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位作者自《观念史研究》后,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本书根据二位作者主讲的中国思想史讲座讲义整理修改而成,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前六讲的内容,由先秦诸子到清代思想,下卷包括从晚清到当今中国思想大脉络的展开,上下两卷试图展现出一张从春秋战国到当今思潮的思想演化的整体图画。本书为上卷。
书中,作者以其独有的大历史观,把思想史的演化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并着重讲解了思想与社会的生动互动,给人一种思想触手可及、历史通透可察的感觉。该书是当代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厚重专著,适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更适于关心人类文明和中国往何处去的读者认真阅读。
##已购。由于是讲座成稿,因此相较于作者其他著作,这本格外通畅~~应该从这本入手开始读金观涛的~~从先秦讲到明清,提纲挈领,有助于搭框架~~宋明理学之前颇多借鉴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可温习之书~~
评分##已购。由于是讲座成稿,因此相较于作者其他著作,这本格外通畅~~应该从这本入手开始读金观涛的~~从先秦讲到明清,提纲挈领,有助于搭框架~~宋明理学之前颇多借鉴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可温习之书~~
评分##任何一个时代所产生的新思想体系,都是为了回应时势挑战提出的理论问题。在历史展开中,新思想一方面显示出它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暴露其缺陷的过程。思想史的目的就是研究这个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退而瞻远”的反思过程。
评分##下卷从晚清到70年代部分,估计是看不到了。作者参考了劳思光的哲学史,对其他思想史的研究鲜有提及,多一家之言。对思想和社会的双向互动的认识,高屋建瓴,重「思想」而轻「史」的研究。 2019.7.23读完下卷第七讲到第十讲,后四讲的题目分别为:中国文明现代转型和革命、中国 「现代思想」:从新政到共和、新文化运动和第二次融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当代社会。讲义中这样三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金所说的第二次文明融合(从甲午至今)有没有完成;第二,中国有没有实现现代转型;第三,用“常识理性”的观念分析中国思想现象和事件。
评分##本书是金观涛思想史十讲的上卷,内容大体从先秦至晚清,跨度与李泽厚古代思想史论差不多,想来下卷则与近代和现代思想史论的内容有重合之处了。在处理古代思想史的时候,金观涛说他参考了劳思光的哲学史,很奇怪他没提李泽厚。观点有可取,但是总觉得他思想史名不副实,更像是观念史,对社会发展着墨不多。
评分##第二遍读完。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半夜聊天一直聊到天亮还舍不得睡的好朋友。
评分##不适合无基础之人读,极易误入歧途。金刘二位雄心勃勃,理论野心很大,想要把纷繁复杂的思想演进和社会变化统一起来,夸张而不现实。虽然框架感强,读起来爽,但在内容上,很多地方都有削足适履之嫌。宋明理学一节写得最差,前面借助了劳思光还好点,宋明理学自己操刀就有些捉襟见肘,以其功力根本无法驾驭宋明理学,而且对牟宗三这一“野路子”关注太多,有失偏颇。举一例,金先生觉得朱子为了自己的理论强行把“自无极而太极”改成“无极而太极”,可是学界主流还是倾向于认为朱子只是把错讹改对了。但金先生为了自己理论偏信一家之言就有点其心可诛了。
评分##读完第一讲,内心的感受是是的没错。第二讲,卧槽牛逼。第三讲,也是可怜。第四讲,厉害了我的国。第五讲,你们怕不是个傻子吧。第六讲,耻辱下播。合卷以后,唯有千年一叹
评分##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初学者推荐这本书。 其一,大历史的视野,又有方法论。由此入门,再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人批评此书或者金老师许多历史事实细节有问题,那是肯定,因为金老师的研究不是局部细节(尤其是古代史),这些细节如何是入门之后我们自己要去探究的。如果金老师大历史小细节全做了,还要我们干什么?我的研究在细节上与金老师的论断的就有不合,但这只是局部的修正,不影响他对大局的判断。 其二,有严密的逻辑与理性,还有中国思想源流以及世界史的关照,足够全面又足够凝练。这样就不会出现“论朱子的科学精神”、“批评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样无知的研究,也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在逻辑与内在结构等方面有一定的训练。不至于陷进史料的爬梳中,磨灭灵智和胸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