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平装: 380页
开本: 16
ISBN: 9787300230207
条形码: 9787300230207
商品尺寸: 23.6 x 17 x 2.4 cm
商品重量: 821 g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具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具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具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以往汉服历史的见证,还将推动汉服运动更上层楼。作者简介
杨娜(网名“兰芷芳兮”),目前就职于中国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曾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为文化研究。
自2006年起关注汉服运动,留英期间主创了“英伦汉风”汉服社,还曾连续两年担任 “汉服北京”社团负责人。2009年在中国文化部批准、由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执委会主办的“民族之花”评选活动中获得,并以“汉族之花”名义着汉服参加了艺术节,这是汉服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同台亮相。自2009年起,专注于梳理汉服运动的发展历史与脉络,在网络上共发布三版《汉服运动大事记》。
自幼学习民乐和舞蹈,获得琵琶9级、古筝8级。中学期间担任北京市金帆艺术团主力队员。大学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此间,通过德语TestDaf考试,获得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证书,并在校外兼职T台模特。此后,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毕业后曾赴瑞典工作。
目录
章│触摸衣冠上国
节│昔日的衣冠之治
第二节│人间丹霞华彩衣
第三节│剃发易服之殇
第四节│民国时昙花一现
第二章│再现汉家衣裳
节│重塑文明史观
第二节│寻觅汉家衣裳
第三节│汉服运动元年
第四节│与子同袍偕行
第三章│服饰产业新篇
节│汉家儿女自制衣裳
第二节│兴起于电商平台
第三节│实体店与产业路
第四节│复原、复古与复活
第五节│中式礼服时尚
第六节│不要非遗要活着
第四章│重振礼乐之邦
节│华夏重在祭祀
第二节│再行冠笄之礼
第三节│学位服与毕业礼
第四节│婚礼安静典雅
第五节│立德正己之射礼
第五章│这是汉服运动
节│汉服网友聚会
第二节│三角区域的先行者
第三节│内陆区域的延续
第四节│新生代汉服运动
第六章│此生不与君绝
节│进阶中的新动力
第二节│可能的领域
第三节│汉服重归生活
第四节│十余载坚守与重聚
第七章│守护在互联网
节│网络平台的转变
第二节│多样化创新尝试
第三节│可能的自媒体
第四节│一人一衣是为依
第八章│华夏寻根之旅
节│祖先刻下华夏印
第二节│港台地区的中华情
第三节│异国他乡华夏情
第四节│衣冠一见是故乡
第九章│文化穿在身上
节│揭开尘封之美
第二节│守望传统节日
第三节│此曲能解人间意
第四节│暮色中的羽衣霓裳
第五节│文人之琴与集
第六节│汇合读经运动
第十章│华夏归来之路
节│许君一世长安
第二节│衣冠安处是华夏
第三节│立命于中华未来
特别鸣谢
后记│唯愿不诉离殇
附录1│汉服运动大事记
附录2│昔日人物的现状
附录3│2016年汉服认知度调查
文摘
汉家儿女自制衣裳
一、平面剪裁的重现
“汉服资讯”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的汉服产业市场的交易额已经突破一个亿,虽然仍不是很大,但处于快速成长中。在中国的经济市场中,这一个亿的交易额似乎并不能算什么,但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十三年前,并没有汉服这一概念,“平面剪裁”这一词语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汉服消失得太久了,汉家儿女都已不记得它长什么样子了,更何况是它的制作工艺……
伴随着汉服这一语的再次出现,汉服这一实物,还有中国传统服饰那独特的平面剪裁技术,也再次出现在互联网上。就像个自制深衣的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本是一位教书育人的三尺男儿,在萌生了自制汉服的想法后,他便根据史书记载,自己绘制图样、剪裁制作、缝制衣裳,历时数月,终于复原了套深衣。再后来澳大利亚的王育良、阿根廷网友“莲竹子”、杭州的寒音馆主杜峻、深圳的刘荷花也都开始了自制汉服的旅程。
他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区域,而且学的都不是服装,但却有着共同的信念—重制汉家衣裳。于是他们纷纷开始购买服装制作的教学书籍,频繁地去布料市场买布匹,甚至家中也都添置了缝纫机,把各自的剪裁图、制作心得、实践经验、汉服照片发到汉网上,共同切磋,探讨交流汉服制作经验。
汉服的平面中缝对折剪裁与西装的立体剪裁完全不同。简单讲,立体剪裁是依据人体构造,剪裁后拼接而成;平面中缝对折剪裁则是铺开后,按照人体形态剪裁。在肩袖、领口、后衣之处多能看出差别,比如西装的袖子是在肩膀处缝合,绱袖后呈桶装状;但汉服则是根据布幅宽窄在手臂上相接,可以平铺。西装的领子是剪裁好后“套”上的,但汉服的领子是左右交错,合起来将人包在里面。西装的背面,特别是衬衫,在肩胛骨处会有横着的接缝,为了使后背的线条平整;但汉服是中缝对折剪裁,没有肩线不用绱袖,前后衣片为一个整体,分为左右两个单元,前后(左右)衣片及袖子相连缝合,形成前后衣身中轴对称之美。
汉服的平面剪裁技术,也成为当代判定一件衣裳是否属于汉服的、首要标准。除了技术以外,剪裁方式不同也意味着审美与文化的不同。西方以塑形为目的,采用的立体剪裁法所缝制的窄衣穿在身上将人包裹起来,无论站立还是行走,都保持着一种相对静止的立体三维几何空间,在符合人体三维数据的形式中显示出明晰、稳定的秩序之美;而汉服以蔽形为特点,讲究的是宽松适体,摊开或者挂起来看呈现二维平面风格,随着人身体的行止动静,营造了一个变化多端、气韵生动、浑然一体的多维空间,在错综变化中显示出灵动、流畅的气韵之美。
二、汉服产业化的起点
后来,有人开始尝试销售汉服了。王乐天次上街穿的汉服,便出自“采薇作坊”,采薇作坊在武汉,是十来个年轻人开办的小作坊,原本以做和服、韩服、COSPLAY服装为主。1998年成立之初,成员只有三人。到2002年10月,套COSPLAY服装完工。2003年,参加武汉第二届漫画节,参加江汉大学泛美漫画节。6月,又拍摄了“幕末の风”外景照。处处是日本的痕迹。其网站上公布的摄影作品,也多为和服照。
采薇作坊的邱锦超(网名“阿秋”)在朋友的引荐下,于2003年10月8日出现在汉网。10月30日采薇作坊拿出套汉服男装样品。当天夜里做成,模特穿好,用相机拍了,赶紧就贴到汉网上来。11月11日夜里,套汉服女装也上传了。这里的笔商业订单,就来自王乐天。当时,邱锦超带着汉服来到了郑州的王乐天身边,一直也在参与王乐天上街的全程直播,从郑州回来以后,“阿秋”件事是上网。“尽管憋得难受,还是先打开电脑。看看反应,看看有没有订单。结果……唉……反应不错,可是订单……慢慢来吧!”
2003年12月到新年前后,采薇作坊收到的订单来自世界各地,甚至有近半来自海外华人。对于汉服的产业化,李宗伟(网友“信而好古”)说:“有人喜欢,就有市场需求,也就会有商家生产它。儒家不鼓励经商,一般是自己商业活动,但是像这种促进汉装恢复,有益于华夏复兴的活动,任何人都会支持的。”有汉网会员说,采薇作坊是商业组织,重利。比如采薇作坊的几套汉服价格都比较高,一般都在600元到800元。采薇作坊推广汉服,他们感激,不过商家总以利益为先,总不免使人担心。除了担心价格,也担心汉网对采薇作坊过于依赖,这样的隐忧,很多人心里都有。
好在随后就陆续有别的商家在慢慢行动了。
三、家庭式汉服作坊
再后来便是杭州的汉服发起者之一的杜峻(网名“寒音馆主”)。杜峻和汉服的故事要从古琴说起,2002年她师从一名老师学习古琴后,有时会被邀请去演出。为了配合琴韵的古朴,她们常为演出服装而烦恼。
2003年她无意中发现了汉网,也认识了汉服,汉服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古琴精神暗合,于是她穿汉服的梦想也随之萌发。当时网上关于汉服的资料很少,而且她还得思考不同款式汉服的“可出门性”,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打算把汉服穿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单纯作为演出服。参考了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及《中国服装史》,选择了短襦长裙作为她的套汉服。这套汉服袖子比较窄,不似唐朝以后汉服的博冠宽袖。2003年10月18日,她在汉网上传了自制简易襦裙。
后来,她开始经营起自己的汉服公司寒音馆。甚至还在身边朋友、同事的各种猜测与质疑之中,放弃了公司按部就班的行政工作。这些年来,她销售汉服三千件,并参与到杭州地区的上百场汉服活动中。此间,她还帮助大学的汉服社团举办礼仪式,甚至在杭州地区协助新婚夫妇举办起了传统的汉式婚礼。
2011年时,杜峻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我为汉服狂》,于2012年3月14日在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这部纪录片的氛围看似有些惨淡与无光,而旁白更是透露出这场运动的渺小与脆弱。D故事描述了杜峻和她的寒音馆在社会中的步履艰难、处境艰辛的状况,如果说那个时代穿汉服需要勇气,那么经营汉服店则更需要魄力,当把一件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衣服当作谋生手段时,那种生存压力,外人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随着汉服的普及,寒音馆的状况也好了很多,甚至的时候也会有大学社团的学生们到她家里来交流、学习。2016年杜峻告诉我说,因为家庭的缘故,她已经有几年没有精力组织汉服活动了,但是近她打算再慢慢继续做下去,未来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的。
……………………………………………………………………………………………………
我最近刚入手了《汉服归来》这本书,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首先,它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古朴典雅的色调,配上精致的汉服插画,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雅的年代。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汉服文化深厚的感情。我一直对汉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了解不够深入,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把握不准。《汉服归来》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朝代的汉服形制,从严谨的服饰结构到细腻的纹饰图案,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服饰之旅,对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面料、色彩、穿着场合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件汉服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过程中加入的一些小故事和历史典故,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服饰介绍变得妙趣横生,也更能理解汉服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和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服装的书,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史,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汉服归来》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汉服形制的书籍,更是一扇让我窥探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精髓的窗户。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博学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着实令人钦佩。我一直对秦汉时期的历史非常着迷,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通过对汉服演变的追溯,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礼仪制度,甚至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服饰差异的描述,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服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启发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汉服,更是在学习一段鲜活的历史。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单纯的历史书籍难以给予的。它让我更加理解了“衣冠”二字的分量,以及服饰在维系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上的重要作用。
评分读《汉服归来》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汉服这份炽热的情感。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汉族传统服饰的热爱和尊重,以及一种希望将其发扬光大的强烈愿望。作者在介绍汉服的过程中,并非仅仅停留在客观的描述,而是融入了许多个人的思考和感悟,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热爱汉服的灵魂。我一直关注着汉服的复兴,也为这一运动中的种种努力而感动。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集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梳理了汉服的历史脉络,解答了我许多关于汉服的疑问,也让我对汉服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作者在书末提及的关于汉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更是让我深有同感。它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觉得,汉服的“归来”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文化根源的重新寻觅和对民族精神的有力重塑。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汉服文化的热爱和支持。
评分《汉服归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自觉。作者在对汉服形制、工艺、美学进行细致描绘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解读,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汉服的文化意蕴。书中关于汉服的“天圆地方”、“阴阳和谐”等设计理念的阐释,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服饰是其文化最直观的体现,而汉服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智慧和审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汉服的庄重典雅,也感受到了其飘逸灵动,仿佛看到了先贤们在衣袂飘飘中展现出的风采。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让我能够想象出不同朝代的士人、仕女穿着汉服的场景,感受那种独特的东方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服饰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启蒙读物,让我对“美”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评分我被《汉服归来》这本书所传达的文化自信深深打动。作者在书中,不仅是对汉服历史的梳理,更是对汉服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一种有力证明。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通过具象化的载体来传承和发扬,而汉服无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汉服的强大生命力和现代价值,它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符号。作者对于汉服复兴运动的观察和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汉服的“归来”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内在文化精神的回归。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文化自信”的含义,它源于对自身深厚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而汉服的复兴正是这种自信的最佳体现。阅读此书,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