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的政治思想
:20.00元
作者:吴恩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0910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是从吴恩裕教授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在1840年——1848年间马克思社会和政治思想的演变》翻译修改而来,1944年完稿,1945年以《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6章,包括方法与方法论、反玄学的论证、唯物史观考释、评康德及边沁、论道德与人性等,涉及马克思关于方法、哲学、历史、经济、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
目录
自序
章 方法与方法论
一 引论:方法论
二 社会研究方法的性质
(一)分析社会事实的“抽象能力”
(二)“面对事实”与“比较事实”
(三)求社会上层结构之历史经济动机的方法
三 辩证法与思想律
(一)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二)“思想律”和辩证法
第二章 反玄学的论证
一 引论:解题
二 反形上学的论据
(一)马克思否认形上学思考方法
(二)马克思驳斥形上学中某些基本概念
(三)马克思对新哲学的性质及功用的暗示
(四)不同的哲学系统
三 马克思哲学的应用范围及“唯物论”一词的特殊意义
(一)马克思哲学的应用范围
(二)马克思辩证唯物论中“唯物论”一词的特殊意义
第三章 唯物史观考释
一 引论:反形上学的积极系统
二 唯物史观的考证与解释
(一)“生产方法”考释
(二)解释“决定”、“一般的性质”及“必然地”诸名词的意义
第四章 革命理论阐微
一 引论:革命、法律与实际需要
二 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统一
三 无产阶级革命论
(一)革命的经济原因
(二)阶级斗争
第五章 评康德及边沁
一 引论:批评的方法
二 评康德的伦理及政治学说
(一)康德的伦理及政治学说
(二)马克思的批评
三 评边沁的功利学说
(一)边沁功利学说的一般性质
(二)马克思对边沁功利学说的批评
第六章 论道德与人性
一 引论:道德、效率与内在的必然
二 资本主义社会中之伦理关系及伦理学说的分析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之基本的社会关系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之道德理论的几种基本特征
三 斯宾诺莎、卢梭、边沁、康德及马克思的人性论
附录一 吴恩裕与导师拉斯基临别对话
附录二 回忆我的父亲吴恩裕教授
吴恩裕先生学术年表
一本值得细心研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力作
——吴恩裕著《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生产方式、实践与思想观念
——吴恩裕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研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毕竟,涉及到那么宏大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总怕自己跟不上作者的思维速度。然而,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阐述那些极其复杂的哲学概念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文学家的叙事功力。他不是干巴巴地罗列公式,而是将理论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推演,像是讲述一个跨越世纪的宏大史诗。比如,他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他没有用复杂的术语把你绕晕,而是通过描述人们对待物品的态度变化,生动地揭示了社会关系是如何被物化、被颠倒的。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让原本高冷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啃理论,而是在参与一场思想的探险,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梭在历史和经济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社会底层疾苦怀有深深共鸣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道德说教层面,而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那些被精致的经济术语掩盖住的残酷现实。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所震撼。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工人如何从创造价值的主体,沦为仅仅是机器上一个可替代的螺丝钉,劳动不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成了维持生存的枷锁。那种描述,让我仿佛能听到流水线上金属撞击的冰冷声响,感受到那些重复性劳动对人类精神的慢性腐蚀。它强迫你去直面一个问题: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你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你的劳动成果,最终流向了谁的口袋?这种穿透性的洞察力,远非一般理论著作所能企及,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知识增量,而是一种对既有世界秩序的彻底颠覆感。我合上书页时,那种沉重和清晰感,久久挥之不去,仿佛眼睛被清洗过一般,看清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习以为常的权力结构。
评分我作为一个对早期社会组织形态颇感兴趣的业余历史爱好者,这本书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参照系。作者的视角是宏大而又充满动态性的,他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不断在矛盾中螺旋上升的有机体。这种将历史视为一场连续剧而不是静止画面的观察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书中对不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张力的分析,让我对古代的封建制度乃至更早期的公社形式,有了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理解——它们并非是永恒的、神圣的,而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必然要被新的、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模式所取代。这种历史的必然性推导,非常有说服力,它让人在面对当前的困境时,不至于陷入绝望,而是能看到未来变革的可能性,因为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碾压旧的形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歌般的磅礴气势,尤其是在描述资本积累的初期阶段时。作者仿佛在用一种预言家的口吻,描绘着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那种人类力量被空前解放,同时又被无情吞噬的二律背反景象,读起来酣畅淋漓。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将复杂的经济运动拟人化的手法,让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图表瞬间鲜活起来,仿佛看到了资本这个“幽灵”如何在世界各地游荡,如何重塑城市的面貌和人的灵魂。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经济学分析,融入了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历史宿命感之中。这种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回味无穷的哲思,它超越了单纯的理论阐述,达到了对人类社会状态进行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描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蕴含的,那股子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它不是那种试图在现有框架内修修补补、提供“温和改革”方案的读物。恰恰相反,它直指根源,对现有体制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我欣赏作者那种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他拒绝接受任何既定的、看似合理的表象。书中对于“剩余价值”的分析,精准地揭示了利润是如何在价值交换的表象下被悄无声息地榨取出来的。这种批判不是基于道德上的愤慨,而是基于对经济逻辑的冷峻推演。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许多社会新闻和经济现象,在你眼中都披上了一层全新的、带着血丝的底色。它让你无法再安逸地接受主流叙事,迫使你去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繁荣”的背后,究竟建立在了何种不平等的基石之上。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觉醒”,带着轻微的阵痛,但绝对是值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