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脏健康百病消

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脏健康百病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立霞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五脏健康
  • 心肝脾肺肾
  • 疾病调理
  • 健康生活
  • 传统医学
  • 养生保健
  • 食疗
  • 经络
  • 自然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盐城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4244
商品编码:2397593097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脏健康百病消
作者: 袁立霞 开本:
YJ: 39.8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8
书号: 9787122264244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袁立霞,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方剂教研室讲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现主持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一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项。主参编著作5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精彩导读 目录 D一篇 养 肺
D一章 肺的概述 3
D一节 如何呵护娇嫩的肺脏  3
一、肺是人体易脏、脆弱的器官  3
二、影响肺部健康的五大因素  4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肺  5
一、肺气虚证  5
二、肺阴虚证  6
D三节 呵护肺部健康的细节  7
一、肺部保健常识  7
二、调养肺的穴位  9
三、肺部保健的运动和按摩方法 11
D四节 常见肺病 13
一、上呼吸道感染  13
二、气管炎  15
三、支气管哮喘  17
四、肺气肿  18
五、肺结核  19
D二章 食养补肺  21
D一节 补肺食物 21
一、五谷杂粮  21
二、肉蛋类  23
三、水产品类  26
四、蔬菜类  29
五、水果类  31
D二节 补肺中药 33
D三节 补肺中药TX方 42
一、宣肺止咳  42
二、滋阴润肺  42
三、补气温肺  43
四、化痰止咳  43
五、补肺益肾  43
D四节 补肺饮食药膳 44
一、滋阴润肺  44
二、温补肺阳  45
三、补气温肺  47
四、宣肺止咳  48
D五节 补肺日常茶饮 49
D二篇 养 心
D三章 心的概述 55
D一节 心是人体五脏六腑的1领 55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心 57
一、心气亏虚  57
二、心血亏虚  57
三、心阳亏虚  58
四、心阴亏虚  59
五、瘀阻心脉  60
D三节 呵护心部健康的细节 60
一、生活保健常识  60
二、调养心脏的穴位  68
三、运动  72
D四节 常见的心脏疾病 73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73
二、冠心病  74
三、心绞痛  75
四、心律失常  75
五、心力衰竭  76
D四章 食养补心77
D一节 补心食物 77
一、五谷杂粮  77
二、肉蛋类  78
三、水产品类  80
四、蔬菜类  82
五、水果类  83
D二节 补心中药 85
D三节 补心中药TX方 93
一、补益心气  93
二、滋阴清火  93
三、补养心血  94
四、温通心阳  95
D四节 补心饮食药膳 95
一、心气虚  95
二、心血虚  98
三、心阴虚  100
四、心阳虚  102
D五节 护心日常茶饮  105
一、益气养心  105
二、滋阴养血  105
三、养心安神  105
四、活血祛瘀  106
五、行气散瘀  106
D三篇 养 脾
D五章 脾的概述109
D一节 如何呵护脾  109
一、脾为后天之本  109
二、影响脾胃健康的三大因素  110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脾 111
一、脾胃气虚  111
二、脾胃阳虚  112
三、脾胃阴虚  112
四、湿热蕴脾  113
五、食滞胃脘  114
D三节 呵护脾脏健康的细节 114
一、脾脏保健常识  114
二、调养脾脏的穴位  116
D四节 常见脾病  120
一、腹泻  120
二、便秘  121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122
D六章 食养健脾123
D一节 健脾食物  123
一、五谷杂粮  123
二、肉蛋类  124
三、蔬菜类  126
四、水果类  127
D二节 健脾中药  128
D三节 健脾中药TX方  134
一、健脾益气方  134
二、温补脾阳方  136
三、滋阴益胃方  137
四、健脾利湿方  137
五、健脾和胃方  138
D四节 健脾饮食药膳  139
一、健脾益气  139
二、温补脾阳  141
三、滋阴益胃  143
四、健脾利湿  145
五、健脾和胃消食  146
D五节 健脾日常茶饮  148
D四篇 养 肝
D七章 肝脏概述153
D一节 如何呵护肝脏  153
一、肝为刚脏  153
二、影响肝脏健康的七大因素  154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肝 155
一、肝血虚  155
二、肝阴虚  155
三、肝气郁结  156
D三节 呵护肝脏健康的细节 156
一、肝脏保健常识  156
二、调养肝脏的穴位  159
三、运动  163
D四节 常见肝脏疾病  164
一、慢性肝炎  164
二、脂肪肝  166
三、肝硬化  167
D八章 食养补肝169
D一节 补肝食物  169
一、五谷杂粮  169
二、肉蛋类  169
三、水产类  170
四、蔬菜类  171
五、水果类  171
六、坚果类  172
D二节 补肝中药  173
D三节 补肝中药TX方  176
一、滋阴养肝  176
二、补肝养血  177
三、疏肝理气  177
四、清泻肝火  177
五、补肝益气  178
六、温补肝阳  178
D四节 调肝饮食药膳  179
一、滋阴养肝  179
二、补肝养血  181
三、疏肝理气  183
四、补肝明目  184
D五节 调肝日常茶饮  185
一、滋阴养肝  185
二、补肝养血  186
三、疏肝理气  187
四、补肝明目  187
五、补肝乌发  188
D五篇 养 肾
D九章 肾的概述191
D一节 如何呵护肾  191
一、肾的生理功能  191
二、影响肾脏健康的五大因素  192
D二节 中医如何辨证养护肾 192
一、肾气亏虚  193
二、肾精亏虚  193
三、肾阴亏虚  194
四、肾阳亏虚  194
D三节 肾健康的细节  195
一、肾脏保健常识  195
二、调养肾脏的穴位  197
三、肾脏健康的运动和按摩方法 199
D四节 常见肾病类型  200
一、水肿  200
二、泌尿系统感染  201
三、肾结石  202
四、前列腺增生  203
五、阳痿  203
D十章 食养补肾205
D一节 补肾食物  205
一、五谷杂粮类  205
二、肉蛋类  208
三、水产品类  211
四、蔬菜类  213
五、水果类  216
D二节 补肾中药  218
D三节 补肾中药TX方  224
一、滋补肾阴  224
二、温补肾阳  224
三、阴阳双补  225
四、温肾健脾  225
五、涩精止遗  226
D四节 补肾饮食药膳  226
一、补肾填精  226
二、健脾补肾  229
三、滋补肾阴  231
四、温补肾阳  234
D五节 补肾日常茶饮  236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五脏安泰:从根源调养身心,构筑健康长城》 序言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常常疲于奔波,被琐事缠身,忽略了身体最根本的呼唤。当病痛悄然来袭,我们才惊觉,健康的基石早已摇摇欲坠。然而,许多看似独立的病症,其根源往往深埋于五脏的失衡。中医自古以来便强调“五脏为本”,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与肝、心、脾、肺、肾这五大核心脏器的功能状态息息相关。一套系统、科学的调养方法,能够直击病灶,从根本上唤醒身体的自愈力,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本书《五脏安泰:从根源调养身心,构筑健康长城》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养生手册,而是一部旨在引领读者深入理解五脏奥秘,掌握全面、持久健康智慧的深度指南。它汇集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的认知,以一种温和而强大的方式,帮助您认识身体的语言,学会倾听五脏的诉求,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调养方案,让您告别亚健康,迈向真正的安康。 第一章:五脏的宏伟蓝图——人体健康的指挥中心 本章将为您揭开五脏神秘的面纱。我们不再将它们视为孤立的器官,而是视为一个精密协作、相互依存的生命系统。 肝:生命的疏泄者与储备库。 肝脏如同我们身体的“大将军”,负责调畅气机,让身体各项功能得以顺畅运行,又如同“大仓库”,储存着宝贵的血液。我们将深入探讨肝脏在情绪调节、消化吸收、解毒排污等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了解肝气不舒如何导致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消化不良,甚至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 心:生命的君主与神明之舍。 心脏,作为人体的“君主”,不仅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更是“神明”居所,承载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意识。本章将解析心血不足、心火亢盛等常见问题,以及它们如何引发心悸、失眠、健忘、焦虑等症状。我们将一同探寻宁心安神、强健心脉的古老智慧。 脾:后天之本与运化之枢。 脾胃乃“后天之本”,是人体获取和转化营养物质的“总管家”。我们将深入了解脾胃如何将食物化为精微,滋养全身;脾虚湿盛如何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肢体困重、面色晦暗。理解脾胃的健运,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屏障。 肺:呼吸之门与清肃之官。 肺,是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门户”,主司呼吸,又掌管全身气机的升降。我们将阐释肺气不足、肺阴亏虚等问题,如何导致咳嗽、气喘、乏力、易感冒。学习如何通过调养肺部,增强呼吸功能,提升身体的防御能力。 肾:先天之本与生命之源。 肾,被誉为“先天之本”,是生命力的源泉,储存着人体的精气,主宰着生长发育、生殖繁衍,并维持着人体的精、气、神。本章将深入剖析肾阳虚、肾阴虚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身体的活力、骨骼健康、头发光泽、性功能,甚至是衰老的进程。 第二章:五脏失衡的信号——倾听身体的低语 身体的每一个不适,都是五脏在发出求救信号。本章将教您如何成为自己身体的“解读师”。 面部气色:五脏健康的晴雨表。 从眼白、舌苔、面颊、嘴唇的颜色与形态,我们可以窥探五脏的健康状况。例如,眼白发黄可能提示肝胆问题,舌质淡白多见于脾虚,面色晦暗则可能与肾虚有关。 情绪波动:五脏失调的直接反映。 肝主疏泄,情绪不畅易伤肝;心主神明,思虑过度则耗心神。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情绪与对应脏器的关联,教您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反过来改善脏器功能。 消化异常:脾胃运化的警示。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这些看似常见的消化问题,往往是脾胃功能失调的直接表现,也可能折射出其他脏器的联动问题。 睡眠质量:五脏安宁的基石。 辗转反侧、失眠多梦,或是白天精神萎靡,这些都可能源于心神不宁、肝气郁结、脾胃不和。了解睡眠与五脏的关系,是重拾安稳睡眠的关键。 体形变化与水肿:体内代谢的信号。 身体不明原因的肥胖、水肿,或是消瘦,都可能与体内水湿运化失常、脾肾功能减弱有关。 疼痛与不适:脏腑经络的求救声。 身体不同部位的疼痛,往往指向特定的脏腑经络。我们将引导您初步辨别这些信号,了解它们可能代表的脏腑问题。 第三章:五脏的深度调养——重塑身心的和谐之美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提供一套系统、温和且切实可行的五脏调养方案。这些方法并非“速成”的技巧,而是基于长远健康考量,注重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的根本改善。 饮食的智慧:滋养五脏的天然宝藏。 五色养五脏: 深入解析不同颜色食物的药食同源特性,如绿色入肝、红色补心、黄色健脾、白色润肺、黑色益肾。 五味调五脏: 了解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如何影响脏腑功能,并掌握适度调味的艺术,避免过度损伤。 四季食养: 针对不同季节的特点,推荐适宜的食材和食疗方,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养生之效。 烹饪的讲究: 倡导清淡、易消化的烹饪方式,强调食物的天然属性,避免过度加工带来的营养流失和负担。 起居的规律:顺应天时的生活节奏。 睡眠的重要性: 科学的睡眠时间、睡眠环境对五脏修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改善失眠。 劳逸结合: 掌握适度的休息与运动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或长期久坐不动对脏器的伤害。 顺应四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何根据不同季节调整作息,顺应自然节律。 情志的调节:宁心静气,安抚五脏。 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辩证看待: 理解正常情志与过度情志的区别,以及如何化解负面情绪。 静心练习: 引导读者通过冥想、正念、书法、绘画等方式,达到内心平静,安抚心神。 情绪与身体的沟通: 学会觉察情绪背后的身体信号,将情绪视为一种需要关注的信息。 运动的精髓:动静结合,激发活力。 五脏对应功法: 介绍一些针对特定脏腑的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及其对五脏的益处。 呼吸练习: 深慢细长的腹式呼吸,如何帮助调畅气机,舒缓肝气,增强肺功能。 适度原则: 强调运动的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对身体造成负担。 穴位按摩的奥秘:点亮身体的能量开关。 五脏相关重要穴位: 介绍一些简单易学、安全有效的穴位,如足三里、太冲穴、内关穴、合谷穴、涌泉穴等。 按摩手法与注意事项: 教授正确的按摩方法,力度、频率,以及按摩时的注意事项,确保安全有效。 日常保健按摩: 将穴位按摩融入日常生活,作为一种便捷的自我疗愈方式。 第四章:五脏联动与协同作战——整体健康的智慧 五脏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密的联系。本章将揭示五脏之间的联动机制,帮助您建立整体观。 “子午流注”与“五行生克”的理念: 简要介绍中医关于时间节律和五行相生相克学说,帮助理解脏腑间的相互影响。 一个脏器失衡如何影响其他脏器: 例如,肝郁脾虚、肾虚水泛、心脾两虚等常见组合,分析其产生的机制和表现。 “治未病”的理念: 强调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如何在五脏出现细微失衡时,及时调整,避免疾病的发生。 第五章:个性化调养的艺术——找到最适合您的健康之路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健康调养也应因人而异。 辨体识证: 引导读者初步认识自己的体质类型(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等)以及常见的证候。 针对性调养方案: 基于不同的体质和证候,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调养建议。 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提醒读者,本书提供的是基础性的健康指导,若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诊断与治疗。 结语 《五脏安泰:从根源调养身心,构筑健康长城》不只是提供一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身体和谐共处的智慧。我们相信,通过对五脏的深入了解和系统调养,您将能够重新激活身体的生命力,摆脱疾病的困扰,迎来一个身心安泰、充满活力的健康人生。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回归本源、重塑健康的旅程,为自己和所爱的人,构筑一座坚不可摧的健康长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的“健康启蒙”,虽然我还没开始系统阅读,光是翻阅一下目录和一些零星的章节,就让我对身体的运作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就是那个地方有问题,然后去吃药或者养生品,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把“心肝脾肺肾”这五脏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比如,我一直以为失眠只是“心”的问题,但书中似乎暗示了“肾虚”或者“肝火旺”也会导致睡眠障碍,这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脾胃”的论述很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疲倦、消化不良,都可能跟脾胃功能弱有关,这一点我一直深有体会,但缺乏系统的解释。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家庭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医那些深奥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每个脏器的功能,以及它们失调时会引发哪些具体的症状,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养”它们,这一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以后面对身体的小毛病,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手足无措了,而是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调整。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编排,我觉得非常用心,一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不是那种喜欢一口气读完的读者,我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而这本书的章节划分,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每个脏器都单独成章,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感受,选择性地阅读。我最近对“脾胃”比较关注,就先翻阅了关于脾胃的部分,里面提到的健脾祛湿的方法,听起来非常易于实践,而且用到的食材都很常见,像是薏米、山药之类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高。而且,书中似乎还涉及到了“五行”理论,将脏器与自然界的五行对应起来,这种视角非常有意思,让我觉得传统中医的智慧真的博大精深。我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更系统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身体状况,进行更科学的调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很有古典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内容扎实的类型。我只是随手翻了几页,就被里面的一些插图吸引了,那些描绘脏器形态的图画,既有艺术感,又很直观,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得多。我记得翻到关于“肺”的那部分,里面提到了一些关于呼吸练习的方法,我尝试了一下,感觉挺舒服的,好像真的能帮助清理肺部的浊气。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的解释,也让我觉得很贴切。比如,我之前一直以为脸上长痘痘只是皮肤问题,但书里好像暗示了这可能跟“肺热”或者“肝郁”有关,这让我思考是不是应该从内在调理开始。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听长辈在讲养生之道。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我已经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身体的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承,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是一股清流!我之前读过一些养生书,要么是术语一大堆,要么就是过于口语化,读起来总觉得隔靴搔痒。但这本《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脏健康百病消》就不一样了,它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将复杂的身体调养知识娓娓道来。我随意翻到关于“肾”的部分,里面描述的症状,比如腰膝酸软、听力下降,我身边好几位长辈都有类似的困扰,书中的解释让我感觉豁然开朗,原来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都可能指向同一个根源。而且,书中似乎还提供了很多具体的食疗方子,这一点让我特别惊喜,毕竟食疗是最温和也最容易坚持的调养方式了。我正愁着不知道该如何给家里长辈选择合适的养生食谱,这本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真正能落到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如何通过饮食、起居来改善身体状况。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整体观”。我之前一直是以“点”来理解健康问题,比如说,头疼就治头疼,胃疼就养胃。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就是把五脏联系起来看,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我随便翻阅了关于“肝”的部分,它里面提到肝主疏泄,与情志密切相关。这让我反思,我最近总是觉得情绪不高,工作压力大,是不是也跟肝功能受损有关系?书里似乎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一些温和的方式来舒缓肝气,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毕竟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太大了。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严谨又不失温情的论调,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让你从内心深处去认同和接纳。我还没开始系统阅读,但仅仅是浏览就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迫不及待想深入研究,看看这本书到底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