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60个戏剧舞台表演入门实用训练
定价:14.80元
作者:(法)郑碧贤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01887757
字数:
页码:1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对许多戏剧爱好者来说,舞台表演的本身是充满诱惑的,在台上一展身手成为众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
这种以表现自然生活形态为基点的门类艺术,与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有着很大的差别。话剧和电影是接近的姊妹艺术,话剧演员与电影演员从运用自身表现角色的根本点上几乎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二者之间在表现形式、创作过程的手段和观众观赏艺术成效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与结果,但在要求从事表演的演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巧上是有其相同点的,这些素质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感受力、适应力、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以及信念与真实感、形象感、节奏感、幽默感等等。
在吸收国外表演教学的观念基础上,本书总结目前国内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教学经验,通过60个实用训练练习,使有志进入这个领域的年轻人,了解表演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表演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郑碧贤,生于四川成都,长在北京,住在巴黎。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任教,1983年将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改编并导演成中国京剧,一举成名。 1991年定居巴黎,长期从事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写作剧本、散文、小说、和组织演出。 已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戏剧表演的核心在于“人物塑造”。如何从一个平面的人物形象,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立体角色,是表演者需要毕生探索的课题。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展现了其极高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演”,更是教你如何“成为”。书中的很多训练,都是围绕着“理解人物”展开的。比如,有一个关于“人物动机挖掘”的练习,要求表演者深入分析角色的行为逻辑,去探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模仿他们的动作。 我记得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的内心独白。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个角色的过去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产生了今天的想法,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怎样的渴望和恐惧。这个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但也极其令人着迷。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推演,我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的喜怒哀乐。这种“代入式”的理解,让我在日后的表演中,能够更加自然地流露出角色的情感,而不是生硬地“表演”出来。
评分“情感的表达与控制”,这是表演艺术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演员,能够将角色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能掌握分寸,不至于过度或不足。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准确地捕捉和表达情感,并且不被自己的情绪所淹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方法。 我非常欣赏书里关于“情绪的调动与锚定”的训练。它不是让你去“假装”某种情绪,而是引导你去回溯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真实感受,然后将其“锚定”在角色身上。同时,书里也教你如何在高涨的情绪中保持冷静,如何避免情绪的失控导致表演的崩溃。例如,在表达强烈的悲伤时,如何通过深呼吸来稳定自己的状态,如何让情感外化但又不至于失态。这些技巧的掌握,对于演员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舞台调度”,是导演和演员共同的课题,它关乎着舞台空间的利用,关乎着演员的站位和走位,更关乎着整个画面的构图和信息传递。我之前对舞台调度一直是一知半解,总觉得是导演的事情。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作为演员,理解和参与到舞台调度中,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书中关于“空间意识”和“视觉引导”的训练,非常有价值。它教我们如何利用舞台空间来表达人物关系和内心状态。例如,人物之间的距离远近,他们的站位高低,都能够传递不同的信息。书中还提到,演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走位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让他们关注到重要的情节或人物。我记得有一个练习是,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移动来讲述一个故事。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移动,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
评分“角色分析与理解”,这是表演艺术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演员功力的地方。很多演员虽然能够流畅地演绎台词和动作,但却难以让观众信服角色的真实性。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的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是让你去读剧本,更是让你去“读懂”剧本,读懂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文本解读”的训练。书里指导我们如何去分析角色的语言风格、对话习惯,甚至是如何去理解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台词,它们可能隐藏着角色深层的动机或情感。例如,一个角色为什么会选择某个词汇,他的句式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些细节都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背景。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角色,而是主动地去挖掘和构建,让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60个戏剧舞台表演入门实用训练》这本书,我当初拿到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作为一个对戏剧表演一直有浓厚兴趣,但又深知自己基础薄弱的爱好者来说,找到一本真正“实用”且“入门”的教程,简直是如同大海捞针。市面上这类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训练方法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流于形式,看完之后依然不知道如何下手。郑碧贤老师的这本书,从名字上就给了我一种踏实感。“60个”、“入门”、“实用训练”,这些词汇直击了我内心的痛点。翻开书的第一页,我立刻被其清晰的排版和直观的语言所吸引。没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循序渐进、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导。 举个例子,书里关于“声音训练”的部分,不是简单地说“要练好声音”,而是详细地拆解了如何发声、如何控制气息、如何进行共鸣的练习。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练习,是模拟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情绪和意图去发声,并且要强调声音的“穿透力”和“辨识度”。当时我就在家里试着做了,虽然刚开始有些笨拙,但跟着书上的步骤一点点来,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声音有了微妙的变化。那种感觉就像是解锁了身体里一个沉睡已久的开关,声音不再是那个只会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承载情感、塑造角色的有力武器。
评分“眼神交流”,在舞台表演中,一个眼神往往能够传达比千言万语更丰富的信息。它能够传递人物的内心活动,能够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甚至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我之前对这方面的训练一直比较忽视,总觉得只要把台词说清楚、动作做到位就可以了。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它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 书中关于“眼神的焦点”和“眼神的传递”的训练,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让你“看”向观众,而是教你如何“聚焦”,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图通过眼神传递给特定的对象。我记得有一个练习是“眼神的对话”,要求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通过眼神来完成一段情绪的交流。刚开始尝试的时候,觉得非常别扭,总是不自觉地移开目光。但通过书中的指导,我学会了如何保持眼神的稳定,如何在眼神中注入情感,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眼神变化来表达内心的起伏。
评分“节奏感”,不仅仅是音乐的专利,在舞台表演中同样至关重要。一场成功的演出,离不开演员对节奏的精准把握,包括台词的快慢、动作的缓急、情绪的起伏,乃至整个场景的转换。我之前对此并没有太多概念,总觉得只要把戏演完就行了。但这本书的到来,让我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书中关于“时间感的训练”和“节奏的转换”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让你去数秒,而是教你如何去“感受”时间。例如,一个人物的焦急等待,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来表现?一个喜悦的爆发,应该以怎样的速度来传递?书里提供了很多模拟训练,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节奏去完成同一个场景,从而体会节奏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这种训练让我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表演中的“音乐性”,让我的表演更加有张力和感染力。
评分“即兴表演”,这四个字在很多初学者听来,都带着一种神秘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它似乎要求表演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创意和随时随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我曾经对此感到非常头疼,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郑碧贤老师的这本书,却将“即兴表演”拆解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它并不是让你凭空去“编”,而是教你如何“接”和“延展”。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倾听”和“回应”的练习。书里强调,即兴表演的关键在于认真倾听同伴的台词和动作,并从中捕捉信息,然后做出有逻辑的回应。有一个练习是两人对话,一个人抛出一个情境,另一个人需要立刻接住并发展下去。刚开始,我总是会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按照书里的方法,我学会了关注细节,比如对方的语气、表情,甚至是道具的摆放,从中寻找灵感。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没话说”,而是能够更自信地参与到即兴的创作中。
评分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舞台表演最让人感到恐惧的莫过于“走上台”这件事。那种万众瞩目的压力,那种面对观众的紧张,是许多人止步不前的原因。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而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训练环节。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章节,是关于“克服舞台恐惧”的。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些空泛的鼓励,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心理建设和行为训练。其中一个练习是“意念连接”,要求表演者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与观众互动的场景,并逐渐将这种想象转化为一种自信的能量。 起初我对此半信半疑,觉得这似乎有点玄乎。但当我认真地按照书中的指导去尝试,在独处的时候,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感受着观众的目光,并用意念去“回应”他们的期待时,我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变化。那种紧张感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它不再是让我瘫软无力的恐惧,而变成了一种可以被引导和利用的兴奋。书里还提到了“自我催眠”和“情绪开关”的技巧,这些都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明白原来舞台上的从容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来达成的。
评分舞台上的肢体语言,是表演者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甚至在很多时候,比语言本身更具表现力。我的个人体验是,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的肢体动作常常显得僵硬、生涩,缺乏感染力。这本书的“形体训练”部分,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不是简单地教你一些基础的舞蹈动作,而是将身体视为一个表达情绪和思想的载体。其中,我特别喜欢“情绪的具象化”这个训练。 这个练习要求我们将抽象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喜悦”,通过具体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出来。作者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例如,愤怒的时候,身体会如何收紧,脚步会如何沉重,眼神会如何锐利。悲伤的时候,身体会如何佝偻,动作会如何迟缓,气息会如何微弱。通过反复的模仿和实践,我逐渐学会了如何用身体去“说话”,用肢体去传递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这种训练不仅提升了我的表演技巧,也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