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套装共10册 第2版)

中国大历史(套装共10册 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蒋廷黻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大历史
  • 黄仁宇
  • 历史文化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3949
版次:2
商品编码:123382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大历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0
套装数量:10
字数:419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明清史学奠基人孟森、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历史从未这样清晰过;

吕思勉《断代四史》、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四位史学家的DIAN峰之作;

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让人感觉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四位史学大家影响深远,吕思勉的学生包括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邓之诚门生弟子三千,谭其骧、侯仁之、余英时、周汝昌出其门下;孟森孤峰独出,不仅商鸿逵、吴相湘、郑天挺、王钟翰等亲身受教,黄仁宇、当年明月亦受其遗泽;蒋廷黻作为南开史学的缔造者和清华史学的改革者,学生何炳棣、夏鼐、郭廷以、费正清都成一代大家。


内容简介

本套《中国大历史》,是精选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断代四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明清史学奠基人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和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八部著作编纂而成,每部著作都堪称该历史时期卓著的dian峰之作,八部断代史组成了代表现代史学较高水平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旗帜鲜明地主张“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不仅将较高的学术成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四位史学大家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点展示出来。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让人感觉豁然意解、沈疴顿愈。通过这套著作,以收读者能够从历史知识的传统教育当中解脱,学习和煅铸自己的史学观点的裨益。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5 岁入县学,18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学堂,负笈从学的就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蔚为一代史学宗师,代表著作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断代四史,及《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等。


邓之诚(1887—1960)

字文如,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先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毕业后,担任《滇报》编辑。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在国史编纂处任民国史纂辑。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以潜心教学著书为终生职志。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其成就斐然者有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谭其骧、王钟翰、周汝昌、侯仁之等。被日本国会图书馆称为“中国通史quanwei”。

  一生治学严谨,博闻强识,著述甚丰,代表著作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全编》《桑园读书记》《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孟森(1868-1937)

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参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2年,被推为共和党干事。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1914年,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州开国史。

孟森是我国明清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等。


蒋廷黻(1895-1965)

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首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先后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被誉为民国政府“ZUI知外交的人”。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视为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主要代表著作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选辑》(上、中)《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国近代史》等。


精彩书评

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钱穆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虽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   

——顾颉刚

清朝初年的文字之狱,到清朝末年才被从新提起。zui起劲的是“南社”里的有几个人,为被害者辑印遗集;还有些留学生,也争从日本撤回文证来。待到孟森的《心史丛刊》出,我们这才明白了较详细的状况。

——鲁 迅

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李 敖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指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的分量。 

——何炳棣

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史之科学研究,实与罗先生(罗家伦)同开风气。他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

——郭廷以


目录

《中国大历史——先秦史》

《中国大历史——秦汉史》

《中国大历史——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

《中国大历史——隋唐五代史》(上、下册)

《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

《中国大历史——明史讲义》

《中国大历史——清史讲义》

《中国大历史——中国近代史》


精彩书摘

第一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此中的缘故是很复杂的。第一,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因此商业也不大。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那时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在这种情形之下,邦交原来可以不必有的。

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岂不是蛮貊之邦,不知礼义廉耻,与他们往来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许他们做买卖,藉以羁縻与抚绥而已。假若他们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洋人曾到过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各处。后来一则因为事实的不方便,二则因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十三行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做买卖的。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能坐轿,事实上官吏很通融。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逢八(那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顶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我国官吏不愿过问,那就是说,自动的放弃境内的法权。譬如,乾隆十九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最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中国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袒,总是杀人者抵死,所以外人很满意。只有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案子麻烦,中国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则拒绝交凶,拒绝接受中国官厅的审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外人最初对于我们的通商制度虽不满意,然而觉得既是中国的定章,只好容忍。到了十八世纪末年(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外人的态度就慢慢的变了。这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大部分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手里。在广州的外人之中,英国已占领了领袖地位。英国此时的工业革命已经起始,昔日的手工业都慢慢的变为机械制造,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紧要。中国对通商的限制,英国认为最不利于英国的商业发展。同时英国在印度已战胜了法国,印度半岛全入了英国的掌握。以后再往东亚发展也就更容易了,因为有了印度作发展的根据地。

当时欧洲人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的开明君主看。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做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三年(乾隆五十七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如果英国趁机派使来贺寿,那就能得着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广州官吏知道乾隆的虚荣心,竭力怂恿英国派使祝寿。于是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Lord Macartney)为全权特使来华。

马戛尔尼使节的预备是很费苦心的。特使乘坐头等兵船,并带卫队。送乾隆的礼物都是英国上等的出品,用意不外要中国知道英国是个富强而且文明的国家。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的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了。

十八世纪末年和十九世纪初年,欧洲正闹法兰西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英国无暇顾及远东商业的发展。等到战事完了,英国遂派第二次的使节来华,其目的大致与第一次同。但是嘉庆给英使的待遇远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败,并且私人对我的感情也不好。

英国有了这两次的失败,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倘若大胆的踏进大世界的生活,我们需要高度的改革,不然,我们就不能与列强竞争。但是我们有与外人并驾齐驱的人力物力,只要我们有此决心,我们可以在十九世纪的大世界上得着更光荣的地位。我们研究我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中国大历史(套装共10册 第2版)》的书籍,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东亚文明的兴衰:一部跨越千年的社会与政治变迁史》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东亚大陆上,自史前曙光至近现代转型期,数个核心文明体如何在地理、思想、制度与技术迭代的复杂交互中,塑造出独有的社会结构、政治模式与文化特质。我们着重探讨那些构成该区域历史骨架的深层力量,而非仅仅罗列帝王将相的更迭。 全书共分十卷,力求在宏观叙事与个案分析之间取得平衡,展现一个动态、多元而非单一线性的历史图景。 --- 第一卷:文明的源头与早期形态(史前至夏商周) 本卷追溯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足迹,重点分析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农业起源及其对早期社会组织的塑造。我们深入探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其内部的社会分化。 核心议题集中于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建构。商代基于神权与血缘的统治模式,其青铜器铭文所揭示的权力运作逻辑,被细致剖析。随后的周代,通过“封建”制度(分封制)确立了中央与地方的复杂关系网络。本卷的重点分析是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约束力,并探讨西周灭亡后,权力结构如何从神授转向世俗化与宗法化的过渡。 第二卷:诸子百家与秩序的重构(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一个思想迸发、权力急剧扩张与重组的时代。本卷侧重于社会结构性危机如何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我们不仅梳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流学派的核心思想,更考察这些思想是如何针对当时的战争状态、土地兼并与阶层流动提出解决方案的。 政治层面,各国为求生存与统一,推动了车战到步兵战的军事转型、铁器在农业与手工业中的普及,以及官僚选拔制度的初步萌芽。本卷详述了秦国何以能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脱颖而出,其制度优势及其对后续帝制奠基的关键作用。 第三卷:帝国的统一与制度的固化(秦汉时期) 本卷聚焦于秦的短暂但深刻的统一,及其如何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华帝国的基本框架。重点分析郡县制、度量衡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初步确立,以及焚书坑儒背后的意识形态冲突。 汉代对秦制的继承与修正被作为核心。武帝时期,儒术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以及察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历史意义。军事扩张(对匈奴的战略)如何反哺了内部经济体系,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构成了本卷的重点内容。我们同时探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与土地兼并问题,这为东汉末年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第四卷:分裂时代的文化融合与信仰重塑(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民族大迁徙与文化交融的时期。本卷不以朝代更迭为主线,而是关注在中央权力真空下,地方士族势力(如王与谢家族)如何利用门阀制度维系社会秩序。 精神层面,佛教的传入、本土化与最终的鼎盛被详尽考察。从玄学清谈到佛教思想对士人阶层的影响,再到道教的组织化发展,构成了此期思想景观的多元性。南北政权之间的制度借鉴与文化冲突(如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是理解隋唐盛世形成的重要前置条件。 第五卷:制度的成熟与帝国的巅峰(隋唐五代) 隋朝短暂而关键的贡献——大运河的修建与科举制的初步建立——被视为开启盛唐的基石。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被置于东亚世界体系的中心位置进行审视。 本卷的核心在于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精细化运作、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下的经济基础,以及“安史之乱”如何成为帝国由盛转衰的结构性转折点。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揭示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强权面前的脆弱性,并为宋代的文官政治转型提供了历史教训。 第六卷:商业革命与文人政治的崛起(宋代) 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近世前夜”。本卷重点分析宋代发生的深刻社会经济变革:活字印刷术的推广、纸币(交子)的出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海外贸易的繁荣。 政治上,宋代文官政治取代了唐代的门阀贵族与武人政治。我们深入探讨理学的兴起,这一哲学体系如何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规范与社会伦理基础。军事上的积弱与对外部政权(辽、金、西夏)的复杂关系,是理解宋代战略困境的关键。 第七卷:游牧与农耕的长期博弈(辽、金、元) 本卷聚焦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如何治理庞大的农耕区域。辽、金政权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建构,以及它们在制度上对汉地文化的吸收与保留(如“一国两制”的雏形),是本卷的分析重点。 元朝的建立及其对欧亚大陆桥梁作用的强化,被置于全球互联的背景下考察。元代的民族等级制度(四等人制)如何影响了社会结构与经济剥削,以及其内部的政治继承矛盾如何导致了王朝的迅速衰亡,是本卷的重点。 第八卷:传统帝制的最后辉煌与内部危机(明代) 明代在制度上的最大特点是皇权的高度强化与对前期弊政的修正。本卷详述朱元璋如何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以及对特务机构的运用。 经济上,白银的流入如何重塑了国内的货币体系,以及“一条鞭法”在税制改革中的历史意义。社会层面,市民阶层和区域性商帮的崛起,与朝廷对士人的思想控制(八股取士的僵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本卷探讨了明末清初,内部的党争、财政危机与外部的女真崛起,如何共同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第九卷:多民族帝国的巩固与张力(清代前期) 清朝的建立是游牧-农耕帝国模式的最后一次成功实践。本卷考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如何通过“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大政策,将版图空前扩张的帝国进行有效的行政整合。 核心议题在于“满汉并用”的政治策略,以及文字狱等思想控制手段对社会精英阶层的规训。本卷分析了盛世背后的社会矛盾,如人口爆炸带来的资源压力、地方治理的松弛,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对技术进步的潜在阻碍。 第十卷:旧秩序的瓦解与现代性的冲击(清代中后期至辛亥革命) 本卷关注西方列强带来的“冲击”如何暴露了清朝帝国体系的内在僵化。我们将分析鸦片战争的深层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次反封建的社会动员,以及洋务运动在技术引进与制度改革上的局限性。 晚清的政治挣扎——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被视为传统王朝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最后努力。本卷最后聚焦于革命思潮的兴起,探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思想如何试图在继承东亚传统与引入西方现代性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并最终导致了帝制的终结。 ---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框架,理解东亚文明圈在漫长历史中,其政治哲学、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形态的演变脉络。它关注的不是某个特定时期的“辉煌”或“衰败”,而是驱动这些文明体不断适应、变革或停滞的结构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朋友安利的,当时还带着点怀疑,毕竟市面上“XX大历史”的招牌太多了。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是其他很多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整合各种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乃至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谈及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化时,那种逻辑推演的严密性,让我这个学过一点社会科学的人都感到叹服。它不像某些“大历史”那样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严谨性,相反,它的严谨是以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教授身边,他不仅知道答案,更知道如何引导你一步步接近答案。对于想要系统性、科学性地构建中国历史框架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

与其他几套我收藏的通史相比,这套书在史料的取舍和侧重点上显示出了极高的智慧。很多同类书籍在讲到某些朝代时,会陷入对某一事件或某位皇帝的过度聚焦,导致其他重要文化或制度的演变被边缘化。但在这套书里,我明显感觉到了一种平衡的艺术。比如,书中对宋代理学的探讨,篇幅适中但论述深入,将复杂的哲学思想用清晰的逻辑链条梳理得井井有条,这对理解后世中国思想走向至关重要。再者,作者对于“连续性”和“断裂性”的把握非常精准。他总能巧妙地指出,哪些传统是绵延不绝的,哪些变革又是彻底颠覆性的,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而有层次的历史观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结尾处设置的那些总结性思考,往往能把我带入更深层次的反思,让我开始思考历史的规律和现代的对应。这不是一本“看完就忘”的书,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常翻常新的佳作。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厚实的纸张,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就觉得很有分量。我一直对历史很有兴趣,但市面上的很多通史读起来都像在背年表,枯燥乏味,让人提不起精神。这本《中国大历史》的书名听起来就很大气,但拿到手才发现,它真的做到了“大”。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宏大,从遥远的史前时代一直讲到现在,中间穿插了大量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演变,让人感觉不是在读历史书,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漫步。尤其欣赏作者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解读,他总能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全新视角,比如他对魏晋风度的描述,细腻入微,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的复杂心境。而且,书里配的插图和地图也很有讲究,绝非那种应付了事的粗糙印刷,很多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读完第一卷,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立刻翻开下一卷,感觉自己好像被拉入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这种阅读体验,绝对是沉浸式的。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多卷本设计。十册的体量,让作者有足够的空间去细致铺陈每一个历史阶段,避免了那种“蜻蜓点水”的肤浅叙述。我个人最花时间细读的是关于明清社会变迁的那几册。作者对“内卷化”现象的早期萌芽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让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些困境有了历史的参照系。它没有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盛世”与“乱世”,而是着重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在张力与复杂性。每翻完一册,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同时,又清晰地看到历史长河向前推进的巨大动力。这种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既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又能感受到知识累积的满足感。这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值得推荐的一套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它拓展了我的视野,深化了我的理解。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学术化、晦涩难懂的历史著作,毕竟“大历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肃的距离感。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他懂得如何平衡史实的准确性与叙事的文学性。他没有堆砌拗口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来构建历史的脉络。读到关于唐代商业贸易那几章时,我仿佛能闻到长安城里胡姬酒肆的香气,听到市井间的喧哗声,这种画面感极强。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人”的刻画非常到位。它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微观的切入点,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是冰冷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温度。对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对我们民族的过去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评分

一直认为写作是件很耗费体力与脑力的事情,特别是从新构架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文明。这需要你有丰富的尝试与思考,过去,我们从来不缺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少有一个如刘慈欣般有着历史、物理学与哲学思考的作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三体的出现对中国科幻界绝对是幸事。霍金之前曾经警告过我们,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对地球也是恶意的。那时我不懂,在读完这本书时我回想自己小时候拍打小虫子时的情景。或许,在更高级别的文明里,你我只不过是虫子。

评分

四位史学大家影响深远,吕思勉的学生包括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邓之诚门生弟子三千,谭其骧、侯仁之、余英时、周汝昌出其门下;孟森孤峰独出,不仅商鸿逵、吴相湘、郑天挺、王钟翰等亲身受教,黄仁宇、当年明月亦受其遗泽;蒋廷黻作为南开史学的缔造者和清华史学的改革者,学生何炳棣、夏鼐、郭廷以、费正清都成一代大家。

评分

挺好的!!价格实惠!!活动很给力!!

评分

吕思勉《断代四史》、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四位史学家之作;

评分

包装还可以,书的质量不错,可以增长点历史知识。

评分

不错,好多字啊,看完就成仙啦。加油!

评分

还没看,买了很多书都是最近买的,但是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评分

历史的简介,了解了中国历史的主动脉,可以作为不错的书籍来阅读,赶上plus会员价格,很便宜,值得你拥有!

评分

包装精美,送货快,服务热情,性价比高。一直在东东买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