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自己的閱讀方法:北大學者談讀書

成就自己的閱讀方法:北大學者談讀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東發 著
图书标签:
  • 阅读方法
  • 学习方法
  • 效率提升
  • 自我提升
  • 北大学者
  • 读书技巧
  • 思维训练
  • 知识管理
  • 个人成长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576598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28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Reading
开本:18開
出版时间:2011-12-26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7*23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領會讀書的樂趣
享受閱讀的喜悅
讓自己更加智慧
古人說:「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實際上使之「通」者並非「鬼神」,而是在不斷思考中使智商有所提高,然後回過頭來增助於自己對問題更進一步、更深一層的思考,成為良性循環,最終乃臻於彼岸。希望親愛的讀者能從本書所收的幾十篇文章中有所領會,並在自己的求學方面得到裨益。

作者简介

蕭東發
1949年11月生,天津市人。1974年10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7月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學位分委員會主席,新聞出版總署出版專業高等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版協年鑒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編輯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1994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1995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收入《國際名人辭典》。在北大主講:中文工具書、中國書史、出版經營管理、年鑒學研究、中國圖書出版史等課。
主編《中國圖書館年鑒》三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1999、2001年)、《中國編輯出版史》上下冊(遼海出版社1996、2003年)。承擔多項社會科學重點課題,是2008年出版的《中國出版通史》首卷的主筆,2011年出版了《出版創新與中國文化軟實力》。
多次獲北京市和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十餘次獲全國、部委、學會及校級優秀科研獎。專著《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獲北京大學科研成果著作二等獎、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二等獎、中華文化優秀著作三等獎。多次赴韓國、日本出席世界印刷文化和東亞出版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及主題演講,用確鑿的史實、史料和文物反駁印刷術「韓國發明說」,捍衛了中國的印刷術發明權。

目录

序言
1.嚴復:西學門徑功用
2.蔡元培:我的讀書經驗
3.魯迅:讀書雜談
4.周作人:讀書的經驗
5.李四光:讀書與讀自然書
6.胡適:讀書
7.梁漱溟:認真讀書改造世界觀
8.顧頡剛:初進學問界
9.毛子水:書籍與修養
10.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
11.錢穆:讀書漫談
12.林語堂:論讀書
13.陳西瀅:再論線裝書
14.曹靖華:堅持自學 學無止境
15.朱光潛:談讀書
16.宗白華:讀書與自動的研究
17.徐志摩:致孫伏園信
18.孫福熙:讀書並非為黃金——我的不讀書的經驗
19.王力:談談怎樣讀書
20.冰心:憶讀書
21.俞平伯:讀書的意義
22.梁實秋:讀書苦?讀書樂?
23 .葉公超:買書
24.李霽野:讀書與生活
25.馮至:書和讀書
26.傅振倫:廣博與專精
27.謝興堯:讀書有味趣忘老
28.商鴻逵:北平舊書肆
29.張岱年:《讀書文萃》序
30.蕭乾:關於書
31.季羨林:我和書
32.侯仁之:書緣
33.何其芳:盡信書,不如無書
34.金克木:談讀書和「格式塔」
35.謝義炳:圖書對我的教益
36.吳小如:漫談我的所謂「做學問」和寫文章
37.陳丹晨:書蟲
38.金開誠:回顧往昔談讀書
39.褚斌傑:讀書卮言
40.胡經之:開卷有益樂無窮
41.袁行霈:書趣
42.劉紹棠:斷章取「藝」
43.葉永烈:日坐書城
44.陳建功:情癡不關風與月
45.曹文軒:閒話讀書
46.陳平原:讀書,讀什麼書?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卓越思维的构建:通往深度学习与高效实践的路径》的图书简介。 --- 《卓越思维的构建:通往深度学习与高效实践的路径》 内容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迭速度惊人的时代,个体能否持续保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框架的构建深度与学习效率。本书并非传统的“成功学”指南,也不是对单一技能的肤浅剖析,而是一部旨在帮助读者系统性地重塑认知结构、优化决策过程、并最终实现个人潜能最大化的深度思考工具书。它聚焦于“如何思考”这一核心能力,将复杂认知科学、系统动力学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为渴望实现心智成熟与专业精进的读者提供了一套严谨且可操作的思维模型与实践框架。 第一部分:认知地图的绘制——理解思维的底层逻辑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旨在帮助读者绘制出属于自己的“认知地图”。我们首先将破除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例如“确认偏误”和“过度概括”,这些局限性思维模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了我们获取真实信息和做出明智判断。 1.1 深度感知与信息过滤的艺术: 现代社会充斥着噪音,有效信息被淹没在数据的洪流中。本章详述了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穿透现象的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我们介绍了一种“多维信息交叉验证法”,教导读者如何建立一套可靠的个人信息过滤器,确保输入大脑的信息是高质量且经过审慎考量的。这不仅仅是批判性阅读,更是一种主动构建信息生态系统的策略。 1.2 情绪智能与理性决策的平衡点: 许多重大的决策失误并非源于知识的匮乏,而是源于情绪的干扰。本书探讨了从神经科学角度理解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并提出了“慢思考”与“快思考”的协同机制。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并有效管理焦虑、恐惧和过度自信等情绪对判断力的侵蚀,从而在关键时刻保持心智的清明与稳定。 1.3 范式转换的力量: 伟大的创新往往源于思维范式的转变。本章通过剖析历史上的科学革命与商业转型案例,阐释了打破固有思维定势的必要性。我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矩阵”与“类比推理工具箱”,引导读者练习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问题,培养出跳出“舒适区”进行思考的能力。 第二部分:系统化构建——知识的整合与连接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其结构化和连接性。《卓越思维的构建》着重讲解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强大的知识网络。 2.1 知识的层级化与模块化: 书中提出了一个“金字塔式知识结构模型”,强调了基础理论(基石)与高级应用(上层结构)之间的关系。读者将学会如何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解构与重组,将信息转化为可调用的心智模块,而非孤立的数据片段。 2.2 跨学科思维的融合实践: 真正的智慧产生于学科的交叉地带。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T型人才”的思维框架,在专精一个领域的同时,系统性地学习并整合来自不同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的工具与概念。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思维模型嫁接练习”,指导读者如何将一个领域的原理应用于完全不相关的场景中。 2.3 记忆的效能与提取机制: 学习的终点是有效提取和应用。本书批判了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转而强调“情境化记忆”与“检索练习”的重要性。读者将掌握如何设计个性化的知识回顾系统,确保知识不仅被存储,更能被迅速、准确地调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第三部分:从思维到行动——高效实践的闭环 拥有卓越的思维结构只是第一步,将其转化为持续的、有影响力的行动,才是衡量思维价值的最终标准。 3.1 目标设定与路径规划的动态调整: 传统的线性目标规划往往在面对复杂环境时显得脆弱。本书引入了“适应性目标框架”,强调在执行过程中保持对反馈的敏感性。我们探讨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实践哲学,确保行动不仅是努力,更是方向正确的努力。 3.2 复杂问题的分解与解决策略: 面对“脏乱差”(Wicked Problems)式的复杂挑战时,直觉往往失效。本部分提供了如“流程图分解法”、“干系人分析”以及“假设驱动的实验设计”等工具,帮助读者将看似无法着手的宏大问题,系统地分解为可管理、可测试的小单元。 3.3 反馈循环的构建与持续优化: 实践的价值在于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反馈循环。本书详细指导读者如何建立一套自我监督与外部校准机制,区分“有效反馈”与“无效噪音”。最后,我们提出了“刻意练习的元认知”模型,确保每一次尝试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石,从而实现思维与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本书适合人群: 寻求职业生涯突破,渴望从“执行者”转变为“思考者”的职场人士。 希望提升学习效率,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研究人员与终身学习者。 面临复杂决策挑战,需要严谨逻辑与创新视角的企业管理者与创业者。 对认知科学、心理学在实践应用中感兴趣的深度思考爱好者。 《卓越思维的构建》旨在成为您心智成长的伙伴,引导您超越知识的表层,深入理解事物的底层逻辑,最终以更清晰、更强大的思维能力,主导自己的职业与人生道路。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如何选择读物”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答案。它没有罗列一个“必读书单”,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我厌倦了被标准化的推荐列表所束缚。相反,它更像是在提供一个“内在指南针”。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好奇心和困惑点,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去寻找匹配的文本。这种方法论的精髓在于,它承认了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生命阶段都是独特的,因此,最好的阅读路径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思路,去挑选了一本我原本认为“太难”或者“与我无关”的专业书籍,抱着一种“我要去挑战它”的心态去阅读,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因为我的动机是主动的、带有探索性的,所以吸收的效率比以往任何一次被动阅读都要高得多。这种将“自我驱动”置于首位的观点,是这本书对我阅读习惯最大的颠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起来可能需要一点点耐心。它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教你如何用思维导图或高亮笔快速标记重点的“速成手册”。相反,它更倾向于一种沉稳的、带着学术气息的探讨,充满了对阅读本质的追问。我个人特别欣赏其中对“深度介入”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读一本书,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眼睛在移动,但大脑却在神游。这本书却像一个严厉的导师,揪着你的衣领问:“你真的理解作者此刻的意图吗?你有没有站在对立面去思考他遗漏了什么?”这种强迫式的内省,刚开始读起来会让人觉得有点累,仿佛被要求做一场无形的考试。但是,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你的注意力开始变得异常集中,那种与作者灵魂对话的紧张感,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它不是教你技巧,它是在重塑你的阅读心态,让你从一个“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阅读伦理”。在当今这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忙着“知道得多”,却很少有人关心“理解得深”。这本书,却像一座灯塔,提醒着每一个沉浸在信息流中的人:你的专注力是你最宝贵的资产,而阅读,是驯服和强化这份专注力的终极训练场。它探讨了如何抵御外界的干扰,如何与那些试图操纵你思维的文字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性。这种对精神独立性的强调,远超出了单纯的“学习方法论”范畴,它上升到了关乎个体心智健康的高度。我感觉自己读完后,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读书,更是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思考”,如何更有尊严地掌控自己的认知世界。这是一种无价的收获,它让阅读不再是任务,而成为了一种自我尊重的行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让人跃跃欲试的冲劲,仿佛只要翻开它,就能立刻掌握某种独家的“秘籍”,从此告别那些在书海里漂浮不定、抓不住重点的阅读体验。我当初拿起它,就是冲着这个“成就自己”的承诺去的。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没有给我那种立竿见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的感觉,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迫使你去审视自己过去是如何对待书籍的。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阅读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输入过程,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自我构建”的哲学层面。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你读了什么,最终决定了你是谁,你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刻在了你翻过的书页里。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那些堆在床头、却从未真正消化吸收的经典名著。它让我意识到,高效阅读不是指速度,而是指内化的程度。那种细嚼慢咽、甚至带着批判性地去挑战作者观点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就”。这种转变,是无形的,但却是持久而深刻的,就像把地基打牢,房子才能盖得更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严谨,它没有陷入那种零散的“阅读技巧集合”的窠臼。它像搭建一个宏大的知识建筑,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阅读态度,过渡到如何处理复杂文本,再到最终如何将阅读成果融入个人生活和思想体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慢读与快读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贬低快读,而是指出,快读在信息检索和建立宏观框架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前提是你必须清楚你为什么要快读,以及快读后你打算如何慢下来进行消化和反思。这种全面且不偏激的视角,让这本书显得非常成熟和可靠。它不是教条主义地规定你必须以某种单一的方式阅读,而是提供了一个工具箱,让你根据不同的目标,灵活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武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阅读效率”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不再只盯着页面上的字数计算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