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文誌: 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作者 : 陳智德
作者簡介
陳智德
筆名陳滅,1969年香港出生,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1994-1997)、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客席授課導師(2004-2006)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2008-2009)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1992年獲東海文藝創作獎詩組首獎,1993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社會組散文佳作,另獲1990、1994、1996及2002年度之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評論集《愔齋書話》於2007年獲第九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評論組推薦獎,詩集《市場,去死吧》於2009年獲第十屆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2012年獲選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著有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單聲道》;評論集《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愔齋讀書錄》、《愔齋書話》及散文集《抗世詩話》等,另編有《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香港詩選1997-2010》等。
说实话,《地文誌》这本书,我已经放在我的“必读”书单里很久了。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陈智德老师的这本书,题目就点出了“地方”这个关键词,这让我觉得,它极有可能挖掘出香港不为人知的、深层次的文化肌理。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将“文学”与“地方”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会逐个剖析香港各个区域的文学特色?还是会梳理不同时期香港文学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我猜想,陈智德老师一定对香港的城市变迁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或许能从文学作品中解读出城市发展的轨迹,从城市空间的演变中找到文学创作的源泉。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追忆”二字颇感兴趣,这预示着一种情感的投入和历史的重温。在我看来,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的回响,而地方,就是承载这种回响的天然舞台。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重新认识香港,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喧嚣之下的静谧,去感受那些渗透在日常之中的诗意。我想,读完这本书,我对香港的理解,将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高楼大厦和繁华都市,而是会更加触及到它灵魂深处的东西,那种根植于土地的、世代传承的文化印记。
评分当我看到《地文誌》这个书名,还有“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这个副标题时,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我想象着,陈智德老师或许会带我们走进那些老街巷,听一听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闻一闻老茶楼里的茶香,感受一下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市井气息。因为文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生长在土壤里,扎根在生活中。《地文誌》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文学,更是在讲述文学背后的那个“地方”,那个香港。我特别期待,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家,或者是一些被遗忘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如何与香港的某个特定地点产生的联系。例如,某个作家是不是就住在某个宁静的小巷里,而他的文字又充满了那个小巷的韵味?或者,某个故事是不是就发生在某个如今已经面目全非的码头边,而那个故事却成为了那个码头永远的记忆?“香港文化史”这个标签,更是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无限遐想。文化史的写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要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陈智德老师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我感到非常荣幸能有机会接触到他的一些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理解香港文化史的新视角,让我看到那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香港。
评分《地文誌》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陈智德这个名字在香港文学圈里可是响当当的。这本书其实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只是翻阅了一下,但光是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已经足够让我心痒痒了。它标题里头的“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学,跟它的土地、它的历史、它的人民生活是分不开的。香港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从渔村到国际大都会,这中间的变迁,肯定孕育了无数动人的篇章。陈智德老师作为一位深耕香港文化多年的学者,他的视角一定非常独特。我特别好奇书中会怎么去描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街区,那些在时光中逐渐模糊的面孔。是会用一种怀旧的笔调,还是冷静的分析?书中提及的“香港文化史”更是让我充满期待,文化史不像政治史或经济史那么容易梳理,它更像是无数细碎的河流汇聚而成的大海,藏着人们的情感、审美、价值观。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它的文化入手,而文学又是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透过陈智德的眼睛,去重新审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我预感,读完之后,我对香港的感情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评分《地文誌》这本书,自从知道它的存在,就好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学,是那个地方最真实的写照,它承载着那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情感,甚至是呼吸。陈智德老师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这几个字,一下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描绘香港的“地方”,是用一种宏观的视角,还是微观的视角?是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街区,某个标志性的建筑,还是某条流淌的河流?而“追忆”,更是带有一种温暖的情感色彩,让我联想到那些已经被时光冲刷,却依然鲜活的记忆。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让我感到共鸣的文字,能够勾起我对香港的某种熟悉感,或者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同时,“香港文化史”这个标签,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充满了期待。文化史的写作,需要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梳理事实,而是要展现文化的脉络和演变。陈智德老师能够在这方面下笔,一定是对香港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我希望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饱满的香港,一个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更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园。它或许能让我明白,为什么香港的文学能够如此独特,又为何如此吸引人。
评分这本书,我得说,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个很微妙的情感。我一直对“地方”这个概念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依恋,尤其是我成长的那片土地。而《地文誌》恰恰聚焦于“香港地方”,这让我觉得仿佛是在照镜子,看到了我曾经经历过的、感受过的,那些被时光悄悄带走,却又深深烙印在心里的景象。陈智德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追忆”,这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种对过往的探索和理解,是对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场景的致敬。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地方”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是会从一个经典的地点出发,然后辐射开来?还是会以某个年代为轴线,描绘不同地方在那个时期的面貌?我猜想,他一定有很多关于香港的独家记忆和观察,可能是一些街坊邻里间的小故事,可能是一些被老照片定格的瞬间,也可能是一些关于老建筑的传说。我一直相信,真正有力量的文学,是可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的。这本书,我希望能让我重新连接起与香港的某种情感脐带,感受到那种土地的气息,那种人情味,那种在岁月流转中不变的东西。它也许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对某个地方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那里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归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