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誉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序
译者序
前 言
D1章 何谓关键对话 001
关键对话有三个特征:对话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距,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D2章 掌握关键对话 017
生活中到处都是关键时刻,对话高手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有影响力的人,是因为他们有能力避免我们常遇到的“傻瓜式选择”——激烈反对或沉默接受错误决定。
D3章 从“心”开始 029
如何确定目标
明确你的真正目的,问自己:我想为自己、他人和人际关系做些什么?面对我的真正目的,我该怎么做?
D4章 注意观察 045
如何判断对话氛围是否安全
既要观察对话的内容,又要观察对话的气氛。D对话陷入危机时,暂时后退,放慢节奏。
D5章 保证安全 064
如何让对方畅所欲言
安全感的D一个条件是共同目的,相互尊重是对话的持续因素。D两者出现危机时,你可以采用道歉、对比说明、创建共同目的来应对,恢复对方的安全感。
D6章 控制想法 090
如何在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展开对话
我们的情绪来源于大脑对于观察到的事实的构想。驾驭自己的情绪,需要回到客观的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D7章 陈述观点 115
如何循循善诱而非D断专行
讨论敏感问题的五种技巧是分享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做出尝试。前三种是 “内容”方面的技巧,后两种是 “方式”方面的技巧。
D8章 了解动机 138
如何帮助对方走出沉默或暴力状态
用四种倾听手段了解对方的看法: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主动引导。用三种应对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不合:赞同、补充、比较。
D9章 开始行动 157
如何把关键对话转变成行动和结果
采用适D的决策法,明确何人何时完成何种任务,对任务实施检查监督。
D10章 案例分析 168
17个复杂的案例说明本书的对话技巧可以解决你能想到的任何问题。
D11章 综合应用 189
关键对话的准备和学习工具
后记 《关键对话》10年应用作者手记 200
参考文献 207
作者简介 208
VitalSmarts公司简介 209
显示全部信息
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关键时刻”,它们可能是: 向上司提出精心设计的方案,却被泼了一头冷水。 想和配偶沟通,希望对方的家人不要干涉你们的生活。 和孩子谈认真学习,却被D作耳边风。 提醒朋友还钱,他却总找各种借口推脱。 是隐忍不发,任由情况向对你不利的方向发展? 还是冲冠一怒,说一些事后让自己后悔的话,把事情推向恶性循环? 大多数人在面对难以解决却将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都不知如何应对。其实,在隐忍和暴怒之间,还有一种方法,既能圆满地解决问题,又不会伤害或冒犯对方。
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关键时刻”,它们可能是:
向上司提出精心设计的方案,却被泼了一头冷水。
想和配偶沟通,希望对方的家人不要干涉你们的生活。
和孩子谈认真学习,却被D作耳边风。
提醒朋友还钱,他却总找各种借口推脱。
是隐忍不发,任由情况向对你不利的方向发展?
还是冲冠一怒,说一些事后让自己后悔的话,把事情推向恶性循环?
大多数人在面对难以解决却将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都不知如何应对。其实,在隐忍和暴怒之间,还有一种方法,既能圆满地解决问题,又不会伤害或冒犯对方。
本书作者团队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万多人的跟踪调查,甄选出大家公认的对话高手,找出其在“关键对话”中共有的特征和行为,层层剖析,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辅以丰富的对话情境和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帮助你以*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
说得切中要点,让对方清楚地知道你的看法,是一种能力;说得圆满得体,让对方自动反省,是一种智慧。运用本书提供的技巧,无论是多么难以应对的局面,你都能够以事半功倍的效率轻松面对,成就无往不利的事业并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科里·帕特森(KerryPatterson)著有三部获奖培训作品,曾负责过多个长期行为变化调查研究项目。2004年,科里获得杨百翰大学马里奥特管理学院迪尔奖,以表彰他在组织行为领域的杰出贡献。科里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组织行为方面的博士研究工作。
约瑟夫·格雷尼(JosephGrenny)是一位知名主题演讲师,也是在企业变革研究领域从业20多年的资深顾问。此外,他还是非营利组织Unitus的共同创始人,该组织致力于帮助世界贫困人口实现经济自立的目标。
罗恩·麦克米兰(RonMcMillan)是一位广受好评的演讲师兼企业咨询顾问。他是柯维领导力研究中心创立者之一,曾担任该中心的研发部副总裁。罗恩和众多企业领导合作过,其中既包括一线经理也包括高级总裁,其研究项目主要涉及领导力和团队发领域。
艾尔·史威茨勒(AlSwitzler)是一位著名咨询顾问兼演讲师,为《财富》500强中数十家企业提供过服务,主要从事培训和管理指导工作。艾尔是密歇根大学行政发中心讲师。
本书作者团队曾出版过两本《纽约时报》上榜的畅销书,即2002年的《关键对话》和2005年的《关键冲突》。
我必须说,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却又切实深刻。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冲突管理”就是避免冲突,或者一旦发生就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冲突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深化关系的机会。书中关于如何“创造安全感”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害怕表达真实想法,是因为担心会引发对方的负面情绪,导致关系破裂。而这本书教我如何在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环境下,去处理那些棘手的话题。我开始练习在谈话中,先建立信任,让对方感受到我不是要攻击他,而是希望共同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的转变,让我在面对一些曾经让我头疼的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我不再畏惧那些“艰难的对话”,反而觉得它们是促进彼此成长和关系进步的宝贵契机。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我过去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会陷入一种“要么全听我的,要么全听你的”的僵局,导致很多事情无法顺利推进,甚至会因此产生隔阂。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沟通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寻求双赢的智慧。书中对于“共同愿景”的强调,让我意识到,在开始一段对话之前,明确双方的共同目标有多么重要。一旦大家的目标一致,很多原本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都会变得迎刃而解。我开始在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时,主动去寻找我们共同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沟通。这种做法极大地减少了无效的争论,让我们的对话更有建设性,也更容易达成共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在关系中挣扎的“小透明”,而是能够主动引导和影响对话走向的“沟通者”。
评分自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副“读心术”眼镜,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说话,更是关于如何“听”和如何“看”。我过去常常会因为一些小误会而感到困惑,或者是因为别人的某些言行而耿耿于怀,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真正的原因可能藏在更深层的情绪和需求里。书中关于“情境思维”和“观察行为”的讲解,让我学到了如何在不预设判断的前提下,去解读他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对方的语气、表情、肢体语言,以及他们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这不仅帮助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还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对方的需求,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回应。我发现,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表现出某种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考量和顾虑。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用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却有着让心灵轻盈的魔力。我曾一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一场场的“表演”,你一句我一句,目的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私利。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沟通的另一种可能——真诚、坦率,且富有力量。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获得想要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对方不够配合,而是我们没有掌握与人深度连接的秘诀。书中关于“倾听的艺术”和“表达的勇气”的讲解,让我如醍醐灌顶。我开始尝试着放下手机,全身心地去倾听对方的话语,去理解他们背后隐藏的情绪和需求。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用更温和、更清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让焦虑和恐惧束缚我的语言。每一次尝试,都让我感受到人际关系中久违的温暖和信任。我发现,当我们可以真正地与他人建立连接时,很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而生活本身,也因此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人际沟通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总觉得和别人交流,尤其是遇到分歧的时候,特别别扭,要么就是憋着不说,要么就是一开口就吵起来,后来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解决,而是我们沟通的方式出了问题。这本书里的很多案例都特别真实,让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比如,我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说出一些伤人的话,或者是在需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又因为害怕冲突而选择沉默。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高效能沟通并不是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要一味地迁就别人,而是一种有策略、有技巧的表达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在紧张的局面下,保持冷静,倾听对方,并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同时又能顾及对方的感受。书中提到的“分享事实、阐述观点、邀请讨论”的模型,简直太实用了!我尝试在和家人、同事沟通的时候运用这些方法,效果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以前觉得难沟通的事情,现在能找到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去解决,整个关系都变得更加融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