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才子传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编,张萍,陆三强 注
图书标签:
  • 唐代
  • 才子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古典
  • 选译
  • 名著
  • 古代文史
  • 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4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1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字数:1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才子传》是记载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的汇编集。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唐才子传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从《唐才子传》中选取了100位诗人,原文后还有注释和翻译。

目录

前言

卷一
王绩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杜审言
沈俭期
宋之问
陈子昂
李峤
张说
王翰
吴筠
崔颢
祖咏
储光羲

卷二
崔国辅
王昌龄
常建
崔署
王维
刘长卿
李颀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高适
孟云卿

卷三
岑参
王之涣
贺知章
元结
郎士元
皇甫冉
皇甫曾
独孤及
戎昱
张志和

卷四
卢纶
韩翊
钱起
司空曙
李端
窦叔向
李益
王建
韦应物
皎然上人

卷五
卢仝
李贺
贾岛
韩愈
柳宗元
刘禹锡
孟郊
吕温
张籍
权德舆

卷六
白居易
元稹
李绅
沈亚之
薛涛
姚合
章孝标
张祜
朱庆馀
杜牧

卷七
许浑
雍陶
李商隐
赵嘏
薛能
项斯
郑嵋
方干
李频
李群玉

卷八
于武陵
温庭筠
鱼玄机
汪遵
胡曾
皮日休
陆龟蒙
司空图

卷九
聂夷中
唐彦谦
罗隐
秦韬玉
郑谷
齐己
吴融
韩惺

卷十
徐寅
韦庄
曹松
贯休
唐求
孟宾于

精彩书摘

  《唐才子传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翻译】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人。父司空舆,大中时任商州刺史。司空图成通十年中归绍仁榜进士。主考官王凝起初任绛州刺史,司空图当时准备应科举,从别墅到州衙去拜见王凝,离开时,守门吏报告:“司空秀才出了郭门。”到以后他入郭走访亲友,就不去州衙,王凝认为他对人尊敬,更加看重他。到王凝主持进士考试,司空图以第四人及第,同年里有刻薄的人称他“司徒空得了一名”。王凝听说后,就宴请全榜进士,宣称:“我这次主持考试,今年发榜,就专门为了司空先辈一人。”由此司空图的名声更大了。不久,王凝任宣歙观察使,请他入幕府任职。朝廷召他任殿中侍御史,他不忍离开王凝幕府,被御史台弹劾,降职为光禄寺主簿。宰相卢携回京城,路过陕虢,拜访司空图,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嘱托给观察使卢渥,说:“司空御史是高士啊!”卢渥就上表请他做幕僚。卢携任宰相,召他做礼部员外郎,不久升迁为郎中。逢上黄巢作乱,他辗转到达河中。僖宗留驻在凤翔中,司空图任知制诰、中书舍人。景福年间,任谏议大夫,没有到任。昭宗在华州,召他任兵部侍郎,以脚有病乞求退休,准许回家。司空图家本在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留下的田地房屋,于是就在这里隐居不再出山。建造亭榭素室,都画上唐开国以来节士文人的图像。曾说:“我对仕宦没有兴趣,什么事都干不来。量我的才,一宜休;度我的分,二宜休;又老又聋,三宜休。”就把筑的亭名为“三休”。写文章来表白抒发自己的心志,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言辞诡激不常,以图免当前之祸。当初在风雨之夜得到古时的宝剑,金气惨淡而现精光,曾佩带出入。生性爱苦吟,兴致来时就动笔,写了成千上万篇。把自己置于约束之外,提前准备了坟墓棺木,遇上好日子,领朋友坐在墓圹中,喝酒作诗,大醉后放声高歌。有人指责他,他说:“你为什么不心胸宽广一些?生死是一样的,我不能在这里暂留一会儿吗?”逢年过节祭祠祈祷,和乡里百姓一起鼓舞欢乐。当时寇盗所过之地都成为齑粉,独独不进王官谷,他们知道司空图是贤人,犹如古时的王蝎那样。士民都依附他避难。后听说哀帝被杀,他绝食扼腕,吐了几升鲜血去世,享年七十二。先在濯缨亭一鸣窗撰集自己的文章。如今有《一鸣集》三十卷流传于世。
  【翻译】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从小英敏,善于写文章,诗尤其俊拔,能养浩然之气。乾符初年参加进士考试,多次都没考中。广明年间,逢上战乱回到家乡。当时钱缪坐镇东南,节钺崇重,罗隐想去依靠,拜见并献上平素所作,罗隐就做了掌书记。罗隐性情疏慢高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喜欢戏谑,有感即发。钱缪爱他的才,先后给他数不清的赏赐,让他陪伴跟随着没有一刻分离,上表让他做节度判官、盐铁发运使,不多久又上奏授他为著作郎。钱缪刚做节度使时,让沈崧草拟表章谢恩,表里大讲浙西富庶,罗隐说:“现在浙西刚经兵火,朝臣多急于要贿赂,这个表章奏了上去,要叫我们当鹰犬了。”钱缪请罗隐改写。……罗隐又转受司勋郎中。他自号“江东生”。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仰慕罗隐的名声,以同宗的名分,拜罗隐为叔父,当时罗隐也老了,罗绍威曾上表推荐罗隐。罗隐恃才傲物,人们对他颇为憎恨妒忌。他自以为应被大用,但区区科举也考不上,在诸侯间传食,因人成事,为此深怨唐室,诗文多以讥讽为主,即使荒祠木偶,也不放过。加之性格孤僻,不喜欢军旅;在宴会上应酬,则绰有余裕。罗隐起初穷的时候到京城应举,路过钟陵,见到叫云英的营妓很有才思。十二年后,罗隐又落榜经过这里,云英说:“罗秀才还没登第做官。”罗隐写诗相赠道:“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和顾云一同拜见淮南节度使高骈,高骈对他不礼貌,以后高骈被毕师铎所杀,罗隐还写了题延和阁诗来讥讽他。罗隐又把诗投赠宰相郑畋,郑畋有一个女儿很美丽,喜爱诗,读了罗隐的作品……极为仰慕,心驰神往,不知所从,罗隐忽来拜见郑畋,她从帘后窥见罗隐迂腐丑陋,就不再想念了。……罗隐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都流传于世。
  ……

前言/序言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兴盛的朝代,在将近三百年时间里,上自帝王将相,下则普通文人以至僧道,都喜欢写诗,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杰出的诗篇。单就清朝人编集的《全唐诗》来说,就收了作者二千二百七十三人,诗篇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当然这还只能说是唐代全部诗篇的一部分,因为在这以后还不断有人搜寻唐代人的诗篇来补《全唐诗》,还有许多恐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战乱水火等灾害而毁失了。但仅就这保存下来的来看,可以看到其中绝大多数都具有鲜明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流派。唐代诗人除了继承魏晋南北朝的五言古诗体外,还写出了大量气势雄伟的七言古诗,大量表现出音律美的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排律,可以说我国古典诗歌的格局基本上在唐代已奠定下来。以后宋诗固有其新的创造,元明清也出现过不少有才华的诗人,但总的说来还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很难超越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成就。
  唐诗数量既如此之多,艺术成就又如此之高,自然引起人们的爱好,都想进入这个园地欣赏盛开的百花。水平高的可以看上面所说的《全唐诗》,还有许多大名家的集子,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之类,读这些书有困难的可以读我们这套《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里的《李白诗选译》、《杜甫诗选译》……这是一个方面。再一方面,古人说“知人论世”,还应该了解诗人们的生平、经历。因为仕宦显达的人写起诗来往往体势阔大,词藻富丽;屈居下僚甚至终身布衣的人写起诗来自然格调低沉,时有牢骚;志乐田园的写起诗来自然襟抱旷达,韵味清雅;涉足边塞的写起诗来自然气魄雄伟,心胸开展。这至少在封建社会都是如此,唐诗作者何能例外?因此在读唐诗的同时,读一点作者的传记就很有必要。
  从哪里可以找到唐诗作者的传记?《二十四史》里的《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都有一些。《旧唐书》的《文苑传》里写了一百零五位文人的传,《新唐书》的《文艺传》里写了七十九位文人的传,当然这《文苑传》和《文艺传》里所记的人,有许多是重见的,还有许多人只长于文章而并不以诗见称,真正的诗人不过几十家。再加上没有写进这两种传而单独立传的像张说、张九龄、高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总起来也没有好多,满足不了读唐诗者的需要。到了宋代,在南宋初年有位叫计有功的编写了一邵八十一卷的《唐诗纪事》,收集作者多到一千一百五十家,超过了《旧唐书》、《新唐书》立传的诗人十多倍。可惜这一千一百五十家中有许多只记他的诗,没有写他的传,有些虽写了传可太简单,往往只有几句话,叫人读了提不起兴趣。要使人读了有兴趣,而所记载的作者又不要像《旧唐书》、《新唐书》那样只有寥寥几十位,就得推在《唐诗纪事》以后出现了另一部专著——在这里要给读者选译的《唐才子传》。它的卷数看起来倒不多,一共才十卷,但每个卷的分量大,十卷一共收了作者三百九十八家,这在数量上当然还不如《唐诗纪事》的一千一百五十家,可是除了附见姓名的一百二十家外,立专传的即有二百七十八家之多,每个专传少则一二百字,多的有一千多字,和《唐诗纪事》相比,可说迥然不同了。
  ……
  《唐才子传》在开头有辛文房在元大德八年甲辰也就是公元1304年写的“引”即序言,大概《唐才子传》就在这时候全部写成。以后在元代就有刻本流传,到明代初年编集《永乐大典》时还把这《唐才子传》分拆开收了进去。以后不知怎么这部《唐才子传》在我国失传了,到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才从《永乐大典》中把《唐才子传》重新搜辑出来,编成了八卷,已不是原书全貌。但在日本却有元代刊刻的十卷原书保存着,日本人还多次重刻重印。到清代嘉庆年间日本用活字重印的本子传进我国,国内才流行开这十卷足本。以后我国阅读这《唐才子传》的人日渐多起来,鲁迅先生为有志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青年开列了十二种必读书,这《唐才子传》就居首位。最近几年来,国内几个出版社分别出了《唐才子传》的点校本或注释本,其中中华书局出版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能在史买异同上作精密的考订,更具学术价值。但这些本子只有叉言文的原文,一般读者阅读起来会发生困难,因此我们撰写了这个选译本,列入《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让它能普及。
  由于《丛书》的字数限制,我们这个本子只选译了一百位诗人,约当原书立有专传的三分之一略多一些,但一批著名的和比较著名的诗人都已基本入选。这些入选的传,有的全译,也有的作了删节。删节掉的一是涉及神怪迷信的东西,古人讲点神怪是不必奇怪的,当时的科学不发达,唯物主义在人们头脑中还不很具备,今天再译这些就不太合适。再是有些传里引用了诗人或其友人的诗篇,这些诗篇如译成白话很难传神,因此遇到明白易懂的就既不删也不作今译,只加点注帮助读者欣赏,遇到文义艰深就索性删节不译。再则如前所说,传里有些记述因为用了杂记小说而失实,如失实得厉害,也给予删节不译;如失实得不厉害,仍保存下来并译出,因为前面说过从这些记述仍可领会唐代诗坛风貌,删节不译反倒有点可惜。此外,辛文房所加的议论一般也删节不译,因为这些议论多数比较专门,一般读者不易领会也未必感兴趣。
  《唐才子传》的原文用傅璇琮先生主编的《校笺》本,因为它作过认真的校勘,有些异文则择善而从,在这里不再注是据什么异本。注则要求简略而不事繁征博引,在史实有错误之处一般也不在注中作考订,因为考订起来非三言两语可了,而讲得太多又不合本《丛书》的体制。好在一般读者也未必需要阅读考订方面的文字,如有需要可去查阅傅璇琮先生主编的《校笺》。
  在每个传之前写有简短的话,主要告诉读者此人的诗在《全唐诗》多少卷,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去对照翻读这些诗作。
泱泱华夏,文脉绵延:一部展现中华古代文学璀璨星河的选本 书名:《中华古代文学经典赏析与研究》 图书简介: 浩瀚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其中最耀眼的波光,无疑是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学遗产。这部《中华古代文学经典赏析与研究》,并非对既有文本的简单汇编,而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探究文学精神的精心策划与构建。它旨在为现代读者搭建一座通往古代智慧与美学殿堂的桥梁,让读者得以亲身体验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深度、情感张力与艺术高度。 本书聚焦于中华文学史上各个关键时期的核心代表作品,涵盖了从先秦的质朴浑厚,到魏晋的玄远空灵,再到唐宋的雄浑壮阔与元明清的世俗百态,力求展现一部立体、多维的古代文学发展图景。我们深知,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时代精神、社会风貌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因此,本书在选篇上力求精当与全面,在解读上注重历史语境与现代视角的结合。 第一编:先秦风骨——诗歌与哲思的源头活水 本篇溯源而上,追寻中华文学的滥觞。我们精选了《诗经》中反映民间疾苦、山川形胜的篇章,探究其“风、雅、颂”的社会功能与艺术手法,如《关雎》的含蓄蕴藉、《黍离》的亡国之痛,力求展现周代礼乐文明下,人民朴素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敬畏。 随后,我们步入诸子争鸣的时代。《楚辞》部分,重点研读屈原的《离骚》,剖析其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展示了战国时代知识分子复杂而激烈的内心冲突。同时,本篇亦收录了部分先秦散文的典范,如《左传》中气势恢宏的历史叙事片段,展现了古代史家白描式的叙事力量,以及《庄子》中寓言故事的哲学思辨深度,感受道家思想的逍遥与洒脱。 第二编:汉魏风骨——经世致用与个体悲歌 汉代文学,是诗赋并重的时代。本部分重点呈现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些质朴而有力的民间歌谣,如“乐府双壁”,是观察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同时,我们也收录了汉赋的代表作,侧重于那些展现帝国气象与宏大叙事的篇章,而非仅仅追求辞藻的繁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转型期。本卷集中展现了“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曹氏父子的诗歌,在乱世中发出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慨叹。更重要的是,本卷深入探讨了“正始之音”的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通过嵇康、阮籍的诗文,展现士人如何在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张力中寻求精神的安顿。陶渊明在这一时期的隐逸诗歌,是本篇的压轴之作,其“采菊东篱下”的恬淡自足,成为后世文人精神的栖居之所。 第三编:盛唐气象——辉煌的交响与个性的绽放 唐代文学,是中华古典文学的巅峰。本书将此编区分为“初唐的蜕变”、“盛唐的磅礴”与“中晚唐的转折”三个层次。 盛唐部分,我们毫不吝啬篇幅,集中展示李白与杜甫的“双子星”地位。对李白的选篇,侧重于其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情怀,及其对自由的极度渴望;对杜甫的选篇,则着眼于其“诗史”的担当,精选其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剧变的力作,如“三吏三别”,展现其沉郁顿挫的人道主义关怀。 此外,我们还收录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分析其如何将禅宗意境融入自然描摹,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以及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体会盛唐边疆的开拓精神与壮阔景象。中唐部分,则着重介绍了韩愈的古文运动及其对儒学精神的重振,以及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第四编: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情感的细腻表达 宋代文学,词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力求打破对宋词“唯婉约”的刻板印象,全面展示其“别是一家”的丰富性。 上阕聚焦婉约派的代表,如柳永的市井风情与细腻相思,李清照的闺阁情思与亡国之痛,分析其格律的精妙与情感的层次感。下阕则重点呈现豪放派的大家——苏轼与辛弃疾。苏轼的词,不仅有“大江东去”的旷达与哲思,更有其被贬谪后对人生困境的超脱;辛弃疾的词,则充满了恢复中原的壮志未酬,其“金戈铁马”的意象与“无意苦争春”的矛盾情怀,是解读南宋士人心态的关键。本篇亦不乏对周邦彦、姜夔等格律大师的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 第五编:元明清的转型与世俗之光 元明清时期,文学载体更加多元化,小说和戏曲的兴起,标志着文学开始更深刻地走向世俗生活与人情世故。 本编选译了元杂剧的经典片段,展现其在继承宋代话本基础上的成熟,特别是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在舞台艺术上的创新。明清小说部分,我们挑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关键章回,侧重分析其英雄塑造的类型化与民间叙事学的特点。对于《西游记》的想象力,《金瓶梅》的社会细节描摹,以及《红楼梦》的百科全书式描绘,本卷给予了重点论述,分析曹雪芹如何通过家族的衰亡,透视封建社会的内在危机,并探究其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华古代文学经典赏析与研究》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呈现一幅精美绝伦的古代文学全景图。我们相信,阅读这些经典,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与那些跨越千年的伟大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本书的注释与赏析,旨在帮助读者克服时代隔阂,真正领会古人“言不尽,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从而滋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世界的一扇新窗户。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古代的诗词文章虽然美,但总隔着一层历史的薄膜,读起来有距离感。但这次的选译,尤其是其中几篇关于唐代才子风流的逸事,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是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了那些文人墨客的性情、抱负,甚至是他们的无奈与风趣。比如,有一篇写到某位才子,在科举失意后,并未沉沦,反而挥洒笔墨,写下了一系列寄寓情感的作品,读来既有慷慨激昂,又有细腻的婉约,仿佛能看到他在月下独自饮酒,与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与洒脱。更让我惊喜的是,译者在翻译时,不仅力求忠实原文,更巧妙地保留了古文的韵味,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白话文翻译,读起来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古朴典雅。这种“信达雅”的翻译,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终于能更直接地感受到那些古代文人的情感脉络,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才情智慧,仿佛穿越了千年,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评分

翻开这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的某一卷,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与书卷气的旧时世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著名学者生平事迹的描绘,不再是刻板的史书记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我记得其中有一篇讲述了一位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文人,即便身处困境,依旧坚持治学,甚至在逃难的途中,还不忘将珍贵的古籍妥善安顿。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真的让我肃然起敬。文章里还穿插了一些他与同僚、好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真挚的情谊,以及在那个年代,文人之间互相扶持、共同探讨学问的景象。这让我对“文人”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写文章的匠人,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这套书的编排也很有意思,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史名著穿插在一起,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

评分

接触这套《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的过程中,我最被打动的是其中那些关于古代文人之间纯粹友情的描绘。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文人之间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我读到一篇,讲述了两位才子,虽然身处异地,但心系彼此,通过诗词唱和,传递着对友谊的珍视与思念。每一首诗,每一句词,都饱含着深情,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月夜下,各自提笔,将满腔的思念倾泻在纸上。这种超越时空的感情,让我深深感动。书中还记录了一些文人之间互相提携、共同进步的佳话,没有名利之争,只有对艺术和学术的热爱。这种纯粹的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难得。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读来让人心生向往,也让我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我对这套《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的感受,可以用“大开眼界”来形容。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都感到有些晦涩难懂,总觉得深奥的道理难以捉摸。然而,这本书中选取的几篇关于古代思想家言行的篇章,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其中一段描写某位哲人,在与弟子辩论时,是如何以生活中的小事来阐述深邃的道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我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典,其背后承载的是如此丰富的生活智慧和人生感悟。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仿佛能听到先哲们掷地有声的辩论,感受到他们对真理不懈的追求。而且,译者在处理这些哲学思想时,也显得格外谨慎,既保持了原有的精神内核,又用现代人的语言进行阐释,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甚至在生活中得到启发。

评分

这次有机会接触到这套《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着实是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我特别被其中一些关于古代官场生态的描写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叙述政治事件,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官场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一些官员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与选择。例如,有一篇文章描绘了一位清官,在面对贪腐势力时,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夹缝中保持正直的。虽然他可能最终没有得到显赫的权力,但他的品格和操守,却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忠臣不事二主,君子不与俗同流”的精神,在如今看来,依然具有警示意义。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一些官场上的黑暗面,一些文人为了求取功名,不得不委曲求全,甚至昧着良心做事。这种反差,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所面临的困境与无奈,他们的选择往往是与理想和现实进行的激烈搏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