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仅用5步,**解决孩子“性子慢”、做事磨蹭、不会合理利用时间的问题!
◆妈妈请注意:孩子“性子慢”、拖拉,直接影响他未来的工作、就业,**要重视起来!
◆本书自2011年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销量累计近10万册,成为解决孩子拖拉方面的经典作品。2015年本书获得韩国知名出版社青睐并引进韩国,在韩国市场亦深受欢迎。
◆本书作者鲁鹏程创作畅销书多部,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出版4多年来持续加印,销量达50多万册,长期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让孩子吃点苦吧》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我家孩子爱学习》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
内容简介
为什么别人刷牙洗脸只用几分钟,他却要用半个多小时?
为什么他从七点就开始写作业,到晚上十点还写不完?
为什么说好早上八点出发,但是他拖了半小时还没准备好?
为什么家长不断催促他,他自己也着急,却仍是快不起来?
……
现在,很多妈妈都快因为孩子的“慢性子”而崩溃了。这些孩子就像小蜗牛一样,做什么事情都不急不忙、磨磨蹭蹭。你急的跺脚、发脾气,却仍是无济于事!
其实要让“慢性子”的孩子快起来,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找出孩子变慢的深层原因,并且让他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这些孩子**可以变得积极起来。本书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迅速让孩子摆脱拖拉,变得积极起来:
找出孩子变慢的深层原因;
认同并尊重孩子的做事节奏;
妈妈给孩子一些做事的信心;
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
让孩子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
焦急的妈妈们,孩子“性子慢”,拖拖拉拉,也是有原因的。只要我们能够找出其中的原因,**可以让孩子摆脱拖拉,变得积极起来。
作者简介
鲁鹏程,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家庭教育畅销书作者。曾在**学校做过多年一线教师,多次被评为“学生喜爱的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现专注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与写作。出版过家庭教育著作十几部,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出版4多年来持续加印,销量达50多万册,长期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让孩子吃点苦吧》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我家孩子爱学习》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一书,于2015年引入韩国出版。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内容简介
你知道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吗?你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吗?如何才能让孩子理解你的“苦口婆心”,这一*要从读懂孩子的心开始。本书的作者将帮助你运用*内外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来解读孩子内心世界,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心理特征及其问题,给出了科学而且行之有效的沟通建议。
作者简介
卢志丹 专注于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和解读。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北京成立专门教育机构,任职多年。出版专著有《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做主》《让孩子自觉自动地学习》等100万字。
《妈妈这样定规矩孩子*有自控力》
内容简介
“孩子爱玩网游,常常抱着电脑一坐就是一天,跟他说话都不理人……”
“作业每天不逼着、看着,从来不主动做……”
“管不住,说什么都不听,跟你对着干!”
“不能正常沟通,一说话就吵起来了……”
…………
这些妈妈们的烦恼,你是否也有呢?或者你比她们的更多更棘手?
其实,孩子是一面镜子,他的大多数毛病,都来自于成长环境和家长、老师的“急功近利”病,如果家长能够首先反省自己,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本书针对6-14岁孩子在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频发的68个“叛逆”行为,如不听话、不守规矩不守纪律、贪玩贪吃零食、陷入网游不可自拔等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家长巧妙给孩子定规矩,在无形中打消孩子的抵触情绪;并对孩子和家长双方的坏习惯同时下“刀”,铲除坏习惯、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源,使家长能够端正自身行为习惯,为孩子创造出好的成长环境,也使孩子能够更自觉自律地学习、成长,拥有自控能力。
作者简介
何艳娟,家教专家,长期中小学教学经验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应对孩子成长坏习惯与问题的办法。对6-14岁的孩子心理有深入地研究与探寻,并通过在教学、家教的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修正、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与理念,并希望将之传播开来,以期帮助更多面对“熊孩子”手足无措的家长早日建立正确的亲子教养观念,让其在家庭教育中更省心、更有效,也让众多孩子们得以快乐、轻松地成长。
这本《教育孩子的书籍,总是拖拖拉拉性子慢妈妈怎么办 家庭教育 早教育 3-6-12岁儿童心理学正面管教》的定位非常清晰,直指当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头疼的实际问题——孩子效率低下和性子慢,以及作为“拖拉”妈妈的自我焦虑。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早教启蒙到小学阶段(3-12岁)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操性的正面管教方法。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可执行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双重策略。很多育儿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只停留在口号层面,但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慢”背后的心理动因。比如,是孩子天生气质使然,还是环境影响所致?针对不同年龄段(3-6岁侧重建立规则,6-12岁侧重责任感培养),它提出的干预措施是否能真正落地?例如,面对一个磨蹭半小时才穿好鞋的小朋友,书里会不会提供一些有趣的游戏化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或惩罚?如果它能提供大量实际案例的“拖延情景分析与应对脚本”,那将是极具价值的实战手册。同时,对于“慢性子妈妈”的自我救赎,我也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家长自身的情绪稳定是引导孩子的第一步。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大部分针对“性子慢”的育儿书籍,往往会落入一个窠臼:过度强调效率和速度,将“慢”等同于“错”。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丝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一个真正优秀的育儿指南,应该教导家长如何欣赏孩子独有的节奏感,而不是强行将其塞进一个统一的、效率至上的模具里。这本书的标题中提到了“3-12岁”,这跨度相当大,涵盖了幼儿期、学龄期到青春期前夕,不同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问题爆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三段核心发展期的差异化管理的。比如,针对10岁孩子因为沉迷兴趣爱好而导致作业拖沓,和3岁孩子因为对穿衣这件事本身感到厌倦而拖延,处理逻辑必然不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年龄与挑战对应图谱”,并辅以针对性的“情绪缓冲垫”技巧,那它将远超一般育儿读物的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动辄要求家长做到“完美父母”的书籍感到疲惫,而这本书的标题中“性子慢妈妈怎么办”直击了我们这类焦虑但又努力的家长的痛点——我们自己可能就是效率不高,却要求孩子必须快速行动。这种内在的冲突,导致我们在面对孩子拖拉时,往往会产生双倍的挫败感。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自我和解”的篇章。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更深层次上,是如何去调整我们自己对“时间”和“完美”的执念。如果书中有关于“如何设定可接受的拖延底线”的讨论,或者介绍一些帮助母亲进行正念练习以应对突发抓狂的技巧,那无疑会让人感觉非常贴心和实用。毕竟,教育是双向的互动,只有妈妈先从自身的“急躁”中抽离出来,才能真正看到孩子“慢”背后的可爱之处和真正的困难所在。
评分我入手这本书完全是冲着它“正面管教”和“儿童心理学”这两个关键词来的,这两个概念在近几年的教育领域讨论度极高,但真正能将两者完美结合,提供非惩罚性、且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书籍却凤毛麟角。我希望这本书能摒弃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共情的视角,去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例如,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慢”或“拖延”,可能并非故意对抗,而是因为任务难度超出了TA的能力范围,或者TA在寻求关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成熟的工具箱,帮助父母识别这些深层需求,并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去引导,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关注它对3-6岁学龄前阶段的建议,这个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如果方法得当,能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希望它能提供具体到“如何制定家庭微小任务清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表扬”的范例,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毕竟实操性才是检验育儿书籍好坏的试金石。
评分这本书的大部头内容似乎指向了科学化的育儿路径,提到了“儿童心理学”和“正面管教”,这表明它可能不是一本市面上常见的“鸡汤”类读物,而是带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撑的工具书。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处理“规矩的建立”与“灵活性保留”之间的微妙平衡。正面管教强调后果自负和界限清晰,但对于一个天生慢条斯理的孩子,界限的设定需要更加精细和耐心。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宏观的心理学理论,拆解成一个个微观的、可操作的日常对话脚本。例如,当孩子又一次因为沉迷玩具而拒绝开始做功课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既不破坏亲子关系,又能坚定地执行“先完成任务,再享受乐趣”的原则?如果书中能提供不同情境下的对话范例,并分析每种说法的心理暗示效果,我相信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呈几何级数上升,成为我书架上可以随时翻阅的“急救手册”。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