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 | ||
| 定价 | 218.00 |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
| 开本 | ||
| 作者 | ||
| 装帧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112216420 | |
前言
主要符号
第*i一篇 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
第*i一章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
第*i一节 地貌单元的分类
第二节 构造、剥蚀地貌
第三节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第四节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第五节 河流堆积地貌
第六节 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
第七节 大陆构造一侵蚀地貌
第八节 海成地貌
第九节 岩溶(喀斯特)地貌
第十节 冰川地貌
第十一节 风成地貌
第十二节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特征
一、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主要成因类型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第二章 工程地质测绘
第*i一节 T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
一、测绘范围和测绘比例尺(45)二、测绘精度要求(46)三、观测点、线布置(46)
第二二节测绘的准备工作
一、资料搜集和研究(16)二、踏勘(47)三、编制测绘纲要(47)
第三节 测绘方法
像片成图法(48)二、实地测绘法(48)三、测绘对象的标测方法(48)
第四节 测绘内容
一、地貌(49)二、地层岩性(19)三、地质构造(50)四、不良地质作用(51)
五、第四纪地质(51)六、地表水和地下水(51)七、建筑砂石料(51)
第五节 资料整理
检查外业资料(52)二、编制图表(53)
第三章 遥感影像解译
第*i一节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53)二、遥感的类型(53)三、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适用范围
(54)四、遥感影像在工程地质的应用(54)
第二节 遥感解译的内容和方法
一、准备工作(54)二、初步解译(55)三、外业验证调查与复核解译(56)四、zuii终解译和资料编制(57)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解译
一、解译的概念(57)二、直接解译标志(57)三、间接解译标志(57)
第四节 地形、地貌和地物的解译
一、地形、地物解译(60)二、地貌的解译(61)
第五节 岩石和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
一、岩浆岩解译(62)二、沉积岩解译(63)三、变质岩解译(64)四、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64)
第六节 地质构造的解译
一、褶皱的解译(66)2二、断裂构造的解译(66)
第七节 不良地质作用的解译
一、滑坡和错落的解译(67)二、危岩、落石和崩塌的解译(68)三、岩堆的解译(68)
四、泥石流的解译(68)五、岩溶的解译(69)六、采空区的解译(69)七、液化(喷水冒砂)的解译(69)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i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一、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功能(70)二、操作运算(70)三、数据的查询、检查
(70)四、应用分析(70)五、数据显示、结果输出(70)六、数据更新(70)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目标(70)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71)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实体框架(72)四、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73)五、地理信息
系统的标准(73)六、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73)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勘察行业中的应用
一、数据管理(73)二、工程地质分析及应用(74)三、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及可视化
(74)四、成果生成与输出(74)
第五章 地球物理勘探
第*i一节 电法勘探
一、电阻率法(76)二、充电法(82)三、自然电场法(84)四、激发极化法(84)
第二节 电磁法勘探
一、频率电磁测深法(85)二、瞬变电磁法(TEM)(86)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87)四、探地雷达(GPR)(87)
第三节 地震勘探
一、直达波法(透射波法)(89)二、反射波法(90)三、折射波法(92)四、瑞雷波法(95)
第四节 声波探测
一、基本探测方法(96)二、声波探测的应用(98)
第五节 层析成像
一、弹性波层析成像(98)二、电磁波层析成像(99)三、电阻率层析成像(100)
第六节 综合测井
一、电测井(100)二、声波测井(102)三、放射性测井(103)四、电视测井(104)
五、其他测井方法(105)
第七节 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六章 勘探与取样
第*i一节 探槽与探井
……
第二篇 工程勘察
第三篇 岩土测试
第四篇 地基评价和计算
第五篇 特殊性土勘察和评价
第六篇 特殊地质条件勘察和评价
第七篇 各类工程勘察和评价
第八篇 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第九篇 地下水
附录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工程技术类书籍在信息传达的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时候,一本厚厚的书,真正有价值、能直接指导实践的内容,可能只占一部分。但这本书,至少在我初步的阅读体验中,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干货”密度。它在信息组织上非常高效,逻辑清晰,每个知识点都直接切入要害,几乎没有废话。而且,它大量引用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这让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特殊地质环境(比如滑坡、冻土、采空区等)的应对策略部分,内容详细,条理分明,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技术指导。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
评分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啃厚重专业书籍的人,通常都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会去翻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但这次,我被这本书的“实用性”所吸引。我不是从头到尾地阅读,而是有针对性地查找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在一次边坡支护设计中,我对某些特定地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判断有些模糊,翻到这本书中关于地下水对边坡稳定影响的章节,里面的图文并茂的解释,以及多种情况下水文地质参数的取值建议,让我茅塞顿开。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发现,这本书的设计理念非常贴近一线工程师的需求,它似乎预设了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以用为先”的设计,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更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得力助手。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岩土工程领域的新手,我之前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知识脉络的教材时,真的走了不少弯路。很多资料要么过于碎片化,要么理论性太强,与实际工程脱节。当我拿到这本《工程地质手册》时,内心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然而,惊喜不断。我特别欣赏它在概念解释上的细致和生动,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干巴巴地陈述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示,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它对某些地质构造的描述,配以逼真的三维示意图,我能立刻理解其形成过程和对工程的影响。而且,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即便是比较复杂的专业术语,作者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这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岩土工程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深邃的蓝色封面上烫金的“工程地质手册”几个大字,在灯光下闪耀着专业而沉稳的光泽。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就非常棒,厚实且带有一点温润的触感,印刷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压抑。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内容的学习阶段,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足以感受到编纂者的严谨和用心。每个章节的标题都精确地指出了核心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的工程应用,似乎都囊括其中。特别是图表和插图的部分,虽然还没仔细看,但从预览上就能看出其绘制的精细程度,相信在实际运用中,这些视觉化的呈现会极大地帮助理解和记忆。我平时工作也接触不少专业书籍,但这本书在整体的“拿在手里”的质感和视觉冲击力上,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充满学习的动力。
评分我是一名有一定年头的结构工程师,这次更新知识体系,正好需要一本可靠的工程地质参考书。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我尝试性地翻阅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章节,比如关于岩石力学性质分类和基础地基承载力计算的部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列出公式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它会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计算方法,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这些方法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这对于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不能死搬硬套,而需要理解其精髓,才能在实际工程中做出最合理的判断。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既是对现有知识的巩固,也是一次拓展,尤其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给了我不少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