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

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静 编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3-6岁
  • 敏感期
  • 教育方法
  • 行为发展
  • 情绪管理
  • 家庭教育
  • 幼儿教育
  • 育儿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3194
商品编码:25945058460
开本:1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
  • 作者:李静
  • 定价:36
  •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ISBN号:978756991319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
  • 印刷时间:
  • 版次:
  • 印次: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9
  • 字数:2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1. 家庭教育家李静潜心10年的研究成果诚意分享

敏感期案例分析 父母应对方案,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容易明白、容易学习、容易做到,超百万家庭从中受益。

2. 新科爸妈**教子开悟书

3~6岁这个年龄段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黄金三年,是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养成、自我意识萌发、情商潜能和社交能力建立等重要发展期,抓住这三年,为孩子的美好未来打下基础。

3. *好的爱,*好的教育

详细解释了不同敏感期的生理、情感和行为发展特点,并对父母在敏感期面临的挑战,比如孩子大发脾气、夜醒频繁、无故哭闹、喜欢搞破坏、撒谎、偷窃等提供了解决方案。了解孩子敏感期的特点,有效引导,悉心陪伴,孩子才能慢慢地变好。

4. 好妈妈,不打不骂不动气搞定难缠孩子

3~6岁的孩子心智发展还未健全,简单、明确、具体给孩子定规矩,帮助他们建立起好习惯,同时也要放开手,给他们自己自由。

5. 双色印刷,轻松图解

为了让读者有代入感和快速地理解作者的教育方法,文中增配了场景图。 同时,内文采用清新双**保,让阅读和教育*舒畅。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了儿童行为心理学和性格心理学知识,通过一个个真实、熟悉又生动的小故事,揭示孩子在3~6岁敏感期内的种种特征以及表现方式,破解孩子健康成长的密码,帮助家长正确地处理孩子在敏感期内的种种问题。相信,家长们一定能从本书中找到一把可以打开孩子“怪行为”和“怪想法”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家长们便可以陪伴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从而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自信、有同情心、有安全感和创造力的**儿童。

作者简介

李静 家庭教育研究员,畅销书作者。创作出版过多部家庭教育类书籍以及儿童小说,代表作有《兔拉姆,快跑》《上班族妈妈**的育儿秘籍》《男孩冒险书:培养男孩野性与智慧的魔法书》《女孩才艺书——培养女孩才情与优雅的魔法书》《陪孩子度过7~9岁叛逆期》等。

目录

Part1 3~6岁敏感期:父母一定要懂儿童的行为和心理

1 孩子为什么变得任性了…002

2 孩子认定的秩序动不得…005

3 不只是吃着玩儿那么简单…008

4 不要打扰孩子观察…010

5 认知能力迅速攀升…012

6 孩子总爱问为什么…014

Part2 心灵教养准备期:给孩子足够多的心灵养料

1 永远不要让安全感缺席…018

2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是满的…020

3 加入到孩子的队伍中…022

4 允许孩子慢一点,再慢一点…024

5 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的…026

6 父母这面镜子要时时擦拭…028

Part3 亲密关系关键期:规则、爱和自由一个都不能少

1 要懂得向孩子表达你的爱…032

2 爱他就要信任他…035

3 孩子眼里没有小事…037

4 “你怎么看”——亲子*佳引导语…040

5 给孩子恰当的鼓励…042

6 爱,但不溺爱…044

Part4 入园入校磨合期:帮助孩子应对环境变化

1 几岁是孩子的*佳入园年龄…048

2 哪家幼儿园*合适…050

3 在家模拟入园环境…052

4 柔和地平复孩子的入园焦虑…055

5 要“断奶”的不仅仅是孩子…057

6 幼儿园也是一个“小社会”…059

7 担心孩子出问题,和老师正确沟通是关键…062

Part5 习惯养成黄金期: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行为

1 孩子不吃饭,多半是惯的…066

2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069

3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教育…071

4 给孩子释放手脚的机会…073

5 因势利导,审美敏感期要抓牢…075

6 勤俭节约是美德…077

7 理财要从娃娃抓起…079

Part6 品格塑造关键期:和善而坚定地引导孩子成长

1 小小帆船不怕风浪…082

2 转移孩子注意力,找到孩子的闪光点…084

3 让他做阳光下的向日葵…086

4 将善良的种子埋在孩子心中…088

5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091

6 你的孩子也是个“小好人”吗…093

Part7 规矩意识树立期:从日常惯例开始,让孩子懂规矩

1 态度温和,行动坚决…096

2 “冷处理”不是“冷暴力”…098

3 树立规矩要尽早…100

4 家长别做规矩的破坏者…102

5 教育战线要一致,隔代溺爱不可取…104

6 一手奖励,一手惩罚…107

Part8 智能发展加速期:激发孩子的学习和阅读兴趣

1 阅读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好帮手…110

2 做孩子探索真理的大伙伴…112

3 别做扼杀孩子好奇心的刽子手…114

4 学习,要“适可而止”…117

5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119

6 物质奖励不是灵丹妙药…121

Part9 注意力训练期:7招教你提升宝宝专注力

1 不要小看孩子的新发现…124

2 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126

3 有时候,孩子不需要你的指点…128

4 带着问题听故事,锻炼孩子的注意力…131

5 别让孩子过度依赖电视机…134

6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137

7 训练要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140

Part10 人际关系敏感期: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

1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144

2 懂礼貌是好孩子的标配…146

3 孩子们的规则*简单…148

4 “没关系”比“对不起”*重要…150

5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群体”…153

6 为孩子搭建友谊的桥梁…155

Part11 想象力膨胀期: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不要抹杀孩子的创造力

1 不要破坏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158

2 艺术需要自由成长…160

3 “放纵”孩子对艺术的热爱…163

4 那是孩子谱写的华丽乐章…165

5 给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167

6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169

Part12 行为发展叛逆期:以平和心面对你的叛逆孩子

1 不要剥夺孩子说“不”的权利…172

2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大话王…174

3 怀柔政策引导孩子文明用语…178

4 尊重孩子世界的秩序…181

5 不要打扰他,让孩子平稳度过模仿期…183

6 让孩子自己选择…185

Part13 心理断乳期:故事和游戏是孩子*好的陪伴

1 让故事陪伴孩子入眠…188

2 编故事,培养孩子的表达力…191

3 让孩子在故事里成长…194

4 不要轻视游戏的教育意义…196

5 在游戏里找勇气…198

6 游戏是学习的另一种形式…201

Part14 共同成长期: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好的自己

1 学学孩子的真实简单吧…204

2 失败并不妨碍快乐…206

3 在孩子身上学勇敢…208

4 长存一颗善良有爱的心…210

5 学会宽容与原谅…213

6 巧诈不如拙诚…215

附录 EQ型父母要掌握3~6岁孩子的八大黄金期


《童年拾珍:3-6岁儿童发展关键期指南》 引言 3到6岁,是孩子生命中一个异常活跃、充满探索、也极易触礁的特殊时期。这段日子,仿佛是大地上的一个缤纷花园,每一株幼苗都在拼命向上生长,努力舒展着属于自己的枝叶,绽放出独一无二的花朵。然而,花园的成长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各种“不期而遇”的“小状况”——孩子突如其来的脾气,对某个事物近乎偏执的着迷,或者面对新环境时的退缩与抗拒——常常让家长们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 我们常听到“敏感期”这个词,它像是一扇窗口,为我们揭示了孩子内在成长的一些规律和奥秘。然而,这些“窗口”并非总是明亮而易懂,它们有时会蒙上一层薄雾,需要我们细心擦拭,才能看清其中隐藏的信号。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敏感期的清单,也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应对手册”。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孩子内心世界的旅行,一次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体验式探索。我们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那些让孩子“与众不同”的行为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成长需求和心理动力。 本书的核心在于,“看见”并“理解”。看见孩子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理解它们在孩子心智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不将这些行为简单地标签化为“问题”,而是将其视为孩子正在学习、探索、整合内心世界的有力证明。在这段旅程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你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向导,是你给予孩子安全感的港湾,是你帮助孩子翻译那些属于童年的独特语言。 我们将与您一同走过这段充满挑战却也充满惊喜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您会发现,那些让您感到棘手的时刻,其实恰恰是孩子构建自我、学习规则、建立自信的宝贵契机。通过掌握理解孩子的方式,您将能够更从容地陪伴他们,甚至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与收获。 第一章:3-6岁儿童发展“新视角”:超越“敏感期”的理解 “敏感期”这个词汇,在育儿界早已耳熟能详。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是否只是将其视为孩子“闹脾气”的借口,或是需要“纠正”的“不良行为”?本书将带您跳出刻板印象,从更广阔、更动态的视角来审视3-6岁儿童的成长。 “敏感期”的真正意义:成长的信号灯 我们不再将敏感期看作一个个独立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发出的一个个“信号灯”。这些信号灯,指示着孩子当前正在集中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领域。例如,当孩子对某个颜色、形状或声音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这并非偶然,而是他正在大脑中构建关于“感知”世界的认知框架。当孩子坚持“非这样不可”时,这往往是他正在学习“规则”和“秩序”的体现。理解了这些信号灯的意义,我们就不会再急于“熄灭”它们,而是学会如何“解读”并“回应”。 认知、情绪、行为:三位一体的成长模式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3-6岁,是孩子认知能力飞速发展、情绪表达日益丰富、行为模式逐渐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关键时期。认知上的新发现(比如因果关系、时间概念的萌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比如对未知的好奇、对失去的担忧),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比如反复提问、执着于某些活动)。反之,情绪的体验(比如喜悦、愤怒、沮丧)也会反过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的选择。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帮助您看到孩子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 环境与互动: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孩子并非孤立地成长,他们是环境的产物,也是互动中的学习者。3-6岁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通过感官去体验,通过模仿去学习,通过互动去建构。家长、老师、同伴,以及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支持性的、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长与孩子之间高质量的互动,则是孩子学习理解世界、管理情绪、发展社会技能的“催化剂”。我们将强调家长如何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效的“催化剂”。 超越“纠正”:引导与支持的艺术 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挑战性”行为时,习惯性地采取“纠正”或“制止”的态度。然而,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例如,当孩子沉迷于某种玩具,表现出“执着”时,与其强行打断,不如尝试理解他执着的原因,并引导他将这种专注力延伸到其他领域。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引导”而非“纠正”的实用策略,帮助您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智慧“导航员”。 第二章:3-6岁儿童的“内在地图”:解读成长中的“关键转折点” 3-6岁,如同一次深入内在的“探险”,孩子在不断地绘制着自己的“内在地图”。这张地图上,布满了许多“关键转折点”,每一个转折点都预示着新的能力和挑战的到来。理解这些转折点,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捕捉孩子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 “我”的诞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边界的建立 3岁左右,孩子开始真正意识到“我”的存在,并积极探索“我”与“他人”以及“环境”的区别。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常常伴随着“我的”意识的强化,以及对个人空间和物品的占有欲。孩子会变得更加独立,也可能出现分离焦虑的反复。理解孩子对“我”的探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坚持己见、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并学习如何温和地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界限。 规则与秩序的追寻:从“我想”到“应该”的转变 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深处存在着对“规则”和“秩序”的强烈需求。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并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当孩子坚持“必须”这样做,或者对规则的打破感到强烈不满时,这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他们正在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的表现。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并帮助他们从“我想”逐渐过渡到“应该”。 情绪的风暴与“情绪管理”的萌芽 3-6岁是孩子情绪表达最直接、最强烈的时期。他们会经历从大哭大闹到相对平静的快速切换,也会体验到各种复杂的情绪。家长常常被孩子的“坏脾气”所困扰,但这些“情绪风暴”恰恰是孩子学习如何感知、表达和初步管理自己情绪的宝贵机会。我们将分享如何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用语言表达情绪,以及如何在安全的范围内体验情绪,为他们未来的“情绪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语言的魔力:表达、沟通与想象力的飞跃 语言能力在这个年龄段实现质的飞跃。孩子开始能够用更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渴望与他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他们对故事、儿歌、以及语言游戏充满兴趣。同时,语言也成为他们想象力驰骋的工具。理解孩子在语言发展上的需求,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对话,鼓励他们的表达和想象,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为什么”的时代:探索与求知的无穷动力 “为什么?”——这可能是3-6岁孩子最常挂在嘴边的问题。这个问题背后,是他们对世界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想要理解事物的本质,想要探索隐藏的奥秘。如何回应孩子的“为什么”,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探索性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学习的艺术。 第三章:家长的新角色:“陪伴者”、“引导者”与“观察者”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3-6岁,尤其需要家长具备“陪伴者”、“引导者”和“观察者”的多重身份,以最恰当的方式回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陪伴”的深度:高质量的在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陪伴”常常被误解为仅仅是“在场”。然而,真正的“高质量陪伴”,是全心全意的投入,是眼神的交流,是情感的连接,是与孩子共同体验当下。当我们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倾听他们的讲述,分享他们的喜悦,这种陪伴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将引导您理解“高质量陪伴”的内涵,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陪伴更有深度和意义。 “引导”的智慧:成人之美,而非强塑 引导并非“控制”或“命令”,而是以成人智慧,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成人之美”,而不是被强行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直接包办,而是提供思路和工具;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严厉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并寻找改正的方法。本书将分享如何在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引导。 “观察”的力量: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 很多时候,孩子看似“问题”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他们真正的需求。一个沉迷于堆砌积木的孩子,可能是在练习空间认知和精细动作;一个反复询问同一问题的孩子,可能是在试图理解某个概念。学会“观察”,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预设,去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本书将教您如何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信号,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回应他们的需求。 情绪的“同理心”:做孩子情绪的“安全港” 孩子的情绪是他们探索世界、表达内心的重要方式。当孩子哭泣、愤怒、沮丧时,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被批评或压抑。学习用“同理心”去回应孩子的情绪,意味着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弟弟拿走了你的玩具。”这种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并学习如何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建立亲子之间的“安全感链接” 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通过与家长的互动,建立起牢固的“安全感链接”。这意味着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在他身边,给予支持和爱。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例如拥抱、倾听、以及稳定的生活节奏,来巩固这种链接,让孩子拥有敢于探索世界的底气。 第四章:实用策略:化解成长中的“小挑战”,拥抱“大收获” 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家长的角色,接下来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策略,帮助您更从容地应对3-6岁成长中的各种“小挑战”,并从中收获“大大的喜悦”。 应对“坚持己见”:在尊重中建立边界 孩子在追求自己认定的事情时,可能会表现出极强的“坚持己见”。这不是顽固,而是他们在探索自我意志和独立性。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同时,温和地引导他们接受必要的规则和限制,而不是一味地压制。例如,当孩子坚持穿某件衣服时,可以问他:“今天很冷,这件衣服会不会让你觉得太少?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没有更保暖又好看的?” 化解“情绪爆发”:看见情绪,而非压制 当孩子的情绪爆发时,首要任务是确保孩子和他人的安全。然后,冷静地陪伴,并用简单的语言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例如,“你现在好生气,是因为哥哥抢了你的玩具,对不对?”当孩子的情绪有所缓和后,再与他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本书将提供情绪安抚的技巧,以及帮助孩子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 重塑“规则的吸引力”:让规则成为游戏的伙伴 将规则融入到游戏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接受度。例如,设置一个“整理时间”的游戏,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合作,将玩具归位。或者,在户外活动时,制定一些简单的“安全规则”,并通过趣味的方式强调。本书将提供将规则游戏化的方法,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遵守规则。 激发“语言的热情”:对话、故事与想象力的无限可能 鼓励孩子多说,多问,多讲。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对话,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多给孩子讲故事,并鼓励他们续写或改编故事。使用丰富的词汇,拓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本书将提供一些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互动游戏和技巧。 满足“探索的好奇”:创造安全且丰富的探索空间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且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家中可以设置一个“探索角”,放置各种有趣的材料,鼓励孩子自由玩耍。在户外,则鼓励孩子观察自然,探索周围的世界。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与其直接给出答案,不如引导他们一起寻找答案,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实验。 处理“分离的焦虑”:循序渐进,给予安全感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分离会带来焦虑。我们可以尝试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他们逐渐适应与家长的短暂分离。例如,在离开之前,清楚地告知孩子去向和回来时间,并提供一个他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安慰。在分离期间,保持积极的沟通,让他们知道父母一直在关注着他们。 结语 3-6岁,是孩子生命中最富潜力的时期之一。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探索的勇气和成长的张力。作为家长,我们与其将这些视为“敏感期”的“麻烦”,不如将其看作是孩子心灵成长的“信号”。当我们学会了如何“看见”孩子,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回应”孩子,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困惑的时刻,都化为了一次次珍贵的亲子连接,一次次宝贵的成长机遇。 本书并非一本“解决问题”的速成手册,它更像是一本“同行者之书”,希望能够陪伴您,在这个充满爱与智慧的旅程中,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拾起那些属于童年的珍贵片段,共同描绘出孩子未来精彩的人生画卷。愿您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满满的爱,和无尽的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儿童发展理论,转化为家庭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真正能走进家庭,帮助父母解决实际困扰的实用指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界限设定与爱意表达”之间平衡的探讨。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在“要不要严格管教”和“要不要无条件接纳”之间摇摆不定,导致教育方式忽松忽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爱是无条件的,但行为是有界限的。它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如何坚守规则的同时,依然能让孩子感受到被深深爱着,比如在执行纪律后,立即给予一个拥抱和肯定的眼神。这种“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的思路,彻底改变了我以往先发火、后后悔的模式。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管教孩子,更是如何管理我自己的焦虑和挫败感,从而以更平和、更坚定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个充满挑战的育儿日。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的局限性。我过去总以为,只要我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最耐心的说教,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为一个“听话”的孩子。然而,书中关于“自主性”与“依恋”之间微妙平衡的讨论,让我意识到,过度保护或过度干预,都会阻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它用很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孩子像一棵小树苗,需要土壤的滋养,但也需要经历风雨才能扎根。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在社交中产生的“嫉妒心”或“分享困难”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小气”的标签,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孩子占有欲背后的安全感需求。这种深层次的共情,是我在其他育儿书中很少看到的。它鼓励父母放下“完美父母”的包袱,允许自己也有情绪,然后用更健康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这对于缓解我自身的育儿压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文字洗练却不失温度,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进行深入的交谈。

评分

我是一位非常注重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家长,市面上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基本都有涉猎,但这一本给我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它有着极强的“现场感”。作者似乎对三到六岁孩子的大脑发育阶段有着近乎本能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于“语言爆发期”和“想象力飞速发展”的描述,精准地对应了我家孩子最近突然开始编造各种奇奇怪怪的故事,并且坚信不疑的现象。以前我会觉得孩子在“撒谎”,现在我明白这是他构建复杂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书中强调,面对孩子的“谎言”,最恰当的回应是“接纳幻想的合理性,但不提供错误的信息反馈”,这个技巧极其高明。它不与孩子对立,而是巧妙地引导孩子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导向更积极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对于如何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允许试错的家庭环境有着非常详尽的指导,从空间布局到日常对话模式,都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语言”和“非语言信号”的敏感度都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

读完此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且极具操作性的工具箱,来应对幼儿成长过程中那些令人措手不及的“小怪兽”。我记得有一次,孩子突然对“界限”这个问题表现出异常的执着,任何轻微的逾越都会引发他强烈的抗议,搞得家里气氛非常紧张。我翻阅书中关于“秩序敏感期”的那一章,发现作者把这个阶段的需求解释得极其透彻——这并非是孩子在故意捣乱,而是他们在构建自己内在世界秩序的需要。书里建议的“预告”和“坚持一致性”的方法,我尝试着用在了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收拾玩具前,我会提前五分钟提醒他,并且坚持执行。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抵抗情绪明显减弱了,他反而因为规则的明确而感到更有安全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大量的真实案例穿插其中,让这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非常具体、非常接地气。对于我们这些忙碌的父母来说,这种“即学即用”的指南太重要了。它真正教会了我如何“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只关注行为本身的结果。

评分

这本育儿书真是打开了我对孩子早期发展认识的一扇新窗户。我一直以为,孩子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无非就是淘气、不听话,需要家长不断纠正和引导。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这个阶段的许多“问题行为”,比如突然的哭闹、对规则的强烈抵触、或者对某件事物近乎偏执的迷恋,背后都隐藏着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信号。作者非常细腻地描述了这些看似无序的行为,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应对策略。比如,当孩子突然拒绝穿他最喜欢的衣服时,我以前的处理方式是强迫,结果只会引发更大的冲突。这本书告诉我,这可能与他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需要给他选择权,而不是直接否定他的感受。它不仅仅是告诉我“该怎么做”,更深层次地是在帮助父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书中对孩子情绪波动的解读尤其到位,让我从一个被动的“管教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观察者”和“陪伴者”。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育儿这件事的焦虑感大大降低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让人感觉非常温暖和被理解,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