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物拍摄
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小民,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只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中国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
然而,中国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杂芜,在眼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中国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基本信息
书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68.00元
作者:唐浩明 评点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2-9-1
ISBN:9787806654095
字数:692000
页码:88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小民,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
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只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
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中国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
然而,中国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杂芜,在眼下信息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中国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许多的事情,留下如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
看透曾氏,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但曾氏传世文字千余万,通读亦不易,只能读其精华;其精华部分首在家书。清末民初时期,曾氏家书乃士大夫必读之书。青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尝见曾交正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说的,出自曾氏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玩弟的信。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氏家书很熟悉。
曾氏家书,过去被当作治家圭臬来读,但现代人的家庭已大为简化,当年那种四世同堂、兄弟众多的大家庭已不复存在。人们的所谓治家,说到底不过是教子而已,至于“子”,也只独生一个,且学校和社会又担负了其中的主要责任。如此说来,曾氏的家书还有读的必要吗?
其实,这部家书远不这般简单。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早在上个世纪初,蔡锷将军便辑录曾氏有关治兵方面的文字,并加以评说,用来作为培训新军将官的教材,在中国军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效法蔡锷,在曾氏千余封家书中选取三百多封加以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百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曾氏的心灵世界,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
蔡锷乃一代英杰,他的评说虽然简短,但其人丰富的军事理论和不朽的军事功勋,足以使他成为评论曾氏治兵语录的。笔者从没想到要跟他攀比,只是凭借着二十年来对曾氏潜心研究的心得,撰写一点理性思考的文字,但愿这种努力与写作初衷不至于相距太远。
唐浩明
目录
上册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
评点:破天荒翰林
禀祖父 道先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评点: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评点:为学譬如熬肉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评点: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评点:何绍基之字与汤鹏之文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评点:戒烟写日记主静
致诸弟 道先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评点:同意诸弟外出求学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评点:和睦兄弟为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评点:开翰林院侍讲
致温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付点:感春诗慷慨悲歌
致诸弟 道先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评点:清代官员的薪俸
致诸弟 道先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评点:罗泽南
致温弟沅弟 道先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评点:盈虚消息之理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评点:作如火如荼之文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评点:妹夫来京不能安置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评点:治学以有恒为主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评点:送妹夫王五诗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评点:诗之门径
禀叔父 道先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评点:江忠源乃义侠之土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评点:以杜门谢客为好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评点:祖母的福分欠缺点
……
下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麓之风图书专营店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人生哲思者的宝藏!我本来就对晚清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曾国藩这位“楷模”的生平,总觉得他身上有太多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收到这本精装版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全集》时,那种厚重感和印刷的质感就让人眼前一亮,岳麓书社的出版质量果然没得挑剔。翻开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全集”的分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家书,唐浩明的评点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家常话语,剖析出了背后蕴含的深刻家国情怀与个人修养的秘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想象着曾国藩在巴蜀简陋的幕府里,是如何在戎马倥偬之余,一笔一划地教导他的子侄们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克己复礼。尤其是那些关于“慎独”、“求实”的论述,放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简直是醍醐灌顶的清凉剂。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一堆泛黄的旧信件,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有学识的“完人”的实践指南。
评分自从我开始接触国学经典,就发现很多古人的智慧,如果缺乏现代视角的解读,很容易让人产生隔阂感,难以真正内化。但这套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完美地架设了古典智慧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桥梁。唐浩明先生的文字功力深厚,他不是简单地翻译古文,而是用一种非常贴合当下语境的语言,将曾国藩那套严苛又充满温情的家教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有一部分重点阐述了曾氏家族如何看待“读书与做官”的关系,这对于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面临的两难抉择,提供了极富借鉴意义的思路。我特别喜欢他将曾国藩的家书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样读者就不会把曾国藩当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能看到他作为一个复杂个体所经历的挣扎、反思与最终的超越。读完一些关于“修身”的篇章后,我竟然开始尝试着去模仿曾国藩的日记习惯,哪怕只是记录一些细微的进步和退步,那种自我觉察的力度是空前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老实说,初拿到手时,我有点担心这套“全集”会过于学术化或过于晦涩。毕竟曾国藩的文字功底摆在那里,加上清代的文风,确实对普通读者有一定门槛。然而,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套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左侧是原文,右侧是评点,结构清晰,阅读节奏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我发现,即便是那些初看起来有些拗口的句子,经过唐浩明的注释和阐发,立刻变得豁然开朗。他尤其擅长捕捉曾国藩情绪的细微变化,比如在某些战事失利后,家书中那种压抑的自责与不屈服,被解读得入木三分。这套书真正展现的是一种强大的“韧性哲学”。它不是教你如何轻松成功,而是教你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体面、如何坚持到底。我尤其推荐给那些正在经历人生低谷或职业瓶颈期的朋友们,它能给你一种“不惧失败,但求无愧于心”的力量。这种来自一个成功人士在无数次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经验总结,比任何空洞的励志口号都来得实在和有力。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内容都散发着一种沉稳厚重的古典美学气息,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与其他市面上流行的快餐式成功学书籍不同,曾国藩的家书提供的是一种“慢功夫”的修养之道。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对“用人”和“理财”的探讨。现代商业社会里,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资源管理是永恒的难题。曾国藩在这方面展现出的远见卓识令人惊叹。他教导如何识别真伪,如何以德服人,而不是仅仅依靠权势压制。评点部分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现代案例比对,让原本跨越百年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交友要择善而交,但更要对家人负责到底”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网。这套书不仅是关于曾国藩个人的学问,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士大夫阶层处世哲学的百科全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但你投入的每一分钟,都会以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更清晰的人生目标作为回报。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成功地实现了“古为今用”的最高境界。它将曾国藩这个历史符号,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不断在道德与现实中寻找平衡点的实践者。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时代赋予士人的沉重使命感,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压力下,通过对自身道德的严苛要求来寻求内心安宁的。特别是书的后半部分,对曾国藩晚年对子孙教育的反思和放手,非常耐人寻味。它不再是强调绝对的服从,而是教导下一代如何在继承家风的同时,也要发展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力。这种代际传承中的动态平衡,是很多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中难以触及的深度。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精英阶层如何构建其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一整套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并且这种框架是建立在数十年真实的人生磨砺之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