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海夫人是全国知名的抽动症康复专家,通过多年探索实践,调好了自己孩子的抽动症,也摸索出系统有效的抽动症康复理念和方法。海夫人在网络上建立沐浴阳光qq群和海夫人博客,分享经验心得近十年,已成为中国民间研究抽动症(妥瑞氏症)的先驱,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很多家长都迫切想买海夫人的书。
内容推荐
“爱动的天使”是抽动症患儿的另一种称呼。作者详细介绍了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和康复方法,回答了抽动症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讲解了抽动症的并发症和应对方法,列出了多个抽动症患儿情绪疏解心力增强康复的案例,讲述了富有心理学背景和人本主义情结的家庭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
海夫人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调好了自己孩子的抽动症,也在实战中摸索出了系统性的行之有效的康复抽动症的理念和方法。2009年1月开始在网络上分享经验和心得;2009年5月建立沐浴阳光群;2010年1月开通新浪博客海夫人,从此不断用文字的方式与广大抽动症患儿家长、包括成年妥瑞症患者交流并分享;2015年5月公众微信号(HFRCDWX)开通;2015年12月12日沐浴阳光第yi个抽动症分享交流会在青岛举办;2015年12月优酷视频(青岛海夫人)开通。 海夫人一直致力于分享传播正确面对抽动症的理念和方法,多年来接触了无数个例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让许多家庭受益,已成为中国民间研究抽动症(妥瑞症)的先驱。
目 录
第yi篇 海夫人其人其事
任何时候,嗔恨带来的只有毁灭和不幸,唯有爱和宽容能带来美好和希望。曾经不懂爱,现在学会爱!当爱的情感在我心中开启,我的世界也因此变得不同……
第yi章 爱动的天使 / 2
第二章 确诊 / 3
第三章 伤心的天使 / 4
第四章 第yi次症状大爆发 / 10
第五章 第二次症状大爆发 / 11
第六章 爱是zu好的良方——孩子稳定 / 15
第七章 稳定后的反复 / 19
第八章 沐浴阳光——孩子好了 / 20
第九章 互动、心理疏导、解惑事例分享 / 25
第十章 日记摘要 / 35
第十一章 和爱一起成长 / 41
第二篇 帮助小天使修复“隐形的翅膀”
有这么一群孩子,时常会有一些奇怪的行为举止,有人说他们做鬼脸, 有人说他们是异类,有人说他们无法停下来,有人说他们没礼貌……
这些不被理解的小天使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只是这些天使被赐予的翅膀受伤了。小天使们只要修复好受伤受损的隐形翅膀就能飞,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好……
第yi章 认识“隐形的翅膀” / 49
第二章 初次面对天使守护者的反应 / 57
第三章 修复“隐形的翅膀”须知 / 60
第三篇 抽动症常见问题
本篇收集整理了历年来家长们关心、问得多的基本问题、常见问题。见招拆招,方法总比问题多。实实在在去努力,爱始终是的!
第四篇 心理疏导和亲子教育
抽动症的康复需要时间和过程,过程无法省略!面对抽动症,除了耐心、爱心和恒心,还是耐心、爱心和恒心!我们等待的不仅仅是一颗心的成长,更多的是帮助小天使修复因后天诸多原因形成的身心障碍和压力!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需努力帮助、培养、引导孩子自己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提供条件让他们幸福!
第yi章 心理疏导 / 160
第二章 心里话 / 207
第三章 亲子教育 / 238
第五篇 精选案例
不一样的孩子成就不一般的妈妈!不一样的孩子需要不一般的妈妈!我们有不一样的孩子,所以需要我们成长为不一般的妈妈!
第yi章 “沐浴阳光群”案例分享 / 256
前 言
作者序爱是的良方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幼体弱,性格敏感,喜欢看书。
1998 年,我的孩子出生了。孩子1 岁多的时候表现出自闭倾向,眼神不和人交流,总是一个人玩,不看动画片,只看广告;孩子两岁多时开始出现抽动症症状,频繁眨眼,同时出现情绪障碍,不会表达情绪、情感,他要么就是生闷气压抑自己,要么就是乱发脾气。孩子的表现让我感觉如五雷轰顶,深深刺激并触动了我。我的焦虑、烦躁、抱怨、愤怒和情绪化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了非常大的恐慌,这使他不断地往自己的内心世界躲,因此自闭症便开始显现。
孩子的状况,让我看到了自己。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如果你对镜子里的人不满意,这个时候不应该责怪、抱怨镜子,而应该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审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我们只有看见了自己,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于是,我开始努力,努力帮助孩子,同时修复自己。伤害的递增远比爱的递增来得快,当你觉知到一切的时候,“万里长征”只是刚刚开始。
多年来我有阅读的习惯,书和文字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以前,我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类书籍,哲学类书籍接触得并不多,但是到后来哲学类书籍占了主导。文学类书籍表达的是环境和人性,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发展变化;哲学类书籍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存在,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再后来我开始接触心理学书籍,因为有了前面的知识,我对心理学的领悟如鱼得水。
当发现孩子的问题后,我除了疯狂学习,了解相关知识以外,还在努力实践。我每天都写观察日记,思考孩子的种种表现,审视自己内心存在的那个“黑洞”。不能不说,我曾经看过的那些书,那些大师们卓越睿智的思想和美好高尚的心灵一直在指引着我,影响着我。之前获得的知识给了我思想上的累积和准备,帮助孩子和自己的过程让这些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转变后,孩子的自闭倾向迅速好转,紧接着抽动症症状表现——频繁眨眼与情绪障碍表现都逐渐减轻。“当一个人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就会出问题,所以孩子情绪不好,表达出来是好事!”这是我现在经常对抽动症孩子家长讲的一句话。虽然很多家长害怕看到孩子的恶劣情绪,但其实问题及时表现出来远远比隐藏着好。
当我开始尝试换一种方式对待孩子时,他压抑的情感开始释放,释放的过程我先接纳后引导,这便是我初摸索出的一种方法——心理疏导。情绪和心理相关联,情绪障碍或者情绪淤堵久了,心理阴影便相应产生,所以心理疏导也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要做到先疏通后引导。孩子内心的淤堵疏通后,症状便会奇迹般减少,甚至消失不见。
抽动症症状的幕后指挥者是心,而环境又对心产生着影响。身体是我们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媒介、桥梁,如果环境的干扰太大,而孩子内在的世界尚未建立起来,这样的矛盾和紊乱首先就会从身体上表现出来,抽动障碍便由此而来。抽动症症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身体表现,二是情绪表现,三是心理表现。与此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便是加强体质锻炼,同时做好情绪疏导和心力的培养与提高(增强心力)。心强大了,才能够自主平衡环境对身体的干扰。
当初孩子症状太厉害,不仅抽动症的三种表现形式都出现,如身体抽动、情绪障碍、心理阴影等,而且脾气大、强迫、焦虑、自己打自己等等。当时我并没有奢望孩子能好,只希望尽我所能,努力帮助孩子健康阳光地面对他的抽动症,然而孩子现在好了,抽动障碍已不复存在。事实上,生活回馈给我们的总是多过我们想要的。
孩子让我知道什么是爱!
分享经历
2009 年1 月,我开始通过QQ 空间分享发布关于抽动症的文章,开始在网络上和家长们接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接触了无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家长,通过他们我了解到了许多抽动症孩子的情况。2010 年,我的新浪博客(海夫人)开通;2015 年,微信公众号(海夫人:HFRCDWX)开通;2015 年12 月,青岛海夫人优酷视频开通。
书和文字带给我的好处是我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分享,和更多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共鸣。我的文章甚至吸引了一些精神科医生参与讨论,这些专业的医生给我提供了专业的资料。我的文章中多次引用的专业文献——《欧洲儿童少年精神病学》杂志2011 年20 期《欧洲抽动秽语综合征与抽动障碍临床评估准则》就是医院的工作人员提供的。
不断分享的过程让我不断收集整理案例,不断思索,不断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成熟。这本书便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不能只有医生知道
这些年我接触了许多家长,大多数家长对抽动症一无所知,包括我自己刚开始面对孩子的抽动症时也一样迷茫,我们没有关于抽动症的基本常识,不知道抽动症属于什么障碍,成因是什么,家长们该如何面对抽动障碍。关于抽动症的基本常识和问题不能只有医生知道,家长们也需要知道。
这本书可以帮助家长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抽动症常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符合“无知才会恐惧”的人性特点,只有了解了才不会害怕,才不会盲目焦虑。因为太多家长不了解抽动症,一旦孩子出现抽动症状,往往会让整个家庭陷入极度恐惧和慌乱中,绝大部分家长首先会经历打骂、制止、搜索信息、崩溃、寻医问药、复发、吃药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这给无数家庭造成了痛苦。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治愈抽动症,所有的治疗都只是降低抽动的频率,这是一个事实,那么抽动症孩子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康复了呢?当然不是。“一般来说,抽动症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临床调查表明,10 岁以前就伴有抽动症状的患者中,有80% 的患者在青春期症状明显减少,到18 岁时,虽然客观评定表明,大多数人仍然有轻微的抽动,但症状的强度与频率均会减弱或减少,大多数患者不会再受到抽动所带来的影响。”(摘自《欧洲抽动秽语综合征与抽动障碍临床评估准则》)
现在抽动症属于世界难题,成因不明,所有的书籍,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非专业书籍,给出的答案都是比较含糊的。
导致抽动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抽动症孩子的神经类型:强而不平衡型(敏感,神经的平衡性却相对弱)。“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和个性有密切关系。它不仅是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也影响性格的形成。强而不平衡类型有较长的紧张而有力的活动周期,但在形成成熟时,有许多多余的和违反抑制性要求的动作,属于其他类型的人多余动作则较少,而且随着熟练的形成便很快消失。”(摘自由高玉祥所著的《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母亲怀孕时遭遇的刺激事件和不良环境、母亲的情绪状态等。
(3)遗传因素。
(4)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①抽动症神经解剖学研究。
②抽动症神经生化研究(大家非常关注的多巴胺):在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中,多巴胺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其改变是原发的,还是由于其他神经递质变化而导致的继发性的呢?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③抽动症的免疫因素与感染: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儿童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的设计也充满了用心。纸张的选择柔和不刺眼,字体大小适中,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使是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插图,画风极其可爱,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对书中某些核心概念的视觉化补充,让人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放松。整体设计感觉非常“治愈系”,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带着温度的伙伴之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特殊儿童家庭群体的尊重和理解,让人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被理解和支持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成熟的、饱经风霜却依然温柔的力量感。它没有使用那种过于学术化的术语来吓退普通家长,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情绪管理”那一部分时的笔触,她没有把家长的情绪问题放在次要位置,而是深刻地剖析了父母的情绪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康复进程。书中提供的一些自我舒压的练习,比如“五分钟静心法”,非常适合时间碎片化的父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照顾好自己,是更好地照顾孩子的前提,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和成熟的育儿观。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是孩子的照顾者,更像是自己人生的主导者,这种自我赋能的感觉非常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感到很温暖,那种柔和的色调和里面人物剪影的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关怀备至的氛围。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偏理论、晦涩难懂的育儿书,没想到它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把很多专业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的前辈在交流,她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她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书里提到的一些日常情境的处理,简直是太贴合实际了,我简直是把书里的很多小技巧应用到了我自己的生活中,收效显著。特别是对于家有特殊需求儿童的父母来说,那种在育儿路上孤军奋战的无助感,这本书就像一剂强心针,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强调的不是“治愈”这个冰冷的词汇,而是如何更好地“陪伴”和“引导”,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说教,而是采用了“理论+案例+实践工具”的复合模式。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真实的家庭故事,它们没有经过过度的美化或戏剧化处理,读起来真实可信,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书中描述了某个家庭如何克服了早晨起床困难的挑战,或者如何巧妙地处理了孩子在公共场合出现的行为问题。每一个案例后面,作者都会附上详细的分析,指出哪些方法有效,以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找到“万能钥匙”的家长来说,这种结合了理论深度和操作性的内容,简直是太实用了。我甚至把书里的某些流程图和清单打印出来贴在了冰箱上,成了我们家日常行为管理的重要参考。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构建的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很多关于特殊儿童的书籍,往往会过分聚焦于患儿的“障碍”和“不足”,读起来容易让人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泥潭。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把焦点放在了“爱”和“潜能”上。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如何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何通过正面鼓励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我记得有一章节是关于如何构建家庭内部的“安全岛”,那段文字写得特别细腻,它教导父母如何在日常的互动中,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这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赋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都变得更豁达了,不再那么紧绷着要求完美,而是学会了欣赏过程中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这种心态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训练方法都来得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