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共14卷20册)(精)中国人民大学饶宗颐978730010904

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共14卷20册)(精)中国人民大学饶宗颐9787300109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饶宗颐
  • 学术著作
  • 中国学术
  • 文化研究
  • 历史研究
  • 哲学研究
  • 文学研究
  • 艺术史
  • 国学
  • 二十世纪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09046
商品编码:2555724647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 · · · ·

《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共14卷20册)》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 · · · · ·

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字固庵,号选堂。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29岁以《楚辞地理考》一书名动天下。先后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1949年移居香港,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期间曾担任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纵横经史子集,兼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东古史,精通诗词、书画、古乐,通晓梵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六种外语,已出版专著60余种,发表论文400余篇,长期国际汉学研究的潮流,因所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荣获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

目录  · · · · · ·

目录
卷一 史溯
1.古史系统、神话传说与比较古史学
卷二 甲骨
1.殷代贞卜人物
2.甲骨集林
卷三 简帛学
1.简帛文薮
2.长沙楚帛书研究
3.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4.敦煌汉简编年考证
5.新莽简辑证
卷四 经术、礼乐
1.经学昌言
2.古乐散论
3.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
卷五 宗教学
1.宗教总说
2.道教探原
3.佛教渊源论
4.老子想尔注校证
5.悉昙学绪论
卷六 史学
1.国史上之正统论
2.史学论丛
3.南方民族学论丛
4.九龙与宋季史料
卷七 中外关系史
1.中外关系史论集
2.新加坡古事记
3.星马华文碑刻系年
卷八 敦煌学
1.敦煌学散论
2.法京所藏敦煌群书及书法题记
3.敦煌白画
4.敦煌曲
5.敦煌曲续论
6.敦煌琵琶谱
卷九 潮学
1.广济桥志
2.潮州沿革志
3.潮州艺文志
4.潮汕地方史论集
5.薛中离年谱
6.郭之奇年谱
卷十 目录学
1.词集考
2.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目录
卷十一 文学
1.楚辞论丛
2.楚辞地理考
3.楚辞书录
4.楚辞与词曲音乐
5.选堂赋话
6.文选卮言
7.文辙新编
卷十二 诗词学
1.诗学论集
2.词学论集
3.清词年表
卷十三 艺术
1.书学丛论
2.画宁新编
3.远东学院藏唐宋墓志目
4.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
5.供春壶考略
6.明遗民书画初论
7.八大山人画说
8.虚白斋藏书画解题
9.选堂书画题跋集
卷十四 文录、诗词
1.选堂文集
2.选堂散文集
3.选堂赋存
4.选堂诗


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共14卷20册)(精) 一、 时代巨擘,学海孤舟——饶宗颐其人其学 饶宗颐先生,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其学问涉猎之广,造诣之深,堪称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巍峨高峰。先生一生孜孜不倦,穷究古今,于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学、艺术史、哲学、宗教史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他以“史学即人学”为旨归,将严谨的考据精神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在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中,始终保持着独立批判的眼光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的出版,正是对饶宗颐先生毕生学术成就的一次系统梳理与集中呈现。这套文集共14卷20册,精装出版,装帧典雅,尽显大师风范。它并非是一部简单的作品汇编,而是饶宗颐先生数十载学术探索历程的缩影,是其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一次次深刻解读与创新诠释。 二、 宏富巨著,体系恢宏——文集内容纵览 1. 史学研究:穿越时空的目光 饶宗颐先生的史学研究,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精细的考证而著称。文集中收录的史学著作,充分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 历史地理与古代疆域: 先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梳理,尤其在边疆史地、民族迁徙、古代交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与见解。他曾深入研究古籍,结合考古发现,辨析古代地名,厘清疆域变迁,为理解中国历史的地域性与多元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在对中国古代边疆的考察中,他不仅关注了政治疆域的划分,更深入探究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动态过程。 王朝兴衰与社会变迁: 先生对历代王朝的兴衰进行了深入剖析,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的走向,又能从微观层面挖掘社会生活的细节。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思想的演变均有独到见解。他的史学研究,往往能够跳出传统史学“家国天下”的视角,更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与历史贡献。 特定历史时期与人物研究: 文集中也收录了先生对一些特定历史时期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或细致入微,或视角新颖,都为我们理解这些历史节点和人物提供了新的维度。例如,他对于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都有其独特的解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评判,而是从历史的复杂性中去理解其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作用。 2. 古文字学与考古学:叩开文明的基石 作为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饶宗颐先生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线索。 甲骨文、金文研究: 先生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对出土文物的解读,不仅准确辨识了大量失传的字词,更从中发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他对古文字的释读,往往能够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经济活动紧密结合,展现出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文集中收录的众多古文字研究论文,是后学者学习与研究的宝贵财富。 考古发现的解读与意义: 先生积极参与和关注中国古代考古发掘,并对重要的考古发现进行深入解读。他善于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互为印证,从而复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他对商周青铜器、汉唐墓葬等考古遗迹的解读,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关键依据。例如,他对于殷墟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不仅关注了其文字信息,更对其中反映的祭祀制度、天文历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区域考古与文化交流: 先生对岭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考古研究,也展现了他跨地域、跨文化的学术视野。他通过对当地出土文物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周边地区以及海外的交流互动,为构建中国古代文明的全球视野贡献了力量。 3. 文学、艺术与哲学:精神世界的深度开掘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触角,还深深延伸至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人文大家的全面素养。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戏曲、小说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文学评论,既有深厚的古典功底,又不乏现代意识。他善于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对许多文学经典的解读,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他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不仅关注了诗人的创作技巧,更注重了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个人际遇。 艺术史研究: 饶宗颐先生在书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史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与研究,体现了他对美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传统的珍视。文集中关于艺术史的论述,不仅是对艺术品的介绍,更是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 哲学与宗教思想: 先生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以及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潮均有深入的思考。他对这些思想的解读,往往能够结合其史学研究,展现出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对中国传统宗教的研究,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 学术风范,时代印记——文集的价值与意义 1. 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饶宗颐先生一生以“求是”为治学之本,其学术成果无不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据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上。这套文集,正是他严谨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后学者树立了典范。 2. 宏大整合的学术视野: 先生不囿于学科壁垒,善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宏观视野。他的研究,往往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历史、文化、思想等多元因素整合起来,展现出事物发展的全貌。 3. 批判继承的创新精神: 饶宗颐先生在继承传统学术优秀成果的同时,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新见解。他对许多传统观点都进行了审慎的批判性反思,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薪火相传的学术传承: “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的出版,不仅是对饶宗颐先生学术成就的纪念,更是对他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弘扬。这套文集将成为后学者学习、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为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5. 时代变迁中的学术坚守: 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饶宗颐先生始终坚守学术阵地,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以一支笔、一颗心,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套文集,也是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遗产。 结语: “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前沿学术思想的巨著。它以精美的装帧,沉甸甸的分量,向世人展示了一位学者的毕生心血,一位大师的煌煌学术。阅读这套文集,不仅是与饶宗颐先生对话,更是与中华文明对话,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一次深刻追寻与重新认识。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学海中劈波斩浪,为中华学术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和对学术传承的重视。我一直认为,每一代学者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和学术贡献。而这套书,无疑是作者一生学术生涯的结晶,它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学术探索,也凝聚着一位学者的心血与智慧。我期待着在其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相结合,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我相信,一部伟大的学术著作,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知识,更能够传递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及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做一名有担当、有见地的学者。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一次对学术殿堂的朝拜。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追求。有时候,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零散地接触到一些学者的观点,但总感觉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而这样一套集学术文章于一体的书,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憾。我希望通过它,能够全面地认识作者在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解其学术思想的演变脉络,以及其学术体系的内在逻辑。从装帧上看,它就不是普通的快餐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经典。我期待着在其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以其渊博的学识,对各种学术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如何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学术理论框架。这对我而言,不仅是对知识的增进,更是对学术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一种学习和借鉴。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著作怀有特别的感情。这本书,就是我眼中的这样一部作品。它所承载的,我想象中,是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懈追求。我希望在其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引发我共鸣的观点,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的思考。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收获,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精美的装帧和厚重的篇幅,预示着这会是一次漫长但充实的阅读之旅。我将把它视为一部精神食粮,在闲暇时细细品味,让作者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内心的迷茫,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的学术演进深感着迷。近些年来,总觉得很多学说和观点在快速迭代,我们似乎在丢失一些宝贵的学术传统。因此,当我看到这样一套集学者一生学术精华于一体的巨著时,内心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这本书所代表的,想必是那个时代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几代学人智慧的结晶。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历史的碎片重新拼凑,如何用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那些跨越时空的研究,定能为我们理解当下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我更期待的是,通过阅读,能够深入了解一位学者的学术成长轨迹,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如何秉持学术良知,在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中,走出自己独特道路的。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学术精神的敬仰。

评分

这部书卷气十足,拿到手中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通往遥远智慧殿堂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里,那些学人如何梳理、传承、创新文化遗产感到好奇。这本书所承载的,想必是那个时代最精华的学术碰撞与思想火花。装帧精致,纸张温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与匠心。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经过作者的精心打磨,必能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或者被时间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智慧。我期待着能在其中寻找到那些超越时代,能够启迪当下思考的真知灼见,感受学问的博大精深,以及一位学者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洞察。这套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一次对知识海洋的深度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