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2版)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 生活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行为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认知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实用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1487
商品编码:25310165329
丛书名: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2版)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书名: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D2版)
作者: (美)费尔德曼 开本:
YJ: 60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4
书号: 978711153148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罗伯特 S. 费尔德曼
(Robert S. Feldman)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系教授,并担任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院长。费尔德曼教授是学院杰出教师奖的获得者,主要教授心理学导论,并在马萨诸塞大学开创了心理学远程教育课程。
费尔德曼教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还是行为、心理与认知科学联盟以及行为与脑科学进展基金会的名誉理事。
作为富布赖特GJ讲师和研究学者奖的获得者,他已撰写、出版和发表了100多部著作以及科学论文。他的著作包括《非语言行为基础》(Fundamentals of Nonverbal Behavior)、《儿童非言语行为发展》(Development of Nonverbal Behavior in Children)、《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等,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以及日文等)出版。

译者简介
梁宁建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GWY学位WY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WY会WY、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心理科学》杂志副主编、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WY。主要学术领域有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人格心理与健康成长、IAT和具身认知研究、信息数字化学习能力发展研究等。

精彩导读 目录 目录  Contents前言致学生D1章 心理学导论??1从业的心理学工作者??2心理学是什么??2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心理学的“家谱”??2从事心理学工作??4心理科学:过去、现在和将来??5心理学的源泉??5D今的观点??8心理学和你的生活??9心理学的关键问题和有关争论??10心理学研究??12科学方法??12心理学研究??13描述性研究??13实验性研究??15研究中面临的挑战:探索过程??17研究中的伦理问题??17在研究中可以使用动物吗??18实验效度面临的威胁:避免实验偏差??18D2章 神经科学与行为??22神经元:行为的基本元素??23神经元的结构??23神经元如何被激活??24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间隙的桥接??24神经递质:有多重功效的化学介质??26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体内的交流??27神经系统??27包含化学物质与腺体的内分泌系统??29脑??31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监视大脑??31ZY核:我们的“旧脑”??32边缘系统:ZY核之外??33大脑皮层:我们的“新脑”??33神经可塑性和脑??35大脑半球特异化:两个脑还是一个脑??35D3章 感觉和知觉??42感觉我们周围的SJ??43JD阈限:探测外部SJ??43差别阈限:觉察出刺激之间的差异??44感觉适应:降低我们的反应水平??44视觉:对眼睛的解析??45眼睛的构造详解??45视觉与色盲:700万色觉光谱??48听觉与其他感觉??49感知声音??49嗅觉与味觉??50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以及痛觉??52知觉组织:构建我们的SJ观??54格式塔知觉组织法则??54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55知觉恒常性??55深度知觉:把二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56运动知觉??56知觉错觉??57D4章 意识状态??61睡眠与梦??62睡眠的阶段??62快速眼动睡眠:似是而非的睡眠??64人为什么要睡觉,至少需要睡多长时间??64梦的功能和意义??65睡眠障碍??66生理节律??67催眠与冥想??69催眠:一种类似昏睡的体验吗??69冥想:调节自身的意识状态??70药物使用:意识的高峰与低谷??71兴奋剂:造成兴奋的药物??72镇静剂:减慢神经系统活动的药物??73麻醉剂:缓解疼痛与焦虑??77迷幻剂:造成迷幻的效果??77D5章 学习??81经典条件反射??8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82条件反射原则应用于人类的行为??83消退??84泛化和分化??85操作性条件反射??86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86积J强化物、消J强化物和惩罚??87对惩罚的赞成与反对:为什么强化战胜了惩罚??88强化时制:生活中奖励的时机??88塑造:强化非天生的行为??90学习的认知理论??92潜伏学习??92观察学习:通过模仿学习??93电视以及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媒体信息重要吗??94D6章 思维:记忆、认知与语言??100记忆的基础??101感觉记忆??102短时记忆??102长时记忆??102回忆与遗忘??103提取线索??103加工水平??104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04闪光灯记忆??105记忆的建构过程:重构过去??105遗忘??107我们为何会遗忘??107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前后信息的遗忘??108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109表象:洞察心灵的眼睛??109概念:对SJ的分类??110推理:思维的缔造??110问题解决??111语言??114语言的发展:词汇的发展??114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因纽特人比得克萨斯州人拥有更多关于“雪”的词汇吗??116D7章 动机与情绪??120解释动机??121动机的本能论:天生如此??121驱力递减理论:满足我们的需要??121唤醒理论:不只是驱力减少??122激励理论:动机的拉力??122动机的认知理论:动机背后的思维??1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23运用不同的动机理论??124人类的需要与动机??124饥饿与食物背后的动机??125性动机??128成功、归属以及权力的需要??130了解情绪体验??132决定情绪的范围:我们的感情??132情绪之源??132D8章 发展??139先天、教养以及产前发育??140先天和教养的相对影响力??141个体发展的研究方法??141胎儿期的发展:从怀孕到出生??142婴儿期和儿童期??145令人惊奇的新生命??145成长的儿童:从婴儿期过渡到幼童期??147青春期:走向??155身体的发展:变化的青少年??156道德和认知发展:从错误中区别出正确??156社会性发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157成年期??160生理发展:健康的DF??160社会性发展:工作??161结婚、生子和离婚:家庭的纽带??161生命的Z后时期:走向衰老??162成年晚期的生理变化:身体的老化??162认知变化:关于成年晚期的思考??162成年晚期的社会生活:衰老,但并不孤D??163D9章 人格与个体差异??168人格的心理动力观??16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描绘潜意识领域蓝图??169新弗洛伊德学派精神分析家:基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172人格的特质观、学习观、生物进化观以及人本主义观??174特质观:给人格贴标签??174学习观:我们所学塑造了我们自己??175生物进化观:人格是与生俱来的吗??177人本主义观:D一无二的你??178比较各种人格观点??179人格评价:是什么使我们与众不同??180人格测量的自陈法??181投射法??182行为评估??183智力??184智力理论:智力有许多种类吗??184操作智力和情绪智力:基于一种更明智的智力观??186智力评估??187智力的差异??190D10章 心理障碍??195正常与异常:做出区分??196对异常的界定??196对于异常的看法:从迷信到科学??196心理行为异常的分类:DSM入门??198主要的心理障碍??199焦虑障碍??200躯体形式障碍??203分离性障碍??203心境障碍??204精神分裂症??206人格障碍??209童年期障碍??210其他障碍??210深入了解心理障碍??211心理障碍盛行:美国人的心理状态??211心理障碍的社会文化背景??211D11章 心理障碍的治疗??215心理治疗法:心理动力疗法、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216心理动力疗法??216行为疗法??218认知疗法??219心理治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和团体疗法??221人本主义疗法??221人际关系疗法??222团体疗法、家庭疗法以及自助团体??222对心理治疗法的评价??223生物医学治疗法??225药物治疗??225电击疗法??228对生物医学治疗法的未来展望??229社区心理学:重在预防??229D12章 社会心理学??233态度和社会认知??234说服:改变态度??234社会认知:理解他人??235社会影响和群体??238从众:仿效别人的行为??238顺从:屈服于直接的社会压力??239服从:听从直接命令??240偏见和歧视??241偏见的根源??242偏见和歧视的测量:内隐人格测验??242减少偏见和歧视??243正性和负性的社会行为??243喜欢和爱:人际吸引和人际关系的发展??244攻击和社会行为:伤害和助人??246压力及应对??248压力:对威胁和挑战的反应??248压力源的本质:我的压力是你的乐趣??249应对压力??252各章自测、反思和关键术语??257参考文献
目录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内容介绍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心灵的触角:洞察日常的心理学智慧》 你是否曾好奇,为何在某些时刻,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情绪?是什么驱使我们做出某些选择,而又在事后感到困惑?人际交往中那些微妙的信号,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如何学习、记忆,又如何面对压力与挑战的?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否真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受到我们内心世界的过滤与重塑? 《心灵的触角:洞察日常的心理学智慧》并非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为你精心准备的一扇窗,透过它,你可以清晰地看见潜藏在你我生活中的心理学密码。这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场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让你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 第一部分:认识你自己——心智的奥秘 我们常常感觉自己是“我”,但这个“我”究竟由什么构成?本书的开篇,将从心智的本质出发,为你解构“自我”的构成要素。你将了解到,我们的思维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由各种认知过程交织而成。 感知与觉知: 我们是如何接收外界信息的?光线如何转化为视觉,声波如何转化为听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脑如何对这些原始信号进行加工,赋予它们意义?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感觉通道的运作机制,并重点探讨“知觉”这一关键环节。你将明白,为什么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我们将剖析错觉的原理,让你惊叹于大脑的创造力,同时也认识到其局限性。 思维与记忆: 我们的思想是如何流转的?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形成判断,又如何做出决策?本书将带你走进思维的迷宫,揭示逻辑推理、直觉判断以及决策偏差的奥秘。同时,记忆更是我们心智的基石。你将了解不同类型的记忆(如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是如何运作的,以及遗忘的生理机制。更重要的是,你将学会一些提高记忆力、优化学习效率的实用方法,让知识真正地内化于心。 学习与发展: 我们从何时开始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本书将涵盖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主要学习理论,并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学习场景相结合。从童年咿呀学语,到青少年叛逆期的探索,再到成年后的职业发展,我们将探讨人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与挑战,让你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成长轨迹。 情绪与动机: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快乐、悲伤、愤怒或恐惧?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本书将深入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并分析不同情绪的功能。同时,你将理解驱动我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到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如成就感、归属感),我们将揭示这些需求如何塑造我们的目标和行为。 第二部分:连接的世界——人际的智慧 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人际关系,为你提供洞察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钥匙。 沟通的艺术: 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和理解的建立。你将学习到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包括积极倾听、清晰表达、非语言信号的解读以及冲突的化解技巧。本书将通过大量真实案例,让你领悟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含义。 态度与说服: 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或事物产生好感,而对另一些则心生反感?本书将探讨态度的形成机制、功能以及如何改变态度。你将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我们说服他人(或被他人说服)的概率,以及常见的说服策略和心理陷阱。 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 在群体中,我们的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时我们会盲从,有时又会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本书将剖析从众、服从、社会认同等概念,让你理解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你将认识到,我们并非完全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塑造。 爱情、友谊与家庭: 在亲密关系中,是什么让我们相互吸引?友谊又是如何维系的?家庭的形成与发展又遵循着怎样的心理规律?本书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亲密关系的构成要素,探索爱情的甜蜜与挑战,以及家庭动态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你将获得理解和经营这些重要关系的新视角。 第三部分:应对挑战——成长的力量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挫折、压力、困惑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为你提供应对人生挑战的心理工具与策略,助你更好地认识和驾驭内心的风暴。 压力与应对: 什么是压力?压力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本书将详细介绍压力的来源,识别不同类型的压力信号,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放松技巧、时间管理、认知重评等,帮助你有效地管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与疾病: 什么是心理健康?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哪些?本书将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介绍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可能的原因,并强调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同时,你将了解到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如韧性、幸福感,以及如何培养这些积极品质。 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 成长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本书将激励你探索自身的潜能,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并学会如何克服障碍,实现个人价值。你将学习到关于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培养成长型思维。 《心灵的触角:洞察日常的心理学智慧》旨在以一种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最核心、最实用的知识带到你的指尖。它不是让你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让你成为自己生活的智者,用更深刻的理解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更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翻开这本书,你将发现,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学问,它就蕴藏在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你解读自己、理解世界的一把金钥匙。这本书将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位良师益友,为你点亮前行的道路,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2版)》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有用性”。我一直觉得,学习心理学,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最终改善自己的生活。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让你感觉“学到了很多,但不知道怎么用”的书。它里面的很多观点和方法,都可以立刻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比如,书中关于“决策心理学”的分析,让我对自己在做选择时容易犯的错误有了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尝试一些更科学的决策方法。另外,它对“人际关系”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建立和维护更健康、更积极的人际互动。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顺畅,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混乱。而且,它还穿插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测试和思考题,能够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生活视角的书,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朋友们。

评分

初拿到这本《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2版)》,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心理学充满好奇,总觉得它能为理解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然而,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让人望而却步。读过几章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不像那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一一展开。书中举的例子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情景,比如人际交往中的误会、面对压力时的反应,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都得到了深刻的剖析。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情绪管理的探讨,读到关于如何识别和调节负面情绪的章节时,仿佛找到了自己多年来困扰的答案。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要开心”,而是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思路,让我能够更有意识地去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并学会以更健康的方式去应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让我感觉心理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实用工具,能够真正帮助我改善生活质量。

评分

这本《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2版)》真的是一本我近期读到的最“有料”的书。我本身就对人性的复杂性很感兴趣,经常会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选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心理学与你的生活》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而是以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去分析。比如,书中关于“从众心理”的章节,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认识到个体在群体中的局限性。读到关于“动机”的讨论时,我更是豁然开朗,原来我们许多看似随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在驱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不会让人感觉像是在读教科书。它善于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章节时,会立刻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成就感,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积极的期待。

评分

我买《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2版)》之前,其实对心理学并没有太大的概念,只是觉得它听起来很高大上,也许能让我显得更“有文化”。但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相反,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用科学的视角,解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我特别欣赏它在讲到“幸福感”的章节时,没有给出任何“速成”的秘诀,而是通过分析影响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引导读者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这种“治本”的思路,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非语言沟通”,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等,这在我的日常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发现,很多时候,别人想表达的意思,并不需要用语言说出来,通过细微的观察,就能有所洞察。这种能力的提升,让我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2版)》纯粹是出于一种“打发时间”的心态,想着随便翻翻,也许能学点儿什么。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不经意间就点燃了我探索内心世界的兴趣。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理性”的人,不太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总觉得别人的行为逻辑难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引导我进行思考。例如,在谈到认知偏差时,书中描述了许多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容易犯的错误,这让我幡然醒悟,原来很多时候我自以为的“客观事实”,可能只是源于我自身的固有视角。这种“顿悟”的感觉非常奇妙,也促使我开始更加警惕自己的思维陷阱。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它帮助我发现了很多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内心角落。它让我明白,理解心理学,不仅仅是了解理论,更是了解人类本身,包括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为人知的驱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