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作品
暗店街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颁奖词为: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暗店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作品)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颁奖词为: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作 者:【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王文融 译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1
ISBN:9787532155361
版 次:1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4-10-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定价:25.00元
法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我不由自主地从衣兜里掏出本想给弗雷迪看的我们的照片,其中有盖·奥尔洛夫还是小姑娘时拍的那一张。我一直没有注意到她在哭泣。从她蹙起的眉头看可以猜到她在哭。一刹那间,思绪把我带到远离这片礁湖的世界的另一端,俄罗斯南方的一个海水浴疗养地。这张照片就是很久以前在那里拍的。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亲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媒体评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可以说,莫迪亚诺就是当代的马塞尔·普鲁斯特。
--彼得·恩隆德,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
精致而巧妙……莫迪亚诺的策略是静静地靠近具有神秘和恐怖气质的主题,就像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指出一瓶盛着毒药的瓶子……他给阳光照耀的现在打开了通向过去的黑暗之门。
--约翰·斯特罗克,《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部分章节
我什么也不是。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座上的一个淡淡的身影。我等着雨停下来,这场大雨是于特离开我时开始下的。
几小时前,我们在事务所后见了一次面。于特像往常一样坐在笨重的办公桌后面,但穿着大衣,让人觉着他真要走了。我坐在他对面那张供主顾坐的皮扶手椅里。乳白玻璃灯光线很强,晃得我眼睛睁不开。
"好吧,居依……结束了……。"于特叹了口气说。
办公桌上摊着一份卷宗。可能是那个目光惊愕、面部浮肿、棕色头发的小个子男人的卷宗,他委托我们跟踪他的妻子。每天下午,她去与保尔-杜梅林荫大道相邻的维塔尔街一家备有家具的旅馆,和另一个棕色头发、面部浮肿的小个子男人会面。
于特若有所思地抚摸着胡子,一把短短的、盖没了双颊的花白胡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茫然若失。办公桌左边是我工作时坐的柳条椅。
身后,一排深色木书架占去了半面墙,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近五十年的各类社交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于特常对我说这些是他永不离开的不可替代的工具书,这些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构成宝贵、动人的书库,因为它们为许多人,许多事编了目录,它们是逝去世界的见证。
"你怎么处理所有这些社交人名录呢?"我手臂一挥指着书架问于特道。
"居依,我把它们留在这儿。我没有退套房的租约。"
他迅速环顾四周。通向邻室的双扉门开着,看得见里面那张绒面磨旧了的长沙发、壁炉、映出一排排电话簿和社交人名录,以及于特脸部的镜子。我们的主顾经常在这间屋子里等候。地板上铺着一块波斯地毯,靠近窗户的墙上挂着一幅圣像。
"居依,你在想什么?"
"没想什么。这么说,你保留了租约?"
"对。我不时会回到巴黎来,事务所就是我落脚的地方了。"
他把香烟盒递给我。
"我觉得保留事务所的原状心里会好受些。"
我们在一道工作已八年有余。1947 年他创办了这家私人侦探事务所,在我之前与许多人共过事。我们的任务是向主顾提供于特所说的社交情报。他很乐意地一再说,一切都发生在上流社会人士之间。
"你认为你能在尼斯生活吗?"
"能呀。"
"你不会厌烦吗?"
他吹散了他的香烟冒出白烟。
"居依,总有一天得退休的。"
他身子笨重地站了起来。于特大概体重有一百多公斤,身高1 米95。
"我的火车20 点55 分开。我们还有时间喝一杯。"
他在我前面顺着过道走到衣帽间。这衣帽间奇怪地呈椭圆形,浅灰褐色的墙壁已褪了色。一个装得太满合不上的黑色皮包放在地上。于特拿起皮包,用一只手托着它。
"你没有行李吗?"
"我提前寄走了。"
于特打开大门,我关上衣帽间的灯。在楼梯口,于特迟疑片刻,然后关上了门。听到这金属的咔嗒声,我的心缩紧了。这声音标志着我生命中一个漫长时期的结束。
"这叫人情绪低落,是吧,居依?"于特对我说,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方大手帕,用它擦了擦额角。
那块长方形黑色大理石牌子依然在门上,牌子上用饰以闪光片的金色字母刻着:
C. M. 于特
私人侦查所
"我留下它。"于特对我说。
然后他锁了门。
我们沿着尼耶尔林荫道一直走到珀雷尔广场。天黑了下来,尽管已进入冬季,空气还很暖和。我们在珀雷尔广场绣球花咖啡馆的露天座上坐了下来。于特喜欢这家咖啡馆,因为它的椅子和以前一样饰有凹槽。
"你呢,居依,你有什么打算?"他喝了一口加水白兰地,然后问我道。
"我吗?我找到了一条线索。"
"一条线索?"
"对。有关我过去的一条线索……"
我用故作庄重的语气讲了这句话,他听了微微一笑。
"我一直相信总有一天你将寻回你的过去。"
这一次他是郑重其事的,这使我很感动。
"可是你看,居依,我在考虑是否真值得这样做……"
他沉默了。他在想什么?他本人的过去?
"我给你一把事务所的钥匙。你可以不时去一趟。这样我会高兴的。"
他递给我一把钥匙,我把它塞进裤兜里。
"往尼斯给我打电话吧。告诉我……你过去的事……"
他站起来和我握手。
"要不要我陪你上火车?"
"哦!不,不……这太叫人伤心了……"
他一大步就跨出了咖啡馆,免得再回头,我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个人对我恩重如山。十年前,当我突然患了遗忘症,在迷雾中摸索时,如果没有他,没有他的帮助,我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的病情感动了他,他甚至依靠众多的关系为我搞了一个身份。
"拿着,"他一边对我说,一边递给我一个大信封,里面有张身份证和一本护照。"现在你叫居依·罗朗了。"
我是来向这位侦探讨教,请他施展才干为我的过去寻找见证人和蛛丝马迹的。他补充说:
"亲爱的居依·罗朗,从现在起,不要再朝后看了,想想今天和未来吧。我建议你和我一道工作……"
他之所以同情我,是因为--事后我听说--他也失去了自己的踪迹,他的一部分身世突然间好似石沉大海,没有留下任何指引路径的导线,任何把他与过去联系起来的纽带。我目送这位身着旧大衣、手提黑色大公文包的筋疲力尽的老人在夜色中渐渐远去,在他和过去的网球运动员、英俊的金发波罗的海男爵康斯坦丁·冯·于特之间,哪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
..........
《暗店街》这本书,让我对“身份”这个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疑问。书中的主人公,他的过往仿佛是一张被撕碎的照片,任凭他如何努力,都无法将其完全拼凑完整。他遇见的人,听到的故事,都像是他人生拼图中零散的碎片,却又无法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漂泊不定、找不到根的感觉,在莫迪亚诺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身上都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仿佛每个人都背负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那些老照片,那些褪色的信件,那些断断续续的对话,都成为了解开谜团的线索,但同时又制造了更多的疑问。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里面藏匿着无数个与主人公相似的灵魂,他们都在试图寻找失落的自己,却又被无情的现实所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寻找过去的故事,更像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隐喻,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寻找存在的意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如同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
评分第一次读莫迪亚诺的作品,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旧书的味道。我选择的是《暗店街》,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疏离和神秘,仿佛藏着无数被遗忘的故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期待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被他那种看似平淡却字字珠玑的叙述方式所吸引。莫迪亚诺笔下的人物,总是游走在记忆的边缘,他们的过去像一层薄雾,时而清晰,时而又模糊不清。主人公安德烈·莫尔丹,他试图拼凑起自己破碎的身份,寻找那些失落的片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巴黎的老街巷中穿梭,在咖啡馆的角落里沉思。他笔下的巴黎,不是那种游客眼中光鲜亮丽的模样,而是充满了阴影和迷惘,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冲刷得面目全非的角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被他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色彩,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中那些无法言说的无奈。这是一种非常沉静而又深刻的阅读体验,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何而来?那些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过去,是否真的就消失不见了?
评分不得不说,莫迪亚诺的叙事风格真是独树一帜。他不像一些作家那样,需要用大量的篇幅来铺陈情节,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一些若有若无的暗示,就能够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在《暗店街》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种“空气感”。你似乎能闻到巴黎潮湿的空气,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看到街角昏黄的路灯。这些感官的细节,让整个故事变得异常真实,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梦幻般的疏离。主人公的记忆,时而清晰如昨,时而又模糊不清,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小说的核心魅力。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他某一段文字,试图去理解那背后隐藏的情绪。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有着某种程度的“失语症”,他们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意图。这种沟通的障碍,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微妙而脆弱。整本书读下来,虽然情节并不算跌宕起伏,但我却觉得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在阅读完之后,我自己的内心深处,也涌现出了一些从未被触及过的回忆和情感。
评分每一次翻开莫迪亚诺的书,我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里充满了低语和暗示,等待着被解读。《暗店街》尤其如此。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拍案叫绝的作品。相反,它需要你慢慢地去品味,去感受。主人公的视角,总是在一种游离的状态,他像一个旁观者,看着自己的人生,看着身边的人,却又仿佛置身事外。这种疏离感,是莫迪亚诺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有一种“不存在感”,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却又仿佛随时都会消失。我最喜欢他描绘的那些细节,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含糊不清的话语,这些都像是被精心挑选过的珍珠,串联起一个关于遗忘、关于寻找、关于身份的主题。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我却收获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那些被我遗忘的,那些被我忽视的,它们是否还在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这是一种非常令人着迷的阅读体验,它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地沉浸在其中。
评分《暗店街》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情节完整的小说,不如说是一组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记忆碎片。莫迪亚诺的写作方式,就像是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一些关于过去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却总是留有一半的空白,等待你去填补。主人公的身份危机,以及他试图追寻的往事,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但这种悬念并非来自戏剧性的冲突,而是来自对人类记忆和身份本质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身份”这一概念的解构。在莫迪亚诺笔下,身份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而是一种流动的、不确定的状态,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历的变迁而发生改变。那些曾经以为是坚不可摧的过去,可能在某个时刻就变得面目全非。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我们有多少片段是被遗忘的?我们有多少决定是我们当下所无法理解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暗店街”里的人物,在时间的迷宫里寻找着自己的影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