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人间旧事 汪曾祺/著 生活 是很好玩的 生活 是充满希望的 中国现代当代小说集

现货正版 人间旧事 汪曾祺/著 生活 是很好玩的 生活 是充满希望的 中国现代当代小说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人间旧事
  • 现当代文学
  • 小说集
  • 中国文学
  • 生活
  • 散文
  • 经典
  • 文学
  • 现货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谐万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4532426653141
商品编码:2528228378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号:ISBN 978-7-201-12519-0

书号:9787201125190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丛书名: 

印刷日期:2018年1月    用纸:70g 轻型纸

版次:1    印次:1

开本:32K    定价:45.00

印张:11.75    装帧:  精装

封面用纸:特种纸    内文用纸:70g 轻型纸

字数:300千字    自然包:10本/小包

页数:376    铁路件:40本/箱

作者:汪曾祺 著    译者(编者):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建议上架     小说集-中国-当代

    CIP分类: Ⅳ.①I247.7

 

 

内容介绍

本书所收录文章,都是汪曾祺中短篇小说与散文中的精品。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充溢着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他的小说让读者重新发现了民族心灵、性灵以及传统美德。他的散文更充满了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目录

七里茶坊001

老鲁019

艺术家038

戴车匠048

落魄060

鸡鸭名家074

草巷口093

阴城098

三圣庵100

牌坊—故乡杂忆 103

看画105

道士二题110

马道士110

五坛112

和尚116

铁桥116

静融法师118

阎和尚120

一辈古人121

靳德斋121

张仲陶124

薛大娘126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129

泡茶馆133

跑警报142

观音寺151

白马庙156

王全159

看水176

风景189

一、堂倌189

二、人192

三、理发师193

198

黄开榜的一家223

熟藕230

合锦235

鸡毛240

钓人的孩子251

钓人的孩子251

捡金子252

航空奖券253

日规257

抽象的杠杆定律267

星期天271

小说三篇288

求雨288

迷路291

卖蚯蚓的人296

八月骄阳303

安乐居313

捡烂纸的老头326

祁茂顺329

仁慧333

薛大娘338

礼俗大全344

拟故事两篇352

螺蛳姑娘352

仓老鼠和老鹰借粮354

捕快张三—聊斋新义 358

 

在线试读

去年夏天我们过的那一段日子实在很好玩。我想不起别的恰当的词儿,只有说它好玩。学校四个月发不出薪水,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地吃。—这个学校是一个私立中学,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办的。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教员,全部都是联大的同学。有那么几个有“事业心”的好事人物,不知怎么心血来潮,说是咱们办个中学吧,居然就办起来了。基金是靠暑假中演了一暑期话剧卖票筹集起来的。校址是资源委员会的一个废弃的仓库,有那么几排土墼墙的房子。教员都是熟人。到这里来教书,只是因为找不到,或懒得找别的工作。这也算是一个可以栖身吃饭的去处。上这儿来,也无须通过什么关系,说一句话,就来了。也还有一张聘书,聘书上写明每月敬奉薪金若干。薪金的来源,是靠从学生那里收来的学杂费。物价飞涨,那几个学杂费早就教那位当校长的同学捣腾得精光了,于是教员们只好枵腹从教。校长天天在外面跑,通过各种关系想法挪借。起先回来还发发空头支票,说是有了办法,哪儿哪儿能弄到多少,什么时候能发一点钱。说了多次,总未兑现。大家不免发牢骚,出怨言。然而生气的是他说谎,至于发不发薪水本身倒还其次。我们已经穷到了极限,再穷下去也不过如此。薪水发下来原也无济于事,顶多能约几个人到城里吃一顿。这个情形,没有在昆明,在我们那个中学教过书的人,大概无法明白。好容易学校挨到暑假,没有中途关门。可是一到暑假,我们的日子就更特别了。钱,不用说,毫无指望。我们已好像把这件事忘了。校长能做到的事是给我们零零碎碎的弄一餐两餐米,买二三十斤柴。有时弄不到,就只有断炊。菜呢,对不起,校长实在想不出办法。可是我们不能吃白斋呀!有了,有人在学校荒草之间发现了很多野生的苋菜(这个学校虽有土筑的围墙,墙内照例是不除庭草,跟野地也差不多)。这个菜云南人叫做小米菜,人不吃,大都是摘来喂猪,或是在胡萝卜田的堆锦积绣的丛绿之中留一两棵,到深秋时,在夕阳光中红晶晶的,看着好玩。—昆明的胡萝卜田里几乎都有一两棵通红的苋菜,这是种菜人的超乎功利,纯为观赏的有意安排。学校里的苋菜多肥大而嫩,自己动手去摘,半天可得一大口袋。借一二百元买点油,多加大蒜,爆炒一下,连锅子掇上桌,味道实在极好。能赊得到,有时还能到学校附近小酒店里赊半斤土制烧酒来,大家就着碗轮流大口大口地喝!小米菜虽多,经不起十几个正在盛年的为人师者每天食用,渐渐地,被我们吃光了。于是有人又认出一种野菜,说也可以吃的。这种菜,或不如说这种草更恰当些,枝叶深绿色,如猫耳大小而有缺刻,有小毛如粉,放在舌头上拉拉的。这玩意儿北方也有,叫做“灰藋菜”,也有叫讹了叫成“回回菜”的。按即庄子所说“逃蓬藋者闻人足音则跫然喜”之“藋”也。据一个山东同学说,如果裹了面,和以葱汁蒜泥,蒸了吃,也怪好吃的。可是我们买不起面粉,只有少施油盐如炒苋菜办法炒了吃。味道比起苋菜,可是差远了。还有一种菜,独茎直生,周附柳叶状而较为绵软的叶子,长在墙角阴湿处,如一根脱了毛的鸡毛掸子,也能吃。不知为什么没有尝试过。大概这种很古雅的灰藋菜还足够我们吃一气。学校所在地名观音寺,是一荒村,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时在暑假,我们的眠起居食,皆无定时。早上起来,各在屋里看书,或到山上四处走走,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相互招呼去“采薇”了。下午常在校门外不远处一家可以欠账的小茶棚中喝茶,看远山近草,车马行人,看一阵大风卷起一股极细的黄土,映在太阳光中如轻霞薄绮,看黄土后面蓝得好像要流下来的天空。到太阳一偏西,例当想法寻找晚饭菜了。晚上无灯—交不出电灯费教电灯公司把线给铰了,大家把口袋里的存款倒出来,集资买一根蜡烛,会聚在一个未来的学者、教授的屋里,在凌乱的衣物书籍之间各自找一块空间,躺下或坐好,天南地北,乱聊一气。或回忆故乡风物,或臧否一代名流,行云流水,不知所从来,也不知向何处去,高谈阔论,聊起来没完,而以一烛为度,烛尽则散。生活过成这样,却也无忧无虑,兴致不浅,而且还读了那么多书!

啊呀,题目是《老鲁》,我一开头就哩哩拉拉扯了这么些闲话干什么?我还没有说得尽兴,但只得打住了。再说多了,不但喧宾夺主,文章不成格局(现在势必如此,已经如此),且亦是不知趣了。

但这些事与老鲁实有些关系,老鲁就是那时候来的。学校弄成那样,大家纷纷求去,真为校长担心,下学期不但请不到教员,即工役校警亦将无人敢来,而老鲁偏在这时候来了。没事在空空落落的学校各处走走,有,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两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到吃晚饭时常听到那边有欢笑的声音。这声音一听即知道是烧酒所翻搅出来的。嗷,这些校警有办法,还招待得起朋友啊?要不,是朋友自己花钱请客,翻作主人?走过门前,有人说:“汪老师,来喝一杯”,我只说:“你们喝,你们喝”,就过去了,是哪几个人也没有看清。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藋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藋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来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不但是蔬菜,即荤菜亦能随地找得到了。这大概可以说是老鲁的发明。“发明”,不对,该说什么呢?在我看,那简直就是发明:是一种甲虫,形状略似金龟子,略长微扁,有一粒蚕豆大,村里人即叫它为蚕豆虫或豆壳虫。这东西自首夏至秋初从土里钻出来,黄昏时候,漫天飞,地下留下一个一个小圆洞。飞时鼓翅作声,声如黄蜂而微细,如蜜蜂而稍粗。走出门散步,满耳是这种营营的单调而温和的音乐。它们这样营营的,忙碌地飞,是择配。这东西一出土即迫切地去完成它的生物的义务。等到一找到对象,便在篱落枝头息下。或前或后于交合的是吃,极其起劲地吃。所吃的东西却只有一种:柏树的叶子。也许它并不太挑嘴,不过爱吃柏叶,是可以断言的。学校后面小山上有一片柏林,向晚时这种昆虫成千上万。老鲁上山挑水,老鲁到朋友处闲住,但不能整天抄手坐着,总得找点事做做,挑水就成了他的义务劳动,回来说,这种虫子可吃。当晚他就捉了好多。这一点不费事,带一个可以封盖的瓶罐,走到哪里,随便在一个柏枝上一捋,即可有三五七八个不等。这东西是既不挣扎也不逃避的,也不咬人蜇人。老鲁笑嘻嘻地拿回来,掐了头,撕去甲翅,动作非常熟练。热锅里下一点油,煸炸一下,三颠出锅,上盘之后,撒上重重的花椒盐,这就是菜。老鲁举起酒杯,一连吃了几个。我们在一旁看着,对这种没有见过的甲虫能否佐餐下酒,表示怀疑。老鲁用筷子敲敲盘边,说:“老师,请两个嘛!”有一个胆大的,当真尝了两个,闭着眼睛嚼了下去:“唔,好吃!”我们都是“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的,于是饭桌上就多了一道菜,而学校外面的小铺的酒债就日渐其多起来了。这酒账是到下学期快要开学时才由校长弄了一笔钱一总代付了的。豆壳虫味道有点像虾,还有点柏叶的香味。因为它只吃柏叶,不但干净,而且很“雅”。这和果子狸,松花鸡一样,顾名思义即可知道一定是别具风味的山珍。不过,尽管它的味道有点像虾,我若是有一盘油爆虾,就决不吃它。以后,即使在没有虾的时候也不会有吃这玩意儿的时候了。老鲁呢,则不可知了。不管以后吃不吃吧,他大概还会念及观音寺这地方,会跟人说:“俺们那时候吃过一种东西,叫豆壳虫……”

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刘自然知道,说不要紧的,他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他说到“这样的饭”时,在场的人都笑了)。他姓鲁,叫鲁庭胜(究竟该怎么写,不知道,他有个领饷用的小木头戳子,上头刻的是这三个字),我们都叫他老鲁,只有事务主任一个人叫他的姓名(似乎这样连名带姓地叫他的下属,这才像个主任)。济南府人氏。何县,不详。和他同时来的一个,也“补上”了,姓吴,河北人。

什么叫“校警”,这恐怕得解释一下,免得过了一二十年,读者无从索解。“校警”者,学校之警卫也。学校何需警卫?因为那时昆明的许多学校都在乡下,地方荒僻,恐有匪盗惊扰也。那时多数学校都有校警。其实只是有几个穿军服的人(也算一个队),弄几枝旧枪,壮壮胆子。无非是告诉宵小之徒:这里有兵,你们别来!年长日久,一向又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个队近于有名无实了。他们也上下班。上班时抱着一根老捷克式,搬一条长凳,坐在门口晒太阳,或看学生打篮球。没事时就到处走来走去,嘴里咬着一根狗尾巴草,“朵朵来米西”,唱着不成腔调的无字曲。这地方没有什么热闹好瞧。附近有一个很奇怪的机关,叫做“灭虱站”,是专给国民党军队消灭虱子的。他们就常常去看一队瘦得脖子挺长的弟兄开进门去,大概在里面洗了一通,喷了什么药粉,又开出来,走了。附近还有个难童收容所。有二三十也是饿得脖子挺长的孩子,还有个所长。这所长还教难童唱歌,唱的是“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而且每天都唱这个。大概是该所长只会唱这一段。这些校警也愿意趴在破墙上去欣赏这些瘦孩子童声齐唱《武家坡》。他们和卖花生的老头搭讪,帮赶马车的半大孩子钉马掌,去看胡萝卜,看蝌蚪,看青苔,看屎克螂,日子过得极其从容。有的住上一阵,耐不住了,就说一声“没意思”,告假走了。学校负责人也觉这样一个只有六班学生的学校,设置校警大可不必,这两枝老枪还是收起来吧,就一并捆起来靠在校长宿舍的墙角上锈生灰去了。校警呢,愿去则去,愿留的,全都屈才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了。人各有志,留下来的都是喜爱这里的生活方式的。这里的生活方式,就是:随便。你别说,原来有一件制服在身上,多少有点拘束,现在脱下了二尺半,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就更添了一分自在。可是他们过于喜爱这种方式,对我们就不大方便。他们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当教员的,水多重要!上了两节课,唇干舌燥。到茶炉间去看看,水缸是空的。挑水的呢?他正在软草浅沙之中躺着,眯着眼在看天上的云哩。毫无办法,这学校上上下下都透着一股相当浓厚的老庄哲学的味道:适性自然。自从老吴和老鲁来了,气象才不同起来。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沈从文先生的高徒,现当代有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他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皆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人间旧事》:一幅幅温情脉脉的时代风情画卷 汪曾祺先生,这位以“写熟透了的文字”著称的文坛大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贡献,更是对生活本真面貌的细腻描摹。他的作品,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读越觉熨帖。而《人间旧事》,便是他笔下无数闪耀着温情与智慧的碎片汇聚而成的一部杰作。它不是一本跌宕起伏、情节曲折的小说,而更像是一本沉甸甸的日记,一本装满了岁月痕迹、人情冷暖、风物变迁的剪贴簿。 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散文、小说、回忆录等多种体裁的篇章,但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他对生活的观察,对人世的体味,以及对那些转瞬即逝的“旧事”的珍视。这些“旧事”,或是童年记忆里泛黄的画面,或是青年时代在西南联大求学的艰辛岁月,或是下放农村期间与土地和乡亲们结下的不解之缘,亦或是改革开放后重返北京的故都情怀。它们构成了汪曾祺先生丰富而独特的人生轨迹,也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时代侧影。 翻开《人间旧事》,你会立刻被一种平和而亲切的笔调所感染。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真诚。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意义,将细微之处的感动放大。比如,他笔下的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记忆、情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一块刚出炉的糕点,都可能勾起他一段深刻的往事,或是一段与亲人、朋友的温暖回忆。他会细致地描述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及烹饪的过程,仿佛让你身临其境,闻到那诱人的香气,尝到那朴素的滋味。这种对物质细节的关注,恰恰映照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除了食物,汪曾祺先生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家乡的亲人,还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不会去刻意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不会去描绘阴险狡诈的恶徒。他关注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善良、质朴、幽默,以及在生活压力下所展现出的韧性。他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人物的言谈举止,寥寥数语,便能让你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与灵魂。这些人物,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手艺人,一个热心肠的邻居,一个古怪但可爱的老师,他们共同构成了汪曾祺先生眼中“人间”的多彩图景。 《人间旧事》中,对故乡和故土的情感,也是一条挥之不去的主线。汪曾祺先生虽然一生辗转多地,但他的根,始终深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尤其是他的故乡高邮。他对高邮的风物、习俗、方言,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他会在书中反复提及家乡的山水、河流、桥梁,以及那些伴随他成长的童年玩伴和乡间老人。这些回忆,充满了浓郁的乡愁,但又不是那种沉重的、令人窒息的乡愁,而是一种带着淡淡忧伤和深深眷恋的怀旧。他让我们感受到,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人精神的原乡,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书中也触及了动荡年代的社会变迁。然而,汪曾祺先生的笔触并没有停留于政治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经历与感受。他以一种冷静而温和的态度,记录下那些艰难的岁月,那些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不抱怨,不指责,只是平静地叙述,将那些苦难融入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之中。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反而更显深沉和感人。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普通人也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尊严和对生活的热爱。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还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趣味和幽默感。他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的段子,也不是尖锐的讽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荒诞之处的善意调侃。他能在平淡的事物中发现幽默的因子,用一种轻松诙谐的笔调将其展现出来。这种幽默,化解了生活的许多苦涩,也让我们在阅读时忍不住会心一笑。他教会我们,即使面对困境,也要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人间旧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还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生活是很好玩的”的哲学。汪曾祺先生似乎总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寂静的乡村;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让我们明白,生活的乐趣并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体验。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可能蕴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都可能闪耀着动人的光芒。他鼓励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品味生活,去享受生活。 同时,本书也展现了“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的信念。即使经历了风雨,即使面对困难,汪曾祺先生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他的文字中,没有绝望,没有颓废,只有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盼。他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会有光明驱散阴霾;即使在最艰难的道路上,也总会有希望指引方向。这种乐观主义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人间旧事》并非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不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它更像是一本可以常伴身边的“心灵读物”。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当你拿起这本书,沉浸在汪曾祺先生温润的文字中,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港湾,卸下所有的疲惫和焦虑,重新审视自己与生活的关系。你会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慰藉,也会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这本书,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呼应。它以一种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件极其有趣且充满希望的事情。而那些“人间旧事”,正是构成这份有趣与希望的基石。汪曾祺先生用他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得以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温暖。 阅读《人间旧事》,就像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他不会给你空泛的道理,而是用他的人生经验,用他细腻的观察,为你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这本书,适合所有热爱生活、对生活怀有好奇心的人。它会让你重新发现身边的美好,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不平凡的意义。它是一本能够陪伴你一生,越读越有味道的书,一本真正值得珍藏的“人间旧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汪曾祺的文字,有着一种强大的治愈力。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之后,重读他的作品,仿佛找到了一种力量的源泉。他笔下的“希望”,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根植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即使是在困顿的年代,他也能在平凡中看到光明,在琐碎中发现诗意。这种乐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让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它,如何去感受它。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更加坚定地去拥抱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好玩”之处。

评分

我常常觉得,真正的文学,就是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人间旧事》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外在的东西所裹挟,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们的心灵。他用一种淡然的笔调,描绘着人间烟火,却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对于“好玩”的定义,不是物质的丰富,也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一种发现生活乐趣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读他的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饱经沧桑却又充满童趣的长者对话,他用他的人生智慧,引导我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评分

读《人间旧事》之前,我对汪曾祺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文字片段,知道他是一位文笔隽永、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家。这次终于有机会捧读他的作品集,感觉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的老宅门,里面陈列着关于生活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回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温润的亲切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寻常日子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由衷的热爱。他写故乡,写风物,写人情,仿佛有一双能够穿透时间的手,将那些早已模糊的画面重新勾勒得鲜活起来。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原来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滋味和韵味。一碗热汤,一株植物,一个眼神,都能在他的笔下变得意趣盎然。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是不是也曾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汪曾祺用他独特的文学语言,向我展示了一种“慢”而“深”的生活方式,一种在琐碎中发现乐趣,在平淡中品味人生的智慧。

评分

阅读《人间旧事》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段时光的旅行。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将你带入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我仿佛置身于他的故乡,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听着那里的方言乡音。他对景物的描写,尤其细腻,无论是江南的水乡,还是北方的平原,都被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而他笔下的人物,更是鲜活得仿佛就坐在你对面。他从不刻意去塑造英雄,而是关注那些普通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读着读着,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人物,其实都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这两个字,不再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生存状态,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丰富体验的广阔天地。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惊喜,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汪曾祺的文字,像温水煮茶,初尝平淡,细品之下,才发现其深沉的底蕴。他描写的人物,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只是静静地存在于那个时代,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那些乡间的老人,那些朴实的匠人,那些在时光中默默流转的普通人,都在他笔下获得了灵魂。我尤其喜欢他对食物的描写,那种对食材的尊重,对烹饪的热爱,不仅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是一种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一盘炒豆,一碗米饭,都能被他写得香气四溢,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股味道。这种对生活的细致描摹,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情,也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最朴实、最寻常的细节之中。它不是宏大的叙事,也不是激昂的口号,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滋养,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