201
大 雪207
冬 至215
小 寒223
大 寒231

精彩书摘

谷雨

不风不雨正晴和

七言诗

[ 清] 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节气,交节时间为4 月20 日或21 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谷雨节气为:“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谷雨有“有雨百谷生”之意,此时节的雨往往就如诗中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滋润着百谷茁壮成长。


《岁时杂记》 本书非《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之内容概述,而是对中国传统节令文化中一些鲜为人知、却充满生活智慧的边缘性习俗与趣味事件的搜集与考辨。它不追求对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系统性介绍,而是将目光投向节气流转间,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间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无数生活细节。 一、 节令下的“小确幸”与“小烦恼” 本书的开篇,并非从“立春”为何而来、或是“雨水”如何影响农耕谈起。我们首先探寻的是,当一个节气悄然来临,普通百姓家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例如,在“惊蛰”前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有的泥土气息,人们会如何解读这股气味?“谷雨”过后,江南水乡的妇女们如何在劳作之余,利用新采摘的嫩叶制作别具风味的茶点?书中将详细描绘这些鲜活的生活画面,从最细微处展现节令对寻常人家的影响。 当然,节令也带来了“小烦恼”。比如,在“立秋”之后,天气由炎热转向凉爽,但昼夜温差加大,老人们如何根据经验调整起居?“霜降”时节,北方农村家中为何会特意制作一种名为“白菜炖豆腐”的家常菜?这道菜背后蕴含的,是怎样的过冬智慧?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细节,揭示古人在面对自然变化时,所发展出的细腻而实用的应对之道。 二、 节令的“犄角旮旯”:被遗忘的习俗与仪式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个核心节点,但其间的日子,同样孕育着丰富的文化。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叙述中容易被忽略的“犄角旮旯”。 例如,在“清明”前后,除了扫墓祭祖,一些地区还流传着“踏青”以外的特殊习俗。在某些山村,人们会在特定的一天,采摘某种特殊的野花,用于祈福或是辟邪,这种花卉的采摘时间与方式,究竟有何讲究?书中将尝试追溯其起源,并记录下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仪式。 又如,“小满”时节,虽然名为“小满”,但对于某些特定行业的工匠而言,这却是极为忙碌的时期。例如,制作竹器的手艺人,在此时节会遵循怎样的制作流程,以确保竹器经久耐用?书中将以生动的笔触,描绘这些手艺人与节令之间的互动,展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三、 节令与“生活哲学”:从细微处洞察人生智慧 本书并非学术论文,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呈现。它相信,在每一个节气的更迭中,都蕴藏着古人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并非宏大叙事,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 “处暑”过后,暑气渐消,但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喝伏羊酒”的习俗,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养生之道?书中将探讨这种看似寻常的饮食习惯,如何与节令的养生理念相契合。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但并非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在一些家族中,冬至前后是进行“家祭”的重要时刻,这种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家庭凝聚力的加强。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家族仪式,以及它们在维系亲情、传承家风方面的作用。 四、 语言的温度:朴实而富有情感的叙述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温情。它不使用艰涩的术语,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去描绘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片段。 书中不会出现“农事活动”、“天文现象”等过于概括性的词汇,而是会具体描绘“张家婶子在谷雨这天,把新磨的米粉蒸成糕点,让孩子们尝尝鲜”;“李大爷在立秋这天,把缝了一冬的棉衣拿出来晾晒,准备迎接秋凉”这样生动的生活场景。 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以及对古人生活智慧的赞叹。本书试图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传统节令的共鸣,让大家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亲切、温暖的力量,重新审视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却又被我们渐渐遗忘的生活传统。 《岁时杂记》是一本关于“慢生活”的书,它邀请读者一同放慢脚步,去感受节令的律动,去体会生活本身的质朴与美好。它所要讲述的,不是二十四节气的“是什么”,而是二十四节气在寻常百姓家中所“发生着”的,那些鲜活的、有趣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以为二十四节气更多的是关于农事和天文的知识,但《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却巧妙地将节气与中国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融合。书中对每个节气所代表的意境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并通过大量的诗词、绘画、甚至民间传说来佐证。我读到“清明”时,书中引用了许多描绘春日踏青、缅怀先人的诗句,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既有生机勃勃的春意,又带着淡淡哀思的复杂情感。 书里关于“谷雨”的描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降雨的节气,更是万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作者通过介绍与“谷雨”相关的传统绘画,比如描绘春雨滋润万物的山水画,以及一些民间歌谣,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恩赐的感激和对丰收的期盼。我发现,许多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和意境,都与节气的变化有着微妙的呼应。比如,冬至的萧瑟,立春的萌动,都需要通过艺术的语言去捕捉和表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种东方审美的源泉,滋养了无数动人的艺术作品。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持着学习一些中国传统知识的心态来翻阅《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和对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连接,也忽略了生命的自然起伏。《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如何将自己的生命节奏与天地万物巧妙地契合。 书里对“冬至”的解读让我非常感慨。它不仅仅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更标志着阴阳转化,寒极转暖的开始。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冬至既是寒冷的顶峰,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许多习俗,比如吃饺子、喝羊汤,都蕴含着驱寒保暖、祈求来年平安的朴素愿望。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人面对艰难困苦时的韧性和乐观,以及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敬畏。这种对时间流转的细腻感知,让我反思自己当下生活的状态,开始学着去感受季节的变化,去体味生命中每一个“点”和“线”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匆匆而过的“面”。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像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书籍。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家”和“团圆”的重视,与他们的生活节奏和对节气的感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恰恰将这种情感纽带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对“中秋节”的描写,让我回忆起许多关于月亮、关于思念的童年时光。虽然中秋节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作者将它置于整个二十四节气的大背景下,让我看到,正是有了“白露”的凉爽,“秋分”的平分昼夜,才有了“寒露”的渐凉,以及最终引申出中秋团圆的期盼。这种层层递进的季节变化,让节日的意义更加深厚。书中也提到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家庭习俗,比如“立冬”时节全家围坐吃火锅,那种温暖、祥和的氛围,仿佛就在眼前。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也让我意识到,正是这些与节气相关的传统习俗,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连接,也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非常着迷,而《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则将这一理念以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之前对节气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日历上的标记,以为就是简单的区分气候变化。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太阳运行规律,结合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一套精密的、蕴含着深刻智慧的时间体系。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芒种”的讲解。这个节气标志着夏熟作物即将收获,而秋季作物也开始播种。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农人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场景,以及他们对收获的喜悦和对播种新希望的期盼。这种“忙碌”与“希望”的交织,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朴实而坚韧的生命力。同时,书中也提到了“芒种”时节的饮食禁忌和养生之道,比如要多吃清淡、滋润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这些细致入微的生活指导,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是如何将天时、地利、人和巧妙地结合,创造出一种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独特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着迷,而二十四节气这个概念,虽然耳熟能详,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拿到《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每个节气的日期和名称,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个节气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我惊喜地发现,书里详细介绍了每个节气在农耕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惊蛰”的到来预示着万物复苏,农民们可以开始春耕;“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需要注意保暖,这些都与我们祖先顺应自然、观察天象的智慧息息相关。 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农事的层面,而是将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饮食文化、甚至情感表达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读到“小满”时,了解到这个节气代表着麦子逐渐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这恰如人生,有希望但不骄傲,有收获但不贪婪,这种“刚刚好”的生活哲学,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对不同节气时令食材的介绍也让我垂涎欲滴,仿佛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各色佳肴的香气,比如“立秋”时节的“秋老虎”过后,适合进补滋润的各种汤品和食物。这种将文化、生活与节气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二十四节气并非遥远的古老传说,而是活生生、触手可及的中国人的生活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