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秦始皇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呂世浩 平安文化出版 港台原版 繁体

现货正版 秦始皇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呂世浩 平安文化出版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秦始皇
  • 历史
  • 吕世浩
  • 港台原版
  • 繁体
  • 平安文化
  • 历史思辨
  • 传记
  • 文化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平安文化
ISBN:9789578039117
商品编码:28149308353
开本:32开开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06/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803911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臺大學生口耳相傳「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名師!
超過43000人爭相搶修的超人氣課程,首度結集出書!

歷史上成功和失敗的關鍵究竟何在?如何在巨變時代中找到一條出路?

他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好的時代,還是壞的時代?
他的一生就彷彿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

秦始皇十三歲繼位,二十二歲剷除權臣親政,這個在巨變中成長的中國位皇帝,不僅結束了一個綿延千年的舊時代,也開創了一個的新時代。

為了邁向成功,他時時刻刻克制自己的感情。為了統一天下,他忍辱負重,禮賢下士,不計出身和國籍,重用任何對自己有利的人才。為了子孫久長,他事必躬親,貫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強勢改革,帶給後世深遠的影響。

但後他所得到的結局,卻是身腐屍臭,斷子絕孫。他強盛的天下,他珍視的帝國,在一生中信任的三個人聯手背叛他之後,短短三年便一敗塗地、灰飛煙滅。

回顧秦始皇充滿爭議又波瀾壯闊的一生,讓我們不禁思考:像他這樣聰明絕頂、意志剛強的人物,為什麼會讓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他究竟是殘酷無情的暴君、剛愎自用的昏君,還是一位勇於改變世界的強者?

如何學習歷史,才能對我們的人生有用?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究竟何在?在這個價值混亂、年輕人彷徨不安的巨變年代,藉由本書精闢的剖析,重新理解秦始皇一生的抉擇和成敗,作者將帶給我們一個你從未思考過的嶄新歷史視野!

名人推薦︰

【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徐泓、【政治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孫鐵剛、【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張元、【臺大學術副校長˙臺大MOOC總主持人】陳良基、【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講座教授?國際管理學會終身院士暨前主席】陳明哲、【臺大MOOC執行長˙臺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 推薦必讀!●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世浩講學,一方面像剝洋蔥,一片一片剝開,而直探問題的核心;一方面像偵探,一點一點搜集証據,而找出事情的真相,引人入勝。只要閱讀這本書,就像進入寶山一樣,絕不會空手而歸。──政大歷史系退休教授 孫鐵剛

呂老師博學多聞,被學生推崇為擁有強悍的口才和分析故事的能力,這本書的精采度自不在話下,閱讀這本《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就像是享受一場歷史的盛宴,感動源源不絕!──臺大學術副校長 陳良基

本書將歷史人物以接近管理學「案例研究」的方式進行論述分析,以秦始皇為主軸,探討了環繞秦始皇身邊的人物及具體事例,剖析當下的歷史條件與局勢,以及人物的策略、思考與抉擇,後再探究其是非成敗的道理。有別於坊間歷史書籍,本書採用少見的雙向互動模式,這對啟發普羅大眾乃至於管理階層的思辨能力都有莫大幫助。──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講座教授?國際管理學會終身院士暨前主席  陳明哲

除了動人的演講魅力外,我很深刻的感受到世浩對歷史教育,有著極高的熱誠與使命感。在世浩的心中,歷史實在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藉由讀史書不斷做模擬決策的過程,個人可以不斷的增進處世、決策的智慧。──臺大電機系副教授 葉丙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呂世浩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除了兩岸名校的雙博士之外,更在傳統私塾中學習四書五經長達十多年,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呂老師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通識課程,被臺大學生在PTT上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在COURSERA開設的「秦始皇」課程,更是MOOC門中文文史課程,一開課便引起巨大迴響,選修人數超過四萬三千人,學生遍及全世界。

呂老師說:「我為什麼要開設這樣的課程?因為這些人物都活在巨變的時代,也都試著在為他們的時代找一條出路。我希望用歷史作為範例,讓各位來看看前一次巨變中,傑出的歷史人物們是如何來面對時代的巨變,然後又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時代!」

●世浩的博客:blog.sina.com.cn/u/2377522840

推薦序

閱讀這本書,就像進入一座寶山 政大歷史系退休教授 孫鐵剛


當世浩邀我為《秦始皇》一書作序,我的腦子立刻浮現不久前遇見雷俊玲(前輔仁大學西洋史教授)的情景。我問她退休後有沒有兼點課?她說沒有,只是在家寫寫毛筆字,到臺灣大學旁聽幾門課。話峰一轉,她說呂世浩的《史記》講得真精采,有先睹為快的心理,所以就沒有推辭寫序的重任。當我一邊看這本書,一邊心生佩服,世浩真能講課,雷教授的稱許,實不我欺。

課講得好不好,不只是口才的問題,不因口才便給就能把課講得好。課講得好,需具備三要素:真才、實學和見識。在這裡我舉出一例,就可以看出世浩的才、學、識。世浩把我們中國文化特有的姓、氏、名、字的制度和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巨變接軌,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巨變反映在「姓、氏、名、字」上的變動。次巨變是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次巨變之後,血緣貴族脫穎而出,建立了一套姓氏制度。第二次巨變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禮壞樂崩,象徵地緣的「氏」比象徵血緣的「姓」來得更重要,「氏」就取代了「姓」,以「氏」為「姓」,「姓」就逐漸式微。第三次巨變是從鴉片戰爭至今。行之二千多年的「名、字」制度也遭受破壞,如今大都只有「名」,而無「字」了。這講得多麼精采,令人擊掌!全書之中珠璣處處,這只是其中一例。其他的珠璣有待讀者去拾取。

這本書是世浩在臺大上課的講稿整理而成的書。世浩對上課的學生說:「這門歷史課跟你們過去上歷史課的方法很不一樣。」看過這書後,證實他這話一點也不假。他講歷史課的方式,真是別開生面,與眾不同。上課時,他不斷向聽講者發問,要聽講者不斷進行思考。他講課一方面像剝洋蔥,一片一片剝開,而直探問題的核心;一方面像偵探,一點一點搜集證據,而找出事情的真相,引人入勝。讀這本書也產生同樣的感覺。

俗話說「給你一籃子魚,不如教人釣魚」。這本書除了評述秦始皇一生之外,還讓讀者認識中國傳統史學的特質,還教讀者怎麼樣閱讀中國史書,而且做了示範。這就是給讀者一籃子魚之外,還教讀者怎麼樣閱讀中國古代史書。只要閱讀這本書,就像進入寶山一樣,絕不會空手而歸。因此,鄭重推薦這本書,希望讀者從中得到啟發,增長智慧。是為序。

推薦序

一堂深具啟發的歷史思辨課 臺大學術副校長˙臺大MOOC總主持人 陳良基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網路已經走入了現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更在教育領域中扮演著的重要角色。網路教育不僅有著比過去傳統教育更為強大的傳播力,更難得的是它對學生本身經濟或社會的要求也相對更低。如今任何一個有心想學習的人,不論年齡、國籍、身分,都有可能透過網路接受流的大學教育,在歷史上我們次有這樣的機會,讓教育更加的公平。

二○一二年四月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教授創建了Coursera平台,積極推動新一代的世界大學網路課程。此種免費提供全世界學習的線上課程被稱為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已成為國外學生線上學習的主流。為確保課程品質,目前 Coursera僅以個別邀請的方式邀請世界頂大學加入,各校均以質精量少的方式推出精品課程,做為一流教學的展示櫥窗。臺灣大學在二○一三年二月獲邀加入,並在二○一三年八月同時推出世界早的華語MOOC課程:「機率」與「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成為領先全球的創舉。

「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課程,是由本校歷史學系的呂世浩老師受校方邀請所開設的人文通識MOOC課程。開課之初便在網路上引起很大的正面迴響,修課人數多達四萬人。這門歷史課程有別於過去強調記憶的教學方式,透過精細地設計,層層地拋出問題,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想得更深。因此有上課的同學,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是次意識到歷史是這麼有用!」更有同學在網路上稱讚為「必須承認,這是來自臺灣大學的一場歷史的盛宴」。

近日Coursera統計全世界受大陸學生歡迎的華語課程,前四名全由臺灣大學囊括,其中便包括了呂世浩老師所講授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與「史記」,這是對於臺大在網路教育上努力的肯定。而現在呂世浩老師願意將這門深受歡迎的網路課程,寫成通俗易讀的歷史入門書呈現給讀者,這和本校長期以來積極推動優質全人教育的構想是一致的。呂老師博學多聞,被學生推崇為擁有強悍的口才和分析故事的能力,這本書的精采度自不在話下,閱讀這本《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就像是享受一場歷史的盛宴,感動源源不絕!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透過呂老師的生動引導,我們得以深入理解秦始皇這個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他一生的成功與失敗何在?並且靜下心來思考,我們該如何順應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相信將可帶給讀者更多的啟發!

推薦序

從秦始皇帝到奉元復性:一位管理學者的思辨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講座教授˙國際管理學會終身院士暨前主席 陳明哲


世浩是我的「奉元」同門,但我們在書院讀書的時間前後相差二十多年,本應無緣相識,卻在近兩年因 先師愛新覺羅毓鋆而結緣。書院三十年前名為「天德黌舍」,後來改為「奉元書院」,其宗旨以「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為核心。

我與世浩的專業迥然不同,他是歷史考古學者,個人則鑽研企業管理,個性加上專業訓練,個人向來謹守學科分際,不敢輕易逾越自身專業而提出評論;此次世浩盛情邀約,首次破例。一來是世浩學養俱佳,才華橫溢,更有憂世濟民之心;再者,此書打破傳統、歷史的框架,文章鋪陳與擴展方法都讓人讀來沒有距離感,加上本書宗旨,亦與個人在管理教學、研究、平日所思、所行若合符節,對我自己有很大的觸動與啟發。因此,恭敬不如從命,謹為文寫序推薦,也藉此介紹文章特色給各位讀者。

「原始察終,反求諸己」。本書將歷史人物以接近管理學「案例研究」的方式進行論述分析,以秦始皇為主軸,探討了環繞秦始皇身邊的人物及具體事例,以一個個「小案例」的方式,進行主客觀分析,不但分析人物的性情,亦剖析當下的歷史條件與局勢,以及人物的策略、思考與抉擇,後再探究其是非成敗的道理,細細讀來,令人有所思、有所得。

有別於坊間歷史書籍,本書採用少見的雙向互動模式,不僅透過多個案例故事拉近讀者與過往歷史的距離,同時還利用「換位思考」連結讀者與書中人物的關係,這對啟發普羅大眾,乃至於管理階層的思辨能力都有莫大幫助。例如書中談及張良得黃石公兵書的故事,流傳千古仍發人深省,本書巧妙結合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來詮釋史記,告訴讀者「忍」與「先」不僅是張良從黃石公的無言身教所學到的受用心法,也是張良後來協助劉邦得到天下的智慧泉源。

「見盛觀衰、慎思明辨」。本書以史證經、以經論史的角度,貫穿了人物的時代精神,在分析不同歷史人物想法的過程中,以「思辨」方式啟發讀者進行大是大非的思考訓練,透過以人物為中心的史記,著眼於任何人物在歷史上的影響,讓讀者在歷史事件的激盪中,明白每一個歷史人物身處錯綜時局時,所展現的思慮與謀略。

從本書中,讀者可從多元角度來培養「因人而異」、「見仁見智」的思辨能力,進而建立具個人見解的思維觀點,而非只是依循傳統、墨守成規,只求「標準答案」的思考邏輯。

「春秋重人、大易通變」。本書具有深刻的人性關懷,延續春秋精神與易經窮變通久的思想。作者懷著憂時濟世的人文關懷精神,提出歷史的三次巨變,次是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第二次巨變是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第三次巨變則是鴉片戰爭到今天。

作者藉由深入探討第二次巨變,分析秦漢英雄人物面對時代變革的胸襟與處世精神。並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鼓勵正處在第三次巨變的我們,從歷史脈絡中汲取明哲保身與經世致用的智慧,培養全方位應變能力,中華文化不講求末日觀,而我們也沒有悲觀的權利,未來歷史的發展完全在我們起心動念之間,面對第三次巨變中價值觀混亂、人心浮動、社會對立增加的情形,我們只有一肩承擔起歷史責任,深刻思考人心所向,找到解決天下人問題的方式,才能開創人類文明盛世的新視野。

「感動(化)人心,奉元復性」。本書提出了歷史的三個功用「啟發智慧」、「審時度勢」、「感動人心」,隱含在這三個功用中,還有第四、第五…歷史的功用,其中包括「反求諸己」、「明辨是非」到「奉元復性」。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反求諸己的自省功夫,不僅讓讀者發思古之幽情,更發揮了「古為今用」之效,以古人思想來啟發後人智慧;培養明辨是非與撥亂反正的能力,一掃我們心中的迷茫,重顯人類共同價值的澄明。

奉元復性則是回到人類的根本-「人性」。歷史是「人心人性」的組合,從「人心人性」來瞭解歷史是直接、務本的方式,也唯有回歸到「人心人性」才能掌握歷史脈動與規律。歷史本有其規律,在此規律面前,唯有秉持謙卑、自省、警惕的恭敬心,方能發掘歷史長流中的「真」與「性」。

對於目前身處高科技網路時代的青年,容易抱持追求時尚、只重當下,去歷史化、流於片面或單向思維,以及自以為是的心態來說,更是一記當頭棒喝。回顧歷史是要讓我們以古鑑今、擁有超越自我格局的遠見,以及帶領社會前往光明方向的改變力,回應本書提出在這「格局未定」第三次巨變的當下,此時此刻,我們更需敞開視野與胸懷,順應人性與良知,回歸中華文化「夏學」的源頭,使華夏文化能對全人類做出和平貢獻。

推薦序

振聾發聵呂夫子! 臺大MOOC執行長.臺大電機系副教授    葉丙成

 
上個月,全球大、重要的線上課程網站 Coursera,統計受華語世界學生歡迎、多人修習的十門課。結果出爐後,創辦人 Andrew Ng 教授特別寫信跟我恭喜,因為前四名的課程全都由我們臺大 MOOC 囊括!這四門課分別是世浩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我的「機率」、歐麗娟老師的「紅樓夢」、和世浩的「史記」。四門課中,世浩便獨佔兩門。其中秦始皇課程更是破紀錄的有超過四萬餘人登記修習!在「史記」課程推出後,好幾位不同地方的學生,在網路上不約而同的述說他們看完集影片後「熱淚盈眶」的激動心情。

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竟能有此魅力?光靠網路影片講課,便能讓人「熱淚盈眶」?

初識世浩,約莫就是兩年前此時。當時我在 PTT 看到某位臺大同學發文問大家:「請問哪位老師的課,是念臺大四年沒修到會覺得很遺憾的?」身為臺大教學發展中心的主管,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我仔細的看了文章下面數百篇的推文。其中「呂世浩」這個名字,一直不斷的出現在推文中,是多人推的老師。臺大學生們在 PTT 上說他的課是:

● 真的能對自己未來有所影響的一門好課
● 臺大值得期待的一門通識之一
● 每次上課都有當頭棒喝之感,收穫良多
● 臺大有價值的一門課
……

要知道在臺大教書,能讓臺大學生心服口服,是很不容易的,遑論讓學生們由衷感動的寫出上面的評語。我當下不禁狐疑,這「呂世浩」究竟是什麼人物?怎麼從來都沒聽過,卻又有這麼多學生推薦?我趕緊到網路上查,才發現他是臺大前一年的新聘老師。這更讓我驚訝了!到校才一年,居然就有這麼多學生的推薦?這傢伙真的很不簡單啊!我下定決心,一定要邀請到他,來跟我們每年新聘的七八十位新進教師們分享他的教學歷程。於是馬上跟世浩聯絡,請他為我們演講。這便是我倆結緣的開始。

還記得那次世浩在對新進教師演講時,我真的開了眼界。通常在看別人演講時,會讓我震撼、服氣的人不多。但是看到世浩的演講,我真的服了!他的演講充滿了熱情,言語充滿了力量,真的振聾發聵!在演講的數月後,我被學校指派擔任臺大 MOOC 執行長,負責製作 Coursera 課程。在思索臺大 Coursera 的開課人選時,個浮現我腦海裡的人,便是世浩!

為什麼找世浩呢?除了他動人的演講魅力外,我很深刻的感受到世浩對歷史教育,有著極高的熱誠與使命感。世浩曾跟我說過,歷史,在古代是歷代王侯將相的佳案例分析教材。其角色就好像今日管理學院的 Case Study 教材一樣。古人念歷史,是將史書的某事件看到一半後放下,開始假想自己是那事件中的帝王或臣子,針對該事件做周延的思考並決策。接著再續看史書,看看那事件的主人翁後來所做的決策,與我是否相同?他們的成敗又如何?根據史書中該事件的成敗,個人再來檢討自己思考是否周延?自己決策是否如主人翁般的明智(或愚蠢)?藉由讀史書不斷做模擬決策的過程,個人可以不斷的增進處世、決策的智慧。在世浩的心中,歷史實在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

可是讓世浩痛心的,是當今歷史教育多偏重記憶、背誦的教學法。這樣的教法,讓很多學子因而對歷史失去了興趣。明明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增進智慧的寶藏,卻因為教法的問題而被學子所棄,這叫我們如何不痛心?世浩一直以來的志業,便是希望改變當今的歷史教育方式,讓歷史成為啟發、增長後人智慧的重要教材。這樣的宏願,讓我非常感佩。也因為這樣,在我們要邀請臺大教授來製作 Coursera 課程時,我個想到的便是世浩。

經過數個月、數百小時的辛苦製作後,在二○一三年八月三十一號,世浩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和我的「機率」終於同步在 Coursera 上線。這也是全世界次有華語的 MOOC 課程上線。課程一推出便獲得極大的迴響,臺大 MOOC 也因此成為華語世界中的一流課程品牌。接著世浩所製作的史記系列課程,亦在 Coursera 推出。推出後廣受兩岸三地學生的熱烈歡迎。臺大 MOOC 的成功,世浩真的居功厥偉!

在結束了「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的課程後,世浩開始以文字的方式,將課程相關內容寫成了這本書。線上課程的影片固然精采,但文字卻是更為雋永。不管是修過線上課程與否的朋友,您都能從此書得到許多啟發。見此書如見呂夫子當面說史,精采無比!

身為一個對教育充滿熱誠的工作者,我何其有幸能與世浩結緣,一同在當今數位學習、MOOC 的浪潮下創造歷史性的教育變革。我相信只要繼續努力,有一天世浩的宏願必能實現,讓世人重新認識歷史的真正價值:

「歷史是增進我們處世、決策智慧的寶藏」!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想對各位說的話

「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是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上的全球門中文文史課程,也是針對非文史專業的同學而設計的通識入門課程。而這本書是希望將這門課程的許多內容,藉由文字的形式呈現給各位讀者。因此在開始閱讀前,必須說明這本書的理念和特別之處。

過去我們所上的許多歷史課程,內容通常是教授大量的歷史知識,課程的重點在於對歷史知識的熟悉程度。但相對地,卻往往不重視這些知識和自己的生命有何關聯?學習這些東西,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這種上歷史課的方式,其結果便是重記憶而輕思辨,所以大家也不願意去思考,只想記下標準答案就好了。但歷史學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正在於「思辨」。強調記憶而忽視思辨,這不但是買櫝還珠,更是莫大的遺憾。

教育,應該是讓人成為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僕」。

歷史學的本質,就是研究「時」和「變」。時間不斷流逝,世界剎剎更新,上一刻正確的事,未必能適用於下一刻;別人用來正確的方法,卻未必適用於您。所有的知識,都將隨時而變;只有能夠運用知識的思辨和智慧,才是上天賦予人類寶貴的資產。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歷史思維有「標準答案」這種想法,希望大家在讀過這本書後,都能打破思想的框框,解放各位的思辨能力。在書中,我會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案例,來向各位示範學習歷史可以如何思維。但希望閱讀這本書的朋友一定要記得,不要把作者的答案當成是「標準答案」。人文學的本質是思辨,思辨有「好」和「更好」的答案,但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這本書是一門通俗而入門的歷史書,因此我將避免繁瑣的史料考證,由《史記》中的秦始皇故事出發,向各位說明歷史學的有趣和迷人之處,以及和各位一起探討學習歷史究竟對我們的生命可能有什麼樣的用處。

感謝各位讀完這些話,也請各位用接下來的內容,來驗證這本書是否能達成這樣的目標。
呂世浩   敬上

 


《失落的文明之光:大航海時代的科技與社會變革》 作者: 亞歷山大·科爾賓 著 譯者: 陳思遠 出版社: 寰宇學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第一版) 書籍規格: 精裝,共兩卷,約1200頁 --- 內容簡介 《失落的文明之光:大航海時代的科技與社會變革》並非一部單純的航海史或軍事編年史,而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跨學科研究著作,深入剖析了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之間,人類文明如何被地理大發現的浪潮徹底重塑。本書旨在探討,在那個充滿未知與恐懼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技術飛躍(特別是在導航、造船與冶金學方面)推動了歐亞大陸之間的碰撞,以及這種碰撞如何反向作用於歐洲社會結構、知識體系乃至世界觀的根本轉變。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技術的內核」、「地理的重構」與「世界的融合與斷裂」三大板塊,輔以詳盡的史料考證和豐富的圖表分析。 第一板塊:技術的內核——驅動變革的隱形力量 本部分著重於解構支撐大航海時代的關鍵性、往往被低估的技術突破。作者認為,對新航路的探索,其成功並非僅僅依賴於探險家的勇氣,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密的工程學和數學成就之上。 一、導航學的革命:從經驗到精確的飛躍 科爾賓教授耗費了大量篇幅分析了星盤、象限儀以及更為關鍵的磁羅盤的改進如何影響遠洋航行。他細緻考察了「航線修正」的數學模型在實踐中的應用,特別是葡萄牙航海家們如何通過長期的試錯,將航海圖繪製從藝術品轉變為具有可預測性的科學工具。書中收錄了對幾份早期海圖的拓撲學分析,揭示了其背後隱藏的幾何學原理。 二、造船工程的典範轉移:卡拉維爾與蓋倫帆船的結構動力學 作者強調,船隻不再是沿岸貿易的工具,而是必須能夠承受數月風暴的「移動堡壘」。本書詳述了橫向肋骨結構、高聳的船尾樓以及多桅杆配帆系統的演進過程。通過對荷蘭和葡萄牙造船廠的案例研究,科爾賓闡明了材料科學(如船體防腐技術的早期嘗試)如何與結構工程學緊密結合,使超大型遠洋船隻成為可能。這部分內容包含了大量來自當時海事文獻的技術圖紙重建與力學分析。 三、軍事技術的溢出效應:火藥與冶金的標準化 大航海時代的擴張,其背後的實力支撐是火器。本書探討了從鑄造青銅炮到標準化鐵彈的冶金技術的進步,以及這項技術如何從歐洲的陸地戰場迅速轉移到海軍戰術中。作者論證了火藥生產的工業化雛形,如何間接推動了歐洲早期的技術集約化趨勢,遠超同時代其他文明在這方面的進展。 第二板塊:地理的重構——空間認知與權力邊界 在技術突破的基礎上,世界觀發生了徹底的顛覆。這一部分探討了新地理知識如何重塑政治、經濟和哲學領域。 一、地圖學的政治性:測量世界的權力 科爾賓認為,繪製地圖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權力宣告。他對托勒密地理學在新的地理發現面前的衰落過程進行了細緻描述,並分析了墨卡托投影法(Mercator Projection)的數學優勢與其固有的、對高緯度地區的政治偏向性解讀。地圖如何從藝術品變成國家機密,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本章的重點。 二、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商品、疾病與資本的單向流動 本書詳細描繪了以里斯本、塞維利亞、阿姆斯特丹為節點的早期全球貿易體系的建立。不同於傳統的僅關注黃金白銀的敘事,科爾賓更關注「不可替代的商品」——如南洋香料、美洲白銀、亞洲絲綢與歐洲金屬製品——的交換網絡如何固定下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作者深入分析了「白銀大循環」中,美洲白銀如何作為全球性結算貨幣,對明代中國的財政體系所產生的不可逆的結構性影響。 三、時間與空間的標準化挑戰 遠洋航行帶來了嚴重的計時問題。本書探討了當時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為了解決「經度確定」這一世紀難題所做的早期嘗試,包括對精密鐘錶的需求,以及這種需求對後世儀器科學的催化作用。 第三板塊:世界的融合與斷裂——社會的深層共振 技術和地理的變化,最終滲透到社會的肌理之中。最後一部分探討了這些變革對不同社會帶來的雙重影響。 一、歐洲社會的內部重組:市民階級的興起與風險投資 大航海貿易帶來了巨額的、集中性的財富積累,這極大地削弱了傳統貴族對經濟的壟斷。作者分析了股份制公司的雛形(如東印度公司)是如何在法律和金融層面,將貴族與新興的商人精英綁定在一起,從而為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組織結構和風險分散機制。 二、知識的解放與科學共同體的萌芽 新的物種、新的文化、新的地理知識,是對歐洲古典知識體系的巨大挑戰。本書展示了旅行者筆記、植物學圖譜和動物學描述如何被整合(或壓制)進既有的學術框架中。探險家們帶回的「異域知識」,間接推動了實證主義的興起,為後來的啟蒙運動播下了種子。 三、文明的代價:生態衝擊與人口結構的劇變 科爾賓沒有迴避大航海時代的陰影面。他以嚴謹的生態史學視角,分析了「哥倫布交換」(Columbian Exchange)中病菌的單向傳播對美洲原住民人口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此外,對熱帶地區的單一作物種植模式的推動,以及對木材和動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如何形成了全球性的早期生態失衡,也是本書批判性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 --- 書籍價值與受眾 《失落的文明之光》是一部厚重的學術巨著,其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個高度整合的視角,將技術史、經濟史、知識史與社會史融為一爐。它挑戰了將大航海時代簡單視為「歐洲擴張」的線性敘事,而是將其定位為一場全球範圍內技術、資本、生物與知識的複雜、多向度的相互作用過程。 本書適合歷史學、地理學、經濟學及科技史領域的專業研究者和高階學生研讀。同時,對於對世界格局的形成機理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它提供了理解現代世界根源的堅實學術框架。作者亞歷山大·科爾賓(Alexander Corbin)是享譽國際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榮譽教授,其著作以紮實的檔案工作和富有洞察力的跨學科分析而著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人物刻板印象的认知。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仿佛带着读者亲身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不断地拷问我们对“权力”、“统一”和“文明”这些宏大命题的理解。尤其欣赏书中对诸多历史疑点的探讨,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旁征博引,既有史学家的审慎,又不失思想家的洞察力。读完之后,感觉脑海中对那位千古一帝的形象一下子立体饱满了许多,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复杂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段我们自以为很了解的历史,激发了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绝非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可比拟。它更像是一次对思维边界的拓宽和洗礼。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大人物”的传记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怕流于表面或者过度拔高。然而,这本著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巧妙地平衡了叙事的流畅性和学术的严谨性,阅读体验极为酣畅淋漓。作者似乎对秦汉之际的社会结构、思想脉络有着极其透彻的把握,他不仅仅聚焦于秦始皇的功过,更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华文明轴心的构建过程中进行考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中央集权”思想萌芽和实践的论述,那部分的分析可谓是入木三分,揭示了其历史必然性和残酷性之间的张力。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繁体字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享受,仿佛捧着一本穿越时空的古籍,但内容却是如此现代和深刻。它促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许多制度基础,其源头竟是如此古老而又充满争议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让我感觉更像是在读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但它的叙事节奏控制得简直是大师级的。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悬念或者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它没有简单地将秦始皇脸谱化为暴君或伟人,而是用一种近乎同情、又保持距离的姿态,去剖析一个身负历史使命的个体是如何被权力异化,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历史的走向。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引导我超越了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必然性。读完之后,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它提醒我们,理解历史,就是理解人性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能提供扎实知识,又能带来哲学启发的书籍。这本书正中下怀。它探讨的深度已经触及到了国家构建的底层逻辑。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冷静和客观,即便是描写那些充满血腥和铁血的事件,也总能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去审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特别是对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分析,书中没有采用廉价的道德审判,而是从思想统一与文化整合的视角进行了极富建设性的探讨,让人读来耳目一新,心悦诚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本质感兴趣,并愿意进行深入思考的读者,它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洁癖的读者,很多通俗读物为了追求戏剧性会牺牲掉准确性,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去考证每一个关键事件和人物动机,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但处理得却非常巧妙,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的学术堆砌。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聚焦秦始皇这一极具张力的核心人物,将战国至秦朝的社会变革描绘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在秦朝政治实践中的交锋和融合,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它清晰地展示了“思想的战争”是如何塑造了帝国的骨架。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在历史长河中的智力对话,需要集中精神去跟上他跳跃而又精准的思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