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逻辑学

生活中的逻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改霞 编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思维
  • 推理
  • 批判性思维
  • 日常生活
  • 问题解决
  • 决策
  • 实用
  • 学习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
ISBN:9787302472773
商品编码:2666594429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生活中的逻辑学
  • 作者:编者:李改霞
  • 定价:58
  • 出版社:清华大学
  • ISBN号:978730247277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8-01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40
  • 字数:238千字

编辑推荐语

  李改霞编著的《生活中的逻辑学》采用“理论解释+趣味题+故事”的模式对逻辑学中的17个重要理论加以解释说明。这17个逻辑理论包括逻辑谬误、概念的两大类型、直言命题与直言三段论、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关系与模态、归纳逻辑、逻辑基本规律、逻辑运算、假设、支持、削弱、评价、解释、推论、比较、语义、描述。  根据这17个逻辑理论,本书分为17章。在每一章的理论解释中,主要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这17个理论作出专业的界定。让读者首先对这些理论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从而指导实践。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1章 逻辑谬误:外行看笑话,内行看门道
1.1 一分钟读懂形式逻辑谬误
1.1.1 否定前件谬误:我不是女神,所以没人追
1.1.2 肯定后件谬误:学霸爱看书,你爱看书,故你是学霸
1.1.3 假两难推理:要么人类是上帝创造的,要么人类是猴子变的
1.2 一分钟读懂非形式逻辑谬误
1.2.1 诉诸无知:因为没见过黑天鹅,所以世上没有黑天鹅
1.2.2 循环论证:“你是你”
1.2.3 滑坡谬误:拔除一棵树,地球就要毁灭了
1.2.4 以偏概全:你挂科了,所以你们全班都挂科了
1.2.5 区群谬误:迪拜人普遍很富有,故每一个迪拜人都很富有
1.2.6 诉诸类比:你和王思聪都是人,所以你至少也有5亿元
1.2.7 诉诸公众:流行的都是好的,故流行**冒你值得拥有
1.2.8 诉诸主观情感:王石创立万科呕心沥血,故万科是王石的
1.2.9 诉诸**: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所以他说的话是对的
1.2.10 不相干谬误:你是银行行长,你当然要说存款贬值是假的
1.2.11 后此谬误:你上班没带伞,所以下班不会下雨
第2章 概念的两大类型
2.1 一分钟读懂逻辑学的概念
2.1.1 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2.1.2 概念的种类
2.2 趣味题
2.2.1 一个正常小孩出生时体重4.5公斤是真的吗
2.2.2 餐桌上*少是几个人
2.2.3 地域与特长有关系吗
2.2.4 狂你儿子疫苗
2.2.5 “说一套,做一套”背后的秘密
2.3 故事
2.3.1 北京肥胖儿童的数量
2.3.2 你是月光族,你就应该用低档货
2.3.3 什么是生命
2.3.4 到底是谁在漏税
2.3.5 招生代理卷钱跑了,是谁的责任
第3章 直言命题与直言三段论
3.1 一分钟读懂直言命题与直言三段论
3.1.1 直言命题的五大类型
3.1.2 直言三段论
3.2 趣味题
3.2.1 犯罪分子都是青年人
3.2.2 孙正义是商人,无商不奸,你怎么看
3.2.3 老板说,扣你工资没有异议,大家都赞同,你同意不
3.3 故事
3.3.1 鸡蛋都是圆的
3.3.2 德国人、白种人、日耳曼人,凌乱了没
3.3.3 H到底是哪种人
3.3.4 外来人口在北京办没办就业许可证
3.3.5 谁抛了万科股票,换成南海军工股票
3.3.6 价格昂贵的苹果手机效果就是好
3.3.7 4×100的比赛,有没有参加
3.3.8 网红一定是女神


洞悉万物运行的规律:一本关于思维的探索之旅 我们是否常常陷入僵局,面对复杂决策无从下手?是否在信息洪流中感到迷失,辨别真伪的利剑难以挥舞?是否渴望一种更清晰、更严谨的方式来理解世界,洞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本《生活中的逻辑学》将是你绝佳的伙伴。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深入浅出的思维探索之旅,带领你穿越纷繁的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起探寻那些指导我们思考、判断和推理的底层规律。这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哲学思辨,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思维工具。从日常对话中的一言一行,到新闻报道里的信息真伪,再到工作项目中的决策制定,逻辑的力量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本书旨在唤醒你对这些力量的认知,并教会你如何有效地运用它们,让你的思维更加敏锐,判断更加精准,沟通更加有效。 第一站:认清思维的基石——概念与命题 一切思维的起点,都是对概念的清晰界定。我们将从认识“概念”开始,理解它的生成、发展以及在思维中的作用。为什么我们要准确理解“公平”的含义?为什么在讨论“创新”时,每个人心中的概念可能截然不同?本书将揭示概念的模糊性如何导致误解,以及如何通过严谨的定义来避免这些陷阱。 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构建“命题”,这是我们表达判断的语言单位。一个命题是真的,还是假的?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一个完整的命题,理解其真假值,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所有天鹅都是黑色的”这个命题,它的形式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去验证它的真假?通过对命题的深入剖析,你将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陈述,不再轻易被表面的话语所迷惑。 第二站:搭建思维的骨架——判断与推理 掌握了概念和命题,我们便可以开始构建思维的骨架:判断和推理。判断是将命题的真假确定的过程,而推理则是从已知判断推导出未知判断的思维活动。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有效的推理形式,帮助你建立起严谨的思维逻辑。 我们将探讨演绎推理,即从一般性原理推导出特殊性结论。例如,已知“所有人都终有一死”和“苏格拉底是人”,我们就能必然推出“苏格拉底终有一死”。这种推理形式的特点在于,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必定为真。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构建有效的演绎推理,从而在科学研究、法律判决等需要确定性结论的领域发挥作用。 同时,我们也会深入研究归纳推理,即从特殊性事例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例如,观察到许多天鹅都是白色的,我们可能会归纳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的结论。然而,归纳推理的结论不具有必然性,它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本书将重点分析归纳推理的可靠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增加样本、排除干扰因素等方法来提高归纳结论的概率。这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经验总结、预测未来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了演绎和归纳,我们还将触及类比推理,即通过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性。例如,因为“地球上有生命”且“火星和地球在很多方面相似”,所以我们可能会推断“火星上可能也有生命”。本书将剖析类比推理的优势与局限,提醒我们在使用类比时,要警惕过度类比和错误类比的风险。 第三站:擦亮思维的利剑——逻辑谬误的识别与防范 思维的道路并非总是平坦,逻辑谬误如同潜伏的暗礁,常常将我们带入歧途。这本书将是一本“谬误指南”,教会你识别那些常见却又具有迷惑性的逻辑错误。 我们将揭露稻草人谬误:即歪曲对方的论点,然后攻击被歪曲后的论点,而非真实的论点。例如,当有人提出“我们应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时,对方回应“你是说我们应该把所有钱都花在教育上,而不管其他部门吗?”,这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 还会深入剖析滑坡谬误:即认为一系列的事件必然会发生,而没有任何充分的证据支持。例如,“如果我们允许同性婚姻,那么下一步就会出现乱伦合法化”,这便是滑坡谬误的典型表现。 此外,我们将一一审视诉诸权威谬误、人身攻击谬误、偷换概念谬误、循环论证谬误等等。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你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言语中的逻辑漏洞,不再被虚假的论证所蒙蔽,无论是阅读新闻、参与辩论,还是评估他人的观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站:将逻辑融入生活——应用与实践 学习逻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本书将带领你探索逻辑学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他人的意图,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一个逻辑清晰的人,在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时,往往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信息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辨别真伪成为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逻辑分析工具,帮助你审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估论证的强度,识别宣传和误导。从网络谣言到营销广告,你将学会如何“去伪存真”,做出明智的判断。 在工作领域,逻辑学是决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石。无论是商业谈判、项目管理,还是科学研究,严谨的逻辑思维都能让你更有效地分析现状,预测风险,制定最优方案。本书将为你展示如何将逻辑思维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力,提升你的职业竞争力。 在科学探索中,逻辑学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构建理论。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领略科学研究背后的逻辑之美,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 结语:开启思维的无限可能 《生活中的逻辑学》并非要将你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逻辑机器”,而是要赋予你一种更清晰、更深刻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它是一把开启思维无限可能的钥匙,让你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复杂的世界,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我们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案例、经典故事以及引人入胜的思考题,将抽象的逻辑概念具象化,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掌握核心要义。你不需要有任何逻辑学基础,只需要一颗渴望学习、探究真理的心。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激动人心的思维探索之旅。你将学会如何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你将学会如何像建筑师一样,搭建严谨的思维框架,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你将学会如何像辩论家一样,以理服人,用清晰的逻辑赢得尊重。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它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你在纷繁复杂中找到清晰的方向,在众说纷纭中辨别是非真伪。准备好迎接一场思维的蜕变了吗?《生活中的逻辑学》将是你最忠实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对待手中的材料有着近乎苛刻的精准度。它的论述,往往从一个极其具体、几乎有点琐碎的观察点切入,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揭示出背后隐藏的系统性偏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笔法。比如在讨论“概率偏见”时,它没有引用那些晦涩难懂的统计学公式,而是选取了彩票中奖者采访与保险精算师工作日常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一下子就击中了我们大脑中那块喜欢走捷径的部分。它不是在教你成为数学家,而是在提醒你,你的直觉常常是欺骗你的第一道防线。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做重大决定时,那些“感觉对了”的时刻,现在看来,或许只是因为我遗漏了太多关键信息,而这本书,就像一个无情的向导,强迫你回头,去查看那些被你视而不见的角落。那种被“看穿”的阅读体验,既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又充满了重塑认知的兴奋感。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那般横平竖直,倒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闭环的知识网络。特别是关于“因果链条”的分析部分,作者似乎在用侦探小说的笔法,梳理那些历史事件或个人选择背后的驱动力。他会刻意设置一些“陷阱”,让你以为找到了A导致B的直接证据,但随后,他会用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社会背景或心理动机,来强行打断你构建的简单联系。这种对线性思维的不断挑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博弈感。我合上书页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单一的结论,而是一团相互交织的线索,我必须自己去梳理出哪些线索是主要的支撑,哪些只是背景噪音。这种强调“过程重于结果”的论述方式,非常符合我对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期待——我需要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更有力量的提问方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定义权”的讨论。它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我们如何通过对事物的命名和分类,来悄无声息地控制话语权。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商业广告中对“新”与“升级”的模糊界定,作者没有停留在批判广告本身,而是探讨了这种语言策略是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消费欲望,让我们不断追逐一个由厂商定义的、永无止境的“更好的状态”。这种对日常语言现象的深挖,让我对那些充斥在生活中的口号、标签和流行词汇,产生了一种近乎“警惕”的态度。它教导我去拆解每一个术语的构成,去探究“谁”有权力定义这个词的意义,以及这种定义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什么。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用来解剖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社会共识和约定俗成的概念框架。这是一种智力上的解放,让人敢于质疑那些被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叙事节奏和对日常情境的描摹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将最寻常的对话和场景,一下子拉到微观审视的镜头下的能力。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关于“承诺与兑现”的社会互动,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几个生动的家庭场景,展现了语言背上那些沉重的重量。比如,父亲随口一句“等我忙完这个周末就带你去”,是如何在孩子心里构建起一个期待的城堡,以及当“忙完”的定义在成年人世界中无限延展时,这个城堡会如何微妙地倾斜。这种对人际关系中那些看不见的“契约”的解构,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本,去审视自己与身边人的那些约定俗成却又充满漏洞的交流模式。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必须怎么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滤镜,让你自己去分辨,哪些是真诚的指向,哪些仅仅是礼貌的烟雾。读完那一章,我甚至开始回想我过去对朋友许下的那些“下次一定”,那些轻飘飘的词语背后,是否也留下了一些不易察觉的痕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开始在意自己言辞的“物理属性”,而不仅仅是它的“修辞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质感非常“冷峻”,却又透着一股克制的幽默感,这种独特的混合气质,让它区别于市面上许多严肃的哲学或认知科学读物。作者在阐述一些关于“确认偏误”的理论时,用的例子往往是那些我们最熟悉、最不设防的社交媒体互动场景。他会模拟一些网络争论,展示双方是如何为了维护自己已有的观点,而自动过滤掉所有反对性的信息,甚至主动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立场的信息源。这种描写,让我对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模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羞耻感——原来我沉浸在信息茧房里时,是如此缺乏反思的。但这种“批评”又是温和的,它没有指责读者,而是将这种倾向视为人类心智的一种“节能模式”。正是这种不带指责的精准剖析,让我能够坦然地接受这些认知缺陷,进而开始思考如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