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有《随园食单》,近有《中国食谱》,美食家的300个家常食谱
2. 杨步伟说中餐,一部关于中国烹饪艺术与饮食美学的名著
3. 20多种文字出版,《纽约时报》报道,风靡欧美半世纪,1次译成中文版
4. 学术大师赵元任 作注
5. ZM学者、一代宗师 胡适 前言
6.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赛珍珠 作序
7. D二版精心修订,内容更加完善
中国食谱 (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
前 言
序 言(胡适)
导 言(赛珍珠)
作者笔记
习惯用法及提示
D一部分 做饭与吃饭
D1 章 导言
D2 章 食材
D3 章 作料
D4 章 炊具餐具
D5 章 备菜
D6 章 烹调
D二部分 菜谱和菜单
D1 章 红烧肉
D2 章 肉片
D3 章 肉丝
D4 章 肉丸或肉饼
D5 章 特色荤菜
D6 章 牛肉
D7 章 羊肉和羔羊肉
D8 章 鸡
D9 章 鸭
D10 章 鱼类
D11 章 虾
D12 章 海味
D13 章 蛋
D14 章 蔬菜
D15 章 汤
D16 章 火锅
D17 章 甜品
D18 章 米饭
D19 章 面条
D20 章 糕点
D21 章 用餐与菜单
D22 章 豆制品
D23 章 中餐健康饮食
关于茶的注解
怎样点中餐(How to Order and Eat in Chinese)
前 言
自 序
D1 章 餐与两餐之间
D2 章 中国餐桌习俗
D3 章 菜肴与调味品的类型
D4 章 便餐
D5 章 怎样点便餐
D6 章 宴会
D7 章 粤菜
D8 章 北方食品
D9 章 川菜
D10 章 南方菜
D11 章 怎样阅读中文菜单
写给美食家的后记
中文版编后记
校订说明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书的包装很朴素,拿到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本普通工具书,没想到翻开后,才惊觉自己低估了它。虽然我是一个完全不懂烹饪的“厨房小白”,但这本书的内容却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堆菜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在手把手地教你。从食材的选择,到处理的技巧,再到火候的把控,每一个环节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一些基础烹饪概念的讲解,比如“什么是炒糖色”、“如何判断鱼是否熟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至关重要。书中的图片也不是那种为了美观而摆拍的,而是真实地展示了烹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一些可能会遇到的“翻车”现场,这让我觉得特别接地气,也给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曾经尝试过跟着一些网上流传的视频学做菜,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不是味道不对,就是卖相不佳。这次拿到这本书,我感觉我终于找到了那个能带我入门的“引路人”。我打算先从那些看起来最简单的菜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助我完成我的“美食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让我感到有些应接不暇,但细细品味之后,却又充满了惊喜。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家常菜”的期待,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特色菜肴,而且每道菜的介绍都不仅仅停留在“原料、步骤”的层面,还深入挖掘了菜肴背后的故事、地域特色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烹饪秘诀。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一些传统节日的菜品介绍,比如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作者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做法,还解释了这些食物在节日里的象征意义,让我对这些传统习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平时也喜欢逛一些美食论坛,看一些美食博主的分享,但总觉得缺少一种系统性的知识。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和认识中国菜的多样性。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菜品,这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尝试制作,去品尝那些隐藏在文字中的美味。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出差,在外吃饭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每次在外就餐,我都会观察那些地道的菜肴是怎么做的,然后回来尝试复刻。然而,很多时候,即使是相同的食材,做出来的味道却大相径庭。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仿佛找到了失落的“密码”。它不像一些过于专业化的烹饪书籍,里面充满了各种我看不懂的术语和复杂的技巧。相反,它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最核心的烹饪原理。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调味”这一部分的讲解,它详细阐述了不同香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菜系中的运用方式,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菜肴吃起来那么有层次感。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食材搭配的建议,比如什么蔬菜适合搭配什么肉类,什么调料能起到提鲜的作用,这些信息对于提升我的烹饪水平非常有帮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吃懂”中国菜的指南。
评分我一直对烹饪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做出一桌像样的菜肴需要天赋和多年的经验。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这种观念才开始动摇。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烹饪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步骤,让我觉得原来做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烹饪技法的讲解,比如“爆”、“炒”、“炖”、“焖”等等,它不仅给出了每个技法的定义,还配上了大量的示意图,让你能够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区别和要领。我曾经尝试过跟着一些零散的食谱做菜,常常因为不清楚某个步骤的操作而卡住,导致整个菜都做失败了。而这本书就避免了这种情况,它几乎涵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基础烹饪技巧,并且解释得非常到位。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让我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和进步。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定价我之前觉得有点高,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承。书中收录的很多菜肴,都是我童年记忆里妈妈的味道,那种温馨、怀念的感觉,在翻阅过程中不断涌现。作者在介绍每一道菜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融入一些情感,比如某个菜是家乡的特色,某个菜是儿时的回忆,这些细节让这本书变得格外有温度,也让我对这些菜肴产生了更深的感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食材原产地的介绍,以及一些传统烹饪方式的溯源,这让我看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味道,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把做菜当作一种技能,而是把它当作一种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