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史书写》所收入的诸篇论文,基本都是出自年青学者之手。作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报刊(媒介)史”的团队成员,他们力图改变中国报刊史书写的既有路径,即重内容,轻媒介,将后者视为一种中性的工具或容器,而是从媒介理论人手,把不同媒介概念化,并由此重新理解媒介及其历史实践,展现报刊与社会及人的新的面向。书中的论文虽然角度不一,研究的对象有异,各有特定的落脚点,但都显示出探索新的报刊(媒介)史书写方式的努力和勇气。各篇论文在切入角度、材料的使用、分析的展开及其结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呈现出中国报刊史不同以往的面貌,同时也为改进并提高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
黄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媒介与社会。近著有《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现正在进行的主要课题为《中外传播思想史》。
目录
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媒介)史书写
18世纪中国的新闻与民间传播网络
——作为媒介的孙嘉淦伪奏稿
再造“中心”:电报网络与晚清政治的空间重构
作为关系的新闻纸:《申报》与晚清义赈
报纸革命:1903年的《苏报》
——媒介化政治的视角
报刊与政府关系的重组:报律风波中的共和想象
旗灯·钟楼·电话:火警媒介与城市空间
空间与媒介交织中的游戏场娱乐:大世界与《大世界》报
(1917—1927)
消失的陌生人:《新民晚报》与上海日常生活空间中的社会交往
(1949—1966)
精彩书摘
《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史书写》:
伪奏稿的传播发生于人与人之间,所以基本上是一个点对点的传播,从一个点复制而出传向其他的点。一个人占据一个节点,可以从其他多个节点复制信息,又可传向一个或多个节点。问题是,这些构成奏稿传播网络的节点有何特征?
大体上,这些节点的构成不超过以下身份:书办、长随、幕友等不在朝廷正式编制之内的下层官吏,守备、把总、千总、提塘等中下层武官,读书人,以及形形色色的生意人,特别是江西生意人。
当然,之所以是这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构成这些传播节点,是有原因的。那些低级文官和中下层军官,并不在奏章和奏折的流通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其所处的位置能够接触大量的公文,他们成为朝廷政治信息流向社会的管道。那些中下层军官,接近帝国信息传播的渠道,因为在行政制度中,文官产生和处理绝大多数的政治信息,兵部控制的驿站负责传递这些公文。②在驿站、塘站供职的基层武官送往迎来着大量的政府公文。与此同时,书办、长随、幕僚等基层文书佐吏们则协助着官员处理大量的文书。长随是官员的私人家仆,书办则是衙门的雇员。由于衙门之间的沟通主要依赖公文,所谓“官有迁调而吏无变更”,复杂的政府规章以及先例,官员必须依赖经验丰富的书吏,才能在地方事务中少出差错。于是,“不断变更且缺乏经验的州县官们‘领导’着一帮久居其职久操其事且老于事故的当地书吏”。③他们没有正式的官僚编制,书吏们收入菲薄甚至没有收入,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其在文书传递与处理中的地位以及所掌握的资源而获得。因此,他们非官非民,又系民系官,在社会关系中,又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武官、其他基层文书胥吏、市场中的商贩们相联系,这使他们成为城市与集镇中信息交换的网络节点。
所以,这篇文章虽然称孙嘉淦奏稿的传播是一个民间的信息传播现象,但是并不意味其是真正民间的,或者说是包含整个民间社会的。以商贩为界,伪奏稿向社会其他阶层扩散的动力是有限的;而它又超出了奏稿所代表的官文书所规定的传播范围,所以可以说,它是一个有限的民间信息传播网络。
但是,这完全不是一个均质的网络。在不同的经济区域,总是形成一个又一个伪稿传播圈子,这些传播圈子中的人总有着相似的身份,总是商贩使得奏稿在不同传播圈子和不同经济区域实现传递。书办等行政胥吏总是更倾向于向其他基层行政胥吏来传播,而基层武官也更会与其他基层武官发生关系,商铺之间的传播也是最为常见。因此,这些传播节点的连接,在首先的层面上,是以人们既有的社会关系作为基础。
在官吏聚居的城市与集镇,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伪稿传播圈子。这些伪奏稿传播小圈子,不是向当地周边其他阶层扩散,而是向远方的、不同经济区域的贸易中心(其他集镇和城市)扩散。官员在查抄伪稿的过程中发现:“此案情节穷乡僻壤实未周知,其附近城镇地方大率皆有传闻。”①江西按察使阿桂说:“如南昌省会五方杂处,饶州之景德镇为各处贩卖瓷器聚集之所,新建之吴城镇为各省米贩丛杂之地,其他广信之河口镇以及告赣等郡皆楚粤闽浙商贩往来之处,从前别省伪稿多有由此等处携去看者。”②
……
前言/序言
大约是在三年之前(或者更早?)吧,我们组成了新报刊(媒介)史书写的团队,参与的成员基本上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已经毕业的并且是在上海工作的博士。这些同学原本对中国报刊史就有兴趣,其中不少人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这方面研究,有不错的基础。其实在这之前,大家互相之间本来也就时常有所讨论,只是有些零散且大多因事而起。鉴于此,我们就把大家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形式定期举办活动,一方面有一个共同讨论切磋的场所和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凝聚力量,形成共同体,在创新中国报刊(媒介)史书写方面互相激励一起努力,并命之以“新报刊(媒介)史书写”团队,以示师出有名。
除了团队成员间私底下不同渠道的交流,整个团队一般是一个月活动一次,大家或是共同阅读推荐的书,然后结合报刊史研究,交流阅读的体会和启示;或是团队成员报告自己最新完成的文章,大家互相评点,为下一步修改献计献策;我们也会一起组成Panel,参与某个学术会议,听取同道的意见。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挑选其中比较成熟的文章,推荐刊物公开发表。总之,读书、谈体会,写文章、讨论,互为启发,激发想象,扩展视野,共同提高,推出成果,这使得我们这个团队几年来一直充满活力。虽煞大家分处不同地点,公事私事纷繁,但凡到了约定的时间,无论刮风下雨,都会按时齐齐到来,除非是因特殊原因不得已而临时请假。
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史书写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