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台原版]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陳智德/聯經出版/香港文化史

【中商原版】[港台原版]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陳智德/聯經出版/香港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化史
  • 香港文学
  • 地方志
  • 城市研究
  • 文化研究
  • 联经出版
  • 陈智德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诚翔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9570843019
商品编码:28058917143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地文誌: 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作者 : 陳智德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 : 2013/11/15


ISBN :9789570843019 

裝訂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內容介紹       香港遺落的文化史、書店史、文化人物史 
東方之珠值得典藏的篇章 
殖民之島的文藝前世、香港的今生記憶 
香港詩人、學者作家陳智德 
以文學、歷史、音樂、流行文化為範疇,結合史料、詩作、典故、圖像 
為讀者一一細數香港的前世今生,填寫香港記憶的補遺 

香港做為亞洲重要經濟樞紐,有其獨特的商業地位。長久以來,其文學與文化領域的關鍵發展需要更深度的論述。香港詩人、學者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一書裡,從啟德機場的停用開始,回顧歷史脈絡,描繪今日香港的現狀。「香港反覆被稱甚至自稱為『文化沙漠』,彷彿樂此不疲」,殊不知有《中國學生周報》、《70年代雙週刊》、《盤古》、《大拇指》、《詩風》、《突破》、《素葉文學》等等幾代人創建的文化刊物,像旺角的書店就是不可抹滅的閱讀記憶:「至今日為止,旺角仍是九龍地區的書店集中地,多家樓上書店密集地分布在旺角的心臟地域──西洋菜街及奶路臣街一帶,且有它歷史的痕跡:已消失或已搬遷的包括南山、五車、洪葉、文星、東岸、貽善堂、實用、復興、精神、學峰、紫羅蘭;仍健在的有田園、新亞、樂文、學津,這四家書店至少經營了二、三十年,都是我中學時代就開始流連的所在。」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沉」──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生活體驗互為闡發。【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以及書店老闆、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裡,範疇橫跨文學、歷史、音樂,結合史料、詩作與圖片;他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尤其是「香港的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重要的文化篇章。
     

目......................錄

 

序一/我看陳滅的「我城景物略」──陳國球

  序二/破卻陸沉──陳智德的「抒情考古」書寫──王德威  
前記 【上卷】破卻陸沉 白光熄滅九龍城 維園可以竄改的虛實 我的北角之夜 破卻陸沉:從芒角到旺角 高山搖滾超簡史 虎地的學院和魑魅 旗幟的倒影:調景嶺一九五○─一九九六 黃幡故事探源 達德學院的詩人們 浪蕩兒童樂園
【下卷】藝文叢談 書和城 廣華書店和它的灰塵 復興書店的肥佬 書蟲的形狀 貽善堂的天使 冷門書刊堆疊史 後來到東岸書店 詩人筆下的港督 大大公司與《大大月報》 十年生滅:香港的文藝刊物  
主要引錄文獻一覽

作者簡介

陳智德
筆名陳滅,1969年香港出生,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1994-1997)、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客席授課導師(2004-2006)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2008-2009)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1992年獲東海文藝創作獎詩組首獎,1993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社會組散文佳作,另獲1990、1994、1996及2002年度之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評論集《愔齋書話》於2007年獲第九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評論組推薦獎,詩集《市場,去死吧》於2009年獲第十屆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2012年獲選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著有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單聲道》;評論集《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愔齋讀書錄》、《愔齋書話》及散文集《抗世詩話》等,另編有《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香港詩選1997-2010》等。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作者: 陳智德 出版社: 聯經出版 類別: 香港文化史 內容簡介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是一部深刻探討香港地方特質與文學敘事之間複雜連結的學術專著。陳智德教授藉由豐富的文獻資料與在地觀察,細膩梳理了香港自開埠以來,在地理、歷史、社會變遷中,如何形塑出獨特的地方意識,並進一步滲透、影響了當地的文學創作。 本書並非單純的文學史或地方誌,而是試圖建立一種「地文」的視角,去理解香港這個城市的空間感、時間感,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記憶與情感。作者從對香港地理景觀的描繪,如海岸線的變遷、山林的開發、都市的擴張,切入探討這些物理空間如何成為文學想像的載體。例如,昔日的漁村風貌、殖民時期的街區紋理,乃至今日的高樓林立,都留下了獨特的印記,並在作家的筆下轉化為不同的意象與情感。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深入分析了文學如何反過來建構、詮釋和「製造」香港的地方性。從早期描寫南洋風土人情的作品,到抗戰時期的本土書寫,再到戰後經濟起飛後的都市小說、後殖民時期的身份追尋,直至當代多元化的文學實踐,陳智德教授一一梳理了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如何透過人物、情節、意象、語言,勾勒出香港不同層次的面貌。他關注的作家範圍廣泛,涵蓋了不同世代、不同風格的創作者,旨在呈現香港文學發展的完整圖像。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不迴避香港作為一個移民社會、轉口港、殖民地、以及在東西方交匯點的複雜性。作者深刻理解到,香港的地方性並非單一、固定,而是不斷流動、變動、甚至充滿矛盾的。這種複雜性體現在其文學之中,表現為對身份認同的焦慮、對歷史記憶的尋索、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捕捉,以及對社會變遷的敏感反思。 陳智德教授在書中也探討了文學與其他文化形式的互動,例如電影、藝術、音樂等,如何共同塑造了香港的文化景觀。他尤其強調,文學不僅是文化的反映,更是文化的主動建構者。透過文學的詮釋,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香港的歷史軌跡、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情感世界。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不僅對香港文學和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於關心香港城市發展、文化認同的讀者,亦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讀物。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香港的文學空間,從字裡行間重新發現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與深層意涵。透過作者的細膩觀察與深入分析,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學如何與香港這片土地的情感與記憶,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地文誌》这本书,我已经放在我的“必读”书单里很久了。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陈智德老师的这本书,题目就点出了“地方”这个关键词,这让我觉得,它极有可能挖掘出香港不为人知的、深层次的文化肌理。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将“文学”与“地方”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会逐个剖析香港各个区域的文学特色?还是会梳理不同时期香港文学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我猜想,陈智德老师一定对香港的城市变迁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或许能从文学作品中解读出城市发展的轨迹,从城市空间的演变中找到文学创作的源泉。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追忆”二字颇感兴趣,这预示着一种情感的投入和历史的重温。在我看来,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的回响,而地方,就是承载这种回响的天然舞台。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重新认识香港,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喧嚣之下的静谧,去感受那些渗透在日常之中的诗意。我想,读完这本书,我对香港的理解,将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高楼大厦和繁华都市,而是会更加触及到它灵魂深处的东西,那种根植于土地的、世代传承的文化印记。

评分

当我看到《地文誌》这个书名,还有“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这个副标题时,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我想象着,陈智德老师或许会带我们走进那些老街巷,听一听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闻一闻老茶楼里的茶香,感受一下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市井气息。因为文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生长在土壤里,扎根在生活中。《地文誌》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文学,更是在讲述文学背后的那个“地方”,那个香港。我特别期待,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家,或者是一些被遗忘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如何与香港的某个特定地点产生的联系。例如,某个作家是不是就住在某个宁静的小巷里,而他的文字又充满了那个小巷的韵味?或者,某个故事是不是就发生在某个如今已经面目全非的码头边,而那个故事却成为了那个码头永远的记忆?“香港文化史”这个标签,更是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无限遐想。文化史的写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要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陈智德老师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我感到非常荣幸能有机会接触到他的一些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理解香港文化史的新视角,让我看到那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香港。

评分

《地文誌》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陈智德这个名字在香港文学圈里可是响当当的。这本书其实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只是翻阅了一下,但光是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已经足够让我心痒痒了。它标题里头的“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学,跟它的土地、它的历史、它的人民生活是分不开的。香港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从渔村到国际大都会,这中间的变迁,肯定孕育了无数动人的篇章。陈智德老师作为一位深耕香港文化多年的学者,他的视角一定非常独特。我特别好奇书中会怎么去描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街区,那些在时光中逐渐模糊的面孔。是会用一种怀旧的笔调,还是冷静的分析?书中提及的“香港文化史”更是让我充满期待,文化史不像政治史或经济史那么容易梳理,它更像是无数细碎的河流汇聚而成的大海,藏着人们的情感、审美、价值观。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它的文化入手,而文学又是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透过陈智德的眼睛,去重新审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我预感,读完之后,我对香港的感情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评分

《地文誌》这本书,自从知道它的存在,就好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学,是那个地方最真实的写照,它承载着那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情感,甚至是呼吸。陈智德老师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这几个字,一下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描绘香港的“地方”,是用一种宏观的视角,还是微观的视角?是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街区,某个标志性的建筑,还是某条流淌的河流?而“追忆”,更是带有一种温暖的情感色彩,让我联想到那些已经被时光冲刷,却依然鲜活的记忆。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让我感到共鸣的文字,能够勾起我对香港的某种熟悉感,或者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同时,“香港文化史”这个标签,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充满了期待。文化史的写作,需要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梳理事实,而是要展现文化的脉络和演变。陈智德老师能够在这方面下笔,一定是对香港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我希望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饱满的香港,一个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更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园。它或许能让我明白,为什么香港的文学能够如此独特,又为何如此吸引人。

评分

这本书,我得说,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个很微妙的情感。我一直对“地方”这个概念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依恋,尤其是我成长的那片土地。而《地文誌》恰恰聚焦于“香港地方”,这让我觉得仿佛是在照镜子,看到了我曾经经历过的、感受过的,那些被时光悄悄带走,却又深深烙印在心里的景象。陈智德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追忆”,这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种对过往的探索和理解,是对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场景的致敬。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地方”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是会从一个经典的地点出发,然后辐射开来?还是会以某个年代为轴线,描绘不同地方在那个时期的面貌?我猜想,他一定有很多关于香港的独家记忆和观察,可能是一些街坊邻里间的小故事,可能是一些被老照片定格的瞬间,也可能是一些关于老建筑的传说。我一直相信,真正有力量的文学,是可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的。这本书,我希望能让我重新连接起与香港的某种情感脐带,感受到那种土地的气息,那种人情味,那种在岁月流转中不变的东西。它也许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对某个地方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那里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归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