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青春VS正青春
人生的花季只有一次,必须欢度!
父母曾经是孩子,孩子将来也会做父母。
1.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门槛。跨入青春期的大门,意味着孩子开始步入人生*的春天。
2.青少年话题社会反响很强烈。
3.帮助青春期孩子直面青春期问题,在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下健康成长,平稳过渡,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家庭教育类书籍。
目录第一章千万次地问—— 孩子这是怎么了/ 1
引言:从乖乖女到叛逆儿/ 3
青春期究竟是什么/ 5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 8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区别/ 10
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因素/ 12
揭开青春期的盖头/ 14
青春期,孩子学习能力的爆发期/ 17
青春期,孩子心灵脱胎换骨的转型期/ 19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21
青春期的忧伤向谁诉/ 24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 34
第二章孩子的心思你别猜——走出教育误区/ 41
引言:爱为何却成了伤害/ 43
本能的爱不一定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利/ 44
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46
家长的心态出了问题/ 46
让孩子自由成长/ 47
误区一: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就是爱/ 49
误区二:考上大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62
误区三:我的孩子我做主/ 68
误区四:给孩子讲道理就是教育/ 75
第三章让我轻轻地靠近你—— 走进孩子的内心并不难/ 87
引言:永远的朋友,永远的父母/ 89
父母角色的演变/ 91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92
做孩子的第一位良师/ 94
亦师亦友好父母/ 96
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父母/ 97
你的孩子孤独吗/ 99
引导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101
揭秘青春期孩子的困惑/ 103
叛逆期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105
第四章孩子也是人—— 尊重让你如此美丽/ 109
引言:给孩子自己的空间/ 111
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 115
帮孩子心理断乳/ 117
孩子的日记要不要看/ 120
别拿分数说事/ 122
做孩子心灵的间谍/ 129
尊重孩子的“知情权”/ 134
第五章是小鸟就让它飞翔——给孩子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137
引言:走出“包办”的误区/ 139
“包办”的误区/ 140
兴趣越广,天地越宽/ 141
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146
让孩子学会理财/ 152
鼓励孩子“自作主张”/ 159
不是代替而是去发现/ 166
第六章把耳朵送给他——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169
引言:倾听的魅力/ 171
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 172
主动向孩子倾诉感受/ 177
注意孩子的体态语言/ 182
要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 185
要多学习,了解孩子各种下意识的行为所包含的意思/ 185
用眼神跟孩子交流/ 186
读懂孩子的眼神/ 187
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189
把话语权给孩子/ 192
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 195
第七章润物细无声—— 孩子需要这样的话/ 199
引言:父母只需变换一下说话方式/ 201
赏识的言语让孩子乐意与父母沟通/ 203
真实具体的肯定*/ 205
用肯定和赏识替代否定和贬斥/ 208
别让孩子走向自负的*/ 210
学会向孩子道歉/ 214
给批评留点儿位置/ 217
神奇的“期望效应”/ 222
第八章爱就要说出口——不能回避的敏感问题/ 225
引言:父亲的遗嘱/ 227
如何帮助网络成瘾的孩子/ 229
正视孩子的逃学行为/ 232
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 234
别让孩子跨过爱的禁区/ 239
性教育,说出来怎么就那么难/ 240
离家出走,家里的世界很无奈/ 246
让孩子远离赌博场所/ 251
警惕“黄毒”害了孩子/ 254
第九章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教育离不开科学的惩罚/ 259
引言: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26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63
父母关于惩罚的观点要一致/ 268
孩子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 270
规矩要严格,但是要公平/ 274
让孩子品尝一下“苦果”/ 277
让愤怒拐个弯/ 281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285
监督比惩罚更重要/ 287
第十章有爱就有一切——让孩子在关爱中幸福成长/ 289
引言:让孩子学会看病/ 291
不要因为工作将孩子遗忘/ 293
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295
引导孩子参与聊天/ 298
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301
把“下命令”变成“提建议”/ 304
父母应适当反省自己的言行/ 307
棍棒底下出孽子/ 311
好孩子也会犯错误/ 325
内容介绍跨入青春期的大门,意味着孩子开始步入人生*的春天。青春期是挂满露珠的花蕾,有几许清纯几许羞涩;青春期是试翼的雏燕,有几许憧憬几许胆怯;青春期更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关键期,有几许美丽几许风险。
本书讲诉有关青春期的一些重要知识,以科学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远离青春期的恐慌。以众多孩子为主人公,通过一系列青春期成长故事,剖析青少年成长的秘密。本书是每位青春期孩子及其父母不可或缺的一本宝典,也是父母送给青春期孩子一份美好的礼物。
这本书实在是太及时了!我最近正为我家那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感到手足无措,感觉我们俩的关系好像一夜之间就变得紧张起来。这本书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真正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分享了许多真实可触的困惑和应对策略。它把青春期描绘成一个充满挑战但又蕴含无限可能的“转型期”,而不是一个必须被“管理”或“驯服”的洪水猛兽。尤其是关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那几章,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以为自己是在倾听,但读了之后才发现,我只是在等待我说完话的机会。书里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对话模板和场景模拟,比如当孩子沉迷游戏或考试成绩下滑时,如何开启一场不带指责的谈话。我尝试着用书里提到的“好奇而非评判”的态度去询问,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不再是一问三不知或者直接关上房门。它让我明白,在他们试图建立独立自我的过程中,我们父母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稳定可靠的“基地”,而不是一个随时准备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这种身份的转变,对我自己调整心态帮助太大了。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育儿宝典”多少有点免疫了,总觉得它们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就是把复杂的人性简单化了。但这一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细腻和深度。它没有回避青春期带来的那些“黑暗面”——比如亲子间的激烈冲突、孩子对权威的挑战,甚至是对性与自我身份的探索。作者对于这些敏感话题的处理非常成熟和尊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界限”的探讨。过去我总觉得爱就是无条件的包容,但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没有清晰的界限,爱反而会变成一种窒息。它教我如何温柔而坚定地设立底线,让孩子在安全感中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开始学着放手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上。比如,他房间乱不乱可以商量,但诚实和尊重是必须坚守的。这种结构化的指导,让我在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风暴时,不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有章可循。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当代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叛逆期”定义上,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交媒体、学业竞争、以及文化多元性对当代青少年心智发展的影响。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屏幕背后的自我”与“真实的我”之间的撕裂感,这正是我的孩子正在经历的挣扎。作者建议父母要学习理解孩子在网络世界中的“人设”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其“沉迷”。这种不批判、尝试理解底层心理需求的视角,真的让我放下了许多成见。它促使我去了解孩子常看的那些短视频内容背后的逻辑和表达方式,从而找到共同话题的入口。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跨时代沟通指南”,它提供的工具箱里的工具,对于我们这个与数字原住民打交道的家长群体来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操作性。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结构上的清晰和内容的平衡性。它做到了将心理学理论、教育学实践和家庭生活案例三者完美融合。它不会用晦涩的术语吓退普通读者,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关于青春期孩子强烈的“同伴认同”需求,书里用了一个关于“换发型”的小故事来解释,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孩子会为了一个发型和我们大动干戈——那不是关于头发,那是关于“归属感”的战争。此外,书中最后几章对于父母如何保持自身成长的关注,也让我深思。它提醒我们,养育青春期的孩子,其实也是我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弹性的人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重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踏实、更有力量的养育信心,仿佛手里握着一张绘制清晰的地图,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温暖,读起来几乎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又非常睿智的朋友聊天。它最让我感到慰藉的是,它承认了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脆弱和无力感。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表现出的焦虑和控制欲,其实源于我们自身对“失控”的恐惧。作者巧妙地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反思,让我们去审视自己青春期的经历是如何投射到现在的育儿模式中的。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的书,更是一部“自我疗愈”的指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高质量陪伴”的论述,它强调的不是时间长度,而是心流的深度。周末,我放下手机,陪着孩子一起做了一件他感兴趣的、我完全不擅长的事情(比如组装一个复杂的乐高模型),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说话,但那种默契和连接感,远胜过我过去十次无效的“查户口式”问答。这种全新的互动模式,正慢慢修复我们之间累积的隔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