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我的启蒙读物,通过布迪厄初试自我分析的理论工具。当时看的是12年出的那版,华师大图书馆五楼。
评分##这个翻译...不过文章开头就说了布尔迪厄文章难懂。。一言难尽
评分《自我分析纲要》中的布迪厄通过一种“反自传”的形式,仍然充分地解释了《继承人》、《国家精英》、《区隔》等作品背后,最深层次的观念与经验的来源。这位出身于小地方邮局子弟的学者,从本能上就会更主动地意识到他与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区别——后者要么被他讽刺为“神话”,要么就是“一种对神秘主义的颂扬”。也是这种意识,鲜明地规定了布迪厄对“现实主义”的推崇,他至少四次提及福楼拜,也恰恰因为他服膺于福楼拜现实主义背后的冷静甚至冷酷。由此,他挣脱了被资产阶级保护和巩固的那套哲学说教模式与习得传统,走向了更为粗粝的“贫民窟的苦难”,毕竟,这是他的由来。谈到自己的工作状态里的超然与信仰,真是很令人心动:把自己看的有点像中世纪的一个石匠,雕刻一个教堂高高在上的柱头,柱头淹没在穹顶,注定让人完全看不到。
评分##布尔迪厄反复强调这不是自传,但是仍然从中窥见他人生中各种重要片段,他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经历对于他的学术生涯产生的影响。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诚和坦然。正如他在最后一句话中所提示的:“没什么比这一点更让我高兴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经验、困难、疑问、痛苦等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
评分##哎,愤怒实乃力量源泉。。读着读着觉得不太对劲,或可改名为《自我辩护纲要》……?回过头来看埃里蓬的批评,布迪厄的自我分析确实不够坦诚,伴随“双重距离”的还有他之于读者的疏离,和之于自己的疏离。事实上布迪厄花了大量篇幅分析/批判他人而不是自己,自我对象化似乎遗憾地导向了自我正当化,值得警惕。这种由始至终的疏离/警觉/不信任感,联想到他儿时的寄宿经历,似乎是某种性格悲剧,读起来心有戚戚然……与之相反,《*回归*故里》选择直面老家炮轰自己,与那些憎恶的对象和解,反倒抵达了自我和解。只能说自我对象化仅仅是第一步,更加漫长也更加需要勇气的,是自我批判和自我抗争。由此,严重怀疑“社会学用于自卫”这句名言被曲解和过度拔高了,“自卫”的软弱性在这本书里暴露无遗。p.s. 晚年终作,可以理解(狗头)。
评分##布尔迪厄选取自身生活经历片段,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论著。在这本小册子里,布氏将自身的低微出身,以及从哲学转向社会学的学历历程,都运用其代表性的资本-惯习-场域的理论来加以分析。这种把学术分析跟个人生命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本身就是米尔斯所云“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体现。不只如此,本书还具备了相当程度的文学性与可读性,布氏关于贫寒童年生活、社会学学术志趣,以及跟萨特等法国名人交往历程的描述,都非常生动,耐人细读。
评分##尽管布尔迪厄拒绝很多标签,但我们还是可以用标签的话说,这是一个后现代社会学家以自传体的方式写下的人生回忆与分析。这种批判和反思的视角将后来影响非常多的知识分子,但在这种视角之外,布尔迪厄的矛盾似乎更值得关注,尤其是他在最后一章想要辩解的问题。
评分##这个翻译...不过文章开头就说了布尔迪厄文章难懂。。一言难尽
评分##我的启蒙读物,通过布迪厄初试自我分析的理论工具。当时看的是12年出的那版,华师大图书馆五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