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最深的红尘遇见你(精装)

张爱玲:在最深的红尘遇见你(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悦然 著
图书标签:
  • 张爱玲
  • 文学
  • 经典
  • 爱情
  • 散文
  • 传记
  • 女性
  • 民国
  • 红楼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519501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76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是她们中结局极美好、过程极浪漫的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终其一生,横空出世的来,旁若无人的活,听天由命的走。杨绛,世称“先生”,更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被誉为“天下极有才情和风骨的女子”。读书如睹人。感性温暖的情怀,细腻多情的文字,将林徽因、张爱玲、杨绛的一生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让你走进那个时代,走近这些传奇女子的世界,感受她们非比寻常人的独特人生。这是值得所有女人品读的女子,不管是事业、情感、气质,抑或如何有诗意地度过人生,你都可以在这三个女子身上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朱悦然——寄居京城,静心于闹市。心清如水,喜着素衣觅锦色,钟情灯下红袖添香,俯仰皆是文章。

目录

第一卷 灰色年华:

那么温柔的时光,那些难忘的过往

第一节 繁华渐逝的家道 / 003

第二节 那么美的童年 / 009

第三节 最苦的别离 / 016

第四节 在颓败中凋零 / 022

第五节 一半光明,一半黑暗 / 028

第二卷 斑驳青春:

在喧嚣中静默,在沉寂中狂奔

第一节 娇艳的初放 / 037

第二节 在喧嚣中静默着 / 043

第三节 失去的温情 / 049

第四节 窘迫的生计 / 056

第三卷 劫后重生:

最美丽的开始,最意外的结束

第一节 走入香港 / 063

第二节 与青春相撞 / 068

第三节 战争竟是如此残酷 / 076

第四节 寂寞的病中岁月 / 088

第四卷 倾城之恋:

一半似海水般平静,一半如火焰般炙热

第一节 惊鸿一瞥,相识难忘 / 095

第二节 相逢是首欢快的歌 / 101

第三节 相知千丈红尘里 / 109

第四节 与你在最深的红尘相恋 / 117

第五卷 尘埃落定:

若即若离的距离,咫尺天涯的相离

第一节 伤情总是别离时 / 127

第二节 爱如风,忽飘忽定 / 134

第三节 那一场萎谢的绝恋 / 142

第四节 两两相忘,触心伤 / 152

第六卷 华丽转身:

翩然化作春江水,人生聚散两依依

第一节 出名要趁早 / 163

第二节 冬天已经过去 / 170

第三节 新恋,如虹 / 177

第四节 翩然作别,不起涟漪 / 184

第七卷 异国天空:

悲欢离合一场戏,传奇终究是传奇

第一节 重回香港 / 193

第二节 似一朵风花,飘走天涯 / 197

第三节 一座城,一生恋 / 204

第四节 尘埃里开出了花 / 211

第八卷 离群索居:

喧嚣归于安寂,繁华落入尘埃

第一节 岁月如流,人生如寄 / 219

第二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227

第三节 对照与回忆 / 235

第四节 繁花落尽 / 241

精彩书摘

第一卷灰色年华:那么温柔的时光,那些难忘的过往

「 第一节 」繁华渐逝的家道

剪一段历史,放在月光下晾晒,看那些不曾走过的路,听那些似曾相识的故事。拾起心动,嗟叹流年。再挥手告别,让那些往昔的繁华和落寞,随昨日之风远去。

时代的记忆是不公平的,因为它用很多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做底,仿佛这世上的一些事,都是在为一个人的传奇埋下深沉的伏笔。

张爱玲说:“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人生无常,怪不得缘起。但血液里汩汩流淌的躁动,终归与古老的记忆脱离不了干系。

初秋,细雨微凉,一座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添了女婴的声声啼哭,在家族层层叠叠的支脉下多了一个平淡的名字——张瑛。这个日后更名为“张爱玲”的女孩这样追忆她的童年:“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

位于公共租界的这座老房子散发着迟暮的味道,就像是诉说着这个家族的命运。尽管家境还算殷实,但是命运抛物线的顶端早已成为过去。满清王朝的金色梦想已经落幕,剩下一些啃噬着记忆为生的人,守在老房子里,嗅着新的空气,遥想着曾经的显赫。

回忆固然美好,却也伴随着彻骨的惆怅和空虚。街上行走着装扮新潮怪异的洋人,人们从开始的瞠目结舌,到后来的争相效仿,只隔了几个弹指。时代翻开了新的篇章,旧事便剔去了骨肉,剩下简明精准的梗概。

时光的褶皱里,总是隐藏着许多无法言说的暗伤。也有一些遗憾,被生硬的笔载入史册,供后人作谈资。晚清名臣李鸿章与张佩纶的起起伏伏,便在后人的口沫之中保留着一丝余温。他们分别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和祖父。

张佩纶是个脾气怪异之人,因此被称为相府的“怪味姑爷”。在官场上,他不是低眉顺目的“应声虫”,而是凭着一股子倔脾气,仗义执言,弹劾了不少官员的花翎顶戴,虽然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也因此博得了美名和尊重。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战败后,张佩纶逐渐仕途不济,至被朝廷发配后,一蹶不振。

幸运的是,李鸿章对他十分欣赏,不仅常常约他品酒论诗,还有意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得知张佩纶的继室在发配期间过世后,李鸿章便暗示张佩纶来提亲。

李鸿章的女儿名唤菊耦,这位相门千金知书达理,且正值花样年华。府里人都愤愤不平,想那张佩纶年届四十,脾气怪异,相貌粗鄙,还是一个结过两次婚的罪臣,落魄失意,怎么讲也不与相府的小姐登对。但最后,菊耦自己应允了,因为“爹爹眼力必定不差”。

关于张佩纶与菊耦的结合,还流传着一段佳话,被曾朴写在《孽海花》里。

那日,日光温暖,微风徐徐,张佩纶应邀与李鸿章谈论政事。踏进房门,他却是一愣,面前竟伫立着一位绝色佳人,刚要回避,却听李鸿章喊道:“贤弟进来,不妨事,这是小女呀——你来见见张世兄。”

佳人脸上泛起了红晕,侧身道了万福,飞快地逃离了。那窘态透露了些许心事,铺垫了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张佩纶看见桌子上有一本锦面的书,翻一翻,恰巧翻到两首有关中法战争的七律,读过之后,心头不免一震。

第一首是:

基隆南望泪潜潜,闻道元戎匹马还;

一战岂容轻大计,四边从此失天关。

焚车我自宽房琯,乘璋谁教使狄山;

宵盰甘泉犹望捷,群公何以慰龙颜。

……


红尘一瞥:近代文学风貌探微 图书信息: 《红尘一瞥:近代文学风貌探微》(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作家或某一部经典作品,而是以广阔的视野,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中国近代文学在社会巨变洪流中的独特风貌、内在肌理及其深远影响。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主题为纲,力求勾勒出那个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群像与文学思潮迭起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时代的脉搏与文学的初啼 本部分追溯了近代文学的滥觞,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生态的颠覆性冲击。我们详细考察了白话文运动的实践路径,分析了从梁启超的“新文体”到鲁迅、周作人兄弟的先驱性贡献。重点不在于简单罗列作品,而在于探究: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如何从精英的把玩转向启蒙的工具?我们分析了新文学初期所承载的巨大社会责任感,探讨了早期小说和散文中蕴含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深度,以及对个体解放的迫切呼唤。这一阶段的文学,其特征是强烈的实验性与批判性,它试图以全新的语言和视角,重塑国民的精神面貌。 第二部分:左翼思潮与现实的深度书写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文学的关注点转向了更底层的民众生活。本书深入阐述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及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我们细致辨析了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如何将笔触深入到工厂、农村和城市底层,揭示了阶级冲突与社会不公。本书特别关注了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深化:它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讽刺,而是力求揭示历史的必然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例如,对城市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挣扎,对农民阶层被压迫命运的深沉描绘,构成了那个时期文学的底色。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流派的创作手法,展示了写实主义如何成为承载社会批判最有力的武器。 第三部分:都市的迷惘与现代性的挣扎 与激烈的社会批判并存的,是都市知识分子在“现代性”冲击下的精神困境。本书开辟专章探讨了都市小说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上海、北京等大都会,消费主义、情欲解放与传统道德观产生了剧烈碰撞。我们考察了作家们如何捕捉这种迷惘与异化感,探讨了他们对个人内心世界,特别是潜意识层面的探索。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西方,而是中国语境下对“现代人”身份的自我追问。分析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思潮如何在本土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形成了一种既有都市情调又带着浓厚乡土情结的复杂文学生态。 第四部分:文学形式的创新与语言的探索 近代文学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更在于其形式的革新。本书详细梳理了叙事技巧的演变,包括:多线索叙事、内心独白、意识流的初步尝试,以及散文诗体裁的兴盛。我们剖析了小说结构如何从传统的章回体向更精巧、更具现代感的形式靠拢。语言层面,本书关注白话文如何从早期的生涩走向成熟,如何吸收口语、方言,最终形成既能表达深刻哲思又不失鲜活生命力的文学语言。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句法和词汇的分析,揭示了语言创新如何直接服务于主题表达的需要。 第五部分: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化身份的重塑 近代中国在政治上的分裂与文化上的探索,催生了显著的地域性文学流派。本书聚焦于不同地域文学群体的独特贡献。从南方的都市感伤到北方的乡土坚韧,从西南地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到沿海地区的西学东渐,地域性不仅体现在背景的选择上,更影响了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叙事节奏。探讨了文学在民族主义思潮中,如何被用作构建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载体。这种对地方经验的挖掘与对宏大历史叙事的结合,构成了近代文学丰富性的重要来源。 结语:遗产与回响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近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它确立了现代汉语文学的基本范式,塑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基本形象,并留下了关于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永恒叩问。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超越对孤立名著的阅读,从而理解那个伟大而矛盾的文学时代的全貌。 本书装帧精美,配有大量历史图片和珍贵手稿资料的清晰影印件,旨在为文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中国现代转型期文化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参考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文字探戈,充满了令人玩味的张力与矛盾美学。我读到许多句子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味儿。它既有古典文学中那种精炼到极致的凝练,又混杂着现代人特有的疏离与自嘲。那种对日常琐碎的捕捉,细致到近乎残酷,但作者却总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其包裹起来,使得那些黯淡的、甚至有些令人心酸的场景,也披上了一层奇异的、令人目眩的光晕。我特别喜欢那种看似毫不经意却一针见血的比喻,它往往能瞬间击穿表象,直抵事物的核心,让你拍案叫绝。读完一个段落,常常感觉自己像是刚做完一场酣畅淋漓的梦,梦境晦涩却又无比真实,醒来后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那种暗金与墨黑的交织,透露出一种沉郁而又华丽的质感,让人初见便心头一紧。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精装本特有的厚重感和纸张的细腻触感,立刻就给我一种“这是值得珍藏”的预感。我尤其欣赏的是那种不张扬的奢华感,没有过度堆砌的装饰,却在细节处彰显品味,仿佛在暗示着书中所蕴含的文字,同样是经过千锤百炼、沉淀下来的精华。装帧的工艺处理得极为考究,即便是反复翻阅,书脊依然坚挺,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觉得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是抱着同样的敬畏之心。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几乎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仿佛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不忍释卷,只想静静地摩挲它的纹理,在指尖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文化重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挖掘,那种不加粉饰的真实感,让人既感到震撼又倍感亲切。书中的角色,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都像是在一条泥泞的路上挣扎前行,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多重欲望和外部压力相互角力的产物。作者仿佛拥有某种洞察一切的“天眼”,能够毫不费力地穿透角色们精心构建的社会面具,直视他们灵魂深处的怯懦、渴望与矛盾。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书中的那些挣扎和遗憾,竟然能在自己的过往经历中找到影子,这是一种极为奇妙的共鸣,它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己那些不愿提及的角落。这绝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处境的复杂与微妙。

评分

我不得不说,阅读过程中的沉浸体验是极其流畅且令人惊叹的。文字的排版布局非常舒服,字号和行间距的拿捏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视觉疲劳。更妙的是,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控,简直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家在驾驭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时而急促如骤雨,将人物置于命运的漩涡中心,笔触凌厉,情感喷薄而出;时而又舒缓如月光流淌,对场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细腻入微的描摹,那种悠长的韵味,让人恨不得放慢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情感波动。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让故事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微妙而迷人的平衡点上,读者在被情节牵引着狂奔的同时,又总能在某个转角被一个精妙的观察或一句醍醐灌顶的自白温柔地挽留住,细细品味。

评分

从整体的结构和主题的延展性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洞察力。它不仅仅记录了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更像是在探讨一种恒久不变的人类情感困境——关于爱、失去、身份认同以及在洪流中如何保持自我完整性。作者似乎总能在一个微观的切片中,提炼出宏大的普世价值。每一次阅读,都会因为我自身阅历的增加而产生新的理解层次,这说明其内涵是多维且丰富的,绝非一次阅读就能穷尽其所有奥秘。它像是一个深邃的迷宫,每一次步入,都能发现新的线索和未曾注意的精致回廊,让人忍不住想一次次踏入,去探索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图与哲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