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作者:安心
定价:49.8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8-01
页数:272
装帧:平装
ISBN:9787559615268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是安心自我成长、十年淬炼的心血之作。在她的书里,没有热情似火,没有高奏凯歌,有的是对人生的些许领悟和见地,有的是来自学员的真实案例和她的精准剖析。文字背后,是她饱含深情的温暖、历久弥新的真诚、义无反顾的信任和全然负责的担DANG*当。因为不越界,所以他人能够感受到尊重;因为不评判,所以他人愿意敞开;因为负责任,所以我们会拥有更完整的内在、更自由的自我;因为无伤害,我们会带着爱来与与他人、与世界相处;因为内外一致,所以我们感受得到彼此纯粹的初心……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简单的十几
......
作为家庭教育领域内的标杆性人物之一,安心用十年的时间从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等6个角度,深入剖析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精髓,并通过日常的故事展示与孩子沟通的很好模式。她的文字闪耀着强大的洞察力与缜密的逻辑推理,用彪悍温暖的方式揭示爱的真相,直戳人心。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教孩子不去伤害,也教孩子不被伤害,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就是孩子未来与世界的沟通方式。
摘要
序安心的生命里,有一种广阔的自由。我准备生二宝的时候,她和武志红、林建勋结伴去南极玩;我在家照顾宝宝的时候,她跟着我*喜欢的犀利老太拜伦·凯蒂参加“一念之转”协助者的工作坊;我在上海忙于外企的日常琐事时,她在大理的桃溪谷和邓虹嵘打着太极禅;我在上海周边拖家带口假装旅行时,她和她的女儿小妮——16岁的青春美少女,在美国奥兰多一起上课。对此,我常常艳羡不已,说走就走的旅行,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于她,都是简单的发生。更让我赞叹的是,她内心的自由。通常让我们无法畅享人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原生家庭和过往生活中的伤验,二是新近发生的令人不爽的大小事件。应对的方式通常也有两种:一种是对于过往的负面感受和投射SHOU*选择逃避,实则是重复旧模式;另一种是紧抓不放,以惨痛的故事寻求关注,在各种身心灵课程中寻求疗愈。翻看书中安心成长和蜕变的篇章,我看见她呈现出另外一种可能性。一方面她安于DANG*当下一刻
......
安心
安心: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国督导安心工作室创始人2009年至今,以公益讲座、微课等形式开讲,覆盖受众近20万人;带领P.E.T.工作坊过一百场;支持数以百计的人成为P.E.T.认证讲师;她和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将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和方式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改变了家庭养育的潮向。她在生命的道路上探索着、分享着,追随但不盲从,自省但不内疚,精进但不僵化,践行但不苦修。她用“一念之转”的极简功课,重塑自身的信念系统之后,以转念作业协助者的身份协助更多的人重写人生剧本,开启焕然新生。
●序自序chapter?1?不越界1.中国式界限2.不去侵犯,也不被侵犯3.少些期待,多点界限4.失去自己的疆域,就是泄了气的气球5.解除“都是因为我”的魔咒6.谁是需要帮助的人7.投射让我们偏离真相?8.爱是*好的抗挫折能力9.自我修复——孩子本有的智慧10.DANG*当他人发生冲突时,停止越界chapter?2?不评判1.没有不乖这回事2.DANG*当孩子说“我害怕”3.我呼你应,便是倾听4.沟通是能量的传递5.有倾听,少执拗6.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7.看到真正的“洋葱核”8.表达真实感受,核实彼此信息9.倾听,是我们能给出的*好礼物chapter?3?负责任1.能自我负责就能自律2.觉察与自我负责是疗愈的开始3.做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父母4.在密关系中映照出自己5.不,不妨碍成长6.走出戏码,为现在的自己负起全部责任7.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chapter?4?无伤害1.怎样说,才能无伤害2.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3.警惕防卫式攻击4.沟通,而不是攻击5.寻找消失的愤怒6.孩子的释放型与试探型打人7.责任感养人,罪恶感毁人8.真正的道歉是一种深刻的告白9.有了尊重,没了伤害10.通过调整环境,无伤害地化解冲突chapter?5?一致性1.做真实的父母2.父母是孩子*好的疗愈师3.无条件养育是一种邀请而非要求4.养育的初心,爱还是恐惧5.一致性沟通,不再做烦躁的妈妈chapter?6?自我调整1.拥抱情绪2.穿越生命的戏码拿回力量3.驱逐心魔,看见真相4.一念放下,万般自在5.你是受过伤,但你不是受害者6.你是要对的,还是要幸福7.转化抱怨为创造力8.协助孩子一起转念
没有不乖这回事刚上完工作坊的小米突然有了个发现:“我儿子很喜欢自己小时候的衣服,新买的衣服都不喜欢穿,我刚刚突然想到了原因,因为我每次看他小时候的照片都会说你小时候好可爱啊……我一直没发觉,原来他的小时候就成了所谓的‘别人家的小孩’,我一直讨厌‘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好’的说法,原来我也在做这样的事情。家里墙上挂着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所以我真的经常这样说。”成都有位妈妈苦恼于孩子一进市就一定要刷卡买东西,在与我聊天的过程中,她突然想起,有一次DANG*当孩子拿着她的卡给售货员刷时,旁边有位奶奶把孩子猛夸了一顿,就是在那次之后,孩子才一进市就要买东西的。杭州工作坊有位妈妈经过倾听,发现孩子不去幼儿园的原因是感觉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不想穿某件衣服,原来是那件衣服穿上身会有刺痛感。有位成都的妈妈发现,在奶奶把孩子的玩具强行送给其他小朋友后,孩子就变得不愿意分享
......
.........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责任”这个词重新定义了。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中,责任往往与惩罚挂钩,好像孩子做错了事就必须承担后果,这个后果通常是负面的。但在这本书里,责任变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自我赋能的过程。作者巧妙地引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我可以影响我的处境”的信念,而不是“我做了错事所以要受罚”的屈从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后果与惩罚的区别”的论述,那简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惩罚往往是父母情绪的投射,是与爱剥离的,而自然或逻辑后果则是教育的自然组成部分,它能让孩子深刻体会到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影响,从而主动调整行为。我尝试在孩子弄坏玩具后,让他参与到修复过程中,或者用零花钱购买替代品。这个过程虽然比直接斥责要耗费更多心力,但孩子学会了尊重物品、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种满足感和学习到的东西,是任何体罚或严厉的指责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培养一个拥有内在自律和强大内心的人格。
评分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和留白的处理,仿佛在诉说着一种不张扬的力量。我读完之后,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以往看育儿书籍,总觉得是在教我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设立严苛的规矩,读起来心里总是紧绷着,生怕自己做不好,孩子就学不会。但这本,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强调的不是控制,而是一种“跟随”的艺术,让我学会退后一步,真正去观察我的孩子,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和成长的节奏。书中的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亲子互动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时,作者并没有急着去纠正行为,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究情绪的根源。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尝试在情绪爆发时,先接纳和理解,而不是急于平息场面。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似乎更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感受了,我们的冲突也减少了不少。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局限和恐惧,迫使我直面我内心的焦虑,从而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养育的挑战。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点燃孩子内在的火花,而不是用外部的鞭子驱赶他们前行。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呼吸感”。很多教育书读完后会让人感到焦虑,因为它们似乎总在强调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必须立刻改变。但《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则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他并不急于提供速效药方,而是耐心地陪着你,在你最迷茫的时候,轻轻地推一把,让你自己找到方向。它没有提供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套路,而是专注于培养父母自身的“觉察力”和“同理心”。这种对沟通方式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指南,对我个人的人际关系都有极大的助益。我发现,当我学会了在与伴侣、同事的交流中也运用这种“不评判、不指责”的模式时,我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升。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育儿范畴,它提供的是一种更成熟、更具人性光辉的生活哲学。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爱,如何放下控制,如何在爱与自由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读完之后,我不是感觉被灌输了知识,而是感觉自己被温柔地重塑了,更加有信心和耐心去迎接每一个清晨的亲子时光。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相当了得的,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干巴巴地堆砌心理学名词,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一种哲学的思辨性。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潺潺流水般温柔细腻,时而又如同晨钟暮鼓般振聋发聩。特别是关于“界限”的探讨,我以前总以为“界限”就是严格的“不许做”和“必须做”,是限制孩子自由的东西。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健康的界限恰恰是爱的延伸,它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安全探索世界的框架。书里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只有当孩子感到被全然接纳时,他们才真正有勇气去面对失败和不完美。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对孩子成绩的过度关注,那种无形的压力其实正在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我开始尝试着将我的期望转化为支持,把失败看作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需要被惩罚的错误。这种观念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但其力量是巨大的。它让我不再执着于孩子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是专注于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读者的尊重,让人能够沉浸其中,不愿停歇。
评分老实讲,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对于这种强调“内在状态”和“无评判”的理念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难以操作,太理想化了。毕竟,谁家的孩子不是三天两头惹出点乱子,总得要管教吧?然而,越往后读,我越发觉得这种“不越界”的理念,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它不是提倡放任自流,而是要求父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期望,再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连接。书中通过大量的场景还原,展示了当我们放下“我是为你好”的执念时,孩子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书中描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执意要穿雨靴去上学的场景,我以前可能会强行换掉,担心孩子被嘲笑。但书里提倡的,是先倾听他穿雨靴的理由,即使理由很幼稚。当我尝试这样做后,我发现孩子穿雨靴只是因为他觉得雨靴酷毙了,而不是因为他真的觉得外面在下大雨。一旦他的“酷”被我看见了,他自己就会在出门前犹豫一下,甚至主动提出换鞋。这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不听话”,其实只是孩子在争取被看见、被理解的权利。这本书,成功地将高深的教育理念,转化成了可以日常操作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