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霞编著的《生活中的逻辑学》采用“理论解释+趣味题+故事”的模式对逻辑学中的17个重要理论加以解释说明。这17个逻辑理论包括逻辑谬误、概念的两大类型、直言命题与直言三段论、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关系与模态、归纳逻辑、逻辑基本规律、逻辑运算、假设、支持、削弱、评价、解释、推论、比较、语义、描述。 根据这17个逻辑理论,本书分为17章。在每一章的理论解释中,主要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这17个理论作出专业的界定。让读者首先对这些理论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从而指导实践。
。。。
。。。
第1章 逻辑谬误:外行看笑话,内行看门道
1.1 一分钟读懂形式逻辑谬误
1.1.1 否定前件谬误:我不是女神,所以没人追
1.1.2 肯定后件谬误:学霸爱看书,你爱看书,故你是学霸
1.1.3 假两难推理:要么人类是上帝创造的,要么人类是猴子变的
1.2 一分钟读懂非形式逻辑谬误
1.2.1 诉诸无知:因为没见过黑天鹅,所以世上没有黑天鹅
1.2.2 循环论证:“你是你”
1.2.3 滑坡谬误:拔除一棵树,地球就要毁灭了
1.2.4 以偏概全:你挂科了,所以你们全班都挂科了
1.2.5 区群谬误:迪拜人普遍很富有,故每一个迪拜人都很富有
1.2.6 诉诸类比:你和王思聪都是人,所以你至少也有5亿元
1.2.7 诉诸公众:流行的都是好的,故流行**冒你值得拥有
1.2.8 诉诸主观情感:王石创立万科呕心沥血,故万科是王石的
1.2.9 诉诸**: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所以他说的话是对的
1.2.10 不相干谬误:你是银行行长,你当然要说存款贬值是假的
1.2.11 后此谬误:你上班没带伞,所以下班不会下雨
第2章 概念的两大类型
2.1 一分钟读懂逻辑学的概念
2.1.1 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2.1.2 概念的种类
2.2 趣味题
2.2.1 一个正常小孩出生时体重4.5公斤是真的吗
2.2.2 餐桌上*少是几个人
2.2.3 地域与特长有关系吗
2.2.4 狂你儿子疫苗
2.2.5 “说一套,做一套”背后的秘密
2.3 故事
2.3.1 北京肥胖儿童的数量
2.3.2 你是月光族,你就应该用低档货
2.3.3 什么是生命
2.3.4 到底是谁在漏税
2.3.5 招生代理卷钱跑了,是谁的责任
第3章 直言命题与直言三段论
3.1 一分钟读懂直言命题与直言三段论
3.1.1 直言命题的五大类型
3.1.2 直言三段论
3.2 趣味题
3.2.1 犯罪分子都是青年人
3.2.2 孙正义是商人,无商不奸,你怎么看
3.2.3 老板说,扣你工资没有异议,大家都赞同,你同意不
3.3 故事
3.3.1 鸡蛋都是圆的
3.3.2 德国人、白种人、日耳曼人,凌乱了没
3.3.3 H到底是哪种人
3.3.4 外来人口在北京办没办就业许可证
3.3.5 谁抛了万科股票,换成南海军工股票
3.3.6 价格昂贵的苹果手机效果就是好
3.3.7 4×100的比赛,有没有参加
3.3.8 网红一定是女神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对待手中的材料有着近乎苛刻的精准度。它的论述,往往从一个极其具体、几乎有点琐碎的观察点切入,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揭示出背后隐藏的系统性偏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笔法。比如在讨论“概率偏见”时,它没有引用那些晦涩难懂的统计学公式,而是选取了彩票中奖者采访与保险精算师工作日常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一下子就击中了我们大脑中那块喜欢走捷径的部分。它不是在教你成为数学家,而是在提醒你,你的直觉常常是欺骗你的第一道防线。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做重大决定时,那些“感觉对了”的时刻,现在看来,或许只是因为我遗漏了太多关键信息,而这本书,就像一个无情的向导,强迫你回头,去查看那些被你视而不见的角落。那种被“看穿”的阅读体验,既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又充满了重塑认知的兴奋感。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那般横平竖直,倒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闭环的知识网络。特别是关于“因果链条”的分析部分,作者似乎在用侦探小说的笔法,梳理那些历史事件或个人选择背后的驱动力。他会刻意设置一些“陷阱”,让你以为找到了A导致B的直接证据,但随后,他会用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社会背景或心理动机,来强行打断你构建的简单联系。这种对线性思维的不断挑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博弈感。我合上书页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单一的结论,而是一团相互交织的线索,我必须自己去梳理出哪些线索是主要的支撑,哪些只是背景噪音。这种强调“过程重于结果”的论述方式,非常符合我对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期待——我需要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更有力量的提问方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定义权”的讨论。它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我们如何通过对事物的命名和分类,来悄无声息地控制话语权。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商业广告中对“新”与“升级”的模糊界定,作者没有停留在批判广告本身,而是探讨了这种语言策略是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消费欲望,让我们不断追逐一个由厂商定义的、永无止境的“更好的状态”。这种对日常语言现象的深挖,让我对那些充斥在生活中的口号、标签和流行词汇,产生了一种近乎“警惕”的态度。它教导我去拆解每一个术语的构成,去探究“谁”有权力定义这个词的意义,以及这种定义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什么。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用来解剖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社会共识和约定俗成的概念框架。这是一种智力上的解放,让人敢于质疑那些被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叙事节奏和对日常情境的描摹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将最寻常的对话和场景,一下子拉到微观审视的镜头下的能力。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关于“承诺与兑现”的社会互动,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几个生动的家庭场景,展现了语言背上那些沉重的重量。比如,父亲随口一句“等我忙完这个周末就带你去”,是如何在孩子心里构建起一个期待的城堡,以及当“忙完”的定义在成年人世界中无限延展时,这个城堡会如何微妙地倾斜。这种对人际关系中那些看不见的“契约”的解构,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本,去审视自己与身边人的那些约定俗成却又充满漏洞的交流模式。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必须怎么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滤镜,让你自己去分辨,哪些是真诚的指向,哪些仅仅是礼貌的烟雾。读完那一章,我甚至开始回想我过去对朋友许下的那些“下次一定”,那些轻飘飘的词语背后,是否也留下了一些不易察觉的痕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开始在意自己言辞的“物理属性”,而不仅仅是它的“修辞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质感非常“冷峻”,却又透着一股克制的幽默感,这种独特的混合气质,让它区别于市面上许多严肃的哲学或认知科学读物。作者在阐述一些关于“确认偏误”的理论时,用的例子往往是那些我们最熟悉、最不设防的社交媒体互动场景。他会模拟一些网络争论,展示双方是如何为了维护自己已有的观点,而自动过滤掉所有反对性的信息,甚至主动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立场的信息源。这种描写,让我对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模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羞耻感——原来我沉浸在信息茧房里时,是如此缺乏反思的。但这种“批评”又是温和的,它没有指责读者,而是将这种倾向视为人类心智的一种“节能模式”。正是这种不带指责的精准剖析,让我能够坦然地接受这些认知缺陷,进而开始思考如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