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
:58.00元
作者:向云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010795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收入了作者向云驹多年来涉及田野工作的各种文体的文章或报告,特别是近期的一些专题报告和专题写作,全书分为田野的思想宣言;中国的田野范式;木版年画活态抢救及其田野价值;濒危草根遗产的紧急抢救与再抢救;文学生态与文化生态调查等内容。
内容提要
《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收入了作者向云驹多年来涉及田野工作的各种文体的文章或报告,特别是近期的一些专题报告和专题写作,全书分为田野的思想宣言;中国的田野范式;木版年画活态抢救及其田野价值;濒危草根遗产的紧急抢救与再抢救;文学生态与文化生态调查等内容。
目录
自序我的田野经历章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记录的意义 二、记录的学术史 三、学术性记录的原则与发展 四、中国的记录与田野经验 五、保护性记录的兴起 六、保护性记录的原则第二章 田野的思想宣言第三章 中国的田野范式第四章 木版年画活态抢救及其田野价值第五章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与命名第六章 中国古村落田野调查第七章 濒危草根遗产的紧急抢救与再抢救第八章 中国节日遗产的活态报告第九章 文学生态与文化生态调查第十章 草根遗产调查个案推介与品鉴第十一章 草根遗产的思想时空
作者介绍
向云驹,男,土家族,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西。1971年参加工作,从事文艺。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国家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多年。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曾获文化部党员称号,曾被北京市委市授予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在文学、美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新闻学、杂文散文写作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较多成果,获过*新闻奖、文学评论奖、文艺理论奖、杂文奖、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长文被《新华文摘》转载:重要著作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者的双刃剑》、《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合著)、《企业文化与企业现代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合著)等;编有《民间神话》、《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如同我生命中一次偶然拾起的野花,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沉淀的朴实。我并非出身于学术世家,也从未接触过深奥的理论,因此,当我捧起《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时,心中既有期待,也夹杂着一丝忐忑。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流畅,那些关于乡土、关于劳动、关于人情世故的篇章,仿佛是我从小就熟悉的歌谣,在字里行间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我看到了书中描绘的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土地,用淳朴的情感维系着彼此。他们的智慧并非源自书本,而是融汇在每一个耕作的动作、每一次收获的喜悦、每一次风雨的相依中。我仿佛能闻到稻谷的清香,听到镰刀划过麦浪的沙沙声,感受到泥土在指尖流淌的质感。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地记录,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对话,与那些被遗忘的价值,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模糊的乡村精神,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不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富足,是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与家人的温暖羁绊。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重新找回了内心的锚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最朴素的道理讲得如此动人心魄。我并非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也对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不甚了然,但《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我的思想,激起层层涟漪。它不是那种堆砌着华丽辞藻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存在。作者笔下的田野,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个精神的场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观念。那些关于土地的记忆,关于季节的轮回,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联系,都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栩栩如生。我尤其被那些关于“传承”的片段所打动,它们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是老一辈人传给下一辈人的手艺,是口口相传的生活经验,是融入血液的乡土情怀。这些“草根遗产”,或许在现代社会看来微不足道,但在我看来,它们却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蕴含着生命最蓬勃的力量。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评分翻开《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我仿佛踏入了一条被时光遗忘的小径,四周是淳朴的风景,耳边是古老的低语。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普通人,我对“田野”的想象,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旅行照片中。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真挚和充满生命力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乡村的大门。它所描绘的“思想”,并非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根植于土地、生长于生活、流淌在血脉中的朴素智慧。我看到了农人如何与土地对话,如何在风雨中坚韧生长,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价值。那些关于“遗产”的论述,也并非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是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情感纽带。我曾一度认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必然意味着对传统的告别,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那些来自“草根”的智慧,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它们是精神的基石,是文化的根脉。它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找到了自己失落已久的故土情结。
评分阅读《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的过程,对我而言,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远足。我并不是那种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人,也从未深入研究过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源自内心的触动。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极为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辛勤耕耘的农民,他们在土地上留下的深深的足迹,他们在风雨中不屈的身影。他们所拥有的“思想”,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融入了生活、汗水和岁月的智慧,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是一种淳朴而坚韧的人生态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遗产”的叙述所吸引,那些并非物质的财富,而是精神的传承,是代代相传的价值观,是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情谊,是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与坚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而是精神的富足,是与自然的连接,是与他人的温暖。它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仿佛在忙碌而疏离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港湾。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阵清风,拂去了我心中积压的浮躁,带来的是泥土的芬芳和久违的宁静。我并非是那种精通学术研究的人,对于复杂的社会理论也感到有些遥远,所以,《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看到了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虽然朴实,但却充满了智慧和韧性。他们的“思想”,并非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动,来自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来自于邻里之间的淳朴情谊。那些关于“遗产”的论述,让我明白,真正的财富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积累,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是那些代代相传的价值观、生活智慧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进步”的意义,我们是否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遗忘了那些更加珍贵的东西?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但却引发了我内心的深刻反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土地、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心灵的洗涤,仿佛找回了内心深处最本真的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