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蒋介石抗战期间的心路历程披露蒋介石生活的不少细

【48】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蒋介石抗战期间的心路历程披露蒋介石生活的不少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抗战
  • 历史
  • 传记
  • 民国史
  • 政治人物
  • 重庆
  • 陪都
  • 心路历程
  • 国民政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7419099
商品编码:26866128309
丛书名: 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

出版社定价:35元

作者:谢儒弟 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807419099

字数:150000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937~1946年期间的重庆,是中国抗战的中心,也是世界瞩目的地方。本书用300余幅历史照片和丰富、生动的史料,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景象,波诡云谲的陪都风云,和在那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上人,烽烟里,从沦陷区撤退到山城,众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目录


引言
一、对汪精卫:从“挽救”到“通缉”
二、坚持抗战苦撑待变
三、谋求“力量集中,意志集中”
四、复兴关·中央训练团·青干班
五、紧张忙碌的中枢“内廷”
六、城郊官邸、 “家庭”与内廷供奉
七、居高临危的统帅
八、“与狼共舞”煞费心机
九、一九四三年:历史的拐点
十、三青团、青干校及倒孔运动
十一、智囊戴季陶与吴稚晖
十二、一寸河山一寸血……
十三、勉为其难的后方建设
十四、华莱士·赫尔利·魏德迈
十五、决定命运的历史关头
十六、从国共谈判到多党协商
十七、和平奋斗与内战危机
十八、在陪都的后岁月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1946年5月,在“庆祝国民政府还都大会”上,蒋介石说:“本人自出生以来,除家乡以外,没有其他地方比重庆算得是我第二故乡”。
从1938年12月8日由桂林飞抵,到1946年4月30日还都南京,蒋介石在“陪都”重庆度过了生命中艰难也是辉煌的时光——他经历了汪精卫叛逃,组织了国民党抗战,建立了“三青团”,一度成为国际瞩目的风云人物;还曾梦想过合并共产党,后却不得不跟共产党坐在了一个谈判桌上。
蒋介石在陪都的这段时光,国民政府究竟是如何运转的?这座曾经的西南小城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作者透过多年从事地方志工作掌握的手史志和档案材料,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括当年美国《生活》周刊记者留下的鲜活影像,深刻剖析了蒋介石抗战期间的心路历程,披露了蒋介石个人生活的不少细节,清晰再现了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势力关系,勾勒出各色人物的真实面孔,揭开诸多鲜为人知、尘封已久的岁月往事……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谢儒弟,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副会长。曾主编《重庆抗战文化史》(团结出版社 2005)。


【48】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迁都重庆前后那段极其艰难岁月的史实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个人生活细节,而是着眼于一个国家在生死存亡关头所经历的宏大叙事。通过梳理一系列关键事件、政策变动、战略决策以及当时社会各界的反应,本书力图还原一个立体的历史图景,展现中国人民如何团结一心,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全书围绕着“陪都”这一概念展开,深入剖析了国民政府为何以及如何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选择将首都从南京迁往重庆。这一决定,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国家战略、民心凝聚以及国际关系考量下的必然选择。本书将详细讲述迁都过程的艰辛与复杂,包括当时的政治博弈、军事部署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在重庆的漫长岁月里,国民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重点阐述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与国民党政府一道,共同肩负起抵抗日本侵略的重任。双方在合作与摩擦中,共同推动了抗战的进程。读者将了解到,在国家危难之际,不同政治力量如何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调行动,展现出中国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本书还将细致描绘抗战时期的政治格局。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国民政府如何组织全国的军事力量,抵御日军的轮番进攻;国民党内部在战时面临的各种思潮和权力斗争;以及国民政府在维持国内稳定,应对经济困难,保障民生方面的努力与困境。我们将看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政府内部同样经历着复杂的考验。 在经济层面,本书将深入分析陪都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战争极大地摧毁了中国的经济基础,但国民政府依然努力维持国家的经济命脉,通过发行法币、发展工业、组织生产等方式,为抗战提供物质支持。同时,本书也将揭示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创伤,以及国民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资源短缺等问题上的种种努力与不足。 军事战略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详细回顾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所采取的各项军事战略,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本书将分析国民党军队在关键战役中的表现,探讨其战略决策的得失,以及如何在外来侵略面前,不断调整和完善作战方案。我们将了解中国军队如何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凭借坚韧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给日军造成沉重打击。 外交方面,本书将深入探讨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国民政府如何争取国际援助,如何与同盟国协调军事行动,如何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最终获得抗战的胜利。我们将看到,在外交斗争中,中国政府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陪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城市遭受轰炸,但与此同时,也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本书将通过史料的梳理,展现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为抗战所做的贡献。无论是前线的将士,还是后方的民众,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力量。 本书力求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抗战陪都历史。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那段充满挑战与牺牲的岁月,认识中国人民在抵御外侮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以及这段历史对当代中国的重要启示。它不是对某个个人晚年生活的怀旧或私密的挖掘,而是对一个国家在艰难岁月里,如何求生存、如何图发展、如何最终走向胜利的宏大史诗的重述。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愈发坚韧的民族品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饱经风霜的字体,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个动荡的年代充满好奇,尤其是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的这段时期。我脑海里关于蒋介石的印象,大多来自一些宏大的叙事,是那个叱咤风云的领袖形象。但这本书的名字,【48】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立刻让我产生了联想,一个“陪都”的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挣扎与无奈。我开始想象,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岁月里,这位最高领导者会如何面对国家的危难?他的决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被官方历史所忽略的,更贴近人性的部分。比如,他在重庆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如何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在决策的关键时刻,他是否也会有犹豫、有挣扎、有疲惫?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一位重要人物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与不屈。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蒋介石的陪都岁月”。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和故事感。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比他们的丰功伟绩更加引人入胜。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国家风雨飘摇的时期,领导者的个人情绪、心理状态,无疑会对整个国家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迫切地想知道,当面对日寇的铁蹄步步紧逼,当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成为“陪都”,蒋介石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能带领我们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我特别想看到书中对他在重庆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他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又如何维系与家人的情感。这些细节,往往比那些政治上的大事件,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突破以往的叙述模式,以一种更加深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来展现蒋介石的内心世界。

评分

坦白说,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习惯性地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历史功绩出发。但这本书的书名,【48】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却让我产生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期待。我开始设想,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八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从首都南京到“陪都”重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而“陪都”的定位,更有一种不得已的迁就和坚守的意味。我特别好奇,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蒋介石这位国家的领导者,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变化的?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看到,他在面对国家民族的存亡危机时,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是如何经受考验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他在重庆的日子,他的日常起居,他的思考,他的决策过程中的犹豫与坚定。我想通过这些细节,来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了解他在那个动荡年代所经历的非凡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蒋介石的陪都岁月”,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位国家的领导者,他所经历的不仅仅是政治风云,更会有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内心煎熬。当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这本身就意味着一场巨大的变故。我想知道,在“陪都”的岁月里,蒋介石是如何度过的?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他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内心的情感世界有多么丰富和复杂?我期待看到一些平常看不到的细节,比如他在重庆的日常生活,他的个人爱好,他与身边人的相处模式。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能够折射出一个人更真实的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去感受他在国家危难之时,作为一名领导者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坚定与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48】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那个抗战时期充满敬意,也对那个时期的人物充满好奇。蒋介石作为当时的最高领导者,他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在那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总觉得,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往往隐藏着更加真实、更加感人的个体故事。“陪都”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独特的时代印记。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迁都重庆的这几年里,蒋介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国难时的情感波动、心理变化,以及他在决策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能够更立体、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感受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以及那个时期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