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法律思想史十讲
定价:29.00元
作者:马小红 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3000896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本书主要适用于在读法律硕士研究生,亦可适用于拟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拟强化本科案例教学的师生以及法实务界法律自修者。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括本科生用书、法学研究生用书、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和法考试用书。这套火型法学系列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组织编写,由曾宪义教授、王利明教授担任总主编。
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依据全国法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课程设置安排科目,括课教材、选修课教材和案例分析课程教材。
讲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起源
故事 黄帝时代的战争
故事 尧派舜调解纠纷
节 历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国家与法律的起源
第二讲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与礼治思想
故事 夏启征讨有扈氏
故事 周公摄政制礼作乐
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
第三节 周公的法律思想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治”与“法治”之争
故事 春秋孔子以礼治鲁,鲁国大治,而孔子出游列国
故事 战国商鞅以法治秦,秦国强大,而商鞅名裂
节 春秋战国的“家争鸣”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礼治与法律主张
第三节 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四讲 中央集权制及“大一统”文化背景下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故事 秦统一,创“皇帝”尊号
故事 汉董仲舒“春秋决狱”
故事 明清李复新复仇案
节 秦统一后政治及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汉代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
第三节 魏晋隋唐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节 宋明正统法律思想的僵化
第五讲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故事 李贽自刎于镇抚狱中
节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黄宗羲“法治”思想体系
第三节 王夫之对传统“法治”思想的改造
第四节 启蒙思想家法律主张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第六讲 近代法律思想的演变
第七讲 宪政思想的继受与本土资源的挖掘
第八讲 民法思想的继受与本土资源的发掘
第九讲 刑法思想的继受与本土资源挖掘
第十讲 法思想的继受与本土资源的发掘
后记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的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中国法律思想史十讲”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马小红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严谨、权威、前沿的学术画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悠久的法律思想史,从先秦的法家思想,到汉唐的律令体系,再到明清的法典编纂,乃至近现代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能够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展现中国法律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并最终形成其独特风格的。特别是“十讲”的结构,暗示了其内容的高度凝练和逻辑性,便于系统学习。作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一部分,它更有可能不仅仅是历史陈述,还会结合当代的法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探讨,为法律硕士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中国法律思想史十讲”,作者是马小红等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属于“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还特别标注了“法律硕士研究”。仅仅从这些信息就能感受到它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者的学术著作。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扎实的学术背景吸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身就是国内法学领域的权威出版社,其出品的教材和学术著作往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严谨性。“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定位,意味着它不仅要梳理历史,更要展现当代法学研究的前沿视角和发展趋势。而“法律硕士研究”的字样,则明确了其目标读者群体——那些正在为攻读法律硕士学位而努力的学子们,以及对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深度需求的学界人士。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现代法律体系之下,依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思想脉络值得挖掘。这本书的书名和出版信息,让我对能够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充满期待,希望能借此对中国法治精神的形成和演进有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认识。
评分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从其书名、作者信息以及出版社背景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具备相当学术分量的著作。作为一本由“马小红 等 著”的作品,通常意味着作者团队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积累,能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法学界的重镇,其出版的教材自然会遵循较高的学术标准,内容严谨,考证翔实。而“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定位,则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可能包含对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脉络的现代性解读,以及对当下法学研究前沿问题的回应。特别是“法律硕士研究”的字样,说明它特别适合法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参考使用,能够帮助他们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国法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规律,为他们的学术探索提供有力的支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设计相当精良,纸质选用上乘,触感舒适,字体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设计上,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现代气息,色彩搭配和谐,令人赏心悦目。作为一本法学教材,它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往往是判断一本书是否是用心之作的重要标志。封底的出版社信息、ISBN号、定价等都清晰明了,便于读者查询和购买。更重要的是,它放在书架上,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出色,与其他学术著作并列时,也能脱颖而出,散发出一种专业且有深度的气息。这种细致入微的品质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也随之提高,相信它会在学术内容上同样做到精益求精,带给我一场关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深刻体验,能够满足我在法学学习道路上对于权威、系统性资料的需求。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清晰印制的作者姓名和出版社信息,以及作品的完整书名。字体和字号的选择都很适宜阅读,不会显得拥挤或过于稀疏。我注意到书中可能采用了较为严谨的学术体例,包括目录、前言、正文、参考文献等基本构成部分。目录部分预计会清晰地划分出“十讲”的章节,每一讲可能都对应着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个关键人物、或者一个核心概念。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方式,对于系统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能够帮助读者按照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深入理解。我特别关注的是“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的标识,这意味着它可能会在传统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基础上,融入现代法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并与当代的法治建设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