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版 次:1
页 数:176
字 数:150000
印刷时间:2017年10月01日
开 本:32开
纸 张:轻型纸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9606259
所属分类:
图书>心理学>心理百科
★精选心理学史上绕不过去的50个实验,清晰地解析每一个实验的背景、过程、结论和含义。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实验、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
★回溯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0个实验按时间顺序排列,像50个里程碑,帮助读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学史体系。同时涵盖面广泛,生理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均有涉及。
★这本书让你知道心理学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如果你对记忆、抑郁、脸盲、自闭症、自由意志、分离焦虑、偏见、从众心理、服从quan威等相关问题感兴趣,那么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心理学家对这些议题所做的各种假设和验证。你将对自己与他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没有术语,全部用通俗语言和故事将实验精髓呈现出来,非常适合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趣味性强。新颖的版式和带有后现代主义、夸张、不拘一格的配图,结合活泼的文字,让心理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见内页展示)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依照时间序介绍了过去一 多年来突破性、改写了心理学进程的50个重大心理学实验,回答了长久以来人类亟欲了解的许多问题,例如: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偏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制我们的行为?这些实验本身和它们引发的讨论,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影响着无数人。不论你感兴趣的是行为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认知还是意识,这本书都能让你找到许多有趣且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亚当·哈特-戴维斯,1943年生,英国科学家、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罗马人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等系列节目,成为知名的科普传播人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尔顿学院化学系,于约克大学取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担任科学图书编辑。目前仍为英国的广播与电视节目协助幕前与幕后工作。2007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授予荣誉会员资格。著作超过30本,包括《历史:从文明之初到今天》《时间之书》《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等。
引言 6
1. 开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吗?——达尔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颠倒的世界里生活吗?——斯特拉顿 13
1898 你家的猫有多聪明?——桑代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铃了吗?——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出派基番茄吗?——玛丽·切夫斯·维斯特·派基 22
2. 行为主义的挑战: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么了?——华生与雷纳 28
1927 你担心未完成的工作吗?——布尔玛·蔡格尼克 31
1932 你擅长讲故事吗?——巴特莱特 34
1938 动物是怎样学习的?——斯金纳 37
1939 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吗?——罗斯利斯伯格与迪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温等人 43
3. 研究领域的扩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绘制认知地图吗?——托尔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么?——皮亚杰 51
1953 那是什么声音?——海勒与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费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会向同辈压力屈服吗?——阿希 60
1959 婴儿如何发展出依恋?——哈洛与齐默尔曼 64
1960 视觉短时记忆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们“帮派”吗?——谢里夫等人 73
4. 思维、大脑与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见光明吗?——格里高利和华莱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吗?——赫斯 84
1966 医生,你确定吗?——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间侵略者吗?——费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脑被切掉一半会怎样?——加扎尼加与斯佩里 93
1968 旁观者为什么旁观?——达利与拉塔内 96
1968 心想就会事成吗?——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 98
1970 婴儿在“陌生情境”下会怎么做?——爱因斯沃斯与贝尔 101
5. 认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会变坏吗?——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选出符合逻辑的答案吗?——沃森与夏皮罗 110
1973 专业医生能分辨出“真假精神病”吗?——罗森汉恩 113
1973 奖励真的有效吗?——列波尔等人 116
1974 你的记忆有多准确?——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么做出艰难的决定?——特沃斯基与卡内曼 122
1974 你会因为恐惧而爱上一个人吗?——达顿与阿伦 125
1975 狗会抑郁吗?——米勒与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听吗?——麦格克与麦克唐纳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样的感觉?——爱德华多·比夏克 134
6.意识之内:1981— 136
1983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吗?——李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吗?——贝里与布罗德本特 142
1985 自闭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巴伦-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祷可以 病痛吗?——伯德 148
1993 你脸盲吗?——麦克尼尔与沃灵顿 151
1994 超感知觉真的存在吗?——本姆与汉诺顿 154
1995 为什么你总是找不出不同之处?——西蒙斯与莱文 157
1998 这只假手是你的吗?——科斯坦蒂尼与哈格德 160
2000 为什么我们无法挠自己的痒痒?——布莱克莫尔 163
2001 你能品尝出数字7 吗?——拉马钱德兰与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游太虚之境?——伦根哈格等人 169
精彩书摘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实验
耶鲁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想要探究被试对的服从性有多高。他的灵感来自于查尔斯·珀西·斯诺在1961 年发表的言论:“可怕的罪行更常因为‘服从’而犯下,而非‘反抗’。” “二战”期间,数 无辜的人在命令之下死于屠杀和集中营的毒气——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事实。
“老师”和“学生”
-
米尔格拉姆邀请了40 位被试参加一项学习实验,实验在表面上是为了测试惩罚对记忆的效果。每名被试都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中见到了另一个人,一名穿着灰色实验外套的冷漠、严肃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了实验流程,一开始他们需要从一顶帽子中抽签,以确定哪些人做“老师”,哪些人做“学生”。实际上,抽签是事先操作好的,所有的纸条上都是“老师”,因此被试抽到的永远是“老师”。随后,“老师”会看到被绑在椅子上的“学生”和贴在学生手腕上的电极片。如果“老师”质疑这一点,研究人员便解释说:“虽然电击会造成痛苦,但它不会对人体造成性的损害。”
“老师”接着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并且只能通过麦克风和耳机与“学生”进行交流。记忆测试的过程是,“老师”朗读一系列配好对的单词,接着说出某个单词以及四个选项,“学生”必须选择出正确配对的选项。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接着念列表中的下一个单词。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便按下开关,对“学生”施加电击。有30 个排成一列的开关,“老师”从个开始按,“学生”每错一次,便向上移动一个开关。
他们何时会停手?
-
次电击只有15 伏特(“轻微电击”),但接下来的电压越来越高——30 伏特、45 伏特、60 伏特,一直到420 伏特(“危险的重度电击”)和高的450 伏特(简单地标记为“XXX”)。在实验开始之前,为了令“老师”相信发电机的真实性,研究人员给“老师”施加了一个45 伏特的样品电击。
事实上,“学生”是米尔格拉姆的同事——一名训练有素的47 岁的会计师——“电击发生器”是假的,他没有受到任何真正的电击。“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基本都是错误的,电压一直加到300 伏特。这时,“老师”通常会向研究人员寻求指示,研究人员会让他们给出十秒钟的等待时间,然后施加下一次更高的电击。
没过多久,“老师”会再次询问是否应该继续实验。
研究人员礼貌但坚定地给予一系列的劝告:
1. 请继续。
2. 实验要求你继续。
3. 你必须要继续。
4. 你没有其他选择,你必须继续。
你认为会有多少“老师”拒绝继续施加虐待?你或许以为大多数人会很快立即拒绝,一组心理学家预测,糟糕的情况下,将实验进行到底的被试占总体的3%。但事实上,在300 伏电压以下,没有一个“老师”停手,并且坚持到高450 伏电压的人数超过了26 个。随着每次实验的进行,所有的“老师”大量地出汗、颤抖、发抖、呻吟,指甲抠进手掌中,其中14 个人因过于紧张而突然笑出声。
责任?
-
上述系列实验的惊人结果发人深省。在21 世纪,当年纳粹集中营的许多监狱看守仍旧因战争罪被逮捕和受审,但他们当时是否只是服从命令而已?各国的众多士兵因可怕的暴行被起诉——包括强奸和杀害无辜的平民——他们是否只是服从了来自上级的指令?如果是,这是否可以减轻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的责任?这个问题至今仍具有高度的争议性。
人类的思想有可能了解其自身吗?也许可以,但却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解释了为何心理学姗姗来迟。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也被称为“自然哲学家”)已经出现了几 年,然而个自称“心理学家”的人出现的时间距今还不到150 年。
当然,人们很早之前就思考过思想和行为这两个概念,古希腊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写下过“心灵”(psyche)一词,这也成为了“心理学”(psychology)的由来。这个词初的意思指生命或呼吸,后指精神或灵魂(Psyche是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代表灵魂的女神)。如今,我们用“心理”来指代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
那么,思维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工作的?我们有可能理解它吗?在16 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认为身体和大脑只是机器,我们需要思维来思考、感受和做出决定。这个理论被称为笛卡儿二元论,它几乎渗透到心理学的所有方面。即使是非常幼小的孩子,我们也能感觉得到他们在思考,感觉到有一个“自我”存在于他们身体内部。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发现二元论的不合理之处,心理学从初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个自称为心理学家的人是威廉·冯特,1879 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了个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因此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实验心理学侧重于通过实验来收集经验数据,而不依赖于理论)。伟大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这个学科的本教科书,由威廉·詹姆斯所著,出版于1890 年。著名的自然学家达尔文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但他对“智力”着迷,并对小小的蚯蚓做了为期40 年的研究。而在世纪之交,爱德华·桑代克研究出了动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学习和推理。
20 世纪初,“行为主义”崭露头角,它力求使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只探索可观察到的事件,并且抵制主观或不可观测的猜想。事后看来,这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违背伦理的情况,并且当年的一些实验至今仍存在极大争议。尽管如此,行为主义仍然做出了诸多贡献,也大大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伊 ·巴甫洛夫和他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
“ 二战”后,让·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的概念。20世纪60 年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 世纪70 年代,唐纳德·G. 达顿和阿瑟·阿伦提出了性吸引力和恐惧之间具有联系的假设。心理科学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述及其他更多的经典实验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一一展示,我们将一同走进心理学的历史,并踏上深入了解自己的旅程。
........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还没全部读完,但已经被深深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像是循循善诱的老师,把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一点也不吓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巴甫洛夫的狗”的章节,不仅仅是介绍了经典的实验,还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让我对条件反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个实验,它像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带领我们穿越心理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从早期那些颠覆性的思想,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理论,一步步勾勒出这门学科是如何演进至今的。那种“纵览”的感觉非常强烈,仿佛一口气读完了心理学史的精华。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而且不乏趣味性,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压力,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即使是对心理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发。我尤其欣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实验,而是将实验置于历史的背景下,探讨它们是如何推动学科进步的,以及对我们现实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非常用心,装帧精美,拿在手里就有一种高品质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几个心理学实验,而是将这些实验作为切入点,去展现心理学这门学科150年来的发展脉络。我非常喜欢它那种“提纲挈领”的写作方式,每个实验都像是一块拼图,最终汇聚成了一幅宏大的心理学发展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心理学现象,背后都有着如此精彩的实验故事和深刻的理论支撑。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美,读起来非常享受。特别是在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作者会用很多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让我能够轻松理解。我感觉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心理学更深层次的兴趣。那些曾经在我脑海里模糊不清的心理学概念,通过这本书变得清晰而有条理。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心理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全面”和“深刻”。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那样,只选取几个热门的实验进行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真正地做到了“纵览”心理学150年的发展脉络。从那些开创性的研究,到现代心理学的各种分支,这本书都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方面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将实验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对实验背后原理、影响以及相互关联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心理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着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壮丽全景。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心理学理论,通过这本书的讲解,变得豁然开朗。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即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理论,也能被他讲得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实验的精妙设计而惊叹,也会因为一个理论的深刻洞察而若有所思。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理解现象,如何去认识人性的复杂。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普读物之一。它以“巴甫洛夫的狗”为起点,却远远不止于此,而是像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心理学150年的发展历程一一展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每个实验的解读,不仅仅是描述实验过程,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实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挑战和重塑了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从最初的哲学思辨,到行为主义的崛起,再到认知革命的到来,作者都进行了清晰而有力的阐述。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亲历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每一次重大变革。而且,这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流畅,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让人手不释卷。我经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出赞叹,或是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为什么”,更是关于“如何”。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分析,如何去理解这个丰富而又复杂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我每次翻开都能有所收获。它以“巴甫洛夫的狗”这个经典的实验为引子,却巧妙地勾勒出了心理学150年的发展全景。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逻辑,他不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通过对一系列重要实验的解读,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演进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了不同时代,见证了心理学思想的碰撞与发展。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扎实,从最基础的理论到最前沿的探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实验背后“为什么”的追问,以及这些实验如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认知。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它绝对会带给你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