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2
閻雲翔作品集(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列文森圖書大奬得主 著名文化人類學傢閻雲翔 中國鄉村研究經典作品
傾十餘年田野調查之功 以一村之變直抵中國社會轉型內核
從婚喪嫁娶、養老育幼、人情禮數、情感道德中
洞悉中國社會的關係網絡,解讀私人生活背後的時代變遷
《私人生活的變革》曆時十餘年田野調查,以東北的下岬村為解讀對象,從社會關係、養老育幼、青年擇偶、傢庭財産分割等方麵,對中國鄉村的私人情感和傢庭生活進行瞭深度剖析,反思瞭中國近現代以來農村情感生活、親屬關係等私人生活領域的發展和變遷,以及社會在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禮物的流動》是閻雲翔根據其博士論文而改寫的專著,主要關注瞭人類學領域中一個十分經典的研究問題,即禮物交換。通過參與觀察、深描等人類學方法,關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禮物交換及其文化意義。閻雲翔在更新瞭傳統人類學關於該問題的經典解釋理論的同時,也揭示瞭中國傳統社會中“非製度化”的特點,並探討瞭鄉村的社會結構。
閻雲翔,1954年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類學教授,2007年受聘於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主要講授“文化人類學”課程。著有《禮物的流動》《私人生活的變革》《中國社會的個體化》等著作。其中,《私人生活的變革》曾獲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奬。
龔小夏,1956年生於北京。北京大學曆史係本科、碩士,哈佛大學社會學係博士。長期在美國從事教學、研究、媒體工作。
李放春,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副院長。北京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學博士。
劉瑜,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係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係學士、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
這部傑齣的鄉村民族誌探討瞭此前從未被討論過的議題:中國農民傢庭生活中的個體性與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國東北,閻雲翔教授曾在當地某村莊做瞭7年農民,並於1989年以訓練有素的人類學傢身份迴到那裏,開始瞭為期十餘年的考察。他以當地人的視角,描繪齣普通村民豐富、細膩又微妙多變的精神世界。從社會關係、傢庭財産,贍養老人等公共性議題,到風流韻事、計劃生育、性等隱私問題,本書都有所展現。
閻教授將一部當代中國農村復雜的、流動的心態史和行為史,呈現在我們麵前。
——列文森奬獲奬辭(列文森奬推選委員會:裴宜理、鬍纓、戴安娜?裏拉)
20世紀90年代中國鄉村極好的民族誌寫作。他花費瞭數年時間與村民們共同生活,並分析他們的生活狀態。他把私人生活研究放在瞭個體性和傢庭聯閤體重要性的經典討論之中。他生活過,他做到瞭,他將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帶給瞭我們。
——黛博拉?戴維(耶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當閻雲翔首本書,《禮物的流動》於1996年齣版後,這清楚地錶明一個新的中國研究領軍人物開始踏入瞭該領域。閻教授的第二本書《私人生活的變革》更清晰地錶現瞭他在首本書所展現的纔華。事實上,《私人生活的變革》作為《禮物的流動》這一書的同係列著作,它們一起構成瞭一部關於豐富而獨特的村莊民族誌。那裏同時也是閻教授成為人類學傢之前花費瞭15年觀察、生活過的村莊。
——《China Quarterly》
優秀的研究,它清晰地提供瞭關於中國鄉村傢庭生活的變化圖景,而從中,村民們的內心道德世界和情感生活流露著些許微光。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在這本精心研究和高度原創性的書中,閻教授再一次展現瞭他作為民族誌學傢不同尋常的敏感和捕捉農村社會變化背後的多層微觀性因素的能力。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無論是作為人類學者的學術研究,還是作為個體的時代觀察,閻雲翔一直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答這些有關“社會轉型與個體生活”的問題。
——《澎湃新聞》
無限貼近具體的社會生活,曾是閻雲翔人類學學術生涯的開端。但眼看著曾經細緻記錄的中國社會一再快速轉型,如今的他,似乎更希望在流動的社會中尋找更為本質的、更能經得起時間磨洗的東西。
——《第一財經日報》
《私人生活的變革》總體上給我*大的感受是“深閤我心”,與筆者近三十年的農村生活經曆和情感體驗基本吻閤。掩捲沉思,由於該書所研究的內容、獨特的視角和特有的學術價值,吸引並促使筆者忍不住想說幾句,希望那些對當代中國史研究感興趣、關心中國農民問題的人們都來讀一讀此書,相信會有收獲。
——《上海書評》
《禮物的流動》作為閻雲翔的成名之作,娓娓敘述瞭作者十五年來對於下岬村禮物流動的跟蹤調查結果,閻雲翔以此為綫索,重建流動之中的人際關係網絡,從而把握非製度化的農村社會結構,以及其中的互惠原則與人情倫理、婚姻交換與社會轉型等方麵的問題。
——《澎湃新聞》
《私人生活的變革》
中文版自序
前 言
導 論 中國傢庭模式與私人生活的研究
一、“閤作社模式”與缺席的個人
二、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
三、本書的結構安排
第一章 下岬村的經濟體製、公眾生活與社會關係
一、村乾部以及國傢角色的變遷
二、公共生活的起落
三、親緣結構與社會關係
第二章 擇偶:獨立與浪漫的年輕一代
一、關於擇偶的本土定義
二、1946—1962年:年輕一代的獨立自主趨嚮
三、1963—1983年:集體化體製下的浪漫愛情
四、1984年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的新發展
五、介紹型婚姻中的愛情
六、從自主到浪漫
第三章 性愛、情感及其語言藝術
一、訂婚後的戀愛與婚前性關係
二、愛情的語言和姿態
三、擇偶理想的變化
四、愛情的錶達問題
五、擇偶中的浪漫革命
第四章 兩性互動以及夫妻關係重要性的增長
一、傢庭結構的變化
二、夫妻間的親密關係與愛情
三、傢庭勞動分工與傢庭決策
四、傢庭內部性彆角色的重新定位
五、大傢庭的民主化
六、傢庭關係的結構性變化
第五章 私人空間與隱私權
一、老宅子的空間安排
二、80年代以來的裝修熱
三、內外之彆與傢庭隱私權
四、個體成員的私人空間
五、空間格局與人際關係
六、下岬村個案與隱私權觀念
第六章 傢庭財産與個人財産權利
一、提前分傢與“從父居”的消亡
二、係列分傢方式的影響
三、彩禮與遺産預支
四、彩禮支配的變化
五、新娘在彩禮交換中的角色
六、從禮物到預支的遺産
七、個人權利的上升與父權的衰落
第七章 老人贍養與孝道的衰落
一、老人的生活狀況
二、虐待老人與代際衝突
三、關於代際互惠的爭論
四、父母防老的措施
五、孝道的衰落
六、無效的法律與自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七、沉默的公眾輿論
八、信仰世界的倒塌
九、經濟剝奪與無情的市場邏輯
第八章 人口政策與新型生育文化
一、計劃生育20年
二、個人選擇與生育模式
三、新型生育觀的齣現
四、性彆因素:妻子地位上升的影響
五、社區因素:村風的作用
六、從人口控製到計劃生育
結 論 國傢、傢庭與個人
一、傢庭的私人化
二、自主性、情感、欲望與無公德的個人
三、情感、欲望、消費要求
四、社會主義國傢與私人生活轉型的悖論
五、關於國傢作用的爭論
六、個人的崛起與國傢的關係
參考文獻
《禮物的流動》
中文版自序
緻 謝
1 導 論:人類學中的禮物與中國社會
人類學話語中的禮物
中國社會中的禮物饋指與人際關係
本項研究的框架
2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點的概述
3 禮物世界:初步的分類
4 禮物經濟與關係網絡
5 鄉村社會中的關係結構
6 互惠原則與人情倫理
7 禮物交換關係中的權力與聲望
8 婚姻交換與社會轉型
9 結 論:社會主義、關係、人情與禮物
參考文獻
《私人生活的變革》
擇偶理想的變化
老一輩迴憶說,在五六十年代,很少齣現婚前性關係,因為新娘必須是黃花閨女,而訂婚夫婦除瞭在父母眼皮底下之外也沒有什麼接觸的機會。另外,那30年裏的意識形態也不容許有那種行為。無論是在自由戀愛還是在介紹型婚姻裏,婚前性關係都是個很敏感的內容。我自己70年代生活在下岬時,就經常聽到已到婚齡的朋友談論起新娘是否處女對於婚姻的重要性。
在調查這個題目時,有好幾個中年人談起他們年輕時規矩之嚴。有個男人悄悄和一個姑娘談戀愛,最終在1967年結婚。這人迴憶說,他們當時總是在晚上到野地裏去呆上很長時間。他碰過她的身體,但是不敢有進一步的舉動,因為如果女方懷孕的話,兩人的名聲就完瞭。
一般情況下,我在調查時總是先搜集最近的資料,之後再沿著發現的各種蛛絲馬跡往前追尋。在調查婚前性關係時我也采取瞭同樣的做法。1991年,我在當地的一次婚禮上第一次觸及這個題目。新娘當時已經懷孕4個月,而村裏有些人並沒有對此錶示大驚小怪,這令我印象很深刻。1997年時我仔細研究瞭下岬村的計劃生育報錶,從中發現瞭婚前性關係普遍的程度。不過,直到1998年,我纔碰到一個願意詳細討論這個題目的村民。
在1998年夏天一個炎熱的上午,我與50歲的老梁討論1949年以來夫妻關係的演變。老梁在過去的10年裏一直是我的重要消息來源。他說,自從記事以來他就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父母睡在一起。他爹除瞭迴來吃飯睡覺之外從來不著傢。即使在鼕天農閑時,他爹也是到外麵去呼朋喚友。老梁的姐姐嫁給瞭個聾啞人,他無法想象姐姐怎麼能夠一輩子沒聲沒息地和一個人呆在一起。說到今天的年輕人,老梁搖瞭搖頭,感嘆說時代也變得太快瞭一點。
據老梁介紹,現在的年輕人訂婚之後,每個姑娘都會在男方傢裏住上一個星期,之後兩人再一起去照訂婚相。顯然,照相前住一個星期這道手續是80年代纔齣現的。多數情況下是姑娘住在男方傢裏,因為男方父母照例將這看作是敲定婚姻的辦法。不少未婚夫妻在這期間都有性關係。老梁估計,80年代中期以前有大約1/5的人這麼做,80年代末期上升到1/4,90年代後期就已經到瞭1/3。他還說道:
其實我傢也這樣。我們大小子訂婚那天,他問我老伴是否能讓未婚妻在傢裏呆上兩天,因為她打算幫我們乾點活。我們都很高興,覺得姑娘會來事兒。姑娘的確很會乾活,她和我老伴、兒子一起下田。一切都很令人滿意。可是,第二天清早,我卻發現她沒有睡在房子裏,而是到庫房裏和大小子睡在一起。我們老兩口都感到害臊,不過後來老伴想通瞭,說這樣媳婦就不會把兒子給甩瞭。我相信老伴的話,因為這方麵的事情女人比男人明白。所以到第二天晚上,我們甚至都沒有給她在屋裏鋪床,而她和我兒子吃過飯後就不見瞭。這些年輕人真有精神!整整辛苦瞭一天,他們還有玩的功夫!要是在過去,我可沒臉告訴你這個,不過現在人人都這樣,也就無所謂瞭。
老梁又說,他的二小子和三小子分彆在1987和1991年訂婚,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簡直成瞭傢庭傳統瞭。他一麵開著玩笑,一麵卻小心地觀察著我的反應。我告訴他,有好幾個全國性的調查都顯示,年輕一代中的婚前性關係在全國各地都大大增加,所以他的例子並不特彆。比如,有個調查發現,24%的農村受訪者錶示可以允許訂婚男女之間有性關係,或者並不將婚前性關係當迴事(ZGNCJTDCZ1993:53)。80年代末另外一次調查則發現,41%的男性與30%的女性認為婚前性關係並沒有什麼不好,而且完全是屬於私人的事情。尤其是在婚前性關係發生在未婚夫婦之間時,極少有人覺得有什麼不道德的地方(Zhao和Geng 1992:10)。 顯然,在60年代曾經是禁忌的婚前性生活在90年代巳經流行於訂婚夫婦之間。聽完之後,老梁顯得輕鬆瞭許多,我們又開始談起美國60年代的性革命來。
《禮物的流動》
禮物交換關係中的權力與聲望
盡管錶達性和互惠性在人情文化的創建方麵占據著突齣的位置,然而下岬村民的禮物交換卻並不總是平衡的。禮物的不對稱流動司空見慣,尤其是在等級性社會關係背景當中。在許多情況下,非均衡的送禮牽涉到其他形式的社會交換,因而産生人際關係中的權力和聲望。齣於對等級情境下禮物交換的關注,我在本章中主要探究兩個問題:第一,誰從禮物交換中獲得瞭聲望和權力——贈禮者還是收禮者?第二,在社會等級體係中不對稱的禮物朝嚮哪個方嚮流動——是朝嚮地位高者還是地位低者?
這兩個問題早就吸引瞭人類學傢的注意力(參見Malinowski1984; Mauss 1967),並一直是個重要的論題。大多以往研究的結論認為,是贈禮者通過將收禮者變成債務人而獲得聲望和權力,因而在非均衡的交換中,禮物通常是沿著社會等級嚮下流動(參見Befu1966–67; Raheja 1988; Sahlins 1972; A.Strathern 1971; Vatuk andVatuk 1971)。葛裏高利進一步斷言,贈禮者的優越性是“全世界禮物交換體係的共同特徵”(Gregory 1982:47)。
然而,下岬村的禮物交換體係呈現齣與這些早期結論截然不同的景象:收禮而不是送禮被認為是聲望的象徵。在某些情況下,禮物沿著社會地位的階梯嚮上單嚮流動,而收禮者仍然保持著對贈禮種類型的非均衡互惠:一種源於傢庭的發展周期,另一種源於社會地位的鴻溝。我的分析集中於後者,即在身份等級中,禮物從下層嚮上層的單嚮流動現象。我進而討論支撐這種單嚮送禮的社會–文化機製,並試圖解釋為什麼下岬村的個案展示齣與以往的研究大相徑庭的特性。最後,我將論述對所有禮物交換研究來說簡單然而核心的問題:為什麼人們要參加饋贈活動?下岬村隨禮行為的模式錶明,是收禮的榮譽驅動著村民們隨禮。
禮物交換的不均衡
在我進行田野調查期間,許多村民抱怨隨禮太多,令他們不堪重負。抱怨隨禮開銷太大的同時,他們又試圖嚮我錶明他們並不小氣,相反,他們十分懂人情,在隨禮時總是力求慷慨。結果,一半以上的下岬農戶一年需要在隨禮上花費500元甚至更多(參見第4章的調査結果)。談到隨禮上的經濟負擔,大多數村民堅稱他們送齣的禮要比收到的禮多。
如果這麼多的村民送齣的禮比收到的禮多,那麼這些禮物流嚮瞭何方?換句話說,有沒有人收到的禮比送齣的禮多?據普通村民所言,答案是“有,是乾部”。他們把最近隨禮風的興盛歸因於乾部們的居心不良。下岬的一個教師說:“現在人們想方設法操辦各種典禮,從中收禮,報紙上對‘送禮風’批評得越多,它颳得越厲害,為什麼?因為這陣風是從上而颳下來。所有這些新風氣是乾部們和上麵的其他人製造的,因為他們可以收禮,不用考慮迴禮。”禮物交換關係中的權力與聲望然而,當我嚮村乾部提齣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卻全都否認他們曾經不迴禮。一個乾部堅稱:“那會使我顯得像個不知羞恥、不懂人情的人,沒有人願做這樣的傻事,損害自己的名譽。”然而一些地方乾部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抱怨他們的上司:他們嚮鄉裏的或縣裏的國傢乾部送禮,但那些人卻不迴禮。
受訪者含混而矛盾的迴答給瞭我很大啓發,並引導我就禮物交換的平衡問題做瞭一項特殊的調查。我發現禮物的不對稱流動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傢庭發展的周期和社會地位等級。前者是每個傢庭中普遍存在的過程,下岬村民們對此並未特彆關注。後者隻在收禮者和送禮者社會地位懸殊時纔引起不對稱的送禮,在這個背景下,一些人(大多是乾部)確實隻收禮而沒有盡迴禮的義務。
首先讓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傢庭的發展周期可能引起禮物的非均衡流動。分傢後,年輕夫婦需要在經濟上、社會上鞏固他們自己的小傢庭,他們也得判斷要和誰建立長期的禮物交換關係。由於在孩子長大前,他們操辦儀式的機會不多,至少十年內,他們隻能涉身於單嚮的隨禮。在這期間,年輕的夫婦是注定的送禮者。而且由於人際關係在長時期內可能發生的變遷,他們的一些禮物會得不到迴禮。每個傢庭都要經曆這個時期,但有些傢庭要比其他傢庭承擔更多的風險。如果一個人想在村裏齣人頭地,他就需要盡可能大的社會關係網,因此,他必須冒險給那些以前從未有過、以後也許也不會再有禮物交換關係的人隨禮。
閻雲翔作品集(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