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胡适作序推荐,慈禧太后御用女官德龄公主撰文的中国摄影代表作
u 2009年,《燕京胜迹》在华辰影像拍卖中以10万元成交
u 12张手工上色照片首次展现了中国宫殿庙宇华丽的色彩
u 《东方历史评论》联袂打造老照片品牌
u 知名出版人杨葵为“西洋镜”题字
全书由《燕京胜迹》《美哉中国》与附录三部分组成。
《燕京胜迹》初版于1927年,由胡适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参与撰文。共收录北京建筑风景照片70张,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张,首次展出中国宫殿庙宇华丽的色彩。在2009年的华辰影像拍卖中,本书以10万元的高价成交,堪称20世纪20年代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美哉中国》初版于1930年,共收录中国各地具艺术性的照片42张。其中一张天空映衬下的竹叶照片,显示出摄影师的功力完全不亚于欧洲任何一位大师。
附录部分包含《天坛》和《常见之华人容貌》两本相册。《天坛》共收录27张天坛主题照片,其中袁世凯祭天的数张照片十分珍贵。作者约翰·詹布鲁恩为袁世凯祭天大典的官方摄影师。《常见之华人容貌》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收录了摄影师卡特的24张中国人肖像照,记录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
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1896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4岁时跟随父母回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祖父母是著名的时兆出版集团的创始人。受他们的影响,很早就接触到了出版和摄影。1922年秋,他来到中国,与孪生弟弟詹姆斯.亨利.怀特一起在北京一所语言学校学习,被民国总统引为座上宾。后至上海,在家族企业——时兆出版社任艺术总监,并成立怀特兄弟艺术公司,指导和培训中国的艺术家。在华期间,他与弟弟一起,拍摄了4000余张展现中国建筑与风景的照片,先后出版了《燕京胜迹》(1927年)、《美哉中国》(1930年)两本摄影集。
詹姆斯.亨利.怀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早期经历同哥哥一样。他于1921年来到中国,离开北京后,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同样任职于上海时兆出版社。他和妻子一起在北京、上海生活了8年。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赵阳: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主要从事英汉翻译工作。
于洋洋: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现就职于沈阳音乐学院。
我相信,本书中这些北京风景照片不仅能够将北京介绍给西方友人,使他们更加珍爱北京,同时还有助于我们中国人搁置传统偏见,学习欣赏和领会北京的历史遗迹,它们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胡适
就我见过的北平的众多照片中,没有哪本能比得上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先生出色的摄影集。这部作品不仅在摄影艺术上非常杰出,每张照片的构图和设计也是别具一格,以*吸引人的方式展现燕京胜迹无与伦比的美。
——慈禧太后御前女官 德龄公主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有必要出一本影集,来展现代表北京历史的典型建筑。尤其是在当下,很多有地标意义的建筑正在被拆除或是被无情地毁弃,要知道就历史而言这可都是无价之宝。出版这样一本影集,就不仅是出于兴趣,也不只是为了艺术价值,更是为中国乃至世界保留一个真正如画的北京,意义无法估量。
——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
燕京胜迹 001
北京的门神(铜狮) 002
致谢 003
序 004
前言 008
长城上的晨光(万里长城) 010
北京雄伟的城墙(东南城角的狐仙楼) 012
颐和园(云辉玉宇坊) 014
北海(堆云积翠坊) 016
前门——北京的大门(正阳门城楼) 018
北京万塔之最(玉泉山圣缘寺琉璃塔) 020
铜制观测仪器(中国国家观象台方位仪) 022
紫禁城(禁城全景) 024
皇家大门(端门) 026
失去了灵魂的宫殿(圆明园遗址) 028
皇家陵园(明陵石牌坊) 030
皇家的别业(颐和园) 032
暮鼓晨钟(钟楼与鼓楼) 034
皇帝的冬宫(南海瀛台) 036
被遗弃的佛塔(五塔寺) 038
天生的艺术家(颐和园长廊) 040
班禅喇嘛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042
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044
道教圣地(东岳庙) 046
皇家御苑(西山御苑宝塔) 048
大成殿(孔庙) 050
门前的守卫(颐和园铜狮) 052
祈年殿(天坛) 054
北海公园(九龙壁) 056
站在院子里的喇嘛(雍和宫香炉) 058
尘土飞扬的路(北京的骆驼) 060
铜制品(铜鹤) 062
铜墙铁壁之万里长城(长城的低处) 064
祭天(天坛皇穹宇) 066
北京的喇嘛(喇嘛唪经) 068
中国龙(铜龙) 070
天坛祭坛(天坛的围墙) 072
颐和园的盛会(颐和园皇家清晏舫) 074
皇城的正门(天安门) 076
西山的寺庙(碧云寺) 078
紫禁城内部(太和殿前的御河桥) 080
金光闪闪的神龛(皇天上帝牌位) 082
如画亭桥(清晏舫附近的荇桥) 084
北京生活(骆驼背上的旅客) 086
驼拱桥(颐和园玉带桥) 088
观象台(浑天仪) 090
碧云寺(碧云寺近景) 092
北京的“靓丽山峰”(景山) 094
至高无上的宫殿(太和殿) 096
南湖岛——南湖上的明珠(自昆明湖岛中遥望) 098
菩萨殿的观音(西山碧云寺) 100
北京的公园(紫禁城的便门) 102
天坛全景(祈年殿) 104
城关(自城阙望长城) 106
皇帝宝座(龙椅) 108
昆明湖岸边(十七孔桥) 110
太后御寝(慈禧太后的寝宫) 112
玉泉山之塔(华藏塔和玉峰塔) 114
黄寺(黄寺石塔上的雕刻) 116
孔子纪念坊(国子监琉璃牌坊) 118
祭天最高台(天坛祭坛圜丘坛) 120
龙(观象台天文仪器上的铜龙) 122
登顶佛香阁(颐和园西部全景) 124
龙的传说(清代宦官) 126
北京最古老的山间寺庙(卧佛寺的卧佛) 128
北京的塔楼(西便门) 130
祈雨(颐和园铜鹿) 132
最古老的中央大学(国子监) 134
太后御殿(瀛台) 136
每年的祭天仪式(祈年殿) 138
祭天(从中央公园望午门) 140
一口大钟的故事(钟楼) 142
卧佛寺屋脊(卧佛寺之钟) 144
铜器与石台(颐和园之铜器与石台) 146
喇嘛寺诵经(喇嘛教的上师) 148
美哉中国 151
怀特兄弟在孔林 152
前言 153
午门(北平,紫禁城) 156
九龙壁(北平,北海公园) 158
骆驼(北平,哈德门大街) 160
孔庙石阶(北平,孔庙大成殿) 162
活佛庙宇内的大香炉(北平,雍和宫) 164
祈祷中的喇嘛寺住持(北平,喇嘛寺) 166
雪园内的亭台(北平,中央公园) 168
供奉着无名神的庙宇(北平,天坛祈年殿) 170
祈祷丰年的庙宇(北平,天坛) 172
祭坛(北平,天坛) 174
春天盛开的海棠(北平,颐和园太后寝宫) 176
桥横碧波(北平,颐和园) 178
颐和园的明珠——玉带桥(北平,颐和园) 180
玉带桥(北平,颐和园) 182
万寿山(北平,颐和园) 184
千步廊——御用长廊(北平,颐和园) 186
童话般的中国花园(北平,颐和园牡丹园) 188
守卫者——牌楼和铜狮(北平,颐和园) 190
御苑胜景(北平,颐和园) 192
倒影(北平,颐和园) 194
石桥(北平,颐和园) 196
古寺鼓楼(北平,西山戒台寺) 198
戒台寺住持(北平,西山戒台寺卧松台) 200
孤独的守卫——西山御苑塔(北平,西山) 202
磬唤僧来(北平,西山) 204
玄门胜地(北平,西山碧云寺) 206
牌楼下的驼队(北平,玉泉山) 208
玉泉公园内的月亮门(北平,玉泉山) 210
玉峰塔——皇城近郊的守卫者(北平,玉泉山) 212
万里长城(北平,南口关附近) 214
长城的朝阳(北平,南口关附近) 216
圣山上的苍松(山东,泰山) 218
中国至圣先师的庙宇——孔庙龙柱(山东,曲阜) 220
天堂河景——东方威尼斯(江苏,苏州) 222
冷泉亭(杭州,灵隐寺) 224
华夏胜景(浙江,浙南雁荡山) 226
温州河畔岩壁上的洞穴(浙江,浙南) 228
曲径通幽——山谷中的庙宇(浙江,浙南雁荡山) 230
南阁溪谷(浙江,浙南雁荡山) 232
天柱峰旁灵岩寺内的一名僧人(浙江,浙南雁荡山) 234
闽江上的帆船(福建,福州城郊) 236
后记 238
附录 239
天坛 240
常见之华人容貌 262
民国景观:怀特兄弟与《燕京胜迹》
钟光懿
北京是个充满魅力的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外国人有机会来到中国,融入北京生活,他们将游览的见闻、观察和学习记录下来,以游记、摄影集和回忆录等形式出版,留下了很多关于北京的记载。这些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记录并保存了我们不曾见到的独特的北京记忆。
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和其胞弟詹姆斯·亨利·怀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都是其中一员。中国有关怀特兄弟的记录较少,读者看到他们恢宏的作品,总会去猜想是怎样的人物留下了《燕京胜迹》(Peking the Beautiful )和《美哉中国》(Romantic China )这样华美的作品。
怀特兄弟在中国
1896 年,赫伯特和其双胞胎兄弟詹姆斯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4 岁时,他们随父母及祖母回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怀特兄弟的祖母和祖父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创始人,在出版事业上很有建树。1852 年,他们创建了时兆出版社(Signs of the Times Publishing House),而后渐渐发展成为第一家“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协会出版社。
怀特兄弟的祖母艾伦·怀特(Ellen G. White,1827—1915)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女性,她一生著有40 余本书、5000 多篇文章,主题涉猎广泛,包括宗教、出版、教育、社会关系、福音布道、营养和管理等等。她更是整个文学史上作品被翻译最多的女性作家,其中关于成为基督教徒及成功修行的传世著作被翻译成140 多种语言,对世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怀特兄弟深受祖母、祖父的熏陶,很早就接触到了出版和摄影。祖母还特地为他们提供条件,让少年时期的怀特兄弟运营一家名为“Elmshaven”的印刷店,竭尽全力教授他们出版的经营技能。
怀特兄弟分别在1921 年和1922 年先后来到中国。在中国的这几年,兄弟二人主要从事传教、摄影和出版事务。1922 年秋天,因为传教的需要,他们首先来到北京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詹姆斯和妻子最先来到中国,他们在这里生活了8 年,传教之余詹姆斯成了专业的摄影师。赫伯特在中国的几年间任职于家族产业——上海时兆出版社。1905 年,时兆出版社创建于河南,1908 年迁到上海,一直在努力协调宗教与世俗的关系,以其专业性和独特性获得了社会认可。赫伯特正是在这里担任艺术总监。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生(John King Fairbank)在为修·特维罗珀(Hugh Trevor-Roper)的《北京隐士》一书所写的书评中说:“从1901年到1937 年新的占领者来临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的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段话所说,怀特兄弟从到达北京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古老的城市,毫无保留地表达着对北京这座古都的赞美——北京已经超越了世界上其他伟大的城市。
怀特兄弟花了大量的时间记录北京。在北京学语言的一年中,兄弟两人每逢假期和空余时间,都会去探索北京城里那些气势雄伟、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一年中,他们拍摄了七百余张照片。随后的几年中,即便是在上海任职时期,每年夏天赫伯特都会回到北京继续拍摄。几年间,他们在中国拍摄了近四千张照片。赫伯特从海量的照片当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汇集制作成《燕京胜迹》以及《美哉中国》。其中,以北京为主题的摄影集《燕京胜迹》,印制精美、纸质高档、分量厚重,在众多民国摄影作品中实为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的“精神导览图”。它不教你如何找到某个具体的旅游点,而是教你如何“观看”历史遗迹。其中关于不同时期,燕京的城市规划哲学是如何演变的论述,结构非常清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频繁引入的跨学科知识,比如结合当时的气象记录来推断古建筑材料的选材考量,或者引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来解释庙宇的朝向布局。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心胸都被打开了,仿佛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一圈北京,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与那些创造了这些奇迹的工匠、文人和帝王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读完的书,它需要你停下来,仔细品味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文字和图像,每一处细节都值得反复揣摩,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耳边低语着不朽的城的故事。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叙述中,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和文人独有的浪漫,实在令人着迷。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导览手册,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友,在你耳边细细诉说着燕京的百年风云。作者对于建筑细节的考证,简直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无论是太和殿屋顶上的脊兽数量,还是颐和园十七孔桥上石狮子的朝向寓意,都被梳理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胜迹背后的社会变迁和人文精神。比如,书中对清末民初,西方摄影技术初入中国时,这些古迹如何被记录和“观看”的探讨,引发了我很多深层次的思考。语言风格跳跃性很大,时而是简洁有力的白描,时而又是华丽繁复的排比句式,阅读起来绝不枯燥,仿佛在跟随作者的思绪,时而奔腾,时而驻足沉吟。这本书对于真正想了解北京历史文化内核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这本《西洋镜:燕京胜迹》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初见时就被封面上那种泛着旧时光的油画质感深深摄住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印刷,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一直对老北京的那些历史遗迹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向往,总觉得每一次触摸那些古老的砖石,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有大气的全景照片,又不乏细节的特写镜头,仿佛带你穿越到了那个胡同深深、琉璃闪耀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对光影的处理,那些清晨的薄雾笼罩下的角楼,或是夕阳下映照着红墙黄瓦的景象,都被定格得如此富有诗意。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一面精心擦拭过的“西洋镜”,它折射出的燕京风貌,既有异域视角带来的新鲜感,又不失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温情。光是浏览图片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让我对那些熟悉的景点有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品味的装饰品,更别提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量了。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重曝光”的阅读体验。它巧妙地将历史文献的摘录、老照片的对比,以及现代的实地考察观察穿插在一起。读到某一处古迹的描述时,作者常常会引用当时官员的奏折或是外国旅行家的日记,这种时空交错的阅读感受,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比如,当我们阅读到关于圆明园的章节时,那种文字的克制与情感的汹涌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让人在感叹昔日辉煌的同时,也对历史的残酷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而且,作者在选取材料时非常平衡,既没有过度美化帝王将相的功绩,也没有一味渲染苦难,而是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的燕京城。这种平衡感,使得这本书在严肃性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只是在展示“美景”,更是在解析“记忆”的构成。读完后,你会觉得你对北京的认识,不再是地图上的点线面,而是充满了故事和温度的立体空间。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西洋镜”这个名字有点疑虑,担心是不是过度渲染了西方视角对中国景物的解读。然而,阅读过程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具有极高的文化自觉性,他用一种近乎“他者”的冷静眼光,来审视我们自身最熟悉的环境,反而挖掘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而忽略掉的文化密码。比如,书中对中轴线对称美学在不同朝代如何被贯彻和异化的分析,其细腻程度令人赞叹。他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像音乐家的指挥棒,时而舒缓悠长,聚焦于某一座亭台楼阁的建造历史;时而急促紧凑,描述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时,此地的人群喧哗与暗流涌动。这种富有音乐性的文字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韵律感。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刚刚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文化健行,精神被洗涤得异常清爽,对“京味儿”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简单的美食和小吃,而是蕴含在每一块青砖之下的文化基因。
评分赶活动把这套书凑齐了,很不错的一套。
评分到货速度快,价格实惠,满意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件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一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件产品没有问题,至少90分以上!
评分昨天下的单,现在已经收到了?
评分这个作者是第一次听说,需要了解一下他关于建筑方面的,看着挺专业的,够详细
评分终於又抢到了优惠券,又买到了好书。
评分看了叶广芩的书后,对老北京产生了兴趣。挑了这厚重的两本书,那些消失的建筑,东直门城楼,端庄的成王府……在这里都能看到它们的曾经……
评分看看西洋镜眼里的中国人和事
评分字迹有些浅,内容很好。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