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P.E.T.父母效能训练 |
| 作者: | (美)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 著;窦珺 译 著作 著 [译者]窦? 译 |
| 译者: | 窦? |
| 市场价: | 42元 |
| ISBN号: | 9787304073916 |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B5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11-01 | 版次:1 | 页数:262 |
| 印刷时间:2015-11-01 | 印次:1 | 字数:278千字 |
| 目录 | |
| **章 P.E.T.在家庭中的实践反馈 第二章 技巧不是全部。理论是基础 一、不一致原则 二、问题归属原则 第三章 支持孩子走出问题区 一、12种绊脚石出现时 二、对于12种绊脚石的新观点 第四章 成为会倾听的父母 一、开始使用积极倾听不容易 二、当孩子们不愿意开口时 三、父母必须具备积极倾听的心情 四、当孩子拒绝被积极倾听时 五、过度倾听 六、倾听以接纳为前提 七、另有企图的积极倾听 八、如果孩子说了你不想听的,该怎么办? 九、绊脚石的诱惑 十、提升积极倾听能力的准则 第五章 成为有效的倾听者给家庭带来的变化 一、有魔力的句子――“我听到了。” 二、情绪是流动的 第六章 父母需要满足自身的需求 第七章 “我一信息”如何让父母获益并改善家庭生活 第八章 “我一信息”的新功能 第九章 亲子冲突:谁赢,谁输? 第十章 开始共赢: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十一章 共赢方法如何奏效 第十二章 协助家长处理价值观冲突 第十三章 为何只有部分父母会接受培训 第十四章 4位家长的个人分享:P.E.T.给家庭带来的变化 家长信条 致谢 |
| 内容简介 | |
| 托马斯·戈登编著窦·编译的《P.E.T.父母效能训练实践篇》奇妙与*之处,在于戈登博士用一个行为窗口,打破了人们固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父母们进入沟通的本质:没有对错的评判,只有事实的陈述和真实感受的流淌; 我们之间没有好与不好,只有相同或者不同。以此认知为基石,为沟通的起始点, 剩下的就是如何使用语言的问题而已。而戈登博士所提供的积极倾听、“我―信息” 等技巧就是具体地教会我们如何来使用语言。本书收集了大量家庭运用P.E.T.的实例,更是对这套沟通技巧背后的使用原则和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它就像是P.E.T.的进阶版,为所有学过P.E.T.的父母们答疑解惑,但它同时也是新开始学习P.E.T.的很好的读本,前人的经验会省去你不少的时间。 |
| 作者简介 | |
| 托马斯·戈登博士(1918―2002),美国*心理学家,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戈登博士以其创建的“戈登方法”而闻名**,这一方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后发展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 1962年,戈登博士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次P.E.T.课程由他亲自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的一家咖啡馆给14位父母讲授。事实证明,这一课程*常受欢迎,于是戈登博士开始训练讲师,让他们在社区讲授课程。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这一课程遍及美国50个州。 1970年,戈登博士写作《父母效能训练》(P.E.T.)一书,这本书将无数父母入了他的新家教哲学。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这一课程,并在其国家开设培训。据统计,这本书以33种语言在**出版,英文版销量高达500多万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近500万父母参加此培训课程。 |
媒体评论
..............
..........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育儿论坛上被安利的,当时正值我家孩子进入所谓的“叛逆期”,家里气氛剑拔弩张,我几乎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翻开了它,一开始还担心又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结果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务实。它不像有些书光讲道理,而是提供了大量可以立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小技巧”和“话术”。比如,关于如何倾听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描述,就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我在听,但实际上我总是在打断或者给出我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积极倾听”的步骤拆解得极其细致,配套的案例也都是我日常会遇到的场景,比如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时,我不再是急着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而是学会了先描述他的感受,再等待他自己开口。这种转变,立竿见影地改善了我们之间的沟通质量。我的孩子明显感觉到我真的在听他,而不是急于评判他,这为后续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要求你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教会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效能的沟通者。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叛逆期”这个关键词去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对整个家庭动力系统的重塑作用远超我的预期。我过去总是习惯于用“权威式”的教育方法来应对孩子的“反抗”,总觉得不树立威信,孩子就无法无天了。然而,这本书揭示了这种“威信”背后的脆弱性——它往往建立在恐惧和压制之上,孩子一旦有了反抗的能力,这种权威就会立刻崩塌。书中对于“权力斗争”的分析,简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在教育中的诸多盲点。我尤其欣赏它关于“共同解决问题”的理念。不再是谁说了算的问题,而是“我们”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需要一起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个转变,把“对立面”变成了“合作伙伴”。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我克制,但一旦成功,那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隔阂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从根本上改变互动模式的视角,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即使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学训练的普通家长,也能轻松理解并上手操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每一个原则时,都会穿插一些家庭情景剧式的对话示范。这些示范不仅仅是“做什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的内在逻辑。例如,它解释了为什么“贴标签”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长期负面影响,以及如何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替代评判性的语言。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阻碍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情绪的失控。这本书巧妙地将情绪管理融入了沟通技巧中,它强调“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我被孩子激怒时,我不再盲目地爆发,而是学会给自己一个“暂停键”,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再用学到的技巧去应对。这种“自我赋能”的感觉,比单纯学会几个技巧更重要,它让我感觉自己重新掌握了育儿的主导权,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
评分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积极管教的书籍,很多都给我一种“理想化”的感觉,仿佛要求父母必须时刻保持圣人的耐心和智慧。但这本书的实践性体现在它对“挫折”的坦诚。它承认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家长一定会犯错,孩子也可能不会立刻配合。它并没有提供一个“保证成功”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个持续改进的框架。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倍感亲切和鼓舞。比如,书中提到“后果的逻辑性”,这与我过去那种随心所欲的惩罚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惩罚是情绪化的,而后果是与行为直接关联的。当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的要求不被执行时,背后的逻辑性在哪里,而不是单纯地指责孩子不听话时,我发现我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难题时,思考方式也变得更有条理了。它教的不仅仅是育儿,更是一种解决冲突和建立责任感的生活哲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父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育儿难,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我做不好”的预设。这种预设导致我们一旦遇到挑战,就会迅速退回到最原始的、最简单粗暴的应对模式。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步骤,让每一次成功的沟通都成为一次“正向反馈”。每一次我成功地引导孩子表达了需求,而不是仅仅看到了他的“不服从”时,我的信心就增加一分。它鼓励父母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把每一次亲子互动都看作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让我意识到,养育孩子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长期合作。这种从“救火队长”到“系统设计师”的心态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对未来与孩子的相处充满了一种平静而有力量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