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孩子用中华智慧来建设日常生活
■上一堂有情怀的语文课,培养真正具备理解、表达、思考能力的完整行为能力人
■用文化的、自由的、传承的台湾语文教育,重塑孩子的独立人格
■给现行语文教育的一剂“补药”
■让孩子学到的东西,在考试结束之后仍然对人生有着重要价值
■更适合中国孩子的语文课 多位教育界人士强力推荐
苏轼的文章为何既能打动朝廷考官又能流传千古?要把文章写得精彩,必须先具备什么条件?跟着台湾一线新锐语文名师凌性杰来向古代文豪学习,触发孩子自己对当下生活情境的看法!凌性杰老师教语文,不仅关心美学与品位,关心思考与见地,更关心人才与未来。他帮孩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字个性与生活态度,靠近古代文豪的精神意境,甚至让孩子们的文字与人生都透出思想与情感之美。
凌性杰,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国文科教师、作家。曾获台湾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教育部门文艺奖。著有《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2008/凌性杰》《找一个解释》《有信仰的人》《爱抵达》。
卷一
简洁的抒情——《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 003
一个有故事的人——《方山子传(节选)》 宋·苏轼 013
自己的看法——《读孟尝君传》 宋·王安石 023
更好的生活——《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032
卷二
那一晚的月光——《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045
自然山水与生命情怀——《与宋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053
人格的彰显,精神的流动——《严先生祠堂记》
宋·范仲淹 062
无与伦比的美丽——《三峡》 北魏·郦道元 071
书写回忆的艺术——《西湖七月半(节选)》
明·张岱 081
卷三
人格的象征——《爱莲说》 宋·周敦颐 093
名字的意义——《名二子说》 宋·苏洵 102
遇与不遇的关键——《马说》 唐·韩愈 112
对人才的看法——《骡说》 清·刘大櫆 122
卷四
从下棋看人生——《弈喻》 清·钱大昕 133
明辨与判断——《朋党论(节选)》 宋·欧阳修 143
善用历史知识,提出批判——《辨奸论(节选)》
宋·苏洵 154
评价人物,立意新奇——《贾谊论(节选)》
宋·苏轼 163
附录 / 古文原文 172
自序
经典的力量
这时刻我突然感到语塞,不知道如何介绍自己,不知道如何说明自己所写的一切、一切的意义。
我始终觉得,这时代噪音太多,热情与理智太少。何其幸运,我在教学与创作之中,找到所有美好的可能。身份是一种标示,同时也是一种框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是在当了老师之后,才学着如何当老师的。而我心里对好老师的定义,也不断地在修正。近几年深深觉得,一个好老师必须能够让学生真诚面对自己,从而怀抱着对世界的善意。重复讲授课本里的范文,我从来没有厌倦过,因为每一次讲授都有新的体悟。而所有阅读、写作活动的目的,理当都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理解,而不是为了产生误解。文字艺术正是如此,在生活中提炼出思想与情感,发现美。
经过某些事情后,我稍稍明白,当一个老师,或许必须先清楚地认知,教育并非无所不能,只是提供种种可能。看见了自己的局限,面对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才能更尽力、更无怨悔地走下去。时局越是纷乱,经典的力量越显得弥足珍贵。
回顾过去这几年,先后完成了《找一个解释》《有故事的人》《更好的生活》这三本书(其中两本与吴岱颖老师合作),分别针对古文、诗词、新诗提出诠释,希望让经典文字照亮我们的生活,将感动分享给每一个读者。阅读与书写,改变了我的命运。在诠释古文、诗词、新诗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被那些经典重新安置了。
一年前的春天,答应《好读周报》的邀约,为中学生撰写一系列经典古文的现代诠释。透过这个专栏,我上友古人,理解什么是人之常情,同时向古代名家学习写作,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文字中各安其位。书写过程中,我撷取古文名篇,对照自己的生活感受、阅读体验,一再地追问意义是什么。我所能做的,只是跟年轻的生命分享疑惑,把过去未曾知觉的问题提出来,如此而已。
近年来,我不再以文体学概念教学生写作。解读作品也不再强加区分哪些是记叙文,哪些是抒情文、议论文。我认为,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呈现,必须告诉学生的是,如何统整运用叙事、描写、说明、议论这几项基本能力,让自己的文字表达可以适切地与他人沟通,甚至传递思想与情感之美。
在这个古文阅读专栏中,我用四个单元谈论结构章法,意义的完成,并且在解读文意时扣合现代生活体验。单元偏重叙事能力的介绍,从传记类作品谈起,透过《寒花葬志》《方山子传》《读孟尝君传》《五柳先生传》看看古人叙说的魅力。第二单元引述《记承天寺夜游》《与宋元思书》《严先生祠堂记》《三峡》《西湖七月半》,试图分析名家描写景物的功力,更希望串连起外在物象与思想情感的关连。第三单元介绍说喻散文:《爱莲说》《名二子说》《马说》《骡说》,探究说明的技巧。第四单元则藉由《弈喻》《朋党论》《辨奸论》《贾谊论》,发现理性思辨的可能。
面对这巨大的传统,我们必须保持谦卑。每一篇古文背后,都有作者的灵魂寄托,也都有属于某个时代的特殊氛围。近与理解的同时,我的眼界不再狭隘,从而对自己生存的世界怀有更多美好想象。在这一系列书写中,对于经典文本的解释,或多或少也暗藏着自我的理解。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两端,不需要贵古薄今,也不需要弃古扬今。古人的经典篇章带来许多触发,也改变着我对当下生活情境的看法。
如今专栏集结,成为您手上的这本书。
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持续回顾已知,探索广袤的未知。更要感谢一路支持我写作的教师同行、读者朋友,是您们帮助我穿越迷雾,看见生活中所有灵光。我只能借着这本书分享我的局限,渴盼无限的可能。并且,用这本书来说明心中深深的感谢与祝福。
谢谢大家!
志于淡水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 |||||||||||||||||||||||||||||||||||||||||||||||||||||||||||||||||||||||||||||||||||||||||||||||||||||||||||||||||||||||||||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奇妙的心灵旅程。我并非教育工作者,但身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带来的触动是巨大的。我一直相信,中华文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智慧,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与这些宝贵的智慧渐行渐远。作者在书中,用一种极其亲切而又不失深邃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带回了我们眼前,并且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融入到了当下孩子的教育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孝道”和“感恩”的解读,她并非用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导孩子去理解“孝”的真正含义,去体会“感恩”的力量。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书中还提及了如何通过学习《论语》,让孩子理解“仁爱”和“诚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这些概念,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但作者却能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并运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如何教育下一代有了更清晰、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向。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教育模式的思考,更加注重个体品格的塑造和内在精神的培养。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透着一股子“老派”的亲切感所吸引。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奇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但很多时候,它们却少了点根基。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它提醒我们,那些流传千年的中华智慧,依然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宝贵财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涵养”二字。她并不是简单地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导孩子去体悟“静”的力量,去理解“从容”的态度。这一点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的童年,不应该只是被各种补习班和电子产品填满,他们需要有时间去发呆,去观察,去感受。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如何引导孩子观察自然,体会季节变化,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能极大地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她还提到,如何通过学习一些古代的经典故事,让孩子理解“责任”和“担当”,这些品德的塑造,远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加重要。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 wise 的长辈在交谈,她娓娓道来,却句句珠玑,让我对如何培养一个有温度、有智慧的孩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只是给孩子看的,更是给家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清香。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的语文教育,似乎有些过于侧重技巧和模式,而丢失了那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沉情感和人文关怀。尤其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接触网络语言和碎片化信息时,偶尔会让我担心他们是否会疏远了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被一种返璞归真的教学理念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道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将古代文豪的智慧融入其中。比如,书中提到如何从《诗经》中体会四季的更迭,以及如何从唐诗宋词里寻找人生的慰藉。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并非是枯燥的文字游戏,而是可以照亮生活的艺术。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在台湾教学的生动案例,那些稚嫩的提问、灵动的回答,都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无限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强调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不强求,不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字的力量,从中汲取智慧。这比单纯背诵古诗词,或者死记硬背文章结构,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得多。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很吸引我:《向古代文豪学写作—我在台湾教语文》。我一直觉得,写作文这件事,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写出“真情实感”,但有时候,孩子们缺乏的正是那份能够被文字捕捉和表达的情感深度。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把古代文豪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 relatable 的位置,告诉我们,即使是李白、杜甫,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创作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书中有不少例子,是如何引导孩子从古人的诗句中,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这种学习不是死板的套路,而是建立在对意境的理解之上。例如,作者提到,与其让孩子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不如引导他们去观察夕阳西下的壮丽,去体会黄河奔腾的生命力,然后再将这份感受与古人的文字联系起来。这种“由感而发”的学习方式,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而且,作者强调的“生活化写作”,让我意识到,写作并不只是课堂上的练习,更是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读完之后,我更有信心去引导孩子,从他们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发现写作的灵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深度的人”的启蒙指南,而这份指南,恰恰建立在我们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我一直觉得,当下的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能力”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品格”和“精神”的培养上,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作者在书中,将中华智慧巧妙地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汲取那些能够滋养心灵的养分。她并非空谈理论,而是用非常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将“集体主义”的精神,体现在孩子与小伙伴的相处之中,如何通过学习《弟子规》,让孩子理解“尊敬师长”和“勤俭节约”。这些听起来朴素的道理,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知足常乐”的探讨,它不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教导孩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这对于我们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反而是一种更深刻的智慧。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慢”教育的理念,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它让我更加确信,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是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个丰盈的内心和健全的人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