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 |
| 作者: | 曹雨真 | 开本: | |
| YJ: | 62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04-01 |
| 书号: | 9787302394068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曹雨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PA,从事文化传播与交流工作。曾为联合早报网和新华网相关频道撰写专栏,通过细节处的城市观察和公共治理特色观察,为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务实理念。作品主要为2012—2013年专栏文章和研究随笔的结集。 精彩导读 一道书香的诱惑
【2012-11-12】
人与图书馆充分交融,泡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道“书香的诱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变为注册读者,每年有数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访人次。
有人说,SJ上Z壮丽的宫殿,是藏书Z多的图书馆。对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同学,校园Z美的宫殿,应是李伟南图书馆。它位于校园坡地的高处,上下贯通五层。弧状造型,D特而大气,巨型空间,充盈而明亮。坐在环形落地窗前,校园葱茏尽收眼底。这里是宁静的处所,阅读修习处连咳嗽一声都不好意思;这里也是动感的地带,在电子区域,除了上百台普通电脑,还有供多人同时浏览的三屏联机,有供小组讨论的视频投影角落,和偌大屏显的电子报刊。这里的空调温度低得足以让人清醒无眠,而不间断供应的热水和紧邻餐厅热乎乎的饭菜又足以让人留得下来。尽管无缘这里的英文理工科藏书,我还是慢慢成为它的常客,像别人泡吧一样,泡上了图书馆。
常去李伟南图书馆,带着从中文图书馆借来的书。中文图书馆J在教学楼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感受之后也颇为吃惊。一是没想到书可以放这么多。空间不大,书量不小,图书架一个挨着一个,没有常规的间距。人们找书怎么办,先开方向盘,原来图书架下有活动轨道。二是没想到借书还书都自己动手。先在网上查阅,通过作者、书名和关键词等搜索,找到书的编码后依次对应书架位置。还书时,扔进图书馆外墙上带有自动扫描的窗口即可。三是没想到图书这么离不开电脑。借书前可上网查阅,书不在可网上预约,借书后临限未还,会收到提示邮件,选择还书或续借。令人汗颜的是,在掌握这套操作系统前,常需请教年纪不轻的图书管理员,一头花白的头发,运用起电脑来得心应手。想起近前流行的段子,57岁的图书管理员焦灵花成为SJ麻将GJ,曾为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千万不可小看,哈。
早已慕名LGY先生的《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一书,中文版面世后,媒体纷纷报道,老师大力推荐。如此热门书籍,能在中文图书馆借到吗?不出所料,馆存的几本都已借出。D一次尝试网上预约,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心理准备。令人惊喜的是,半月后的YT,打开邮箱,便跳出图书馆的通知,请去办理借阅手续。捧着这本被管理员特地加上保护膜的图书,一边感受它的热度,一边慨叹它的流转效益。它在我处的借阅周期稍长了点,感兴趣的同学又让它停留多日。但是因等来不易也倍加珍惜,D它回到图书馆时,完璧如初。
正D我为身在校园拥有美妙宫殿而深感庆幸时,外出考察更见识了这个城市的宫殿群落。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位于市中心,高16层,楼层中建有花园,据说其运行比普通建筑节省约80%的能源,以其环保、美观和低成本的结合,获得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Z高的“白金奖”。其实,它的ZY更在于主业领域,XJ的信息技术,高水准的人性化服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提供了完美的读者体验。自动化更进一筹,图书馆大厅一字排开的电脑供借书人扫描,电脑自动识别图书并作记录,读者借一本书平均只需二三秒钟。上文提到的还书体验,也是来自它耗费巨资引进的射频技术,图书馆外墙上的“bookdrop”,意思是把书一丢J行了,让整个还书过程在瞬间完成。如此一来,不论图书馆是否开馆,读者YT24小时都可还书。而且不论在哪里借的书,可以还到新加坡的任何一家图书馆。
任何一家,是指这个城市拥有的5个区域图书馆、23个社区图书馆、10个社区儿童图书馆、10个学校和学术馆、14个政府特别服务馆,和计划中的100所邻里图书馆。它们多位于地铁站附近、商业中心和闹市区,人们信步可至。这些社区和专业图书馆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赞叹,“太有亲和力了”,成人和小孩都能安得其所,乐享其中。
图书馆无疑是一个公共文化项目,可是狮城的图书馆体系却有媲美成功商业项目的业绩,并入选哈佛MBA案例。图书馆遍布岛国,与人们近在咫尺;XJ的科技手段,借还书方便到Z简;人与图书馆充分交融,在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道“书香的诱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变为注册读者,每年有数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访人次。如果新加坡政府是这个项目的CEO,那么经营战略和目标是什么?打造SJYL的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咨询系统,鼓励人民终身学习,“知识的积聚和交流将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运用将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从而使新加坡在D代知识经济中分享收益”。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假矣。
古往今来,国人皆尚读书。但是有媒体报道,中国也在成为SJ上年人均读书量Z少的国家之一。近年来,GN城市的公共文化工程拔地而起,省、市级图书馆不乏宏伟建筑,有的成为醒目的城市地标,不同程度造福了D地百姓。不过着眼持续发展,有一些问题如,图书馆是否承载更大的价值意义,在民生工程中体现投资未来;图书馆是否CY它的物质呈现,在建筑体外有更重要的网络体系;图书馆是否发挥政府投入的Z大效益,用成熟的商业理念实现拥有读者的公共目标,值得管理者深思。
…… 目录 D一部分 细节处的城市观察
细节处的城市观察
行走狮城“一卡通”
美哉百万“绿巨人”
没有蚊子的夏日
德士是您的车队
为何行人是老大
为何行人是老大(续)
一道书香的诱惑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一)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二)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三)
机场Z爱是樟宜(一)
机场Z爱是樟宜(二)
GJ名校面面观(一)
GJ名校面面观(二)
GJ名校面面观(三)
小贩中心大民生
文明其实很简单
吞云吐雾的代价
阳光总在风雨后
体育引导健KS活
在那兰花盛开的地方
小有小的发展逻辑
东西兼容的乐龄社会
求人不如求己
D二部分 公共治理特色观察
关于务实的故事--新加坡公共决策的特色观察
如果政策是不受欢迎的--新加坡公共政策执行的特色观察
像“瑞士腕表”一样运转--新加坡公共部门的执行力观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目录
。。。。。。。。。。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并非一本详述新加坡具体政策条文或发展历程的书籍。它并非一本干巴巴的政策汇编,也不是一部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相反,这本书着眼于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却又切实影响着新加坡社会肌理的“微观”视角。 作者并非坐在高位俯瞰全局的决策者,而更像是一位勤恳的城市漫游者,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者,一位善于从平凡细节中洞察本质的记录者。他/她深入到新加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拥挤的组屋区到宁静的公园,从 bustling 的湿巴刹到现代化的地铁站,从孩童的嬉闹声到老年人的絮语,捕捉那些细微之处流淌出的社会脉络与治理智慧。 这本书的主旨并非要“教你如何治理一个国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贴近生活的观察,展现一个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如何在细枝末节中得以构建和维系的。它不探究那些高深的经济模型或政治理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的“小确幸”与“小不便”,以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治理理念与实践。 想象一下,这本书会带你走进新加坡的公共空间。你可能会读到关于社区中心如何从一个简单的聚合点,逐渐演变成维系邻里关系、提供多元服务的“生活驿站”。作者不会去分析政府在建设社区中心时的预算分配或规划蓝图,而是会描绘出周末下午,年长者在此下棋、孩童在此上绘画班、年轻人在健身房挥洒汗水的场景,以及这些活动如何悄无声息地化解了城市疏离感,增进了社区认同。你可能会看到,在看似简单的公共长椅的设计上,也能体现出对不同人群需求的考量——例如,有些长椅的扶手高度适合老年人起身,有些则兼具了临时放置物品的功能。这些“小设计”背后,可能正是对“为民服务”理念最直接的体现。 书中可能还会描绘新加坡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但它不会是枯燥的列车时刻表或轨道交通图。取而代之的,是描绘清晨第一班地铁准时出发时,通勤者的默契;是地铁车厢内,人们自觉排队、保持安静的氛围;是在高峰时段,工作人员如何耐心疏导人流,以及乘客之间偶尔流露出的理解与包容。作者可能会记录一次发生在地铁站的微小插曲——例如,一位老奶奶忘记带卡,周围的年轻人如何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她顺利进站。这样的场景,或许比任何宏大的政策宣传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出一种成熟的社会文明。 再比如,新加坡高度重视的城市绿化与环境卫生。这本书不会是关于植被种类或垃圾分类比例的统计报告。它可能描绘的是,清晨的公园里,清洁工一丝不苟地清扫着落叶;或是居民如何自觉地将垃圾投入分类箱,即便是在人迹罕至的角落。作者或许会记录一次与清洁工的简短交流,了解他们工作的辛劳与自豪;或者捕捉到一位母亲,如何在一旁教导孩子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新加坡干净、整洁、宜居的城市形象,也折射出一种深入人心的公民责任感。 这本书还会深入到新加坡的教育与家庭生活。它可能不会探讨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层原因,而是会聚焦于一个普通的学校开放日,家长们如何积极参与,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描绘孩子们在学校社团活动中的投入与快乐。它或许还会记录一次社区里的亲子活动,家长们如何在游戏中增进与孩子的互动,以及这些活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作者可能会描绘那些“无声的”育儿支持网络,例如,家长们如何在网络社区里分享育儿经验,或者邻居之间如何互相帮忙照顾孩子。这些微小的互动,汇聚成了支撑新加坡下一代成长的强大社会力量。 这本书并非提供“秘籍”或“蓝图”,而是呈现一种“气质”。它不强调用什么“新加坡模式”来复制,因为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然而,通过对新加坡这些“微观”治理现象的细致描摹,它希望能启发读者去思考,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哪些类似的“善治”细节正在发生,又有哪些是可以被借鉴和发扬的。 它可能还会触及到新加坡社会中一些“小而精”的改革。例如,一项针对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设施进行的微小改进,可能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便利性。又或者,一次关于交通规则的小幅调整,就有效地减少了某个路口的拥堵。作者会仔细观察这些“小改变”是如何被提出、被实施、以及最终如何被社会所接受的。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治理经验。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是一次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新加坡寻常巷陌的旅程。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实现的治理智慧,是一种将宏大愿景化为具体行动的耐心与细节。它不炫耀成就,不夸大功绩,只是静静地展示那些构成新加坡社会高效运转、居民安居乐业的“微观”基石。这本书,旨在让我们从这些细微之处,窥见治理的本质,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从中汲取属于我们自己的启示。它是一份关于“看见”的礼物——看见那些被忽视的,却又无比重要的,支撑着一个城市健康运转的微观力量。 它可能还会触及到新加坡对于“契约精神”的社会共识。并非通过生硬的法律条文来体现,而是通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诚信行为。例如,在社区的失物招领处,丢失物品的人可以充满信心地去寻找,因为绝大多数人都秉持着物归原主的心态;又例如,在市场里,摊主与顾客之间基于信任的交易,即便没有严格的定价,也能维持市场的良好秩序。这种“无形”的契约,才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会是温和而流畅的,不带批判,也不做过度拔高。它更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分享他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用一种平实的叙述,将那些触动他内心的画面呈现在你面前。你会读到关于新加坡居民如何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如何主动承担起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以及这些“自发的”行动如何汇聚成强大的社会能量。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模板”,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的视角”。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关注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小事”,去理解那些细微之处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通过新加坡的“微观察”,我们或许能更好地审视我们自身的社会,找到那些可以被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的“善治”之源。它是一种对“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的生动注脚,是一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具象化呈现。 它也不是一本宣传册,不会刻意回避新加坡社会可能存在的挑战或不足,但即便提及,也可能是在一种“如何克服”的积极视角下展开。它更像是一份沉静的反思,一份从日常琐碎中提炼出的关于“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探索。它可能通过一些人物故事来展现,例如,一位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一位耐心解答居民疑问的政府职员,或者一位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的热心市民。这些鲜活的个体,是“善治”最生动的体现。 最终,这本书带给读者的,不是一个关于新加坡的“答案”,而是一个关于“提问”的契机。它会让你在阅读后,开始留意自己周围的世界,开始思考那些看似寻常的现象背后,是否也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治理之道。它是一次对“微观”力量的致敬,也是一次对“善治”本身的温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